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科版 (2019)必修 第一册1.2 怎样描述运动的快慢课时练习
展开这是一份沪科版 (2019)必修 第一册1.2 怎样描述运动的快慢课时练习,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课时跟踪训练]
(满分60分 时间3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1.下列关于物体运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不变,在相等时间内位移相同,通过路程相等
B.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不变,在相等时间内位移相同,通过路程相等
C.匀速运动的物体的速度方向不变,速度方向不变的运动是匀速运动
D.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则此运动一定是匀速直线运动
解析:当速度大小不变时,在相等时间内位移不一定相同,B错;速度方向不变的运动不一定是匀速运动,C错;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此运动不一定是直线运动,D错。
答案:A
2.短跑运动员在100 m比赛中,以8 m/s的速度迅速从起点冲出,到50 m处的速度是9 m/s,10 s末到达终点的速度是10.2 m/s,则运动员在全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9 m/s B.10.2 m/s
C.10 m/s D.9.1 m/s
解析:由平均速度的定义式得== m/s=10 m/s,故C正确。
答案:C
3.某列火车在一段长30 km的笔直铁轨上行驶,行驶的平均速度是60 km/h,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列火车通过这段铁轨作用的时间是0.5 h
B.这列火车一定以60 km/h的速度在这段铁轨上行驶
C.这列火车如果行驶15 km的位移一定需要0.25 h
D.60 km/h是火车在这一路段中的最高速度
解析:由v=得t== h=0.5 h,A选项正确;这列火车在不同的运动阶段的平均速度大小不一定相同,所以,这列火车如果行驶15 km的路程不一定需要0.25 h,C选项错误;这列火车的平均速度是60 km/h,但不一定以60 km/h的速度在这段铁轨上行驶,运动的最高速度可能大于60 km/h,B、D选项是错误的。
答案:A
4.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把物体运动的路程与运动时间的比值定义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率。某同学假日乘汽车到南京观光,在公路上两次看到路牌和手表如图1所示,则该同学乘坐的汽车在该段时间内行驶的平均速率为( )
图1
A.60 km/h B.29 km/h
C.19 km/h D.9 km/h
解析:根据题意,两个路牌之间的距离s=20 km,所用的时间t=20 min= h,所以车在该段时间内行驶的平均速率== km/h=60 km/h,故选A。
答案:A
5.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匀速运动,取向右为正方向,甲质点的速度为2 m/s,乙质点的速度为-4 m/s,则可知( )
A.乙质点的速率大于甲质点的速率
B.因为+2>-4,所以甲质点的速度大于乙质点的速度
C.这里正负号的物理意义是表示运动的方向
D.若甲、乙两质点同时由同一点出发,则10 s后甲、乙两质点相距60 m
解析:速度的正负号表示物体的运动方向,速率只有大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故A、C正确,B错误;甲、乙两质点在同一直线上沿相反方向运动,计算知D正确。
答案:ACD
6.一物体从A地向B地做直线运动。第一次,前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路程的平均速度是v2,到达终点B时一共用的时间为t1;第二次,前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1,后一半时间的平均速度是v2,到达终点B时一共用的时间为t2(v1≠v2),则t1和t2大小的关系为( )
A.t1>t2 B.t1=t2
C.t1<t2 D.无法确定
解析:第一次全程的平均速度=,
第二次全程的平均速度′=(v1+v2),<′,
而总的位移相等,所以t1>t2。
答案:A
7.一辆汽车沿一条平直的公路运动,它先以速度v1行驶了全程的,接着以速度v2=20 km/h跑完了余下的,如果汽车全程的平均速度=27 km/h,则v1的值为( )
A.32 km/h B.345 km/h
C.56 km/h D.90 km/h
解析:设汽车在前的位移为s,则所用时间为t1=,汽车在其余的位移用时间t2,t2=,
根据平均速度定义式=。
所以==。
解得v1=90 km/h,正确选项为 D。
答案:D
8. 某班同学去参加野外游戏。该班同学分成甲、乙、丙三个小组,同时从营地A出发,沿各自的路线搜寻目标,要求同时到达营地B,如图2所示为其运动轨迹。则关于他们的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三组的平均速度大小相同 图2
B.甲、乙、丙三组的平均速率大小相同
C.乙组的平均速度最大,甲组的平均速度最小
D.乙组的平均速率最小,甲组的平均速率最大
解析:根据图示,甲、乙、丙三组的位移相同,运动时间相同,所以三组平均速度的大小相同;甲组的路程最大,所以甲组的平均速率最大,乙组的最小。
答案:AD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9. 如图3所示,为某同学下课后到食堂吃饭的路线图,他从教室先到水房打了一壶水,然后再到食堂吃饭。他从教室到水 图3
房的时间为100 s,打水的时间为60 s,从水房到食堂的时间为40 s。若教室到水房的距离为100 m,水房到食堂的距离为40 m,那么
(1)整个过程该同学从教室到食堂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整个过程该同学从教室到食堂的平均速率为多少?
解析:(1)从教室到食堂的总位为
s=100 m-40 m=60 m,
总时间为t=100 s+60 s+40 s=200 s,
所以平均速度是==0.3 m/s。
(2)整个过程该同学从教室到食堂的路程为
s′=100 m+40 m=140 m,
时间为t′=100 s+60 s+40 s=200 s,
平均速率′==0.7 m/s
答案:(1)0.3 m/s (2)0.7 m/s
10. 雷达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来测定物体位置和速度的设备。某防空雷达发现一架飞机正沿水平方向朝雷达正上方匀速飞来,已知该雷达发射相邻两次电磁波之间的时间间隔为5×10-4 s,某时刻在雷达监视屏上显示的波形如图4甲所示,经过t=173 s后雷达向正上方发射 图4
和接收到的波形如图乙所示,已知雷达监视屏上相邻刻度线间表示的时间间隔为1×10-4 s,则该飞机的飞行速度大小是多少?(电磁波的速度等于光速,远远大于飞机的速度)
解析:由图甲可看出,电磁波从发出到接收用时t1=4×10-4 s,此时飞机离雷达的距离s1=ct1=6×104 m。经t=173 s后,飞机恰好在雷达正上方,此时飞机离雷达的竖直高度h=ct2=×3×108×2×10-4 m=3×104 m,设该段时间内飞机移动的水平距离为s2,则s1、s2、h在空间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利用数学关系得s2==3×104 m,飞机匀速飞行,所以其速度为v=≈300 m/s。
答案:300 m/s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沪科版 (2019)必修 第一册1.2 怎样描述运动的快慢课后复习题,共9页。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3 摩擦力同步测试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物理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11 牛顿第一定律课后复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