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2.寂寞教学设计
展开1.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从中使学生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文中形象、生动的词语及富有哲理的语句,从而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用精当的语言描绘内心体验。
【教学难点】
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珍惜保护原生态环境的世界观。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赏读法 自主、合作、讨论法
【教材设计】
亨利·戴维·梭罗(1817—1962)在瓦尔登湖仅生活了二十六个月,但后人已经把他和瓦尔登湖紧密连结在一起 。
梭罗崇尚的自然是一种原生态的自然,因而,梭罗笔下的自然令人身心愉悦,飘扬着无拘无束的心灵的牧歌。与梭罗质朴的自然观相呼应,在散文写作技巧上,梭罗也运用最自在的语言,他保持了文章的嫩绿和新鲜,有时候,甚至让人感觉不够成熟。
梭罗在文章中对人的寂寞和大自然的寂寞作了富有新意的解读:梭罗是把自己看成了大自然的一分子,看成了瓦尔登湖的一员。
《瓦尔登湖》的不朽并不在于一种写作技巧,而在于作者对自然的迷恋、参与和投入,在于他和他描写的对象实现了最淳朴、最亲密的心灵接触。
【教学步骤】
导语设计:什么才是快乐?梭罗认为寂寞才是快乐。
向宁静靠近的最好方法是寂寞。寂寞是最好的伴儿,因为寂寞帮助你思考,引导你去认识自己。也许只有在寂寞中,人心才能宁静下来;只有宁静下来了,人才会去思考自己;而只有思考了,他才可能认识自己。
你能保持一颗宁静的心吗?能就让我们共同来感悟梭罗笔下的《寂寞》(板书)。去感受与大自然融合的惬意,用心去思考……
【背景介绍】
1.译者徐迟:“《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我要告诉你的是,在你的心静下来以后,你就会思考一些什么。在你思考一些什么问题时,你才有可能和这位享利·戴维·梭罗先生一起,思考一下自己,更思考一下更高的原则。”
2.写作背景: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物质享受任何精神信念在它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二十八岁的亨利·梭罗,这位先验主义思想家在1945年搬进了瓦尔登湖畔林地上的木屋,开始了他的隐居生活,身体力行他的“简单生活”哲学。
在木屋里,在这湖滨的山林中观察着,倾听着,感受着,沉思着并梦想着,他积极地探索人生。
3.文章简介:1854年《瓦尔登湖》出版。《寂寞》是《瓦尔登湖》的一个片断,文章的写作特征更多体现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心灵特征。
【研读课文】
一读:(目标)初读课文落实字词并谈感受!(同桌交流)
(部分字词):涟漪(lián yī)摇曳(yè)臭鼬(yòu)蓊郁( wěng)湖沼(zhǎ)
瞭望(lià) 忧悒(yì) 鳘鱼(mǐn) 酢浆草(cù) 惬意 (qiè)
青春永驻 追溯 莴苣(wō)行觞 地窖(jià)息息相通
提示:梭罗的研究专家哈丁说:“《瓦尔登湖》至少有五种读法:1、作为一部自然的书籍;2、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3、作为批评现代生活的一部讽刺作品;4、作为一部文学名著;5、作为一本神圣的书。”
请谈谈你的理解并说说理由!
补充:更多的人愿意把《瓦尔登湖》作为一部自力更生、简单生活的指南来读。因为梭罗经过实践发现,他能以28.12元来建立一个家,用0.27元来维持一周的生活。他以一年中6个星期的时间,去赚取足够一年的生活费用。剩余的46个星期,去做他喜欢做的事。
二读:(目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内容,整理结构。
讨论概括:
①写我感受到的夜晚的宁静和不宁静。――回归自然的喜悦
②强调我居住的地方的寂寞境界―――――――――寂寞的周围环境
③在大自然中,时时处处能找到最甜蜜温柔伴侣
心灵不感到寂寞
④长时间在暴风雨中是我的最愉快的时光
⑤强调我不比自然中的动物寂寞孤独
⑥写我与两位老人自然而惬意的交往
⑦强调大自然给人类提供恩惠
⑧强调大自然使我们健康宁静满足。―――――再次呼吁:回归自然
三读:(目标)学会体味文句、品析文意、发现问题。
①找出文中形象、生动的词语及富有哲理的语句(特别注意描绘内心体验的语句),仔细赏读这些语句。
举例:
1、我的地平线全给森林包围起来,专供我自个儿享受,极目远望只能望见那在湖的一端经过的铁路和在湖的另一端沿着山林的公路边上的篱笆。大体说来,我居住的地方,寂寞得跟生活在大草原上一样。在这里离新英格兰也像离亚洲和非洲一样遥远。可以说,我有我自己的太阳、月亮和星星,我有一个完全属于我自己的小世界。
解说——作者用诗一样质朴自然的语言描述大自然以及自然带给自己的感受,在作者眼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么和谐、宁静、完美,森林、草原、日月、星星,这些常见的景物仿佛都活过来,具有了神奇的吸引力。
2、当这些思想占据我的时候,温和的雨丝飘洒下来,我突然感觉到能跟大自然做伴是如此甜蜜如此受惠,就在这滴答滴答的雨声中,我屋子周围的每一个声音和景象都有着无穷无边际的友爱,这个支持我的气氛一下子把我想象中的有邻居方便一点的思潮压下去了,从此之后,我就没有再想到邻居这回事。
解说——作者把雨声——这大自然的音响比作自然的恩赐和关爱,这自然的音乐如此美妙动听,寂寞早已不知去向,作者用心体悟自然的一切音色,作者或许把自己融为自然的一部分,在这种物我两忘的状态下,有的只是熟悉、甜蜜、关爱、兴奋。
3、太阳,风雨,夏天,冬天,——大自然的不可描写的纯洁和恩惠,它们永远提供这么多的康健,这么多的快乐!对我们人类这样的同情,如果有人为了正当的原因悲痛,那大自然也会受到感动,太阳黯淡了,风像活人一样悲叹,云端里落下泪雨,树木到仲秋脱下叶子,披上丧服。难道我不该与土地息息相通吗?我自己不也是一部分绿叶与青菜的泥土吗?
解说——作者对大自然的感情是很深厚的,甚至说是相通的,当作者带着一颗虔诚敏感的心灵去感悟体察自然时,自然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就在身边!自然是有生命的,更有着人类特有的情感。自然与人的关系是如此密切而微妙:人是自然之子,人来于大地,归于大地。
4、我并不比一朵毛蕊花或牧场上的一朵蒲公英寂寞;我不比一张豆叶,一枝酢浆草,或一只马蝇,或一只大黄蜂更孤独;我不比密尔溪,或一只风信鸡,或北极星,或南风更寂寞;我不比四月的雨或正月的融雪,或新屋中的第一只蜘蛛更孤独。
解说——这个排比句增强了语势,而且将自己看成了大自然的普通的一员,消除了自己作为人类的优越感,这是对大自然的爱,也是对自然万物平等,和谐相处的追求,更势对自然的尊重。
②品文章内容,概括语句析作者思想感情(板书)
牛蛙鸣叫
夜莺歌唱
杨树摇曳 宁静——每一个毛孔中都浸润着喜悦
晚风吹拂
微波荡漾
生灵安适
邻居在一英里外
看不到房子
地平线被森林包围起来
离新英格兰也像离亚洲和非洲一样遥远
寂寞---跟生活在大草原一样
没有一个人经过我的房子
我仿佛是人类中的第一个人或最后一个人
春天,人们垂钓只能钩到黑暗而已
享受着友爱
受着甜蜜、恩惠
相伴着同类
倾听着故事和寓言
融合着土地
寂寞 不寂寞
(周围环境) (自己心灵)
热爱自然 融入自然
(板书)
③发现问题:
例:
1.作者写牛蛙夜莺赤杨和白杨等生物,一种平缓亲密之情融于其中,究竟原因是什么?
答:作者把自己看成了大自然的一分子,看成了瓦尔登湖的一员,看成了动植物的亲密伴侣。
2.在强调我居住的地方的寂寞境界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寂寞?
答:从我周围的空间大邻居的遥远和渔人偶尔来钓鱼三个方面。
3.“在这里离新英格兰也像离亚洲和非洲一样遥远”这句话有何作用?
答:进一步说明我的“寂寞”,我拥有自己的小世界,是作者内心愿望的一种流露。
4.为什么作者说“享受着四季的友爱时,什么也不能使生活成为我沉重的负担”?
答:作者把自己何大自然融为一体,而且并不用一种短视的,着眼于眼前利益的目光去看待大自然中的一切。自然中任何事情都有其好的一面,这一点,作者充分认识到了。
1. 那次进入森林的经历说明了什么?
答:表明了两种心态的交锋,是与大自然为伴还是回到人群中去?这正是寂寞孤独对作者的挑战,最终作者选择了自然。它既是作者更深地了解了自然,也让读者更加了解了作者。
2. 文中“许多思想”指什么?“两颗心灵”指什么?
答:“许多思想”指有关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观念。“两颗心灵”指物质的追求何对精神的探索,详细地说,是用对物质的无休止的占有来消除寂寞,还是人与自然融合来感悟生活。
3. 如何理解作者的“寂寞”?
答:这里的“寂寞”源于作者对人与自然平等关系的认识得到的感受,作者并不是寂寞,因为他有很多伴侣。而更多的时候,作者把寂寞看成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与自然沟通的方式。
4. 作者崇拜希勃,表明什么?
答:表明了作者对健康生活的追求,对精神生活的探索,对人与自然融合的完美体验,进而对大自然热切的赞美。
四读:(目标)再次静静的感受人与自然的融合。(小结)
《瓦尔登湖》是本静静的书,极静极静的书,并不是热热闹闹的书。它是一本寂寞的书,一本孤独的书。它只是一本一个人的书。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我要告诉你的是,在你的心静下来以后,你就会思考一些什么。
讨论表达你的思考!(略)
〖总结〗梭罗在文中写到了两种寂寞:一种是平常所说的寂寞,从这个角度上看,作者并不寂寞,而大自然是寂寞的。这是梭罗基于人与大自然的平等关系的认识得到的感受。文中,寂寞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寂寞已经成为一种生存的境界,成为一种精神的享受。
【手法借鉴】
⑴描写景物细致入微 ⑵心理刻画细腻、传神 ⑶浓郁的抒情气氛
【活动设计】
梭罗是把自己看成了大自然的一分子,看成了瓦尔登湖的一员。开篇作者与湖边的生物共同享受着一个愉快的傍晚。在生动描述之后,作者评述道,这样的生活是寂寞的,“寂寞得跟生活在大草原上一样”;他笔锋一转,诉说这样的生活能够拥有“甜蜜的温柔”,能找到“最天真何鼓舞人的伴侣”。和梭罗比邻而居的有很多事物,他娓娓叙说,试图让读者领会到,自己确实“并不比湖中高声大笑的潜水鸟更孤独”“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相反,瓦尔登湖却是孤独的。作者承受着大自然给他的“不可描写的纯洁和恩惠”,并由衷礼赞它们。文章第一至六段主要是叙述语言,静静的将作者的“寂寞”描述出来,第七八两段则在前面叙述的基础上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对大自然热切的礼赞。由于有充分的铺垫,这种礼赞给人的感觉水到渠成。
请模仿此结构试举例表达你与自然的融合,你的思考是什么?
【巩固训练】
实践·应用·整合
1. 下列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涟漪(yī) 臭鼬(yòu) 湖沼(zhā) B蓊郁(wēng) 鳘鱼(mǐn) 鱼篓(lóu)
C惬意(qiè) 规模(mú) 追溯(sù) D黯淡(àn) 地窖(jià) 摇曳(yè)
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寂莫 禁闭 花蕊 息息相通 B 莴苣 曙光 受惠 青春永驻
C慢游 尉蓝 宠爱 万灵妙药 D撤退 行觞 疏菜 生死轮回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5—8题。
湖光水色
这(华尔登湖)一泓湖水澄澈碧绿,湖身长半里,面积六十一亩半;湖居一松栎林中,为一长流泉所潴成,无明显出入口,故水量的盈虚多系于当地的云雨与蒸发。沿湖多山,其势若自水面陡起,山丘已高拔至四十至八十余尺,至于东与东南面,甚至高达百尺与百五尺不等,而那里概为林地。我们康谷一带河湖的水色至少不下两种:一为远观之色,一为近视(尤其是身旁近处)之色。前者似更多取决于光线的明暗,每每因天气而不同。天气睛和的夏日,稍远处的水即呈蓝色,尤其当水面激荡的时候;如观看的距离稍远,则一例为蔚蓝,并无区别。遇风雨晦冥的天气,水面则略呈青灰色。华尔登湖就是一时一个样子,一会儿是蓝,一会儿又成了绿,即使观看的角度不变。居处于下界与穹苍之间,天光山色都不免要映入湖中。登山俯视,湖面即呈高空的天青色;但自近处观之,近岸泥沙可见处的水面却微近橙黄,渐至湖上,复为嫩绿,如此依次转浓,迨至湖心深处,则又浑然一色暗碧。然而在某种明暗之下,即使山顶处所见的近岸一带也可能是色泽光艳,溅溅新绿。有人认为这乃是林峦翠微的一种反照;但奇怪的是铁路的沙基之侧也是同一颜色。另外初春树叶未密之前也是这样,故我以为这可能是天空缥青与岸沙的橙黄互映交融所致。与此地的一切水流相同,每当有风而晴朗的天气,因而波面最能以一定角度反映天空的色泽时,这时自离湖稍远处观之,湖面所呈现的一派湛蓝甚至会较天空本身的颜色更深一层;而这时。由于身在湖上,而且为了研究反光,不能不天空水面两头瞅着,这时我确曾在那里窥见了一种难以名状的浅蓝——水中灯下变幻不定的绢丝或刀锋剑端上青光或者近之——较之天空还要缥青,这样整个波面也到处是一边淡蓝,一边深青,交相辉映,蔚成奇景。实际上,那淡蓝弱似一种透着微绿的琉璃翠;把这水盛入杯中,面光而视,却正如一杯空气那样,完全没有任何颜色。我们都知道一只较大的玻璃盘往往即呈现浅绿,而其原因据玻璃匠人说则在它的“个头”,如体积稍小,便又不见颜色。至于华尔登湖的水要多到什么程度才出现这种色泽,我却不曾作过试验。由于华尔登湖水竞像水晶般的那么澄澈。因而在这里洗浴者的身上往往呈现出一种雪花石膏似的苍白,再加上浸泡在水中时人身体不免有点膨胀与变形,看起来极不自然,不过那效果之微妙奇特,恐怕惟有米凯罗安琪洛之辈的绘画大师才能追摹得来了。
(节选自美国散文作家梭罗的《湖光水色》,见《世界名家散文经典》沈阳出版社1995年版。“米凯罗安琪洛”又译作“米开朗琪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画家。)
3.(易考题)文章中心是写华尔登湖的“湖光水色”,为何在此之前还要先写周边环境和整个“康谷一带河湖”水色?
(1)写周边环境是
(2)写康谷一带河湖水色是
4.根据上下文联系,推断“在某种明暗之下”中“某种”指代的基本内容。
答:
5.画线句“到什么程度才出现这种色泽”,“色泽”具体指代什么?这种色泽视感是如何产生的?
(1)“色泽”指代
(2)这种色泽视感是
6.(预测题)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确切的两项是 ( )
A.“绿”和“蓝”是华尔登湖的本色,“天青”、“新绿”、“暗碧”、“深青”、“淡蓝”等多种色彩,是由天光山色倒映湖中形成的不同视觉的色泽变化。
B.作者善用定点观察法,把湖光水色有机结合起来,多角度写出了华尔登湖的光艳色美,其中一边“淡蓝”,一边“深青”的交相辉映最为奇观。
c.本文巧于类比,如水在“杯中”与水在“玻璃盘”中,因“体积”不同,“颜色”视觉不同,以此类比说明华尔登湖水色泽变化的道理,通俗易懂。
D.米凯罗安琪洛作画善于运用光线和色彩的变化,表现浪漫主义的奇幻之美。文章结尾联想到他的“追摹”,意在突出华尔登湖色泽变幻的微妙奇特。
E.本文点面结合,虚实相映,既有优美的景物描写,又具有趣的事理探究;虽整体布排,但层次清晰,有一气呵成之畅感。
答案
1.D(A.沼zhǎ B.蓊wěng C.模mó)
2.B(A.莫――寞 C慢――漫 尉――蔚 D疏――蔬)
3.(1)写周边环境是为写华尔登湖的“澄澈碧绿”作铺垫。水量“系于当地云雨与蒸发”,这是水质“澄澈”之源;山色倒映,这是湖水“碧绿”之因。(2)写“康谷一带河湖”是由面到点的过渡,目的是让读者在整体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感知华尔登湖的湖光水色,不至于感到突兀。
4.“某种”指天空缥青与岸沙的橙黄互相交融。
5.(1)“色泽”指“难以名状的浅蓝”。(2)由天光山色倒映湖中形成的近距离视觉感受。
6.A,B(A.‘澄澈碧绿”是华尔登湖的本色,“蓝”和“青”等色是由于天光山色倒映等形成的视觉变化。B作者用的是移步换景法,忽儿远观、忽儿近看、忽儿俯瞰)
B.欲苟顺私情 (假如)
(5)虽
A.虽一毫而莫取 (即使)
B.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然)
②诵读提示
第4节,苏轼的一番话表现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诵读时要注意感情的转折,语速要平缓。
(5)学习第5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不知东方之既白”,诵读要点是经过苏轼的劝导,大家转悲为喜,要读出转折和欢快来。
7、鉴赏重点
(1)构思精湛、缜密、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
散文贵在以意贯穿全文,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的转换由喜转悲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明本文的主旨,表达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善用比喻,语言优美形象。
作者写上以风物之美,给读者以无尽的艺术享受,如开篇,作者的清风,白露,高山,流水,再加上月色,天光,交织组成了一个“羽化而登仙“的澄清境界,使读者陶醉其中,组者还借助夸张,想象,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报表县得十分形象,真切,使人如闻其声,几乎也要凄然落泪。
(3)“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 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2.寂寞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2.寂寞教案设计,共2页。
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2.寂寞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选修2.寂寞教案,共1页。
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2.寂寞教案: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版 (新课标)2.寂寞教案,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