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尖课件】高二人教版:3.8 寡人之于国也 第2课时(必修3)622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56380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鼎尖课件】高二人教版:3.8 寡人之于国也 第2课时(必修3)622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56380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鼎尖课件】高二人教版:3.8 寡人之于国也 第2课时(必修3)622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56380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鼎尖课件】高二人教版:3.8 寡人之于国也 第2课时(必修3)62204](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563806/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鼎尖课件】高二人教版:3.8 寡人之于国也 第2课时(必修3)62205](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563806/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鼎尖课件】高二人教版:3.8 寡人之于国也 第2课时(必修3)62206](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563806/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鼎尖课件】高二人教版:3.8 寡人之于国也 第2课时(必修3)62207](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563806/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鼎尖课件】高二人教版:3.8 寡人之于国也 第2课时(必修3)62208](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563806/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第三单元8 寡人之于国也授课课件ppt
展开讨论题: (1)为什么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他如何做到论辨的气势磅礴?孟子善用比喻说理的“善用”重要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就用战争做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所“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作品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在第3段中阐述了“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对孟子“仁政’内容应如何理解?集中在文章的第3部分,即第3—5自然段。这里阐述了孟子实行“王道”的七种措施,是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②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③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⑤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⑥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⑦谨库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总之,孟子以为解决“民不加多”的状况,就要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
2.以训练式,完成分类归纳古汉语现象。 (1)通假字 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句意是:只是没有跑百步罢了。)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句意是:不要期望百姓比邻国的多。)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句意是:头发花白的老人不会在路上背着东西顶着东西了。) 涂有饿殍(涂,同“途”,道路。句意是:路上有饿死的人。)
(2)古今异义词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国君称自己的谦词。今用于形影孤单的人。句意是:我对国家。)河内凶(河,黄河。今泛指河流。句意是:河内遇到饥荒。)请以战喻(请,请允许我。今常用于对方“请坐”,让对方坐下;“请指导”让对方做指导。句意是,让我用打仗来作比喻。)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常连用,表示同意,认可。句意是:七十的人可以凭借它吃到肉。)弃甲曳兵而走(走,跑,这里指逃跑。今常指一般的行走。句意是,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或百步而后上(或,有的人,不定代词。今常用于选择复句中的选择词。句意是,有的人逃跑百步后停止下来。)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则,那么。今常用于代词,当“这”“此’讲,如“斯文”等。)
(3)一词多义于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比,介词)寡人之于国(对,介词)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在,介词)王然而不王者(为王,动词,读wàng)梁惠王曰(君王,名词,读wáng)
以请以战喻(让,介词)可以无饥矣(凭借,介词)以时入山林(按,介词)申之以孝悌之义(把,介词)食狗彘食人(吃,动词) 食而不知检(食物,名词)之填然鼓之(没有意义的衬字)王道之始也(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五亩之宅(“的”,助词。)中之以孝悌之义(代词,代百姓。)
(4)词类活用填然鼓之(鼓,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树之以桑(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衣,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
谨庠序之教(谨,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然而不王者(王,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5)古汉语句式判断句非我也,岁也。(……也,表判断。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倒装句未之有也(否定句,宾语前置,应“未有之也”。句意是,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省略句可以无饥矣。(“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四、总结、扩展 文言文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准确地解释文言实词,是学好文章的关键。判断文言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应做到以下几点: 1.牢记实词的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及课文中例句及文言词法句法。 2.从字形、字音入手推求字义。 3.利用文言句法特点判断词义。 4.利用词的构成方式判断词义。 5.从具体语境出发,顾及上下文去判断词义。
理解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的意思。(选自《孟子·尽心下》) [参考答案] 得到百姓拥护的人才能成为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人可以成为诸侯,得到诸侯欢心的人可以成为大夫。可见“民为贵”的道理。孟子在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中看到人民的力量,认为社会安定的前提在于百姓的安居乐业。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辨析下列多义词的不同意思(附答案) 数 (1)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数目) (2)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几,若干) (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读shuò,屡次) (4)数罟不入洿池 (读cù,密)
发(1)百发百中 (发射)(2)发闾左滴戍渔阳九百人 (派遣)(3)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打开)(4)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花开) 直(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不弯曲)(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仅)(3)系向牛头充炭直 (价值)
兵(1)非我也,兵也 (兵器)(2)穷兵黩武 (战争)(3)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军队)(4)草木皆兵 (兵士)胜(1)驴不胜怒,蹄之 (能承受)(2)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尽)(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胜利)(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5)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优美的)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9 劝学示范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9 劝学示范课ppt课件,共1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第三单元8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第三单元8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课件ppt,共2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寡人之于国也,走近作者,孟子墓碑,时代背景,朗读课文,学习第一段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必修三8 寡人之于国也集体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三8 寡人之于国也集体备课ppt课件,共1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寡人之于国也,第一课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