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朱子语类》三则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朱子语类》三则教案,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文学常识简介,预学检测,参考译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初步了解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发展概况,辩证思考理学的历史意义。
3、引导学生讨论并把握朱熹在理欲问题、义利问题、读书方法等方面的基本思想。
学习重、难点:
了解朱熹关于理欲问题的思想。
第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简介
1、朱熹: (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谥文公。朱文公生于闽,长于闽,终老于闽。19岁中进士,授徒讲学近50年。专研考证注释经、史、文及讲学,建立唯心论,他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朱熹提出“理”,即外在世界的伦理程序,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以他强调道德,认为人们应放弃“私欲”。为了认清理之所在,他指出“格物致知”的理论,从考察客观事物,寻求知识和修养品格。他创立了闽学(即朱子学),博大精微,阐孔孟之道,成为了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他的弟子众多,留有很多著作。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和《小学》。他的学术思想不仅影响中国元、明、清各代近700年之久,成为官方哲学,被视为儒学正宗,而且也成为14 世纪后东方文化主流,在朝鲜和日本都被视为国学,奉为主要道德信条。近代,朱子学传入欧美,对西方国家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朱熹(文公)荣登千禧名人录,被选进对世界最有影响力的50名杰出人物之一。
2、《朱子语类》
《朱子语类》,是朱熹长期讲学的记录稿。朱熹的门人九十多人记录了他的讲学问答。《朱子语类》由黎靖德在南宋度宗成淳六年(1270)编辑出版,是一部较为完备的记录稿。记录稿采用了语录体的分类汇编形式,全书共140卷,分为“理气”、“性理”、“自学”、“治道”、“训门人”等26门,约200万字左右。《朱子语类》内容涉及哲学、宗教、伦理、经学、教育、自然科学、治学态度等方面,是研究朱熹思想与朱子学的一部重要著作。
3、理学
宋元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潮。又称道学。它产生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时代,清中期以后逐渐衰落,但其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包括各种不同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理为最高范畴的学说 ,即程朱理学。理学是北宋以后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理论表现,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结果,特别是批判佛、道哲学的直接产物。理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持续时间很长,社会影响很大,讨论的问题也十分广泛。
概括说来,理学讨论的问题主要有:①本体论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二程认为观念性的理是世界的本原。朱熹提出理为“本”,气为“具”的学说。②心性论问题,即人性的来源和心、性、情的关系问题。朱熹认为心之本体即是性,是未发之中;心之作用便是情,是已发之和;性和情是体用关系,而心是“主宰”。③认识论问题,即认识的来源和认识方法问题 。理学家提倡穷理尽性之学,二程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学说;朱熹提出“即物穷理”的系统方法;
作为地主阶级新的思想理论体系,理学一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好的作用。它在思辨哲学方面的发展,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但是,理学在强化封建礼教 、维护宗法等方面,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不断发展,愈益起着消极乃至反动的作用。
二、预学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愦愦 着意 埽除 芜秽 如履薄冰
恁地 剖判 札定脚 不肖 战战兢兢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 1 \* GB3 ①古之学者为人 = 2 \* GB3 ②只提醒精神
= 3 \* GB3 ③天理所在 = 4 \* GB3 ④寻常遇事时
= 5 \* GB3 ⑤若是中人之资质 = 6 \* GB3 ⑥不流于人欲
= 7 \* GB3 ⑦须大段着力 = 8 \* GB3 ⑧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 9 \* GB3 ⑨不得苟且放过 = 10 \* GB3 ⑩向外便是趋愚不肖之途
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或者异体字,并翻译其意思
= 1 \* GB3 ①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 2 \* GB3 ②极要与他埽除打叠
= 3 \* GB3 ③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 = 4 \* GB3 ④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
4.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实词
(1)穷
①穷得多少义理 (《三则》)
②穷则独善其身
③则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
④岂效穷途之哭?(《滕王阁序》)
⑤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
⑥穷乡僻壤
(2)处
①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朱子语类》)
②愚臣处不讳之朝(《求谏》)
③不见玉颜空死处(《长恨歌》)
④留恋处,兰舟催发(《雨霖铃》)
⑤处江湖之远(《岳阳楼记》)
⑥久与贤人处则无过(《庄子》)
⑦处分适兄意(《孔雀东南飞》)
⑧幽独处乎山中(《涉江》)
(3)机
①此天理人欲交战之机(《朱子语类》)
②一日万机(《求谏》)
③机发吐丸(《张衡传》)
④不闻机杼声(《木兰辞》)
⑤睹其机兆(《先主传》)
⑥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诸葛亮传》)
⑦太祖少机警(《三国志》)
(4)过
①若读之数过(《朱子语类》)
②卒令不闻其过(《求谏》)
③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
④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小石潭记》)
⑤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
⑥愿枉车骑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
⑦过犹不及
(5)克
①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朱子语类》)
②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朱子语类》)
③克己复礼(《论语》)
④围之不继,攻之不克(《烛之武退秦师》)
⑤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贞观政要》)
⑥然性俭克,少恩情(《朱脩之传》)
⑦不克蒙其泽(《祭十二郎文》)
5.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虚词
(1)即
①略晓其义即厌之(《朱子语类》)
②以人言不同己意,便即护短不纳(《求谏》)
③即从巴峡穿巫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④即今之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⑤来即我谋(《氓》)
⑥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
⑦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鸿门宴》)
⑧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2)乃
①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朱子语类》)
②则是不乃窃齐国……乎?(《胠篋》)
③良乃入,具告沛公(《鸿门宴》)
④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蔺列传》)
⑤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⑥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庖丁解牛》)
⑦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3)以
①必须明理以先之(《朱子语类》)
②勇猛以行之(《朱子语类》)
③何以利吾身(《孟子见梁惠王》)
④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胠篋》)
⑤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⑥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向脊轩志》)
⑦岂得以人言不同已意,便即护短不纳?(《求谏》)
⑧夫夷以近,而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6.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点,并解释句子
①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②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
③仁以为己任
④乃为人欲引去
三、参考译文
读书应读到不忍释手的时候,才能领略到书中的真意。如果只是粗读几遍,大概了解了书中的大义就感到满足,然后就去找其他书来看,那么,就是连看过的这一卷书,其实也没有真正明白其中的含义。人心是天理之所在,勤于用心才会更加明白事理。只是让头脑清醒,整日用心的话,那会看多少书,理解多少义理!如果懒惰,那么精神就会混乱不清,只是这样昏昏沉沉,不通道理,太可惜了!
(门人)问:“一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知道这是天理,那是人欲。等到去做事情的时候,却又被人欲所引诱,事完后又后悔不迭,这该怎么办呢?”朱子回答说:“这便是缺乏‘克己’的工夫。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就好像前面有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心里明知应该走大路,但是却被小路上前边的东西所吸引着,自己便不知不觉地顺着小路走去;等到面前遇到荆棘杂草,心里就后悔了。这里便是天理与人欲斗争的关键所在。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工夫,不可以姑且放过。这就要首先在道理上明白是非,然后勇敢地去做。假如是圣人那样的资质,他就无需费神用力,自然会按照天理去做,而不会流于人欲。假如是资质仅次于圣人的贤人,他们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固然不会做错,只是他们需要首先分辨天理与人欲,然后才去行动。假如是普通人的资质,那就需要仔细用心,每时每刻都要克制自己的私欲,那么做事的时候才不至于被人欲所误导。曾子曾说:‘以实践仁德作为自己一生的使命,这不是很沉重吗?为了实现这个使命要到死方休,这不是很遥远吗?’他又说:‘正如《诗经》所说的那样,小心谨慎,好像面临着深渊一样,又好像在薄薄的冰层上行走一样。从今以后,我才晓得自己是可以免于祸害刑戮的了!’学生们,应该要这样下大工夫才行。”
廷秀问:“现在我们应该读什么书呢?”朱子回答说:“古代的圣贤教育人,都是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说教,不是让人只求表面,只满足于读了书而已。今天自己暂且分辨个义利之别。试着察看一下自己个儿,是要为了在人前出名,还是完全为了自己呢?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又说:‘古代学者学习的目的是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现在学者的目的却是给别人看。’孟子说:‘只讲仁义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讲利呢?’孟子的这句话虽然是对当时的君王梁惠王而说的,但对学者来说也是切身大事。一般来说,学习、做学问,就要分清内外,这是最紧要的问题。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存在一个为义还是为利的问题。从这边就是为义,从那边就是为利;向内便是走向圣贤之路,向外便走向愚昧不才的道路了。在这个(分辨内外、义利、为人还是为己)问题上,一定要踏踏实实地去做,不容商量。如果在这个问题上已经认识清楚了,深入下去还须下大工夫,但这还可以进一步讨论。”
第七单元 天理人欲 导学案答案
《朱子语类》三则
第一课时
预学检测答案:一、kuì zhuó sǎ wú huì bó nèn pōu zhá xià jīng
二、1、求学的人;2、提神醒志;3、心之本然;4、平常的;5、天生的才能、性情;6、向坏的方向转变;7、仔细地;8、特别需要;9、随便地 10、无才、无能、不贤、不正派。
三、1、“工夫”同“功夫”,本领、造诣;2、“埽”同“扫”,洒扫;3、“著”同“着”;4、“克治”同“克制”
四、1、①推究、追究到底;②与“达”相对,不得志、不显贵;③穷尽、走到尽头;④与“通”相对,到尽头的、阻塞不通的;⑤穷尽 ⑥贫困的;
2、①……的时候 ②处在 ③……的地方 ④……的时候 ⑤处于、处在 ⑥交往、相处 ⑦处置、安排⑧居住
3、①关键 ②事务 ③机关、机键 ④织布机 ⑤通“几”,先兆、苗头 ⑥机会 ⑦机灵
4、①量词,表示行为次数 ②过错、过失 ③责备 ④过于、过分 ⑤经过、路过 ⑥拜访、探望⑦超过。
5、①攻克、战胜 ②克制 ③克制 ④战胜 ⑤能够 ⑥通“刻”,苛刻 ⑦能够。
6、A.(都是使……明白)B,使……在心里留存;问候 C,应该;全、满 D走一步,指有所行动;趋向,趋于
五、
1、①于是,就 ②于是,就 ③立即 ④就是,表强调 ⑤接近、靠近 ⑥就 ⑦当时、当天 ⑧表假设
2、①却 ②是,帮助表判断 ③于是,就 ④副词、才⑤在,处在 ⑥而,又,表并列 ⑦你的。
3、①来,表目的 ②相当于“而”,表修饰 ③介词,用 ④介词,把 ⑤介词,因为 ⑥凭借⑦连词,因为 ⑧相当于“而”,表并列。
六、1、判断句,2、定语后置句,3、介词宾语前置句,4、被动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7《朱子语类》三则2,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作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坛经》两则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语言积累,文本解读,问题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朱子语类》三则教案,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合作探究 ,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