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本文化常识分类记忆与训练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课本文化常识分类记忆与训练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活学活用1,活学活用2,活学活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组:官职的任命、调动、贬谪等
①举孝廉不行
②连辟公府不就
③累召不应
④公车特征拜郎中
⑤再迁为太史令
⑥再转复为太史令
⑦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⑧出为河间相
⑨衡下车
⑩视事三年
⑪上书乞骸骨
举:推荐,(被)举荐任官。 行:去应荐。
辟:征召,召来授官;(被)召。 就:就职,任职。
召:召请来授官。 应:应职,接受官职。
拜:任命,授给官职。
迁:调动官职。
转:调动官职。
徙:调动官职。
出:离京去外地为官。
下车:指官吏初到任。
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
乞骸骨:请求辞职,告老还乡。
第二组:官职、职掌、封号、爵号类
①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②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极哀
③召有司案图
④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⑥楚左尹项伯者
⑦取阳晋,拜为上卿
⑧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⑩再复转为太史令
⑪公车特征拜郎中
⑫后迁侍中
⑬出为河间相
⑭时国王骄奢
注解
“太守”,古代对郡守的尊称,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太子”,帝王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侯”“伯”,春秋时期的爵位名。
“司马”,古代武职官职名。
“左尹”,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
“上卿”,古代官名,战国时最高的官阶,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
“寡人”,即为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相”,汉朝王国的相,职权相当于郡的太守。
“国王”汉朝国王,相当于太守。
第三组:科举、学校、音乐、歌赋类
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③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
⑤因入京师,观太学
⑥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⑦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⑧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⑨遂通五经,贯六艺
⑩名属教坊第一部
⑪观太学
注解
“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儒家经典。“经传”,“经”,指儒家经典。“传”,解释经书的著作。
“庠序”,古代的学校名。殷商时代叫“序”,周代叫“庠”。
“秀才”,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此处指优秀的人才。与后代科举“秀才”不同。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
“博士”,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学使”,学政的别称。
“变徵”是古代七音(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的一个音级。以此为主调的歌曲,凄怆悲凉。
唐代对七言诗的习惯说法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部经书;“六艺”此处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与技能。
“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第四组:称谓、礼仪、典章、制度类
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②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③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④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
⑤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⑦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⑧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⑨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⑩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注解
“九宾”,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少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用羊、猪各一头。(牛、羊、猪三牲全备,叫“太牢”。)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
“束发”,十五岁时,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牺牲”,古代为祭祀而宰杀的牲畜。
秦国在西方,郑国在东方,为秦国在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后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季父”,即叔父,古人排行有孟、仲、叔、季。“季”,最小的。
“社稷”,古时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以求平安和丰收。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
“初七”,专指农历的七月七日;“下九”,每月的农历十九。古代以农历每月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下九”为汉代妇女欢聚的日子。
第五组:天文、地理、历法、建筑类
①永和九年,岁在癸丑
②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③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④便利此月内,六合正相应
⑤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⑥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⑦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⑧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⑨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⑩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⑪游于三辅
⑫因入京师
⑬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
注解
“永和”,年号纪年,东晋穆帝年号;“癸丑”,干支纪年,指永和九年,353年
“山东”,崤山以东地区,指东方诸国。
“四海”,指天下、全国。
“六合”,出生年月日的干支合起来共六个字,都相适合。
“既望”,指望日的次日,通常指农历的每月十六日。
“四纪”,四十八年。古人以木星绕日一周(十二年)为一纪。
“黄昏”,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日落以后天还没有完全黑的时间,一般是指19点至21点。“人定”,是亥时,夜深人静的时候,21点至23点。
“国”并不是指整个郑国,而是指“国都”“京城”。
“八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中国古代分九州,秦居“雍州”,六国居于其他“八州”。
“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在今陕西西安附近
“京师”指洛阳。
“两都、二京”:指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
常见错误类型分析
缩小概念的范围
【例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活学活用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扩大概念的范围
【例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活学活用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词。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活学活用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名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字是二十岁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哀帝、炀帝。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国封建王朝通常实行长子继承制,君位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强加概念性质
【例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状元是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一种称号,指在最高级别的殿试中获得第一名的人。
B.上元是我国传统节日,即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C.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D.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活学活用】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B.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C.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内容张冠李戴
【例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B.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C.致仕本义是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D.历史上的“两京”有多种所指,文中则指明代永乐年间迁都以后的南北两处京城。
【活学活用】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
A. 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 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 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 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解释以今推古
【例5】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
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
【活学活用】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胡床,亦称“交床”、“绳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睡具。古代诗文中的“床”多指“胡床”,如《孔雀东南飞》中“捶床便大怒”。
B.“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陟”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
C.翰林是我国古代文官,常为皇帝起草文书,参与修编国史等,并备皇帝咨询。这一职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唐朝。
D.“黄老”,指黄帝和老子,道家以黄、老为始祖,故称道家为黄老。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至东汉末年逐渐演变为自然长生之道。
对应练习巩固提高
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 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 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 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 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 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以表示成年,但因为体犹未壮,故有如此称谓。
B.杖节,指执持旄节,古代帝王授予将帅兵权或遣使于四方,给予旄节以为凭信。
C.太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职官,一般是指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力行政官。
D.晏驾,晏,迟;驾,皇帝的车驾。晏驾原来指宫车迟出,隐讳说帝王不上早朝。
4.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祖,作为帝王庙号使用,多为创基立业者,常见于开国皇帝;另外祖父的父亲也称太祖。
B. 金陵,即现在的南京,史上曾是吴、东晋、宋、齐、梁、陈的都城,被称为“六朝古都”。
C. “幸其第”中的“幸”特指皇帝亲临某地,“幸其第”的意思就是皇帝到他的宅第去。
D. 卒,在《礼记》中指大夫的死;另外天子死称“崩”,诸侯死称“薨”,士死称“不禄”。
5.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肆,即市肆、店铺,此处指的是瓦肆。瓦肆是随着宋代农业和商业的繁荣而兴起的一种游乐、商业集散场所。
B.“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和吏部侍郎。
C.金陵是六朝古都南京的别称。除金陵外,南京还有“建康”、“建邺”、“江宁”、“石头城”等别称。
D.豪右,指豪门大族。中国古代,右表示尊贵,左表示贫贱,如“位在廉颇之右”;而“闾左”多指贫苦人居住的地方。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释褐:亦称“解褐”,始任官职,意思是脱去平民衣服开始做官。
B. 食邑:又称采邑、封地。古代国君、士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
C. 平肩舆:古代的一种轿子起初作为山行的工具,后走平路也以之为代步工具。
D.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策,古代科举考试殿试中以写策论方式进行考试,上官均在皇帝亲自主持的策试中考取了进士第二名。
B.经义,是古代科举考试巾的一个重要科目,宋代经义文在题型、结构等方面已具备八股文的一些特征。
C.风宪,是古代掌管风纪法度、检举弹劾百官、整治地方官吏作风和考核治绩的官职,亦称御史,隶属吏部。
D.枢密院,古代官署名,宋代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军政大权,其设置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对军权的控制。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尧典》中说:“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这里的“朔方”、“幽都”和本文的“朔方”一样都是指北方。《木兰辞》中“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中的“朔”也是指北方。
B. 羌,是我国古代西部的﹣个少数民族,在唐朝时期,经常因与争夺资源而与唐朝政府发生冲突。
C. 太学,即古代的大学,在汉朝时候设立,在唐朝,太学与国子、广文、四门一起隶属国子监。
D. 逆旅,指住宿的地方,这里指李勉和儒生们在梁、宋两地学习时一起住在学校的宿舍里。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避讳:对去世(在世的除外)的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为示尊敬,避免说出或写出而改用他字。
B. 卿:文中是君主对大臣的称谓,古代还可以指对男子的敬称,也指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C. 学田:我国旧时属于学校的田地。以地租作为祭祀、教师的薪俸和补助学生等的费用。
D. 河东:文中指地区名,指山西西南部,或泛指山西全部。因本地区在黄河以东而得名。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诏狱”是由皇帝直接下诏任命的监狱主管官员,主要负责朝中或宫内的案件。
B. “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六部之一,南北朝北魏始设,长官为礼部尚书。
C. “贡市”中国古代一种贸易,指外国或异族商人随贡使到指定地点进行贸易。
D. “引疾”是指中国古代官员们辞去官职的一种方式、借口或原因,指托病辞官。
参考答案
常见错误类型分析
【例1】【解析】C项,“各级官员”错误。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
【活学活用1】 【解析】尹,古代官名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知府,明清两代府一级的行政长官。“尹”和“知府”不是同一概念。
【例2】【解析】D项,“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其他儿子称“皇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1265页注释为“帝王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 扩大了概念的范围。
【活学活用1】【解析】 “京”“京师”均可指国都,如《张衡传》:“因入京师。”“师”可指“军队”,如《曹刿论战》中“齐师伐我”;也可指老师,如《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但无“国都”一意。
【活学活用2】【解析】“长子继承制”错,“嫡长子继承制”。
【例3】【解析】近侍“职位很高”不对,有些近侍职位不一定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过于绝对。
【活学活用】【解析】B项,“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理解错误。姻亲与血亲不同,不是血亲的一部分。
【例4】【解析】掌管土地、户籍等的是“户部”,不是“礼部”。
【活学活用】【解析】 “汤武”指的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
【例5】【解析】“收”是“拘捕关进监狱”, 联系“收考子春,二孙自杀”前文是“穷诘其奸”,后文是“二孙自杀”,手段比较严酷,结果也很严重。可见“收考”不是“拘捕关进监狱进行考察”,而是“拘捕进监狱严加拷问”。
【活学活用】解析 “床”在古代是一种卧具或者坐具,在这里“胡床”指的是坐具。
对应练习巩固提高
1. 解析 “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农家”不是影响最深远的。
2.解析 三晋指春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
3.解析 晏驾,旧为帝王驾崩的隐讳说法。
4.解析 祖父的父亲称为曾祖。
5.解析 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左右尊卑次序因朝代而不同,大多以右为尊。
6.解析 “封地”错,应为“封邑”;“古代国君、士大夫”错误,应为“古代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
7.解析 御史不属于六部。
8.解析 逆,迎接; 旅,客。“逆旅”即客舍。逆旅是我国古代对旅馆的别称.
9.解析 “去世(在世的除外)的君主和尊长”错,也包括在世的君主和尊长。
10.解析 “诏狱”是由皇帝直接掌管的监狱,罪犯都由皇帝亲自下诏书定罪。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复习--简表:高中语文阅读文言文(文化常识),共1页。
这是一份语文高考复习---高中语文客观题训练1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现代文阅读,古代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高考复习---高中语文客观题训练4教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