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一7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一7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共5页。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实录
唐建新
师导入:鲁迅先生不仅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他豁达果敢,机智诚朴,如戟似剑,纵横文坛,天下无敌手!今天,让我们沿着巨人的足迹,重温震惊中外的“三 一八”惨案,感受先生的悲痛和愤怒,来一起记念刘和珍君!(出示投影1)
师:记念刘和珍君?文章中记述了刘和珍哪些事件?反映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下面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跳读,找一下主要在文章中的哪个部分?(3分钟左右)(如果学生找到第一部分预定全年《莽原》,就直接出示投影2;如果学生找不到,可以给他们提醒:鲁迅先生是如何认识她的,这样学生就能迅速找到第三部分,分析完第三部分,再出示投影2进行分析。下面是第一种情况)
师:叶圣陶先生说:“一篇好文章,只读一遍未必能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我们课下还要多读,下面我们一起来揣摩研习这篇文章。回答我刚才的问题。
生1:文章第一部分中说她预定了全年的《莽原》
师:《莽原》是谁主编的?它内容如何?(文章下面有注释)
生1:鲁迅主编,是进步刊物。
师:刘的生活如何?
生1:艰难。
师:然而她却“毅然”定了“全年”的,能反映出刘追求什么?
生1:进步,真理。
师:他们相识的经过在文章中的哪个部分?鲁迅先生是如何认识她的?通过什么事件认识的?
生2:第三部分。起初不认识。她被校长强行开除后,有个学生告诉鲁迅的。
师:校长的势力如何?在校长面前她退缩了吗?反映刘怎样的性格特征?
生2:“一广有羽翼”,势力很大,然而她并没有屈服,面对迫害,而是奋力反抗,表现了她不畏强权,勇于斗争的精神。
师:鲁迅先生本以为这样的人应该是“桀骜锋利”的,有河东狮吼,孙二娘式的人物。是这样的吗?能表现刘怎样的性格特征?
生3:不是。她“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表现出她是一个温柔和善的女子。
师:她只是笑吗?好象后文写到了她的哭泣,为什么哭?
生4:“虑及母校前途”。
师:母校曾经对她如何?
生4;开除。
师:虽然这样,她一想到母校的前途就“黯然至于泣下”,艾青有一句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顾炎武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台湾的一位学者把顾炎武的思想又向前推了一步说: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反映刘怎样的性格特征?
生4:热爱母校,有很强的责任意识,母校的发展应该有我的一份责任。(出示投影2进行总结)
师:然而1926年3月18日,始终微笑着的温和的刘和珍君,死掉了!然而1926年3月18日,有强烈责任感的刘和珍君,死掉了!然而1926年3月18日,追求进步、渴求真理的刘和珍君,死掉了!(语速放慢,有感情)(出示投影4)这是游行请愿的人群,刘就在队伍的最前面。下面我给大家朗诵一下文章的第四部分,同学们注意,反动政府及流言家对死难者是什么认识?(师有感情的朗诵)
师:反动政府及流言家对死难者是什么认识?
生5:反动政府称她们是“暴徒”,流言家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出示投影5)
师:如果是暴徒的话,她们还是好公民吗?那么政府开枪打死她们还有责任吗?
生6:政府不仅没有责任,而且做得非常对,她们死有余辜!
师:什么样的人才“受人利用”?
生6:愚蠢的人或不明事理的人
师:回答的很好。她们是愚蠢的人或不明事理的人,她们的请愿就是无理取闹,她们被打死是活该!鲁迅先生对反动政府的凶残以及流言家的下劣心情怎样?(出示投影5)(学生齐读一遍,注意红颜色的字)惨象是如何造成的?流言又能说明什么?
生7:惨象代表着武力的镇压,流言说明思想上的控制。
师:回答的很好。武力伤害的是人民的身体,流言钳制的是人民的心灵,比武力还要可怕千百倍!先生对此怒不可遏,吼出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同学们看这几个句子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
生8:短小,工整,读起来铿锵有力,气势磅礴!
师:我觉得之所以给我们这样的感觉,除了句式的特点外,还运用了修辞?“沉默呵,沉默呵!”在这里重复吗?(生沉默。师反复读,读出感情的变化)感情有变化吗?
生8:有变化,愤怒一次次膨胀,好像要爆炸一样。
师:很好。既然能表现愤怒之情不断加深,那么看起来就不重复,那么它在修辞上叫什么?
生8:反复。
师:还用了其他修辞吗?
生8:反问和对偶。
师:哪里是对偶?
生8:“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师:对偶的特征是字数相同、句法结构相同或相尽。这里前后两句自数不相同,但结构是相同的。因此,我们能够把它看成不是很严格的对偶。如果从记叙、抒情和议论这三种表达方式来看,这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生9:抒情和议论。
师:你能帮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吗?
生9: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已”“尤”程度副词的运用,充分抒发了作者对反动政府和反动文人愤怒;“目不忍视”“耳不忍闻”说明了作者对死者的无限哀伤和深深的惋惜之情。“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表明了作者对当时中国发展前途的观点,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师:分析的很精彩。抒情的比重多的话,可能要影响议论,反之亦然。我们这里是不是有比重失调的毛病呢?
生9:没有。这里抒情和议论结合的很完美。充分的抒情更有利深刻的议论且水到渠成。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一起来思考一下:我们这个部分(第四部分)除了抒情和议论,有没有记述?
生10:有。开头就叙述了三一八惨案的经过。
师:叙述的时候是面面具到,浓笔重彩,不惜笔墨吗?
生10:不是。只是概括叙述。
师:叙述中,先生用了这样几个词语,“噩耗”“居然”“数百人”“竟”“颇”“不料”等词语,这些词语是为了简单的说清楚一件事吗?能表达先生的情感吗?表达什么情感?
生10:表达了先生的震惊和愤怒。
师:回答的很好。那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记述和抒情也是融合一起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这个部分是记叙、抒情和议论三者的融合。记述不是面面具到,而是高度概括,为了下面的抒情,充分的抒情又是为了深刻的议论。我们今后要学习这种写作技巧。鲁迅先生不是只用了概括的记述,他在细节的刻画上也是顶尖高手。下面我们一起来研习文章的第五部分,下面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找出先生记叙刘及其同伴遇害经过的句子。(学生朗读约三分钟)
师:生11你给我们读一下你找的句子。(生11读)你能给我们描述一下当时的壮烈牺牲的图画吗?
生11:子弹从刘背部入,斜穿心肺,鲜血染红了她的衣襟,她倒在了地上,鲜血染红了她深爱的土地,她挣扎着,呻吟着,一次次要站起来,一次次又倒了下去。张静淑君想去扶起她,结果身中四弹,张一下子倒在了地上。而杨德群君又想去扶张静淑君,结果也中弹,杨挣扎着坐了起来,这时一个兵冲了过来,在她的头部和胸部狠狠的击了两棍,结果她死掉了。
师:非常精彩。(出示投影6)这是壮烈牺牲后的刘的照片,她静静地躺在礼堂中,表情是端庄的,也是坦然的,因为她为了中国用尽了生命!从生11的描述中,我们看出她们并没有被反动政府的凶残所吓倒,用文章中的词语来说她们当时是怎样的?
生:沉勇而友爱的。
师:很好。那么,由第四部分的分析我们知道,记述完了紧跟着的就应该是抒情和议论了。哪个同学找到了?(生12第五部分第三节的第二、三两句。)其中的“文明人”真的文明吗?那么这是什么修辞?
生12:不文明,他们是凶残的。这里运用了反语,使讽刺更有力,更能表达先生的愤怒。
师:很好。于此,先生的愤怒之情如一团烈火在胸中熊熊燃烧。中外杀人者的凶残,掩盖不住猛士们的鲜血,她们渴求民族独立、追求真理、希冀幸福的鲜血,直冲霄汉,宇宙洪荒一片红茫茫!(稍顿)先生给刘一个非常高的评价: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出示投影7记念刘和珍君! !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记念她的原因。“君”这个字眼在中国被男性霸占了数千年,然而在1926年3月18日却放到了几个柔弱女子名字的后面!(稍顿)先生对刘是尊敬的,而先生对请愿这个事件持什么态度?(出示投影8:第六部分第一节第三句)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13:比喻
师:把什么比喻成了什么?
生13:“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比喻成“煤的形成”。
师:煤的形成有什么特点?人类前行的历史有什么特点?
生13:时间漫长,要大量的木材才能形成一小块。人类前行的历史即历史文明的进程,时间也很漫长,很多的推动才能进步一小步。
师:“其”指什么?
生13:人类前行的历史。
师:这句话的意思?
生13:否定了请愿,认为请愿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出示投影8总结)
师:不仅鲁迅先生不赞同请愿,思想的先行者胡适先生也不主张请愿。有一个人叫姜高琦,在这次请愿中也牺牲了,他是胡适先生的同乡。因此,胡适先生写了一首诗悼念他。(出示投影9)同学们请朗诵一遍。注意黑体字,思考胡适先生表达哪几层意思?
附投影9:
他身上受了七处刀伤,
他微微地一笑,
什么都完了!那曾经沸过的少年血,
再也不会起波澜了!我们脱下帽子恭敬
这第一个死的。
但我们不要忘记:
请愿而死,究竟是可耻的!我们后死的人,
尽可以革命而死!尽可以力战而死!但我们希望将来
永远没有第二人请愿而死!我们低下头来,
哀悼这第一个死的——
但我们不要忘记
请愿而死,究竟是可耻的!
生14:胡适先生对烈士表达了他的“哀悼”,我们要“恭敬”他,但是先生强烈反对请愿,说是“可耻的”,如果要流血的话,要“革命而死”“力战而死”。
师:鲁迅先生和胡适先生都不主张请愿,为什么不能请愿呢?
生14:请愿的群众对政府还有幻想,而两位先生却看清了北洋军阀政府的本质,它不代表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向反动政府请愿只能白白的牺牲。
师:分析的很好。刘牺牲了,走完了她人生的22年,那么,她的牺牲有什么意义呢?
生15: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至少他们能永记。
师:意义仅局限于亲人们的记念吗?对历史,对未来的中国有什么影响呢?
生16:(沉默)
师:文章第七部分第二节最后一句:“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此”指代什么?
生16:中国女子的勇毅没有消亡。
师:很好。命运把这群女子抛在了浓黑的悲伤的1926年3月18日,然而她们没有逃避和退缩,而是直面人生,始终微笑着,用她们稚嫩的肩膀诠释了什么是爱国!(稍顿)对未来的中国有什么影响呢?
生17:苟活者会看见希望,真的猛士将奋然而前行。
师:你领读,然后我们一起跟你读这一段。(引导学生反复读,读出气势和希望)北大教授孔庆东说:读书的最高境界,是从书中读到我们自己。我们与刘相比是幸运的,我们所处的不是战争的岁月而是和平的时代。也许,我们没有刘和珍君的从容和无畏,但是,我们要记住她,要记念她,要在她的精神激励下,奋然前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出示投影11:记念刘和珍君……)
师:刘和珍君是真的猛士,我们要记念她,那么,我们记念她的什么呢?什么才是真正的记念?我们讨论一下。
生18:我们要学习她高度的责任感,敢于反抗、勇于斗争、追求进步、渴求真理的精神,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热爱我们脚下的土地,在和平的今天要为祖国的建设奋斗,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师:谈的很好。我们要把它当作我们的作业,写一篇四五百字的小文章,把你的思考梳理成文。文章的最后一段说“呜呼,我说不出话”。这里的“我说不出话”表达了先生的悲痛之情。我们文章的第一部分有没有类似的话呢?
生19:有。在第一部分第一节的开头“我实在无话可说”。
师:文章的开始与结尾都有,这在结构上叫什么?
生19:前后的呼应。
师:很好,看来我们文章的第一部分不是可有可无的,要呼应文章的结尾。那么,我们能不能把文章的第三部分提到第一部分之前,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呢?
生20:(沉默)
师:第一部分有一句话“我独在礼堂外徘徊”。别人都在礼堂里悼念刘,我没什么在礼堂外?并且是“独”“徘徊”,先生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20:悲痛的。
师:不仅这里表现了先生的悲痛之情,文章的第二部分,“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都能表达先生的悲伤!我们刚才研读的第三、四、五部分表达了先生对段琪瑞执政府及反动文人的感情?
生20:愤怒。
师:那么,这两种情感呈怎样的变化趋势?
生20:由浅入深。
师:那么,文章的第六、七部分呢?
生20:主要写了刘牺牲的意义,激励我们奋然前行!
师:那么,你来总结一下。
生20:文章的结构是以情感为线索安排的,由悲到愤最后是对后来者的激励。
师:我们在学习刘的真猛士精神外,还要学习先生安排文章结构的技巧,掌握记叙、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式,学以致用。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一第三单元7 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及反思,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设想,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课时,教学方法,教学用具,教学具体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第三单元7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课文分析前的思想准备,解题,结构把握,课文分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一7 记念刘和珍君教案设计,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写作背景,分析文章,板书设计,七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