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第五单元《六国论》2学案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56963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系列之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第五单元《六国论》2学案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56963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六国论学案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六国论学案,共4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五段思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学习目标]
1.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等。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手法和语言生动、气势充沛的特点。
[重点难点]
1.掌握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等。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天天预习]
名句填空。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 , ,不能独完。故曰, 。”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 ,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呜呼! ; ;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 ,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 ,是又在六国下矣。
[文本研读]
1.齐读课文一二段思考:
(1)文章开头提出了什么样的中心论点?
(2)又设立了哪两个分论点进行论证?
(3)作者开头这样写有何作用?
2.自由诵读第二段思考:
(1)本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
(2)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
3.自由诵读第三段思考:
(1)本段从哪个方面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
(2)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一观点的?
4.自由诵读第四、五段思考:
(1)哪一句是对历史教训的总结?
(2)哪一句点明了写作意图?
(3)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结合背景思考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
[问题探究]
1.本文的论证有何特点?
2.本文语言表达有何特色?
[课时测评]
1.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含义。
(1)非: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②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③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④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2)与:
①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②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③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④则与斗卮酒
(3)犹:
①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②良将犹在
(4)终:
①终继五国迁灭
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5)向:
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②并力西向
③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④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⑤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6)相:
①当与秦相较
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④伯乐相马
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
(3)可谓智力孤危:
(4)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5)至于颠覆,理固亦然
(6)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7)剌客不行,良将犹在
(8)然后得一夕安寝
3.词类活用
(1)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义不赂秦:
(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4)李牧连却之:
4.特殊句式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句式特点:
(1)“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4)“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祭十二郞文学案设计,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三段),讨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学年祭十二郞文学案设计,共3页。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狱中杂记学案,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