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设计
展开《最后的常春藤叶》是一篇国外的小说,本篇教学设计将从小说的三要素入手,围绕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子,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情节、人物、环境等,理解文章深刻的内涵及结尾的巧妙构思。让学生在本文的学习过程中,从相互间思想的交流碰撞间学到他人的思维方式,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并且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学习了本课的写作方法后,针对高中生喜欢实践动手的特点,让他们设计一故事的结尾,初步把握欧•亨利“含泪微笑”的风格。
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生能体会欧•亨利式结局的妙处。
(2)理解小说曲折的情节和环境描写对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作用。
2、能力目标:
(1)概括并复述小说的情节。
(2)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3)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情感目标:
(1)认识建立精神支点对人生的重要性。
(2)学习主人公贝尔曼先生“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
(3)树立“爱”的信念,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三、[重点难点]
1、学生能理出时间线索和情节、人物的关系。
2、从多角度分析人物贝尔曼的形象。
3、理解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
四、[学情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课教学内容要求体现“珍惜生命”。生命,对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渴求生存,热爱生活,善待生灵,珍爱自己的生命,也珍爱他人的生命,乃至珍爱一切生灵。将人性之爱的火炬照彻整个生命的流程,把个体有限的生命融入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使我们之外的生存涌入我们的生存,人生才更有价值,生活才更加精彩,生命才能永恒。
2、本文属于苏教版语文必修二第一专题“珍爱生命”中 “精神支柱”板块中的课文。本专题围绕“珍爱生命”这一话题,选取了六篇文章,组成三个板块:“强者之歌”、“精神支点”、“敬畏生命”。有残疾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有自然灾害中遇难者对生存的渴求;有对他人生命的关爱,也有对他人关爱的感受和对生命价值的思考;还有对小生灵的赞美。所有这些都缘于对生命价值的深层思考,启示我们学会珍爱生命。
3、在初中课程中八年级下册已经安排了契诃夫的《变色龙》、泰格特的《窗》等小说的学习,让学生对小说三要素等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初步学会了对小说中人物性格的分析。
但高中的小说学习,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学习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说艺术特性。学会留心观察社会生活,丰富人生体验,有意识地积累创作素材,尝试创作小说,相互交流。
五、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
3、学案导学(见学案)
六、[课前准备]
1、学生阅读全文,做好复述整个故事的准备。
2、教师课前发放有关“设计小说结尾”的材料。
3、上课前播放柔和的音乐。
4、多媒体教学用具与黑板板书相结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掌握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
在1899年的圣诞节即将来临的日子里,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城监狱里,一位代号34627的囚徒,正在为无钱给心爱的女儿买圣诞礼物而发愁、而痛苦。他冥思苦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挣到钱呢?忽然,他想起从前办过的《滚石》讽刺幽默杂志,他所写的一些幽默小品和风趣故事,是市民们很好的消遣和娱乐。为什么不再试试呢?——他想。于是他在监狱准备迎接圣诞节的忙碌中,偷闲匆匆写下了一篇小说:《口哨狄克的圣诞礼物》。以文换钱,如愿以偿地让女儿得到了心爱的圣诞礼物。这个父亲就是后来与契诃夫、莫泊桑齐名的短篇小说大师:欧•亨利。他的作品以其幽默的生活情趣,结局往往出人意料。
欧•亨利著名的短篇小说中有一篇名为《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一个怎样动人的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合作探究:
探究一:请学生按照故事的发展复述小说的情节。
明确:引导学生从小说的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角度进行概括。
环境: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
特点:街道错综复杂 居住空间狭窄
风格古香古色 艺术气息浓厚
苔藓遍地 阴暗 潮湿 穷苦
人物:贝尔曼 琼珊 苏艾 医生
——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情节:贝尔曼画最后的常春藤叶而挽救了把生命寄托在落叶上的琼珊
设计目的:设置这一复述的环节,让学生能够熟悉小说的情节,同时能够抓住文本,提炼出小说三要素并概括出其特点。
探究二:按小说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可分为四个部分。请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开端(第1至11节):写年轻画家琼珊不幸被感染肺炎,生命垂危。
发展(第12至36节):写琼珊不听劝慰,望叶等死。
高潮(第37至50节):不落的藤叶使琼珊重又燃起了生的欲望。
结局(第51至55节):琼珊脱离险,贝尔曼病逝。揭示叶子不落的谜底。
探究三:小说最震撼人心的是哪一个情节?讨论说明原因。
明确:应该是小说的结局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写到苏艾的揭谜:老贝尔曼的死,换来了最后一片叶子这幅他追求终生的杰作,而正是这幅杰作唤醒了琼珊对生的渴望。
探究四:一个希望,一个永逝,都是源于最后的一片常春藤叶子。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围绕线索最后一片常春藤叶说说琼珊是怎样活下来的、老贝尔曼是怎样离开人世的。
明确:明线:琼珊病重——琼珊病危——琼珊转好——琼珊脱离危险
暗线:贝尔曼画常春藤叶——贝尔曼生病——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贝尔曼去世
设计目的:这里有两条线索,学生对于琼珊病情的那条线索很容易通过老师引导找出,但是对于贝尔曼何时画藤叶则需要老师启发学生从最后一段医生的话里“他还肺炎,只病了两天。”找出。
精讲点拨:
1、 小说的结局是琼珊脱离了危险,最后的常春藤叶竟然挽救了一个年轻而又几乎失去希望的生命。这究竟是怎样一片叶子?(即这片叶子有着怎样的内涵?)
明确:这篇小说中出现的最后的叶子有两种形态:一种是自然界中的最后的叶子,一种是画的最后的叶子。
自然中的叶子随风飘落,由此,琼珊联系到“最后一片叶子落下来,我也就要死了。”从这个角度说,自然中的叶子是琼珊生命的寄托。
画的叶子,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其内涵:
第一,对琼珊来说,这片叶子是支撑琼珊活下去的精神支点;
第二,对贝尔曼来说,是绝笔和杰作,让我们看到了贝尔曼高尚的人格和善良的品德;
第三,从整片叶子中,我们能看到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宝贵友情和普通人的心灵,看到人间的真情真爱,人性之美的光辉。
2、探讨最后一片叶子的创造者老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可能吗?符合贝尔曼的性格吗?
明确:
初见贝尔曼: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爱讲大话、牢骚满腹
一个穷困潦倒、失意消沉、好高骛远、郁郁不得志的失意的老画家。(外貌描写)
又见贝尔曼: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语言描写)
联系课文:对这种白痴的想法“连吼带叫的咆哮了一阵”
“可怜的琼删”“可恶的叶子”
“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都可以离开这里啦。”
重见贝尔曼(结局):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侧面描写)
联系课文:医生:“他身体虚弱,病势来的很猛,他可没有希望了”
苏艾:“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冒雨画上去的,因此得了肺炎,两天就去世了。”(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结论:贝尔曼冒雨画叶子,符合他的性格的发展,他原本是一个虽然平凡、潦倒、失意、好高骛远的老画家,但是他具有善良、有同情心、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而最后的结局恰恰又使贝尔曼的人格得到升华,平凡甚至有点讨厌的外表下有一颗火热的心,金子一样的爱心,具有崇高的爱心和自我牺牲精神。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对贝尔曼的形象进行分析时,能抓住外貌、语言、侧面多角度展开。对第二次的语言描写的赏析,让学生在音乐声中分角色朗读来进行体验。
3、琼珊是画家为什么没有识破最后一片叶子是假的?符合生活逻辑吗?
明确:符合。
原因:距离太远,而且只能卧床观看。
病情严重,高烧导致神志不清。
4、探讨:叶子的不落,文中有没有暗示最后的一片叶子是假的?
明确:有,文中有三处伏笔。
A、“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
B、“黄昏时,孤零零的藤叶依旧依附在茎上。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那片常春藤叶仍在树上。”
C、“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
设计目的:是作为欧•亨利小说结局的鉴赏而提出的。这个问题应提示学生在文章后半部分找出有关叶子的句子,再来分析。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1、欧•亨利小说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语言风格上,结合小说第四、五自然节,让学生来品味鉴赏。
明确:采用幽默、风趣、俏皮、夸张、讽刺、比喻的语言,渲染悲剧的喜剧色彩,让读者在俏皮的描写中醒悟内在庄严的思想感情,在生动活泼中给人启迪,被称为“含泪的笑”。
2、课堂小练习:
为下面一段文字设计结尾,努力达到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仗.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支箭.父亲郑重地对儿子说:“这是家传宝箭,配带在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片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是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成的。儿子喜上眉梢,兴奋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嗖嗖地有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欲望驱使着他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
学生展示自己设计的结尾。
设计目的:学以致用,让学生在练习中得到成就感,为以后的学习打扎实兴趣的基础。
3、琼珊能康复,除了最后的常春藤叶的作用外,还需要其他因素吗?
参考:当然,就是因为在这生与死的抗争中,只有自己树立信心,作出努力,才能获胜。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关键是看自己有没有信心,能不能去面对它,有没有勇气战胜它。琼珊也曾陷入失望的低谷,但她在贝尔曼用生命绘出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重新振作起来,直至康复。坚强的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达到点就可以)
课堂小结:
琼珊因有生的信念、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而活了下来;老贝尔曼因对他人生命的珍爱,虽然死去,但精神至今感动人心,他的生命通过那片永恒的叶子在琼珊的身上得到延续,他活在了人们的心里。欧•亨利笔下这片小小的常春藤叶,沐浴着人性的光辉,创造了挽救生命的奇迹。信念是生命赖以延续的坚强支柱。
美国著名黑人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让你倒下,如果你的信念还站着的话!”请拥有“爱”的信念,珍爱生命,珍惜使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点!
九: [板书设计]
明线 暗线
琼珊病重 贝尔曼画常春藤叶
琼珊病危 贝尔曼生病
琼珊转好 贝尔曼病危送进医院
琼珊脱离危险 贝尔曼去世
生 死
人性美
十、教学反思:
《最后的常春藤叶》是欧亨利的一篇小说。这篇文章采用文本探究的方式,用一连串的问题来和学生们一起来理清情节,分析人物,理解主题。教学思路是很清晰的,也便于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问题的预设与探究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这个角度是成功的。尽管课前经过了充分的准备,由于缺乏实践的原因,实际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
《最后的常春藤叶》所属的专题是精神支柱,所在的板快是珍爱生命,所以同样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琼珊在这里可以作为不热爱生命的反面典型。另外贝尔曼画常春藤叶如何体现出他那种“牺牲自我,成全他人”的精神的。实际上作者在文章的前面都处作了铺垫。学生对小说已经有了基本的概念,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也有了一定的能力,会从小说的三要素对课文进行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对小说的暗线也许不能很好地把握。因为学生的阅历尚浅,对最后一片叶子的内涵的理解可能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可能在学习中会采用在初中已经掌握的分析小说的方法,只停留在原来的水平。
语文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二最后的常春藤叶学案及答案,共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预习目标,预习内容,学习探究过程,当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边城(节选)导学案: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二*边城(节选)导学案,共9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预习目标,预习内容,提出疑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慢慢走,欣赏啊(文本研习)永远新的旧故事祝福导学案: 这是一份2021学年慢慢走,欣赏啊(文本研习)永远新的旧故事祝福导学案,共6页。学案主要包含了学习过程,反思总结,当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