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中考语文第10课时八上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

    中考语文第10课时八上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第1页
    中考语文第10课时八上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第2页
    中考语文第10课时八上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第3页
    中考语文第10课时八上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第4页
    中考语文第10课时八上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第5页
    中考语文第10课时八上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第6页
    中考语文第10课时八上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第7页
    中考语文第10课时八上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第8页
    还剩43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中考语文第10课时八上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10课时八上古诗词一课堂讲本课件,共5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27首野望,·第28首黄鹤楼,·第29首使至塞上,第27首,第28首,第29首,第30首,第31首,答案B,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30首 渡荆门送别
    ·第31首 钱塘湖春行
    野 望唐 王绩东皋①薄暮②望,徙倚③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④返,猎马带禽⑤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⑥。
    重点注释①东皋:地名,今属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②薄暮:傍晚。薄,接近。 ③徙倚:徘徊。④犊:小牛,这里指牛群。 ⑤禽:泛指猎获的鸟兽。⑥采薇:采食野菜。“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重点赏析(1)炼字“望”字点题,领起下文写景。(2)表现手法①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中间两联融情于景、借景言情,层层深化描写,把诗人的孤寂彷徨之情与笼罩四野的秋色暮景巧妙地联结起来,在薄薄的暮色中渗透着淡淡的哀愁。
    ②直抒胸臆。尾联直接抒情。“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农人们归家的喜悦,都冲淡不了诗人心头的忧郁,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怀念古时候的隐者伯夷和叔齐,表露出诗人的彷徨、怅惘之情。
    (3)表达方式首联、尾联叙事兼抒情,中间两联描写景色。(4)情感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孤寂,抒发了孤独、彷徨之情。(5)典故“采薇”用典。据《史记•伯夷列传》,商末孤竹君之子伯夷、叔齐在商亡之后,“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后遂以“采薇”比喻隐居不仕。
    (6)语言特点全诗语言质朴清新,自然流畅,言浅味深,句句有力,为唐诗及后代诗歌语言的创新开辟了先路。
    作品主旨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惆怅、孤寂的情怀。
    参考译文黄昏的时候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每棵树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都披着落日的光芒。放牧的人驱赶着牛群回家,猎人骑着马带回猎物。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黄鹤楼唐 崔颢昔人①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②。晴川③历历④汉阳树,芳草萋萋⑤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重点注释①昔人:指传说中骑鹤飞去的仙人。②悠悠:飘飘荡荡的样子。 ③晴川:晴日里的原野。④历历:分明的样子。 ⑤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背景知识崔颢,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唐代诗人。本诗是他登黄鹤楼时所作。
    重点赏析(1)炼字①两个“空”字,第一个是“只,只有”之意,“昔人”已离去,只剩下空空的黄鹤楼,重在写景;第二个是“空空的”“空荡荡”之意,写自己漂泊在外的孤独惆怅,重在抒情。两个字写出了诗人的怅惘之情。
    ②全诗诗眼是“愁”,尾联以一个“愁”字收篇,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缠绵的乡愁。③“此地”“千载”两个词以空间和时间组合,产生了空间的开阔感和时间的纵深感,更加催生了乡愁。(2)表现手法①虚实结合。诗歌前四句描述仙人乘鹤的传说,是想象,
    属于虚写;后四句则是所见、所感,抒发个人情怀,属于实写。诗人将神话传说与眼前的景物巧妙地结合起来,目睹景物,吊古伤今,表达了思乡怀古之情。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尾联写傍晚已至,江上一片凄迷,故乡被暮霭烟波阻挡,引发诗人的满怀愁绪。(3)情感诗人由吊古到怀乡,先感慨后生愁绪,抒发了寂寞、惆怅和思乡之情。
    (4)语言特点颈联两句对仗工整,各用一个叠词,声调铿锵,音韵清朗,富于音乐美。
    作品主旨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黄鹤楼时的所见所感,抒发了吊古怀乡之情。
    参考译文传说中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只留下空荡荡的黄鹤楼。(仙人驾)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白云在此飘荡。晴日里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草木长得极茂盛。暮色渐渐漫起,哪里是我的家乡?江面烟波渺渺,让人更生烦愁。
    使至塞上唐 王维单车①欲问边②,属国③过居延。征蓬④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⑤直,长河⑥落日圆。萧关逢候骑⑦,都护⑧在燕然。
    重点注释①单车:一辆车,表明此次出使随从不多。②问边:慰问边关守军。③属国:典属国的简称。这里借指诗人出使边塞的使者身份。④征蓬:飘飞的蓬草,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⑤孤烟:指烽烟。⑥长河:指黄河。⑦候骑:负责侦察、巡逻的骑兵。⑧都护:官名。这里指前线统帅。
    背景知识王维,唐代诗人。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使崔希逸在对吐蕃的战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王维奉唐玄宗之命,以监察御史的身份赴凉州,慰问将士,后留在幕府任节度判官,实际上是被排挤出了朝廷。这首诗所写的即为此次出使途中的所见所感。
    重点赏析(1)炼字颈联中,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说明是一缕烽烟;紧接着一个“直”字,写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这里的“圆”字与前面的“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
    (2)修辞手法颔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写出了内心的激愤和茫然。
    (3)意象“蓬”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泊在外的游子,表达漂泊无依的情感。“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4)表现手法①衬托。首联“单车”表现出诗人形单影只的情状,实是表达了行程中诗人内心的孤寂感。“属国”是诗人的自称,实际诗人并不需要经过居延,这样写也是表现关塞迢迢,山高路远,烘托孤寂的心境。
    ②情景交融。颔联以蓬草和大雁自比,将景物和情感融合在一起,既是写景又是写人,随风飘飞的蓬草、孤独的归雁传达出漂泊无依的浮沉之感。(5)情感诗人由开始的孤寂、无奈,转变为后来的达观,本诗也表现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赞美。
    作品主旨这首诗叙述了诗人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升华后的慷慨悲壮之情。
    参考译文轻车简从将要去慰问边关守军,我经过居延一直向前。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边塞,像北归的大雁一样进入边境。浩瀚沙漠中一道烽烟直上云霄,黄河边上落日浑圆。到萧关时遇到侦察骑士,他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
    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渡远荆门①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②。仍怜③故乡水④,万里送行舟。
    重点注释①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②海楼:海市蜃楼。 ③怜:喜爱。④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背景知识李白青年时期,主要生活在四川。开元十二年(724)李白离开家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本诗便是李白在出蜀漫游行至荆门时为赠别家乡而作。
    重点赏析(1)炼字颔联“随”“入”二字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2)修辞手法①拟人。尾联运用拟人的修辞。尾联将故乡水人格化,借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地送诗人远别故乡,含
    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②比喻。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写明月映入水中,如同从天上飞来的明镜,表现了江水与江上空气的澄净明澈。(3)表现手法动静结合。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化静为动,正是行舟观景时真实的体验。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绘出“水中映月图”“天边云霞图”两幅图画。
    (4)表达方式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中间两联描写景物。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思乡之叹。(5)情感反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作品主旨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眷恋的真挚感情。
    参考译文我乘舟远渡荆门外,来到了楚地准备尽情游览。群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渐渐隐去,长江流入了辽远无际的原野。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空中云霞多变,形成绮丽的海市蜃楼。我依然喜爱这来自故乡的水,不远万里为我送行。
    钱塘湖春行唐 白居易孤山①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②云脚低③。几处早莺争暖树④,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重点注释①孤山:在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山上有孤山寺。 ②水面初平: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初,刚刚。③云脚低: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④暖树:向阳的树。
    文学常识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唐代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重点赏析(1)意象选择莺、燕、花、草四种景物,细致描摹早春景致。把动物与植物组合在一起,独具匠心。(2)炼字①“争”和“啄”两个动词描绘出一幅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春燕啄泥衔草的动态早春图,展示了初春时节的勃勃生机,
    表达了诗人的欣喜之情。②“乱”“浅”二字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天的生机盎然、妩媚动人。(3)结构诗的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它从“孤山”一句生发出来;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归结到“白沙堤”。诗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中间的转换,不见痕迹。
    (4)表现手法①寓情于景。本诗描摹了早春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字里行间透露出诗人的喜悦心情。②直抒胸臆。尾联中“最爱”“行不足”表达了诗人喜悦、流连忘返的心情。(5)语言特点格律严谨,对仗工整,语言流畅,生动自然,语气平易,体现了通俗流畅的特点。
    作品主旨作品生动地描绘了诗人早春漫步西湖所见的明媚风光,是一首唱给春日良辰和西湖美景的赞歌,抒发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和对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
    参考译文孤山寺的北面,贾公亭的西面,春天湖水初涨,水面刚刚与湖岸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浪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色彩斑斓的春花(野花)渐渐地要使人眼花缭乱,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总觉得欣赏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树荫下的白沙堤。
    阅读《渡荆门送别》,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对《渡荆门送别》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写诗人乘船来到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B.颔联以移动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平原过渡到山地。
    C.尾联采用拟人手法,不说自己思念家乡,而说家乡之水情深义重,恋恋不舍。D.这首诗明丽流畅,写出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对故乡的依依惜别之情。
    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代了诗人此行的目的:初次离开家乡,从蜀地乘船至楚地的荆门。B.“随”字化静为动,“入”字气势博大,表现出诗人突见壮阔之景时的豁然开朗之情。
    C.颈联用两幅美丽画面写江上美景,第一幅是天边云霞图,第二幅是水中映月图。D.“送”字用得妙,突出故乡水送“我”到楚地还不忍分别,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3.简要分析颈联是如何体现“诗中有画”的特点的。
    颈联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这一联以月亮倒映水中如明镜衬托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多变形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相关课件

    中考语文第13课时八上古诗词四课堂讲本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13课时八上古诗词四课堂讲本课件,共3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41首浣溪沙,·第42首采桑子,·第43首相见欢,·第44首如梦令,第41首,第42首,第43首,第44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第12课时八上古诗词三课堂讲本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12课时八上古诗词三课堂讲本课件,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37首春望,·第39首赤壁,·第40首渔家傲,第36首,第37首,第38首,第39首,第40首,答案D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第11课时八上古诗词二课堂讲本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第11课时八上古诗词二课堂讲本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33首龟虽寿,·第35首梁甫行,第32首,第33首,第34首,第35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