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第一单元3 *囚绿记教案设计
展开南溪二中 宋华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本文结构上的特点;
2. 学习本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特色;
3. 掌握圈点批注这一传统而又有效的读书方法。
二.【教学重点】
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
三.【教学难点】
如何提高圈点批注的质量,把圈点批注做到实处。
四.【教学方法】
1. 阅读法:通过阅读,了解和初步把握文章内容和主旨;
2. 评点法:对圈点批注的辅助,以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
3. 赏析法:对文本所蕴含的情感做更深层次的把握。
五.【教学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上课文之前,同学们知道哪些写“绿”的诗句或句子?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宋·李清照《如梦令》)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宋·苏东坡)我已经过了绿叶成荫的时节,现在是走飘落的路了。(巴金《谈秋》)
艾青 《绿》
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
到处是绿的┅┅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
所有的绿集中起来,
挤在一起,
重叠在一起,
静静地交叉在一起。
突然一阵风,
好像舞蹈教练在指挥,
所有的绿就整齐地
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
从古到今,有那么多名家写过“绿”,那么今天我将带大家进入现代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的散文《囚绿记》,让我们来看一下,他,又是怎样来写“绿” 的,他写的“绿”和别人写的“绿”有什么独特之处。
(二)作者介绍:陆蠡(1908-1942)
现代著名的散文家和翻译家,原名陆考原,学名陆圣泉,陆蠡是笔名。
有散文集《海星》、《竹刀》、《囚绿记》。曾负责吴朗西、巴金创立的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主编《少年科学》、《文学丛刊》。翻译的作品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
长期从事抗日活动,因在其主编的刊物书籍中涉及抗日内容,1942年4月被日本宪兵队逮捕,7月英勇就业,19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三)研读课文
1.仔细阅读课文,圈点出生僻字或不理解的字词。
请同学起来说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其他同学补充及解答。
(板书)
2.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出关键、喜欢及有质疑的句子,并思考下列问题:
(1).“绿”是一种色彩,作者是如何囚住“绿”的?
提示:“绿”原本是一种色彩,而这里的“绿”则是指绿色的藤蔓,囚住的是真实的物件。
(2).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就是记述“囚绿”的经过,哪几段是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提示:8-12自然段,囚绿前欣赏绿、观望绿,囚绿后又释放绿、怀念绿。
(3).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找出文章“绿”的一个发展经过。
提示:择绿、赏绿、囚绿、释绿、念绿。
3.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圈划出有关语言、短语、句子,并做批注。
(1).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提示:无论处境如何,依旧伸长、攀缘、舒放,尖端总朝着窗外,固执,永不屈服于黑暗等。
(2).作者观赏绿时包含了怎样的情感的变化?有哪些短语、句子写出绿的情状?提示:忘记困倦和不快、快活、留恋、欢喜等。
绿叶和我对语、伸开柔软的卷须、渐渐变青、渐渐变老、婆娑的摆舞等。
(3).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和理性的思考?(联系作者所处背景)
提示: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等。
4. 刚才的阅读中,已经划出了关键、喜欢及有质疑的句子,现在,我们好好的来读一下,并品味句子蕴含的意义。同学们自读、圈划、批注、思考。(联系上下文内容和写作背景)
(1).“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怀念、渴望绿色?绿色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吗?
提示:作者处于动荡、危难的年代,而绿色给作者带来了希望,绿色代表了自由与希望。
(2).“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大自然色彩缤纷、多姿多彩,作者为什么偏要说绿是自然的颜色? 提示:忘记困倦和不快、快活、留恋、欢喜等。绿叶和我对语、伸开柔软的卷须、渐渐变青、渐渐变老、婆娑的摆舞等。
(3).“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作者用绿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及猗郁的年华,可为什么他还要把绿囚住呢?
提示:处于孤独,犹如被囚的作者,举得绿给他了希望与信心,看见绿,便会有希望。
(4).“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为什么它会比在外边生长得还快呢?是什么促使它生长得如此快?提示:渴望阳光与自由,只有长得更快,才可更早看见阳光。
(5).“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窗外有什么?为什么它总朝着窗外呢?原来的方向指的是什么?
提示:阳光、自由。渴望阳光与自由,坚持不懈、永不屈服。自由生长的方向。
(6).“植物是多固执啊!”“固执”在这里是贬义的吗?在这里指什么?为什么说它固执?提示:褒义。“固执”是指它永远朝着阳光的方向生长。永不屈服,只朝着原来的方向。
(7).“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得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它为什么会病了呢?是什么造成了它失去了生命的色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病了的仅仅是常春藤吗?提示:失去阳光与自由。拟人,更真实、形象。烽烟四逼的情况下,作者与整个中华民族被压迫,失去了自由,处于危难中。
(8).“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单指常春藤吗?常春藤有什么象征意义?提示:象征坚贞的中华民族。对中华民族赋予美好的祝愿和希冀。
5. 小组交流,深化感悟
(1).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
学生小结。提示: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2).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提示:常春藤虽然被作者“囚禁”了,但是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它是这么的固执,永远朝着阳光生长,这说明它永远不屈服。最后作者想通了,放了绿,因为作者那时遇到了卢沟桥事变,他因由常春藤的不屈服的品质联想到了中华民族对待外侵略者表现出来的固执与不屈服,和面对胜利与光明的向往,与追求自由的精神品质。这,就是常春藤所象征的意义,同时也是文章的主旨。
(3).文章取名“囚绿记”,有什么含义?
提示:借窗前一株永向光明的常春藤,抒发了自己对于象征着生命与和平的绿色的深情的情感,表现了作者对光明和自由的向往之情。通过对“绿囚”的赞美,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服于任何黑暗势力的抗争精神。绿囚的精神:永不屈服于黑暗绿囚的象征意义: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
(四)结构脉络(其在研读的过程中已经几乎体现出来,在此只是一个归纳总结形成板书)
1.择绿(1~4段)。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这背景是很寒伧的,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第4段反复三次提及“绿影”,尽管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诗意。绿在此时还只是“影”。另外,一些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如“喜悦而满足”“欢喜”“喜悦”等,也给绿带上了情绪色彩,物我之间初相映照。
2.赏绿(5~7段)。开始对绿枝条直接描写。“观”者行为有:“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等。“被观者”情状有:伸须、攀缘、舒叶、凋谢。“观者”心态有:“怀念”“快活”“留恋”“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面壁成欢”等。这一部分是以写心理活动为主,所谓“观”的对象和“观”的行为倒成为其次,成为抒情的依托。
3.囚绿(8~12段)。这五段是文章的主体,与文章标题呼应,写出了绿枝条生命变化的五个阶段。第8段写作者引绿入室。叙述描写不多,以抒情为主。“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措词甚好,很形象,富有质感。第9段写发现“生的欢喜”。外加一个联想,从前乡下的事情,行文生出必要的“歧路”,跌宕生姿。第10段写绿条执意向外。观景甚细。第11段写绿条渐瘦渐弱。描写绿枝条衰败过程。第12段写计算绿囚出“牢”的日子。囚绿至此结束,情感回到原来的喜绿状态。
4.释绿(13段)。“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是文章背景,既是作者活动的背景,也是绿枝生存的背景。对绿枝条的关心和照看突然暂停,变成求生的谋划。最后“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绿枝条获得新生。
5.念绿(14段)。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
五个阶段写实景伴随着写心理、写情感。开始囚绿时欢喜,发现绿枝条抗争后执意囚之,既怜爱又恼怒,但最终打算释放。
(五)写作特色
1.物我互观,尽显性灵。
作者只身独处,选择了与绿枝条对话、沟通心灵的方式排遣寂寞,所处一室虽小,而精神天地甚宽;景物本无性灵,进入作者有情的视野,便活了起来,成为“我”的朋友。景物被赋予性灵,文章即生华彩。
2.叙事有波澜。
如果只写作者与绿枝条的“心灵絮语”而无甚变化,则流于平淡。奇妙的是文章写出了作者心情的起伏和绿枝条的命运变化,作者始而欣喜,继而魔念生长,囚禁绿枝条,最后放生。由寻绿、观绿、囚绿、放绿到怀绿,五个阶段较为分明,其间波澜起伏。
3.含蓄蕴藉,深沉厚重。
作者与绿枝条的命运有某些相似之处,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时值日寇入侵,华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这也应该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但这种心绪表现得非常隐蔽,文章之“巧”由此而来。
(六)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人写绿给人一种愉悦与安宁,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七)知识拓展与活用
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八)布置作业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不少于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练案6囚绿记(2)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练案6囚绿记(2)教案,共5页。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3 *囚绿记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3 *囚绿记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3 *囚绿记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3 *囚绿记教案,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品读课文,选点突破,请阅读课文,深入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