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2.5《杜甫诗三首》(新人教版必修3)456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2.5《杜甫诗三首》(新人教版必修3)456第1页
    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2.5《杜甫诗三首》(新人教版必修3)456第2页
    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2.5《杜甫诗三首》(新人教版必修3)456第3页
    还剩4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同步测试题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同步测试题,共7页。
    一、阅读《咏怀古迹(其三)》,完成1~4题。
    咏怀古迹(其三)
    杜 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南宋词人姜夔的咏梅名作《疏影》中这样写道:“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珮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它是对《咏怀古迹(其三)》中哪几句从形象上的丰富提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2.颔联对仗很工整,怎样对仗的?有何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去”与“独留”,“一”与“独”同义互文,将昭君生前的寥落、死后的孤寂,写得入木三分。可见,昭君是多么孤独!“紫台”对“青冢”,一个富丽繁华,一个荒凉冷落,对比多么悬殊!“连”对“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朔漠”对“黄昏”,“朔漠”即北方的大漠,“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即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黄昏的天幕,何等的空旷凄清!它是那样的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为什么?青冢有恨啊!一年年、一
    天天,向人们展示着千古的悲哀!就这么两句工整的对偶,内涵却相当丰富:上句写她生前的不幸与孤苦,下句写她死后的孤寂与冷落,一句话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对比反衬: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3.“环珮空归夜月魂”中的“空”字如何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从字面上看,作者认为,既然大错已经铸成,你的魂灵归来也是徒然的。深入一想,昭君虽骨留青冢,但魂灵早已在月明之夜回到生她养她的父母之邦,可见其怀念故国之心是多么强烈啊!像这样一位美女,竟然沦落到如此下场,怎不感动?怎不伤心?一个“空”字,将诗人的悲愤之情、伤悼之意传达得淋漓尽致。
    4.《咏怀古迹(其三)》题为咏怀,可里面只写了王昭君的怨恨,并无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这是不是与标题“咏怀”二字不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是。王昭君有倾城倾国之貌却无人省识,汉元帝不辨美丑,竟要靠“画图省识”;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皇帝却不分忠佞,无辜贬斥自己。而这些都不能明说,所以只能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来暗寓自己的不幸,故诗文与诗题是非常相配的。
    二、阅读《登高》,完成5~8题。
    登 高
    杜 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本诗首联写登高的所见所闻,一连出现了六个特写镜头,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登高见闻渲染烘托出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所感、写内心之愁作铺垫。
    6.本诗的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千古名句,试分析其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此联从大处着笔,境界壮阔,融视觉、听觉于一个画面,情景交融。写秋天肃穆肃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落木萧萧”引起诗人“悲秋”之感,“长江滚滚”引起诗人对身世的感慨。“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
    7.从颈联“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备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8.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破家亡忧心如焚。从两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极”,“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地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三、《秋兴八首(其一)》和《登高》两首诗都是情景交融的杰作。前者首联和颔联写巫山巫峡的萧森气象;颈联和尾联由景生情,抒发感慨,做到了情景的有机融合。后者首联和颔联写秋日登高所见之景,苍凉阔大,颈联和尾联写登高感触之情,沉郁悲伤,也做到了情景交融,气象宏伟。试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写一段文字。要求:①景物特点鲜明;②情感与景物和谐交融,情感表达明确;③不少于10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曾经流浪在一个听不见风声,沐不着云雨的角落,以为在天与地之间,日与夜之间,只听得见自己的呼吸就够了,于是拒绝了阳光。湿润的空气竟在一夜之间将我流浪的身影斑驳上悠悠绿意,像是走进氤氲的梦境,无奈最终棉絮收容了温存的泪水。像一片飘零的树叶在风中跳着自以为美丽的舞蹈,一向高傲的我第一次低下了头。来到河边静听流水诉说逝去的流光,可那水底潜伏的鱼儿再也无力捞起那些纷繁的记忆,于是萧索的芦苇在水中点出圈圈涟漪,水的流光已非昨日那般溢彩。
    【素能综合检测】
    一、积累运用
    1.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玉露凋伤枫树林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B.一去紫台连朔漠 朔漠:北方的沙漠
    C.画图省识春风面 省:察看
    D.万里悲秋常作客 作客:客居他乡
    【解析】选C。省:曾经。
    2.下列诗句的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B.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C.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解析】选B。划分节奏时不能把意义单位分开。A项,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C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D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下列联句没有使用对仗的一项是( )
    A.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解析】选C。C项前后句对应的字词在词性和字音平仄上不符合对仗的要求。
    4.对《咏怀古迹(其三)》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律,“谐声律,工对仗”是律诗的特点,此诗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且每联对句都押“un”韵。
    B.首联“赴”字突出三峡两岸群山山势的雄奇,对句中点出昭君村所在地,诗人用高山大川的雄伟气势烘托王昭君。
    C.颔联写王昭君一生的悲剧,颈联写出昭君对汉元帝仅凭图画造成她葬身塞外的怨恨,抒发昭君怀念故土、魂归故国的迫切心情。
    D.诗人借咏昭君村古迹怀念王昭君,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表达了对昭君的深切同情,流露出忧伤的情怀。全诗议论精辟,形象鲜明。
    【解析】选D。“痛斥汉元帝的昏庸”“议论精辟”有误。
    5.对《登高》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一、二句着重描写了眼前景物,绘形、绘声、绘色、绘态,渲染了秋景的特点。
    B.三、四句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偶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确有“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C.五、六句重在表现情感,从时间方面着笔,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充满了伤感之情。
    D.这首七律诗八句皆对仗,流畅自然,一气呵成,堪称“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解析】选C。错在“由眼前写到未来凄凉晚景”。
    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所选三首诗都写于杜甫在夔州居住的两年中,都是律诗,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表现出沉实高华的特点。
    B.《秋兴八首(其一)》,写于大历元年,这组诗共八首,是在安史之乱结束,国家仍然动荡不安,诗人依旧客居他乡的社会背景下写成的。
    C.《咏怀古迹》是组诗,共五首,文中选的是第三首,作者借王昭君的事迹,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
    D.《登高》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的重阳节,诗人登高望远,抒发自己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悲苦之情。
    【解析】选C。C项为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7.将下列语句排列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将序号填入题干的横线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杜甫的“自谓颇挺出”,是一句充满自信心的自我评价,它有着历史和现实的依据。
    ②杜甫对自己的政治器识和文学才华也是十分自信的,而这两点,也恰好是当时科举考试的两项重要考试内容。
    ③历史的是家庭的影响,现实的是个人的秉赋。
    ④所以,他在最早的行卷之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才写下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的自负诗句。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性。排序时注意确定中心话题,然后根据句中的关键词理清句间的逻辑关系。比如本题中,通读句子后会发现是在论述杜甫的“自谓颇挺出”的自信心之后,分析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进而就“个人的秉赋”进一步论述,最后举例证明上述的论断。
    答案:①③②④
    二、类文阅读
    (一)(2009·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 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 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的布套。
    8.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杜甫的这首咏物诗,清新雅致。首联“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描写新发之竹,“半含”“才出”抓住了春笋蓬勃生长的典型过程。颔联“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竹的颜色绿得逼你的眼,绿色掩映在书卷中,似乎天色都暗了下来。竹影摇曳,竹色青葱,晃动的竹影移过酒器,显得更加清凉。这一联选取“竹色”给人的感受,让我们置身于竹荫中。“侵”字写出竹影渐大渐强的过程;一“晚”字写出竹林之密、竹之高、竹之浓给人带来的错觉。颈联“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细细的春雨把竹洗得一尘不染,微微的春雨送来缕缕翠竹的清香,这两句从视觉和嗅觉来写竹,最后一联作者展开想象,仿佛看到了竹已伸入云端,轻轻地攒动着。杜甫又何尝不是以竹自喻,渴望得到严武的提携而有所作为呢?
    答案:8.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9.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写出了竹荫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10.示例:①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②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③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二)(2009·广东高考)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11~12题。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 ①瞿唐:瞿唐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乩后,杜甫曾闲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德弓形月亮
    ③故故:常常;频频
    11.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释①作答。除了“安史之乱”和“曾困居于此”,诗歌当中没有任何文字信息,也即是所谓的意象能表明诗歌的主题。“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那么我们就可以推想了:战乱时期,流离失所,困居他处,见月思乡。
    参考答案: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12.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万里”——用空间的遥远或广阔表明离乡之远,思念之深。“时时”——用月亮频繁的出现惹起作者的思乡之痛。“夜久”——用乌鹊深夜久停,不肯离去,喻作者深夜难眠,望月对鸟,增添思乡之念。
    参考答案: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的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③“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行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相关试卷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登高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登高课后复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填空,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课后复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课后复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填空,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咏怀古迹(其三)同步训练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填空,下列对诗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