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第50课时实用类文本__议论文阅读三课堂讲本课件
展开·考点4:内容理解与概括【NR】[2020.15、2020.16、2017.16]
·考点5:论证思路【LS】[2020.15、2019.15]
·考点6:分析、概括或补写论据【LJ】[2020.15、2019.17]
·考点7:论证语言【LY】[2017.15]
·山水画的意境(节选)
【教材范例】(1)[九上P95《怀疑与学问》“思考探究”第一题]通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考点4:内容理解与概括【NR】[2020.15、2020.16、2017.16]
参考答案:作者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才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2)[九下P75《短文两篇》“思考探究”第一题第1问]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常考题型】(1)[2020福建第15题A]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2020福建第16题]文章第三段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分析。(3)[2017福建第16题]文章认为《芥子园画谱》的“原始定位”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方法指导】(1)简答题①注意不同题型:如果针对全文设题,要围绕中心论点,归纳各段的段意;如果是针对段落设题,要归纳该段各层次的层意;②在文中寻找与题干相关的信息、关键的字眼,确定筛选的范围;
③对所有相关信息进行归类,并分出条目;④摘取关键字,用自己的话简练表达。(2)选择题①根据选项的内容及主要意思,在全文搜索表述相近的段落、句子。②精读相应段落,比较二者的表述及含义是否相同。③联系上下文其他相似的表述,再次进行判断。
④注意“一般来说”“据此推断”“假如”等词语对文意的限制。
(1)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2)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画花、画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自己就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5)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6)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9)肯定地说,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匠;为了传达思想感情,要千方百计想办法。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
(10)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九下P80《山水画的意境》“思考探究”第一题第1问]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教材范例】[九上P92《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思考探究”第二题]驳论一般是先反驳错误的观点,然后树立自己的观点。反驳错误观点时,可以针对错误观点,也可以针对论据和论证过程。读课文第3—5段,看看本文运用了怎样的批驳方式,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考点5:论证思路【LS】[2020.15、2019.15]
参考答案:课文第3—5段,自夸“地大物博”是信“地”信“物”;寄希望于国联是“他信”——这些都不是“自信”;求神拜佛是用以自我麻醉的“自欺”,也不是“自信”。这些批驳证明,不久前失掉的是“他信力”,现在发展着的是“自欺力”,都不是“自信力”;也就是说,对方的论据并不能证明论点,其论证过程是错误的,所以说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
【常考题型】(1)[2020福建第15题D]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2019福建第15题A]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2020内江第12题]请简述选文的论证思路。
【方法指导】(1)看该文有没有中心句,然后给文段分层次,最后看文段都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用简洁的语言逐一表述。(2)注意答题格式:第一种,先(从正反两方面)举出……事例(或引用……名言),然后得出……结论(或证明……观点)。第二种,首先提出……观点,引用……名言(或用……事例)(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最后得出……
的结论(或说明了……的道理)。(3)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词语。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事实和证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
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身视察。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
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
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九上P95《怀疑与学问》“思考探究”第二题]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细读课文,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教材范例】[九上P9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积累拓展”第四题第2小题]文中提到了四种“中国的脊梁”,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物具有这样的品行?课外查找资料,搜集相关的人物事迹,与同学交流。
考点6:分析、概括或补写论据【LJ】[2020.15、2019.17]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参考答案:一种是不求名利,埋头苦干,创造社会财富和灿烂文化,推动历史前进的广大劳动人民,如张衡、李时珍等。一种是不怕流血牺牲,起义反抗反动统治的革命者和坚持抗战、抵御外侮的爱国英雄,如陈涉、李自成、洪秀全、岳飞、文天祥等。一种是代表人民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为减轻或解除人民疾苦而奔走呼号,为民请命的人,如杜甫、白居易等。一种是为了追求真理与正义而不惜牺牲自己、舍身求法的人,如谭嗣同、刘胡兰等。
【常考题型】(1)[2020福建第15题B]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2019福建第17题]文中第三段举三个例子论述观点,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的?请简要概括。(3)[2020天水第13题]结合全文,请给“乐业”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4)[2020绥化第21题]如果将下面的材料作为论据,你觉得放在第几段之后更合适。两个行进在沙漠中的人,都只剩下半瓶水,一个说:“唉,只剩下半瓶水了。”另一个说:“真好,还有半瓶水。”后来,前者永眠沙漠,后者活出精彩。
【方法指导】补写论据题(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2)补写的论据必须能够证明中心论点,要有真实性、典型性。
(3)补写事实论据时,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并做简评;补写道理论据时,要引用具有权威性的名言警句、诗文名句或格言、俗语等。引用要完整准确,不张冠李戴,不断章取义。(4)紧扣论点,注意字数限制。
本题主眼,自然是在“敬”字、“乐”字。但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理至易明。所以在讲演正文以前,先要说说有业之必要。……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
[九上P24《敬业与乐业》“积累拓展”第四题节选]作者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事例;在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出了四个原因。参照这两种写法,试着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事例。
考点7:论证语言【LY】[2017.15]
【教材范例】(1)[九上P9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思考探究”第三题第2小题]“他信力”是作者仿照“自信力”新造的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作者运用“仿拟”的修辞格,从“自信力”一词翻造出“他信力”一词,既指出中国人其实是“相信他物他人之力”,并不是相信自己,又通过一字之差的两个词的对比,使本文妙趣横生,富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2)[九下P76《短文两篇》“积累拓展”第五题]许多名家都曾翻译过《谈读书》这篇文章,各有特色。下面节选了几个译本的片段(见教材P76),读一读,与课文比较一下,体会不同译本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这几个译本都文笔流畅,语言规范,句式错落有致,均能较好地传达原作要表达的意思。水天同的译本用白话翻译,高健的译本纯用文言,曹明伦译本则文白夹杂。相比之下,王佐良译本则用语雅致,文辞流畅,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形成一种简洁、庄重、优雅的文风,读来更为朗朗上口。
【常考题型】(1)[2017福建第15题B]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2)[2020青海第22题]说说第②段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方法指导】(1)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深层、比喻或引申)含义;(2)阐释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作用;
(3)从逻辑的角度分析用词的准确、严密性;从语言的角度分析其论述的概括性和简洁性;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用词的鲜明、生动性。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
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的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
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九上P96《怀疑与学问》“积累拓展”第三题]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这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对此,你怎么看?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以“常常”开头的短句,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2017•福建•12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请同学们看《点拨中考》第215、216页第(1)-(3)题。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肯定了《芥子园画谱》在艺术开蒙方面的积极作用。B.第②段的“但是”表转折,引出下文对《芥子园画谱》的思考。
C.第③段中黄宾虹指出使用《芥子园画谱》过程中存在严重弊端。D.文章最后强调不宜再用《芥子园画谱》来进行中国画的教学。
(2)文章认为《芥子园画谱》的“原始定位”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3分)(本课时考点:内容理解与概括)
介绍中国画基本技法、知识而便于学画者入门的启蒙教材。
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四实用类文本——议论文阅读课时教学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四实用类文本——议论文阅读课时教学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二论证方法及作用,福建中考设问,教材设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阅读第47课时实用类文本__说明文阅读三课堂讲本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阅读第47课时实用类文本__说明文阅读三课堂讲本课件,共4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地表形态的塑造,·骆驼的抗沙标配,技巧点拨,地表形态的塑造,答题步骤,骆驼的抗沙标配,张云广,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中考语文阅读第48_50课时实用类文本__议论文阅读课后练本课件: 这是一份中考语文阅读第48_50课时实用类文本__议论文阅读课后练本课件,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答案D,答案C,答案B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