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初中历史一轮复习 课时作业15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习题
展开课时作业15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命题点1 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2019·安徽)下图是中国棉纺织业布机数(1912—1921年)和机制面粉业年产量(1913—1921年)柱状图。该图反映了( )
A.列强加大对中国的商品倾销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
C.中国重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
D.民族工业获得快速发展良机
2.(2016·安徽)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是历史的进步。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张“实业救国”,创办了大生纱厂。
改正:
命题点2 新闻出版、文学艺术
3.(2020·安徽)技术进步加速文化传播。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1)【 】中华书局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改正:
(2)【 】1905年,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深受观众欢迎。
改正:
4.(2018·安徽)下图是1912年1月1日出版的《申报》,其表明《申报》( )
A.创办于辛亥革命期间 B.专门报道政治新闻
C.宣传了民主革命思想 D.是革命派的宣传报
命题点3 近代教育
5.(2016·安徽,节选)教育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0年至1912年京师大学堂的机构
——曲士培《中国大学教育史》
京师大学堂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地位是什么?它是哪所大学的前身?
一、单项选择
1.“古人忠愤,异代略同。借热情规划商情,要与前人分一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望大家保全时局,莫教美利让诸邦”。这是20世纪重庆商务总会的一副楹联,它体现了近代工商业者的( )
A.重义轻利思想 B.维新图强思想
C.实业救国思想 D.中庸自保思想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的主要原因是( )
A.工业结构合理调整
B.管理水平显著提高
C.资本投入迅猛增加
D.列强暂时放松侵华
3.(2020·四川眉山)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行法令,要求废除满式的官服顶戴,以新礼服代替旧式官服,不分级别高低,凡任职的官员,一概统一着装,民间争相效仿。这说明当时( )
A.人人享有充分自由 B.政治影响社会生活
C.实现社会民主平等 D.借鉴西方文官制度
4.社会变化反映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下是上海白渡桥平均每天通行情况表(单位:次)。材料反映出( )
时间 | 人力车 | 马车 | 轿子 | 自行车 | 汽车 | 有轨电车 |
1889年 | 544 | 9 | 11 | 0 | 0 | 0 |
1926年 | 14600 | 0 | 0 | 3459 | 3936 | 922 |
A.娱乐方式的多样化
B.等级观念的消失
C.交通工具的近代化
D.民族工业的发展
5.《申报》是1872年创刊于上海的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下列“新闻”可能被刊登的是( )
A.林则徐虎门销烟
B.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洪秀全金田起义
D.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6.19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一册,因内容新颖,深受欢迎;以后又陆续出版了整套初等、高等小学教科书,除国文外,还包括修身、算术、农业等。这些教科书的出版( )
A.说明了科举制度已经被废除
B.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
C.揭开了近代教育改革的序幕
D.适应了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7.(2020·广东)下图是徐悲鸿1940年前后创作的鸿篇巨作《愚公移山》(局部),作者采用西洋写实主义技法表现劳动者形象,气势磅礴。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幅作品旨在彰显( )
A.远古传说的神秘气息
B.乡村社会的纯朴民风
C.民族团结的强大力量
D.农耕时代的家庭生活
二、辨析改错
8.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
【 】(1)1911年,清政府宣布废止科举考试。科举制度的废除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
改正:
【 】(2)清政府迫于形势,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包括初等、中等、高等三级学堂的新式教育体制。
改正:
【 】(3)19世纪70年代,《民报》在上海创办,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份商业性报纸,是中国大众传播媒体的先驱。
改正:
【 】(4)1897年,商务印书馆在北京创办,它的创办和发展有利于知识的普及和文化的传播。
改正:
三、材料【解析】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土特产品出口统计表
时间 | 茶(万磅) | 生丝(包) |
鸦片战争前 | 5000(年平均值) | 5000(年平均值) |
1845年 | 8019 | 13220 |
1851年 | 9919 | 23040 |
1853年 | 10122 | 62896 |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历史现象。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当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洋派人物洋溢在烛光摇曳的酒厅中举杯相庆圣诞、复活节等洋节时,内地城市和广大农村的人们却还不知提琴、洋笛为何物。当商人、企业家、知识分子等群体中的不少人成为领导时代的弄潮儿时,普通市井小民、杂役及乞丐等下层社会成员,他们受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即使对西方近代文明生活欣然向往,也只得“望洋兴叹”,被排斥在近代文明之外。
——摘编自扶小兰《近代城市文化娱乐生活方式与社会心理之变迁》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近代中国文化娱乐生活发展的特点。近代文化娱乐生活的发展说明了什么?
(3)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课时作业15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
真题诊断
1.D
2.答案√
3.答案(1)×,“中华书局”改为“商务印书馆” (2)×,“《歌女红牡丹》”改为“《定军山》”
4.C
【解析】本题考查《申报》,注重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的方法。注意图片中文字信息“中华民国万岁”“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文今日履任”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申报》刊载新闻、评论等内容,还有广告。由此可以排除A、B、D三项。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它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由此可知,1912年1月1日出版的《申报》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故选C项。
5.参考答案
地位:中国近代第一所由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
模拟预测
1.C
【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商业领域抵制经济侵略,它体现了近代工商业者的实业救国思想。故选C项。
2.D
【解析】根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个时间可知,当时“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的主要原因是列强暂时放松侵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的掠夺,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一个发展机会,故选D项。
3.B
【解析】材料反映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行法令,服饰不再表现等级划分,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派倡导的平等原则,可见政治影响社会生活,故B项符合题意。
4.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通行情况,根据表格信息可知,自行车、汽车,有轨电车等近代变通工具从无到有,开始占据重要地位;而传统出行方式如马车、轿子则数量大减。材料反映出交通工具的近代化。故选C项。
5.D
【解析】《申报》创办的时间是1872年,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1860年英法火烧圆明园,1851年洪秀全金田起义,这些事件都发生在1872年之前,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是《申报》创办之后,故选D项。
6.D
【解析】“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最新国文教科书》第一册,因内容新颖,深受欢迎;以后又陆续出版了整套初等、高等小学教科书,除国文外,还包括修身、算术、农业等”反映了这些教科书的出版适应了近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7.C
【解析】“1940年”是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根据神话故事创作的坚定抗战必胜的著名绘画《愚公移山》,借一个寓言故事表达出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坚韧不拔,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故选C项。
8.答案(1)×,“1911”改为“1905” (2)√ (3)×,“《民报》”改为“《申报》” (4)“北京”改为“上海”
9.参考答案(1)历史现象:中国土特产品出口量不断增加,土特产品日趋商品化。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特点:沿海大城市与内地城市、农村发展不平衡;社会上层群体与下层群体间发展不平衡。说明:中国近代化受西方文明的影响。
(3)社会生活和经济近代化。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专题15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原卷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专题15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原卷版),共17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927的上海街道景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专题15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解析版):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专题15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解析版),共3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927的上海街道景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专题15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2021届中考历史复习必背知识清单与真题演练: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专题15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2021届中考历史复习必背知识清单与真题演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化,近代教育的发展,近代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