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 (20)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 (20),共1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默写,文言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单选题(共 4 小题)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签订(qiān)惦记(diàn)交卸(xiè)脖颈(jìng)
提防(dī)溃退(kuì)取缔(tì)阻遏(è)
歼灭(jiān)差使(chāi)琐屑(xiè)寒噤(jìn)
憎恶(zēng)诘问(jié)震悚(sǒng)憧憬(chóng) 2.下列加线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阻遏(è)维幕(wéi)眼花缭乱(liá)巧妙绝伦(lún)
瞥见(piē)迫击炮(pǎi)因地制宜(zhì)张皇失措(huáng)
强劲(jìn)荒谬(miù)重峦叠障(zhàng)独占鳌头(á)
瓦砾(lì)脏物(zāng)锐不可当(dāng)高屋建瓴(líng)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多么令人心醉呀!那一片秀丽恬淡的自然风光。
谈到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这位教育家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C.农谚说:“谷雨前后,栽瓜种豆”。
D.生活像一面 镜子:你朝它笑,它也朝你笑;如果你双眉紧锁,向它投以怀疑的目光,它也将还你同样的目光。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经过三年的努力学习,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B.我们班同学都希望将来成为有作为的人。
这篇报道列举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自然,滥杀动物。
《父母的心》的作者是 1968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小说家川端康成的作品。
二、默写(共 1 小题)
将下列古诗文语句补充完整。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感时花溅泪, 。 (杜甫《春望》)
存者且偷生, 。 (杜甫《石壕吏》)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
少壮不努力, 。 (《长歌行》)
莲之爱, 。 (周敦颐《爱莲说》) 三、文言文阅读(共 2 小题)
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 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 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乙】明日,宿旦子冈①。甫②行数里,见四野禾苗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 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以视西北男子游惰不事生产者,其俗洵③美矣。偶舍骑步行, 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 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选自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
【注释】①旦子冈: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洵(xún):确实。④浣:洗
衣。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①黄发垂髫 ( ) ②甫行数里 ( ) 2.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①阡陌交通 ( ) ②悉如外人 ( )
③其丈夫方担粪灌园 ( ) ④自恨不如远甚也( )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标一处) 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
翻译下列句子。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②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
【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现的生活图景有什么共同之处?
7.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 6—9 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 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①
芙蕖 自荷钱
②
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有
③④
风既作飘飖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
矣。迨
至菡萏
(hàndàn)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李渔《芙蕖》,有删节)
【注】①芙蕖:荷花。②荷钱:指初生的荷叶。③逸致:情趣。④迨:及,等到。
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孔子云:何陋之有?②芙蕖自荷钱出水之日
①陶后鲜有闻②一老河兵闻之
①此皆言其可目者也②高可二黍许
①香远益清②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
(1)不蔓不枝(
)
(2)陶后鲜有闻
()
(3)及花之既谢(
)
(4)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
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甲乙两文段都表达了作者对莲花的赞美与喜爱之情,但赞美与喜爱的原因却不相 同:甲文是因莲花的君子之风,乙文则是为莲花的观赏价值。
甲文重在托物言志,对莲花本身的描写惜墨如金,把更多的笔墨花在莲花的品格 上;乙文则重在多角度着力写出莲花的功用。
甲文运用衬托、比喻的手法,凝练传神地描写了莲的形象;乙文则运用拟人、对偶 等修辞手法,具体描绘了荷花由“出水之日”至“结实”的美景。
甲文由表及里、由形象到主旨,描写了莲花超凡脱俗的君子之德;乙文则主要按时 间的先后顺序写了荷花“可目”的特点。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 1 小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人的一生是不断雕琢的一生。
雕琢自己,使生命更富有意义;雕琢自己,使人生更灿烂辉煌。青松雕琢自己,从 而坚忍不拔、百折不挠,扎根岩石与青天白云游戏;小草雕琢自
己, 、 , ;大海雕琢自己,从而浩淼无边、博大深沉,敞开胸怀拥抱大山和小川;小溪雕琢自己,从而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朝着远方的江 河和大海奔去。
雕琢自己并不那么容易,它需要胆识和勇气,听惯了赞誉的华丽之辞,觉得自己
“完美无缺”,因而批评对我们总抱有敌意。所以雕琢自己还需要认识自己——你的优势, 你的不足,你的志向,你的毅力,你的个性,你的脾气。认识了自己,才知道哪些该凿去, 哪些该保留,哪些又该 mí补。
玉经雕琢才成器,剑不沉埋便倚天。雕琢的目的远胜于雕琢的技巧,用心雕琢自 己,终会雕出一个 yì立大地笑傲苍穹的“人”字来。
①根据拼音写汉字。
mí()补yì()立
②修改画线处句子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
③以“小草”为对象,根据上文空白语境仿写句子。
、 , ; 五、诗歌鉴赏(共 1 小题)
古诗词赏析。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下面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挑灯”点出时间,“吹角连营”描述了拂晓时各个军营接连响起雄壮的号角声。B.“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突出地表现了雄壮的军容,表现了将军及
士兵们高昂的战斗情绪。“沙场秋点兵”。这个“秋”字用得好。正当“秋高马壮”的时 候,“点兵”出征。
下阕主要通过想象,表现主人公收复中原、报效国家的宏愿,以及壮志难酬的悲痛 之情。
“可怜白发生”这一转折,使上面所写的愿望成为幻想,全部落空。此句和首句 “醉里挑灯看剑”一样,都是写想象。
六、现代文阅读(共 3 小题)
10.阅读下面小小说,完成 15-18 题。
飘舞的碎布宁瓦
他是一名货运司机,年前的一个月,准备跑完这最后一趟就回家过年。6 岁的儿子闹着要和他一起去南方,他答应了。
他开了三天两夜的车,终于到了南方的城市。带着儿子买了一身衣服和一些年货, 然后驱车往家走。新闻广播不停地说,南方的很多城市遭遇了罕见的暴雪。他的心担忧起来。
他的车刚入安徽,就被从高速公路上赶了下来。安徽下起暴雪,暴雪和冻雨封住了高速 路。
他连忙拐进国道,但国道也被积雪封住了。他在国道上堵了一夜后,清晨的积雪更多了。他开始后悔带儿子出来,儿子也哭闹起来:“爸爸,我要回家!这里太冷了!”儿子 的脸被冻得有些发白,车上空调早就坏了。他用大棉袄裹住儿子,心想必须离开这里,不能 把儿子冻坏。他问了好多路上的司机,终于打听到附近的深山有一条老山路,可以走出这个 冰天雪地的地方。
于是,他出发了,开车沿着一条颠簸的小路往深山走。那是一个漆黑的夜,雪越来越大,他 完全是凭着多年的驾驶经验往前开,开得极慢极慢……
“砰……”车猛地一震,陷入了一个塌方的深坑里。他下意识地掏出手机看,天啊,居 然没有信号!他想,这里的电网一定也断了。天下着鹅毛大雪,他却像热锅上的蚂蚁。整整 一夜,他在车前的道路上徘徊着。
天亮后,他到周围去探路,希望能看到一个村庄或者一户人家。可是,四周全是白茫茫的山,他踩着厚厚的雪,精神恍惚,不留神摔了一跤,把脚扭伤了。他回到车里,忍着 疼安慰恐慌的儿子,然后默默地祈祷。整整一天,都没有一辆车从这里经过。
又是一个无眠夜,他决定走出去,找到人来救自己和儿子。干粮被儿子吃得只剩一 点点,而他,已经一天多没有吃东西了。
早上,他决定独自上路,他要儿子待在车里,乖乖地等他回来。他沿着一条岔路一瘸一拐地往外走,才走了两步,便回头去看,儿子正趴在车窗前张望。他扭头继续前行,再 也没有回头,他怕自己涌出的眼泪被儿子看见。
他走过一个弯道,开始脱下自己的外套,拿出刀子,将一只袖子割下,撕成几条碎 布,然后抽出一条挂在路旁大树的枝头。
他深深地明白,自己不知道走到哪里才能找得到人,而那时,自己是否还有力气回去救儿子就说不定了。他必须留下标记,哪怕自己倒下了,或许还能给别人指明一条寻找儿 子的路。每走过一段路,他便将一条碎布挂在枝头做标记。身上的衣服一件一件被他脱下, 然后一刀一刀划开,一条一条被撕下来。先是外套的另一只袖子,之后从夹层剖开,一条条 撕下来。再后来,就是羊毛衫。
他拖着受伤的脚,不知道走了多远,越往前走越绝望,绝望到连眼泪都没有了。 他穿着最后一件贴身的内衣,冻得浑身发麻;他饥肠辘辘,头昏眼花,脑子里一片
空白。但是,当他再走了一段路之后,却坚定地脱下内衣,将袖子撕开。
他感觉几乎没有力气了,但是却告诉自己不能倒下。当他又一次攀上一个山头时,猛然听到 那熟悉的汽车喇叭声。他不顾一切地向山下走去,不断地用干涸的喉咙喊叫,那钻心的脚痛 也感觉不到了……
当正在疏通公路的武警战士发现一个浑身只穿着一条短裤的男人出现在面前时,他们都惊呆 了。还没来得及扶住这个男人,他就倒下了。
战士们用军袄裹住他,然后把他放上担架抬着往回走,沿着路上的标记,每看到一条飘舞的碎布,年轻的战士眼中就有泪光在闪动。当他们顺利地找到他泪水涟涟的儿子时, 他猛地从担架上跳了下来,紧紧地抱住儿子。儿子不哭了,摇着他的肩膀问他:“爸爸,你 的衣服怎么不见了?”他笑着回答说:“撕掉了,过年了,爸爸也想穿新衣服了!”他的话 音刚落,山野里回荡起一阵笑声,只是所有人的眼中都盈满了泪花。
试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个故事。
“天下着鹅毛大雪,他却像热锅上的蚂蚁。”这句话矛盾吗?谈谈你的理解。
天气那么寒冷,他为什么要撕碎自己的衣服?找出原文中的话回答并谈谈理解。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刻画这位父亲的形象的?试举一例加以分析。
课外阅读。
寂寞的稻草人李汉荣
播种时节和谷豆熟了的日子,田地里就会站起一些 A 稻草人。它们大都头上戴一顶旧草帽,身上穿着破旧衣服,有的扬起手臂,仿佛正在用力抛掷什么厉害物件;有的手举 竹竿,仿佛正向可疑的目标用力挥去,却迟迟没有挥下去。那竹竿,就那样被费劲地举着, 倾斜着悬在半空,让过路的好心人看了,都有点同情那一直举着而不能放下去的手臂,它太 辛苦、太疲惫了。人这么一想,就为自己悠闲的手感到不好意思了。
我家地里的稻草人,与别人家地里的稻草人一样,总是穿着父亲穿过的破旧衣
服,戴着一顶破草帽,不论白天黑夜风吹日晒,都寂寞地站在田头,守护着我们的庄稼和日 子。
我们的父亲勤劳、清贫,但他很善良,有着柔软的心肠。他不忍心让忙里忙外、缝衣纳鞋的妻子,再穿着旧衣服、戴顶破草帽,以稻草人的形象,站在田野里受日晒雨淋, 受鸟儿嬉笑。他更不忍心让自己的孩子以稻草人的样子去开始生活,他不让孩子在烈日下暴 晒童年。
所以,那时,在我的家乡,田野里站着的稻草人,几乎都是男人的形象,都是父亲的形象。我们的父亲,他坚决地做了稻草人的原型。我们的父亲,他有着比稻草还柔软、 温和的心肠。
被父亲们守护的田野,笼罩着丰富的氛围和意境。他们破旧的衣服和草帽,让人 感到一种辛苦和清贫;他们的坚持、忠厚和习以为常,却让人感到温暖和安宁。
有一次,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忽然看见田地里同时出现几个真人和稻草人, 都像是我的父亲。一个父亲正在坡地上弯着腰为豆子除草,那是真的父亲,我看见他在豆子 地里起伏和移动着的身影。另外还有三个父亲,他们都戴着一顶破草帽,穿着父亲的破旧衣 服,一个站在稻田东边,一个站在稻田中间,一个站在稻田西头,他们手里都举着竹竿做着 赶鸟的动作。
我幼稚的心里,竟忽然涌起一种复杂的感情……
不知不觉间,我的眼睛湿了。
我不忍心我的父亲是这个样子。我的父亲,即使化身为三,即使化身无数,难道 都是这劳苦寂寞的样子吗?
我流着眼泪,走到三个稻草人——三个父亲面前,向他们一一鞠躬,并轻声问 候:“辛苦了,爹爹。”
忘不了,田野里的稻草人,我们的父亲,我们辛劳的父亲,我们清贫的父亲,穿 着一身旧衣服的父亲,戴着旧草帽的父亲,被寒风吹彻被烈日暴晒的父亲,越走越远的、我 们务农的父亲,我们忠厚的父亲。
每当看见头顶飞来飞去的鸟儿,我都忍不住想问它们一声,你们,还记得那些 B 稻草人吗?还记得我们的父亲吗?那些手总是举着,却从来没有向你们抛掷过厉害物件的、 那些田野里站立着的父亲,你们还记得他们吗?
(《读者》2015 年第七期,有改动)
文中描写的父亲具有哪些特点?
选文中划浪线的 A、B 两处的“稻草人”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A 稻草人:
B 稻草人:
选文第⑦节写“我”心里“涌起一种复杂的感情”,第⑧节写“我的眼睛湿了”,是什 么复杂感情让“我的眼睛湿了”?
文章重点写的是“稻草人”还是写“父亲”?为什么?
12.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从香菱学诗谈起
①《红楼梦》里有一段香菱学诗的故事,细读起来,颇受教益。
②香菱本来不懂诗,她随薛宝钗住进大观园后,见贾宝玉与众姐妹结社咏诗,才“苦志 学诗”,她“天一亮就忙忙碌碌梳了头,去找黛玉改诗”。学习有了一点心得,就立即谈出 来,向别人求救,听取指点帮助。众姐妹们称她为“诗魔”,拿她取笑,她行之若素。经多 次请教,几易其稿,“精血诚聚”,终于写成了一首“新巧而又有意趣的吟月好诗”。
③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要虚心好学。
④怎样虚心好学呢?
⑤要不耻不知。科学社会主义的奠基人马克思的《资本论》的写作,正是从对政治经济 学的“不知”开始的。1842 年至 1843 年间,马克思和他的论敌发生了关于经济问题的论战。因为马克思当时还没有对经济进行深刻的研究,曾一度使他“陷入困难的境地”。他下 决心研究它,终于战胜了论敌,并积累了大量材料,写成了《资本论》。马克思这种实事求 是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⑥要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载:“子贡问曰:‘孔文于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要不耻于向地位或学问比自己差的人
学习。这就是成语典故“不耻下问”的由来。自古以来,有成就的读书人讲起经验,受过挫 折的人谈到教训,往往都会谈到“不耻下问”。我国南北朝时杰出的农业学家贾思勰,一生 孜孜不倦,刻苦攻读,知识渊博。他的《齐民要术》闻名于世。但是,这样一位有学识的科 学家,还向当时被一些人认为最低贱的农夫求教。一些人知道了这件事,就冷嘲热讽地
说:”赫赫有名的贾思勰,怎么还向羊倌求教,岂不 太失体面了吗?”但贾思勰毫不在意,坚持像小学生那样,拜能者为师。
⑦要不耻相师。古人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意思是说,【甲】老 师并不一定样样都比弟子高明,弟子也不一定不如老师。【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 处。认为只有样样胜过自己的人才可以拜他为师。是大可不必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 输梅一段香”。一个人要想真有长进,并有所深造,不仅需要梅“逊雪三分白”的谦逊,而 且还要有雪“输梅一段香”的雅量,放下架子,不耻相师。我国清代的张曜,因仅有战功而 不大识字,在朝上受了些气。他的妻子是个读书人,他决心跟妻子学字。一天他穿了朝服, 三拜九叩,拜妻子为师。从此他老老实实、恭恭敬敬地向妻子求教,知识一天天丰富起来, 到他任巡抚的时候,有人说他“目不识丁”,他便上奏皇上面试,结果使一些抱有成见的人 瞠目结舌,个个叹服。
⑧以上谈到的虚心好学的三个方面,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从“不耻”开始,只有这 样,才能真正掌握一些知识,学到一些本领。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文章①②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它应在文中甲、乙哪一处?为什么?
本文主要运用哪种论证方法?列举一例并阐述其作用。
七、作文(共 1 小题)
1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过许多撩拨心弦的记忆:亲人的呵护、师长的教诲、同伴的启 迪、书香的熏陶……这些记忆如同呵护的春风,关爱的雨露,友善的阳光,滋养着我们心灵 的成长和心智的成熟。
请根据你对上述文字的理解,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体验,以“成长路上的阳光”为题, 写一篇作文。
要求:文体不限(除诗歌、戏剧外),字数不少于 600 字。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参考答案部分
考点:字音字形
试题解析:A 项,颈 gěng; B 项,缔 dì;D 项,憧 chōng 答案:C
考点:字音字形
试题解析:
A 维——帷C 劲 jìn——jìng障——嶂D 脏——赃答案:B
考点:标点符号试题解析:
A“多么令人心醉呀”后用 “,”,句尾用“!”B.“谈到怎样教育青少年一代”后用“,” C. “谷雨前后,栽瓜种豆”。改成“谷雨前后,栽瓜种豆。”
答案:D
考点:修改病句试题解析:
A 两面对一面。将“能否”改为“能”。C.成分残缺。句尾加上“的行为”D.搭配不当。去掉“的作品”。
答案:B
考点:古诗文默写
试题解析:名句默写要突破生僻难写字,书写尽量工整,不能出现错别字,错一字则该空不 得分,还要注意所选名句的出处,解答该题时应注意“凌”“ 长已矣”“暮”“ 予”等字,一定要书写准确。
答案:(1)会当凌绝顶 (2)恨别鸟惊心 (3)死者长已矣 (4)日暮乡关何处是(5)老大徒伤悲 (6)同予者何人
考点:内容理解句子翻译实词解释断句
试题解析:3、标明朗读节奏,往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 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首先要划分句子 “有 良 田 美 池 桑 竹 之 属”的语法结构, 明确动词“有”充当谓语,“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做宾语,所以,要在动词谓语和宾语之间 断开。
4、文言文句翻译强调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不增不减。落实关键词语,找出得 分点。重点实词以及句式中的特殊句式为考查的重点。同时注意句子中可能出现的文化现象,如“垂髫”, 古时汉族儿童不束发,头发下垂,因以“垂髫”指儿童。
“黄发”:老人;“垂髫”:小孩;
“耘”:耕耘种做;“于田间”:状语后置句
5、解答此题,首先要分别概况两段文章各自展现了怎样的生活场景。首先概况选自《桃花 源记》的甲段文字,作者描写了渔人发现了世外桃源,里面的田园景色和谐安宁、人们的生 活劳作场景,无论男女老幼,都怡然自乐。戴名世《乙亥北行日记》节选部分也写到了作者
在旦子冈发现的百姓生活劳作场景,以及作者对他们的羡慕。综合两者的主要内容,可以找 出他们的共同点。
答案:1.tiá fǔ2.①田间小路 ②全都 ③正,正在 ④遗憾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①老人和小孩都悠闲愉快、自得其乐。 ②男女老幼一起在田间耕耘种作。5. 安居乐业和谐安宁 自得其乐
考点:实词解释虚词用法句子翻译内容理解试题解析:
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注意⑴中的“蔓”是名词作动词,“既”和“已”的解释 都能联系课内学过的句子。“既出得其船”“转转不已”。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的辨析。A.之①宾语前置的标志 ②的 B.闻:听说 C.可①可以②大约,左右,上下。D.益①更加 ②好处。
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时,既要注意顾及全篇,又要字斟句酌,还注意落实一些重点词
语。特别要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翻 译的句式要和原文一致。⑴注意染是沾染污秽的意思。⑵句式要和原文一致。(3)及是等到的意思,日是名词作状语,每天。
乙文并不是重在多角度着力写出莲花的功用。
答案:6.(1)生枝蔓(2)少(3)已经(4)停止 7.B8.(1)我唯独喜爱莲花,(因为)它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3)等到它的茎和叶长出后,就又一天 天地高起来,一天比一天美丽。9.B
考点:句子仿写修改病句字音字形试题解析:
①注意字音和字形。
②我们对批评总抱有敌意。
③仿照所给的例句仿写,句式、修辞等要和原句一致,表达的意思要一致。
答案:①弥 屹 ②听惯了赞誉的华丽之辞,觉得自己“完美无缺”,因而我们对批评总抱有敌意。③例如:从而甘耐寂寞、默默无闻,甘愿用生命装点绿色大地。
考点:思想内容赏析词语、句子试题解析:
D 项不是都写想象。答案:D
考点:分析、理解、概括搜索信息人物形象句子表达效果 试题解析:
抓住什么人+什么事的格式概括出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是父亲,做的主要的事是在大雪 天为救儿子出困境撕碎全身衣服做路标。
联系上下文,“天下着鹅毛大雪”是从天气的角度来说的,“他却像热锅上的蚂蚁”是 从人物心情的角度来说的,要注意结合文章的主要内容,人物当时的处境、心理来回答。17.结合文章内容来年地,父亲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让别人找到孩子,体现了父亲的 爱。
18.文章主要是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描写刻画父亲的形象。找出能体现父爱之情,具体 描写人物的句子回答。
答案:15.一位父亲在大雪天为救儿子出困境撕碎全身衣服做路标。16.不矛盾。天气寒冷, 可是他因为车陷深坑却又通信中断而万分焦急,如果找不到人救援,在这深山雪天里,父子 俩就会有生命之忧。此处通过对比,突出他心里焦急万分而又无计可施。17.“他必须留下标记,哪怕自己倒下了,或许还能给别人指明一条寻找儿子的路。”表现了一个父亲对儿子 超越生命的伟大的爱。18.是从人物的动作、心理、语言等方面来刻画的。举例:“他用大棉袄裹住儿子,心想必须离开这里,不能把儿子冻坏。”他完全可以在车上等待,可为了不 让儿子冻坏,他想尽方法要走出去找人,殷殷舐犊之情昭然可见。
11.考点:情感变化词语赏析人物形象搜索信息 试题解析:
学会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学会从原文中找相关的词语来概括,还要注意作 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本题可以从“我们的父亲勤劳、清贫,但他很善良,有着柔软的心 肠”筛选出相关信息。
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找出词语指代 的内容。本题要注意“稻草人”所指代的不同意义,一是指田里人们装扮起来用于吓唬鸟兽 的假人。一是指田里人们用于吓唬鸟兽的假人,也指朴实、寂寞、劳苦的父亲们。
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作答时,一般能表述正确的含义即可得 分。“我”的感情是复杂的,看到父亲的寂寞,父亲的劳苦,对父亲产生了一种怜惜、心疼 的心理,这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敬意与疼爱。
本文重点是写“父亲”,文章虽然以“寂寞的稻草人”为题,其实质却是为了表现像 “稻草人”一样朴实、寂寞的父亲,表现父亲勤劳、隐忍、善良、忠厚,爱家人,有柔软心 肠等优秀品质,表达对父亲的尊重与疼爱。
答案:15.勤劳、清贫、善良、有着柔软的心肠,坚持、忠厚、朴实、寂寞。16.A 指田里人们装扮起来用于吓唬鸟兽的假人。B 既指田里人们用于吓唬鸟兽的假人,也指朴实、寂寞、劳苦的父亲们。17.看到父亲的寂寞,父亲的劳苦,对父亲产生了一种怜惜、心疼的心理, 表达了对父亲的敬意与疼爱。 18.重点是写“父亲”,文章虽然以“寂寞的稻草人”为题,其实质却是为了表现像“稻草人”一样朴实、寂寞的父亲,为了表现父亲的勤 劳、隐忍、善良、忠厚,爱家人,有柔软心肠等优秀品质 ,表达了对父亲的尊重与疼爱。12.考点:议论文阅读
试题解析:
1、考查学生提炼中心论点的能力。主要有:扣旨抓准法;反向标异法;纵向挖深法;横向 拓宽法;多项求新法。文章开头引入事例,直接道出中心论点要虚心好学。
2、考查句段作用。文章开头段落作用(1)开门见上,引出话题;(2)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这篇文章以此为题,开头又以香菱学诗的故事导入,照应文题,1、2 两段结束后,作者总结观点,引出文章中心论点要虚心好学。
3、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因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之后紧跟该句意思, 所以不能出现在甲处,根据乙后的长处和短处恰好就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意思可 判断该句应填在乙处。
4、考查议论文论证方法。主要有 ①举例论证 ②道理论证 ③对比论证 ④比喻论证⑤类比论证⑥因果论证⑦引用论证。《红楼梦》、《论语•公冶长》、贾思勰等例都属于举例论 证。
答案:1.要虚心好学 2.以香菱学诗的故事导入,呼应文题,引出文章中心论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暗示虚心好学必须付出艰辛,(答出两点即可)3.乙处:因为它不是解释“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从“语义连贯”的角度回答也可)。4.举例论证 举例 作用:要求能根据分论点回答
13.考点:命题作文试题解析:
“成长”是一种变化,是—个蜕变的过程,从无知到有知,从有错到认错,从没感受到感受 深刻,我们在写作文时还要注意这种变化。“阳光”是带来温暖,促我们向上的。作为中学 生,我们的生活有可能有阳光,也同时有阴霾相伴,这段青春成长的足迹有可能歪歪斜斜, 有可能一路途……写出心灵悟语,写出精神的跋涉,文体以夹叙夹议的记叙文为佳。文学素 养深厚的同学,尽可尝试抒情散文笔法,寓情于事,寓情于景,寓情于物。
答案:成长路上的阳光 阳光,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东西,是地球不可缺少的东西。植物需要阳光;动物也需要阳光;我们的成长也需要阳光。阳光可以带给我们温暖,也可以照亮黑 暗。我们在阳光的照耀下一步一步地成长。 早晨,我们还没有睁开朦胧的睡眼,阳光就从窗户间挤了进来,沾染了整个房间。像一个调皮的小姑娘,在我身边舞蹈。这时,我才睁 开了眼,伸了个懒腰,享受早晨的阳光带给我的温暖。心里想着:新的一天又开始了。
推开窗户,窗外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微风轻轻地吹,树在风中摇曳,小鸟在电线上“叽 叽喳喳”地叫,像五线谱一样。到处充满了鸟语花香。阳光奉献给了每一片大地;每一个角 落;每一根小草;每一个生命……绿色的生命正在贪婪地吸收着阳光带给自己的营养。
但阳光不仅仅指太阳的光芒。它也指人间渴求的那份温暖,那份感动,一个帮助…… 去
年,我发了一场高烧,连续两天也没能康复。发过烧的人都知道发烧有多难受:头晕,全身 发冷,没有胃口……我一个人躺在没有任何生气的床上,在心里默默地诉苦。这时,母亲走了过来,手里还捧着一杯还冒着袅袅热气的水。坐在我旁边,抚摸着我的额头,安慰 道:“好些了没?喝点水吧。”我接过水。母亲又叮嘱道:“小心烫。”我看着她点点头, 吹了吹杯中的热气,喝了下去。顿时一股暖流涌上心头。这不是我们渴求的温暖吗?这不是 我们渴求的阳光吗?是,这就是阳光,这就是人间最珍贵的宝藏。其实阳光时时刻刻都 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学会探索,学会发现,学会感受。在享受阳光带给我们的温暖时,也不 忘把它传达给他人,让别人也享受阳光带来的快乐与感动。阳光,让我们欢笑,伴我们成长。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有答案 (20),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言文,现代文,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20),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 (178),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语言的积累与运用,语文综合应用,阅读理解,写作 题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