

- 写作 审题立意 教案 教案 9 次下载
- 9 鱼我所欲也 教案 教案 7 次下载
- 11 送东阳马生序 教案 教案 7 次下载
- 12 词四首 教案 教案 7 次下载
- 写作 布局谋篇 教案 教案 8 次下载
初中人教部编版10*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展开10* 唐雎不辱使命
1.积累文言词汇。
2.通过对文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重点)
3.准确理解外交辞令中委婉含蓄,隐藏着的“潜台词”。(难点)
2课时
第1课时
【情景导入】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战国的烽烟已消失于历史的黄尘古道,但岁月的风沙永远也掩埋不了那个特殊的时代所造就的特殊英雄群体的光芒。他们勇敢机智,他们不卑不亢,他们甚至为了捍卫自己的使命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今天,我们一起翻开《战国策》,来认识一位机智果断、勇武兼备的爱国者——唐雎,一起来感受他在面对秦王寻衅威胁的情势下,出使秦国,深入虎穴,并与之斗智斗勇的故事。
【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他在学术文化上的主要贡献是对古籍做了全面系统的分类整理工作。其作品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
《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成为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标志,对后世散文和辞赋的创作有重大影响。
2.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停顿。
弗(fú) 雎(jū) 怫(fú) 跣(xiǎn)
抢(qiānɡ) 傀(ɡuī) 祲(jìn) 缟(ɡǎo) 挠(náo ) 谕(yù )
3.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1)通假字:
①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②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灰色)
③轻寡人与(“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④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值”,只,仅仅)
⑤寡人谕矣(“谕”通“喻”,明白)
(2)一词多义:
以:
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③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④以君为长者(把)
⑤以头抢地耳(用)
徒:
①亦免冠徒跣(动词,光着)
②徒以有先生也(副词,只,仅仅)
夫:
①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②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怒:
①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动词,发怒)
②怀怒未发(名词,愤怒)
使: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动词,派遣)
②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
而:
①挺剑而起(表修饰,不翻译)
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然而)
③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表顺承,不译)
之:
①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②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③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④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者:
①以君为长者(……的人)
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然:
①虽然(这样)
②秦王怫然怒(……的样子)
虽:
①虽千里不敢易也(转折连词,即使)
②虽然,受地于先王(假设连词,即使)
于:
①受地于先王(从)
②仓鹰击于殿上(到)
③请广于君(给)
与:
①轻寡人与(通“欤”,疑问语气助词)
②与臣而将四矣(加上)
(3)古今异义:
①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今:常用作判断词)
②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今:不弯曲)
③休祲降于天(古:吉祥;今:常用作休息)
④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今:容易,简单)
⑤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今:关联词,表转折,后多接“但是”“却”等)
⑥徒以有先生也(古:只;今:徒弟)
⑦秦王色挠(古:屈服;今:轻轻地抓)
⑧长跪而谢之(跪:古:一种坐姿;今:双膝着地。谢:古:道歉;今:感谢或凋落)
⑨以头抢地耳(古:撞;今:抢夺)
⑩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古:于是;今:因为)
(4)词类活用:
①且秦灭韩亡魏(灭、亡:使动用法,使韩国和魏国灭亡)
②请广于君(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扩充)
③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④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
⑤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⑥亦免冠徒跣(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脱去;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光着)
(5)结合注释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①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安陵君因此派唐雎出使到秦国。
②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是因为我把安陵君看作忠厚的长者,所以不打他的主意。
③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但是安陵君却违背我的意愿,是轻视我吗?
④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平民发怒时,也不过是摘了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
⑤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心里的愤怒还没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⑥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秦王吓得变了脸色,跪直身子向唐雎道歉。
4.整体感知。
(1)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提示:完整讲述唐雎出使秦国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这篇文章写的是秦王嬴政向安陵国挑衅,以换地为名想挑起战争。安陵国的大臣唐雎出使秦国,表示愿意牺牲自己来刺杀秦王嬴政,终于使秦王嬴政屈服。
(2)概括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唐雎面对暴秦展开斗争直至折服秦王的记述,赞扬了唐雎坚持正义、勇敢无畏的爱国精神。
起因——秦王因易地的计谋没有得逞而不悦
开端:秦王不悦——唐雎使秦
发展:秦王质问施压——唐雎断然回绝(“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高潮:秦王武力威胁——唐雎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结局:秦王色挠——唐雎不辱使命折服了秦王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 | 1.通过文中人物语言、运用、神态等细节的剖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重点) 2.准确理解外交辞令中委婉含蓄,准确理解隐藏着的“潜台词”。(难点) 3.学习唐睢不畏强暴、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
第一步 情景导入
导入 唐睢作为一个小国的使臣,他凭借什么力量战胜了强大的秦国,而不辱使命的?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
第二步 语言分析
提问1 下面的句子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
明确: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表现秦王盛气凌人,狡诈)
②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表现秦王咄咄逼人)
③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表现秦王无理责问)
④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表现唐雎不卑不亢,据理力争)
⑤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表现秦王专横狂妄,不可一世)
⑥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表现唐雎毫不示弱,据理反击)
⑦与臣而将四矣。(表现唐雎的凛然正气,不畏强暴)
⑧徒以有先生矣。(表现秦王的恐惧,前倨后恭)
提问2 此次出使秦国,唐雎作为一个使臣可谓是不辱使命,外交使节的才能和个性往往体现在他们出色的外交辞令中,文中唐雎的哪一处辞令最让你折服,为什么?
此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字斟句酌、结合人物心理与性格赏析人物语言。
学生可能关注的几处人物语言:
示例:(1)“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此处唐雎的回答,作为使臣对大国君主讲究了必要的谦恭和礼貌,委婉地回应秦王的强加之辞。用“受地于先王”作为正当充分的理由加以解释和辩驳,可谓言之有理。而最后一句的反问虽与安陵君的态度一致,语气却更加强硬,维护国家领土和尊严的态度表达得鲜明有力,同时也用“千里”和“五百里”暗讽了秦王的虚伪和狡诈,充分体现了唐雎作为使臣的外交才能和忠诚之情。
(2)“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此处唐雎的大段独白将故事推至高潮,“庸夫之怒”和“士之怒”的比较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和追求,使秦王不敢低估他的力量和决心。为了增强语言的力度,他罗列士人刺杀君主的历史事件,并渲染刺杀时上天的征兆,用正义和坚决瓦解秦王的强势心理。针对秦王“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恐吓辅之短小紧凑的“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的果断言辞,意图用生命捍卫国家领土,瞬间击垮了色厉内荏的秦王,使其胆怯畏惧,可谓言之有据且言之有力。
提问3 假如你是使臣唐雎,说说双方谈判交锋时秦王嬴政留给你的印象。假如你是秦王嬴政,经过这次事件后,你会如何评价安陵国的使臣唐雎?
直接对人物形象发问可能会使学生丧失发现的乐趣,也容易让回答上纲上线而缺少丰富个性的认识,进入角色,换位评价,角色感和情境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
示例:唐雎:秦王是强国之君,消灭各诸侯国统一天下是他必然的野心,这次他试图不费一兵一卒巧取安陵的阴谋诡计不难识破。他在谈判中表现得骄横无礼、盛气凌人,甚至一度以开战恐吓,两国之间公平合理的谈判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不过想要做天下君主的人必然有畏死的心理,我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击败了他,使安陵暂避了这一劫。
秦王:原本以为安陵国的使节会乖乖就范,没想到唐雎此人不可低估,他不但在言辞上毫不妥协,与我针锋相对,而且在关键时刻敢于用生命捍卫自己的国家,这种胆识令人佩服,安陵国拥有唐雎这样的士人令人羡慕。
第三步 艺术手法
提问4 本文除了用对话方式塑造人物形象外,还体现出哪些艺术特色?
明确:(1)鲜明的对比手法。
①秦王的前倨后恭的态度对比:使人易地——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唐雎的先柔后刚的态度对比:临危受命——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
③秦王与安陵君的性格对比;
衬托手法的使用:用安陵君来衬托唐雎,用安陵君的软弱、缺乏才干衬托唐雎勇敢与胆识。两个人物,两种性格,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第四步 拓展思考
提问5 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
提问6 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
示例:(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总结:这篇记叙文,写了唐雎忠于使命,勇敢机智,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英雄气概,揭露了秦王的骄横欺诈,外强中干,色厉内荏的本质,虽不假修饰,却十分鲜明生动。这篇课文在刻画人物的性格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板书设计】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阴险狡诈 骄横狂暴 外强中干 前倨后恭
唐雎:有胆有识 从容镇定 勇敢机智 视死如归
【教学反思】
可取之处 | 《唐雎不辱使命》是一篇情节性、故事性很强的自读课文。教学中,在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的方式疏通文义的基础上,着重从文章人物对话推动故事情节、展现人物性格这一写作特点入手分析,并通过分角色朗读,达到对人物性格的认识和把握。 |
不足之处 | 对课文的字词强调、落实的不够突出;译讲环节应发动学习小组之间的学生开展互学互帮,不能仅局限于同桌之间交流。 |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唐雎不辱使命教学设计,共5页。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0*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10* 唐雎不辱使命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内容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习环境选择与学习资源应用,流程规划与活动设计,备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人教部编版10*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10* 唐雎不辱使命优秀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情景导入,自主学习,教学目标,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