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6.黑马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6.黑马教案及反思,共1页。
布罗茨基《黑马》思考与探究参考答案一、许多诗歌一经翻译,原有的形式特征就会丢失或改变。试比较惠特曼《我自己的歌(之一)》一诗的原文和译文,体味有哪些不同,试着自己翻译一下。(原诗略)这是一道实践性的题目,没有标准答案,目的是让学生在原文与译文的比较及翻译过程中,能够对诗歌(特别是翻译诗歌)的形式特点有更切身的体会。惠特曼的原诗十分浅近,没有太生僻的词汇和复杂的句法,可让学生先不参考现成的译文,自己查阅生词、弄懂诗句,并大声朗诵,感受此诗在句法、节奏上的特点,而后试着进行翻译。翻译过程中,在尽量做到准确、精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留原诗的形式特征,如相同句式的重复使用。翻译之后,可以将自己的译文与课本中的译文相比较,找出不足之处,也可让学生们相互交流,选出较好的译文。这种翻译与比较,不仅可以锻炼学生语言文字的使用能力,也可让他们细致入微地体味到诗歌翻译的诸多环节,如词汇的选择、句子的构造、风格的把握等。二、“分行”是现代诗歌重要的形式特征。以魏尔伦的《秋歌》为例,分析诗歌的情绪、意蕴与“分行”的关系,或试着为这首诗重新分行,看有无新的效果产生。魏尔伦的《秋歌》采用了独特的“分行”方式,它由长短错落的诗句构成,每一节其实都是由一个完整长句不断分割而成,短则一个词,长也不过几个字。这样分行首先在视觉上给人以一种摇曳生姿的感觉,诗行本身就像一根飘荡的游丝、一根秋风中的琴弦。这种感觉与诗歌的整体意境有内在的一致性,如泣如诉、似断实连的外在形式,恰好服务于幽怨、感伤的情绪传达。如果换一种分行方式,效果可能会大有不同,如:秋声,像悠长呜咽的提琴,单调、忧郁划破了我的心。当钟声敲响一切窒息,一片苍茫回首往事,眼泪汪汪。我走了,迎着厌人的西风。风吹我到这里,那里,像一片枯叶在飘零。词句都未改变,只有“分行”的方式变了,但原诗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的统一性,却被破坏了。三、米斯特拉尔的《三棵树》,记录了客观的事件,叙事性很强,试改写成一篇散文,并注意在改写过程中可以删掉什么,增加什么。本题是通过从诗歌到散文的改写,让学生进一步体味诗歌与散文的微妙区别。表面上看,《三棵树》有一定的叙事性,记录了一桩树木被砍伐的“故事”,描写了树木的形象和“我”的心理变化。然而细想一下,这个故事并不完整,比如除了“小路的边缘”“落日的余晖”等简单提示外,故事发生的具体时间、场景都没有交待;伐木者为什么将树木遗忘,“我”的身份是什么,为什么“我”要与树木厮守在一起,都是诗人留下的空白。诗歌的重点还在“同情”的想像,让树木和人之间有一种情感的交流与共振。思考与探究参考答案在改写成散文的时候,要提醒学生尽量发挥自己的想像,填充诗歌中的空白,努力将故事叙述得清晰、完整。文章写完后可与原诗进行比较,看发生了哪些变化。当所有的空白被填充,事件的呈现也变得完整,是不是原有的情感冲击力却降低了,被过多的叙述所“稀释”。通过这个练习,可让学生总结一下诗歌与散文的区别:同样是记述生活,为了形成经验更集中、更生动的表达,诗歌可以说是一种“留出空白”的艺术,抓住最具表现力的场景或瞬间,铺展一种独特的体验,比起填充所有的空白,更能激发读者的想像空间。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4.卡莱尔教案,共1页。
这是一份选修晋灵公不君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初步感知全文,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原君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导学生逐段自读课文,整理写作特点,自由论坛,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