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河津市第二中学高二语文学案:《项脊轩志》(学生)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569671/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项脊轩志导学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项脊轩志导学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法指导,古文化常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积累文言知识。
2、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及凭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达含蓄而蕴藉的情感的方法。
【学习重点】
掌握以下重点实词的含义:始、过、归、已、先、谓
【学习难点】
能够判断文中的文言现象:被动句、判断句、名词作状语
【学法指导】
文言知识点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 凡再变矣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或凭几学书 比去,以手阖门
亦遂增胜 吾妻来归 始为篱,已为墙
三五之夜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且何谓阁子也 殆有神护者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吾妻归宁
二、一词多义
始
室始洞然 始为篱,已为墙
过
日过午已昏 大母过余曰
置
顾视无可置者 内外多置小门
而
余扃牖而居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为
始为篱,已为墙 轩东故尝为厨 庭中通南北为一
以
以当南日 以手阖门 娘以指叩门扉曰
能以足音辨人 执此以朝
谓
且何谓阁子也 妪每谓余曰
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先大母婢也
三、词类活用
乳二世 客逾庖而宴 执此以朝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 东犬西吠
前辟四窗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四、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妪,先大母婢也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室西连于中闺 鸡栖于厅
其制稍异于前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全文有一个“文眼”:“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全文先写“可喜”,再写“可悲”,写“可喜”是为写“可悲”做铺垫,由“喜”到“悲”,就是全文的结构脉络。
作者因为什么而觉得“可喜”?
作者因为什么而觉得“可悲”?
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感情的?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十九岁时写的作品。作者三十岁之后,又给该文补写了附记(课文的最后两段)。
作者补写的这两段有什么作用?
与前文相比,这两段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古文化常识】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专称“朕”“孤”等。通常都可译为“我”“我的”“我们”“我们的”。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你” “你的” “你们”“你们的”。
第三人称:又叫他称。常用“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她”“他的”“他们” “他们的”等。
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加“侪chái、辈、属、曹”表复数。
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
谦称:一般用“臣、仆、鄙人”等。
年龄的别称
襁褓 不满周岁
孩提、总角、垂髫 童年时期
黄口 10岁以下
豆蔻年华 女子13岁
及笄jī之年、束发 女子15岁
弱冠、加冠、束发 男子20岁
而立之年 30岁 不惑之年 40岁
知命之年、大衍之年 50岁 花甲、耳顺之年 60岁
古稀之年 70岁 耄耋mà dié之年 80~90岁
鲐tái背之年 90岁
期颐qī yí 100岁
1、积累文言知识。
2、训练学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及凭借有关工具书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学习本文善于捕捉生活中典型的细节和场面,来表达含蓄而蕴藉的情感的方法。
【学习重点】
掌握以下重点实词的含义:始、过、归、已、先、谓
【学习难点】
能够判断文中的文言现象:被动句、判断句、名词作状语
【学法指导】
文言知识点
一、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 凡再变矣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或凭几学书 比去,以手阖门
亦遂增胜 吾妻来归 始为篱,已为墙
三五之夜 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且何谓阁子也 殆有神护者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吾妻归宁
二、一词多义
始
室始洞然 始为篱,已为墙
过
日过午已昏 大母过余曰
置
顾视无可置者 内外多置小门
而
余扃牖而居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为
始为篱,已为墙 轩东故尝为厨 庭中通南北为一
以
以当南日 以手阖门 娘以指叩门扉曰
能以足音辨人 执此以朝
谓
且何谓阁子也 妪每谓余曰
先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先大母婢也
三、词类活用
乳二世 客逾庖而宴 执此以朝
雨泽下注,使不上漏 东犬西吠
前辟四窗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四、特殊句式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妪,先大母婢也 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室西连于中闺 鸡栖于厅
其制稍异于前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全文有一个“文眼”:“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全文先写“可喜”,再写“可悲”,写“可喜”是为写“可悲”做铺垫,由“喜”到“悲”,就是全文的结构脉络。
作者因为什么而觉得“可喜”?
作者因为什么而觉得“可悲”?
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些感情的?
《项脊轩志》是归有光十九岁时写的作品。作者三十岁之后,又给该文补写了附记(课文的最后两段)。
作者补写的这两段有什么作用?
与前文相比,这两段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古文化常识】
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专称“朕”“孤”等。通常都可译为“我”“我的”“我们”“我们的”。
第二人称: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你” “你的” “你们”“你们的”。
第三人称:又叫他称。常用“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她”“他的”“他们” “他们的”等。
第一、二人称代词后,加“侪chái、辈、属、曹”表复数。
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
谦称:一般用“臣、仆、鄙人”等。
年龄的别称
襁褓 不满周岁
孩提、总角、垂髫 童年时期
黄口 10岁以下
豆蔻年华 女子13岁
及笄jī之年、束发 女子15岁
弱冠、加冠、束发 男子20岁
而立之年 30岁 不惑之年 40岁
知命之年、大衍之年 50岁 花甲、耳顺之年 60岁
古稀之年 70岁 耄耋mà dié之年 80~90岁
鲐tái背之年 90岁
期颐qī yí 100岁
相关学案
高中苏教版项脊轩志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高中苏教版项脊轩志导学案及答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问题导学,自主探究,技法导练,素材积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项脊轩志学案: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项脊轩志学案,共3页。
语文选修项脊轩志导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选修项脊轩志导学案及答案,共3页。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