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测试题
展开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始得西山宴游记同步测试题,共3页。
1.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3.《赤壁赋》与《始得西山宴游记》都是作者在特殊人生境遇中感悟自然的佳作,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
自主探究
有人认为柳宗元在文中流露出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文法导析
1.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
作者写西山之景,不直接写所见之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之所见所感,采用比照映衬的手法突出西山高峻峭拔的特点。如先写坐法华西亭“始指异之”,再写登山始感高险难测,“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下望所见之山,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尽收眼底,青云萦绕,云天相连……这一切皆衬出西山之高。由此写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为类”的感受。在这比照映衬之下,西山之景更显其美,西山之游更觉其异,作者卓尔不群的人格更有感染力。
2.寄情于景,借景抒怀。
这篇山水游记无论叙事还是写景,都带上了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寄寓了寂寞惆怅、孤立傲世的情怀。比如,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之后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两山的高峻气势和怪特的特点,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和特立不群的品格。西山的“特立”,正是作者傲世蔑俗的写照。作者赋予山以个人的情致,山川壮丽无人赏识,如同自己之怀才不遇。所记山水景物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怀。
技法导练
导练目标
寄情于景 托物言志
作者在叙事写景中多有寄寓,独特出众的西山是作者情致的象征物。作者笔下的景物,是用心灵体察过的,都带上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写西山,不仅写出了在山上所见之景,而且写出了自己对山水景色的独特感受。例如: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正是他孤寂、疏放的性格体现;写西山“特立”,正是他傲世蔑俗的写照;写西山的“萦青缭白”,正是他高洁人格、傲世情怀的象征。实际上柳宗元所描写的西山一带,只是一般的丘陵,并非崇山峻岭,他不过是借景抒情,在山水之间浇灌自己的情感,赋予山水以个人的情致。山川壮丽却无人赏识,如同士人之怀才不遇。
请借鉴本文寄情于景、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一篇游记类文章,表达一种人生感悟。400字左右。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柳宗元获罪遭贬,心情极度郁闷压抑,痛苦不堪,又居于偏远的永州,只好寄情山水,抒发政治上的失意和郁闷之情。西山的高峻挺拔、气象阔大、独立出众,暗合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人格和傲世情怀。西山,成了柳宗元的知音。在西山,他乐而忘返,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正是作者对人生磨难的不屈抗争与高贵人格的体现。这种坚强的性格与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尤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面对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大的升学、就业、工作压力,我们要像柳宗元那样,学会在自然中宣泄激情,释放压力,在困境中保持高尚人格。
本材料可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话题的写作。
佳作片段
你不能圆滑媚俗一点吗?你不能稍微低一下你高扬的头颅吗?你稍微施一点伎俩,也就不会把自己逼坐在江雪里。
把钩放下。端坐。收竿。
把钩放下。一尾盛唐就这样被你轻轻提起,又被你轻轻放下。
我顿悟了,我明白了。
你,一介书生,心忧天下。为捕蛇者感慨万千,对钩心斗角者义愤填膺。你的洒脱不羁,你的不屈人格,注定要把你推向永州。这样,你便贴近了寂寥凄清的小石潭,你便登临西山之上而长啸。所有的悲叹在这里全然消解,所有的哀怨在这里全然沉淀,所有的硬气在这里全然升腾。
答案:[问题导学]
1.提示:作者游奇山异水是想聊以忘忧。文章开头即写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贬谪南荒后“恒惴栗”,郁闷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虽然他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它们没有给他带来特殊的感受,没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处。然而当作者“坐法华西亭,望西山”时,“数州之土壤”尽收眼底,方觉西山是任何地方都无法相比的,这高峻的西山卓尔不群的气质是何其熟悉,渐渐地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觞满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以往的游览算不上真正的游览。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未始”与“始”结构全文。
2.提示:文章开始写以往游览“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觉而起,起而归”,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高洁的人格,山水景物中无不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露出自己的傲世情怀。
3.提示:(1)人生境遇相同。苏、柳二人都是在遭受贬谪的情况下寄情山水,在自然的怀抱中寻求解脱的。
(2)对自然的感悟不同。苏轼“乐水”,在大江之上借用江水、明月等自然意象,阐述事物皆具“变”与“不变”的两重性,从而摆脱了消极的“悲”的情绪,使主客都回到欢快的境界,体现了一种豁达与超然,重在哲理思索;而柳宗元“乐山”,游历西山,在与大自然的际会中沉醉,真正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重在主观感受。
(3)对待自然的态度不同。苏轼在对江水、明月、音乐、清风的描写与对历史人物的联想中感悟自然,从中获得精神的滋养;而柳宗元则在感悟的同时用“斫”“焚”等方式改变自然,体现出一种变革的勇气与胆识。
[自主探究]
提示:观点一:不同意。文中表达了作者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作者寄情山水,始得真趣,是情感的自然释放,是真正的心灵感悟。
观点二:同意。文章表达了作者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是悲观的,是作者被贬官后的一种无奈的释放,精神的积郁不得不借山水来抒怀。
观点三:二者兼而有之。文章开始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后面则表达了其积极乐观的人生感悟。
[技法导练]
创意激活
托物言志是抒情散文表情达意常用的技法之一,也叫咏物抒情。它一般通过描写客观事物的形象并以之作为情感表达的载体,借助比喻、拟人、象征等手法,委婉曲折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托物言志,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文章自始至终着力描写客观物象,作者将主观情意寄托在物象之中;二是作者在所写之物和所抒之情中通过形象化艺术手段建立起联系,引文到一定时候点明这种联系,让读者通过阅读,感知形象,体察蕴藏在形象之后的主观情感,明白作者的写作目的。无论哪一种形式,所托之物与所言之志都必须有相似点或某种联系,以便将深邃的思想和含蓄的情感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
范例展示
岔路口
白雯萱
披着初春的朝阳,我一人独行,面前两条岔路各通一方。
我伫立良久,徘徊观望。第一条路崎岖不平,蜿蜒曲折,路边却是郁郁绿树,点点花香。路转弯处虽林茂草长,却有那玉鸟翠歌、池蛙擂鼓为伴,一路上定会增趣不少。我颇为心动,却也不忘把另一条路探望:一样自然,一样美丽,只是多了些坦荡,少了些弯折;多了些日晖灿烂,少了些芳草萋萋。但若能闻着清风送来的缕缕麦香,也应别有一番风味。
……
我踏上第一条路——带着无限的新奇与淡淡的遗憾——或许另一条路可待他日寻访。我轻轻前行,湿润的土地找不出脚踩的痕伤。谁想那路的尽头竟仍是岔路,道的穷处又是两条道。再一次深思,又一个选择。我偶尔回过头想去触摸那未经过的“另一条路”的麦穗,想再重返一个个岔路,体验那一个个“另一条路”的滋味,却发现那不过是痴心妄想。既然当初路已定,步已迈,就永远不要再想回头。
我蓦然大悟,当你站在岔路口,为你的选择踏出第一步的时候,人生从此就已全然两样。
[素材积淀]
话题集锦
在自然中释放压力 困境与追求 人格与追求 永远保持一颗积极乐观的心
文本图解
相关试卷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求学之道师说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获得教养的途径(问题探讨)求学之道师说随堂练习题,共4页。
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一沁园春·长沙达标测试,共4页。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一赤壁赋同步训练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苏轼认为,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