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我有一个梦想(文本研习)经世济民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我有一个梦想(文本研习)经世济民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共6页。
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人物语言特点。
第一课时
活动一 新课介绍(3分钟)
1、导入
“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请同学们注意这则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
2、孔子和《论语》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他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他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孔子学说成为二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并在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我国历史上,他是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相传有学生三千,贤弟子七十二。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3、背景
孔子时代的鲁国,政治上处于动荡变革之中,当时,鲁桓公的后代季孙、孟孙、叔孙三大家族逐渐强大,鲁国公室日趋衰败。三大家族共同把持鲁国朝政,其中,季孙氏势力最大,他要讨伐颛臾的原因有二:其一季氏贪其土地,其二是担心颛臾对己不利。当时冉有、季路都在季氏门下,且都参与了出征前的筹划。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
4、问题
结合上面2、3两点,想一想孔子在听了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这个消息之后会有什么反映?
活动二 熟读课文(25分钟)
提示: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
自由读,注意字音和停顿,有不清楚的地方用红笔标出。
颛臾zhuān yú 社稷 jì 彼相 xiàng 虎兕 sì 椟 dú 分崩离析bēng
示范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若有错误,在读完后提出来。
齐读,再次注意字音和停顿,力求杜绝不和谐的现象。
活动三 文本初探,疏通第一节(10分钟)
1、理解字词(2分钟)
伐:攻打,征讨,指正式的战争 见于孔子 参见、拜见 有事 使用武力,有军事行动
无乃尔是过与 责备 同“欤” 以为东蒙主 以之为 是社稷之臣也 这
见于孔子 引出对象 有事于颛臾 引出对象
2、掌握句式(3分钟)
①无乃尔是过与
宾语前置 “是”提宾标志
②是社稷之臣也
判断句
③何以伐为
宾语前置 “何以……为”,表反问语气,可译为“为什么要……呢”
3、疏通内容(5分钟)
孔子对这件事的反对态度可从哪句话看出?
无乃尔是过与?
孔子反对攻伐的理由是什么?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颛臾受先王之封,不可伐;颛臾是鲁国附庸,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活动四 课堂检测(5分钟)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无乃尔是过与
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
②是社稷之臣也
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
③何以伐为
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
2、尝试背诵
第二课时
活动一 探究文本,疏通第二节
1、齐读 注意字音和停顿
2、理解字词
①陈力就列 施展 充任 职位 ②颠而不扶 跌倒 ③彼相 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④尔言过矣 错 ⑤是谁之过与 这 错 ⑥危而不持 表转折
⑦焉用 为什么 ⑧虎兕出于柙 介词 从 ⑨龟玉毁于椟中 介词 在
3、掌握句式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介宾短语后置
4、疏通内容
孔子不仅反对讨伐颛臾,而且认为冉有和季路对此事有责任。当即对冉有的辩解予以反驳。
①冉有是怎样辩解的?他的目的是什么?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推脱责任
②孔子在反驳时,引用了哪些话,又用了哪些比喻?
引用:“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比喻:“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③引用和比喻要说明什么问题?
引用说明冉有、季路在季氏门下,却不能对季氏伐颛臾进行有效的阻止,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的比喻中“危”“颠”意指季氏,冉有、季路意指“不持”“不扶”之相,既然“危”“颠”而“不持”“不扶”,要“相”有什么用呢?“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比喻中,“虎兕”喻季氏对颛臾动武,“龟玉”喻颛臾将要被毁灭,这样的话,看“虎兕”的人——冉有、季路不是有责任了吗?
因此,引用和形象的比喻,是要指出冉有和季路应认识到自己没有尽职劲责。
5、尝试背诵
活动二 再探文本,疏通第三节
1、齐读 注意字音和停顿
丘 也 /闻 /有 国 有 家 者
2、理解字词
①君子疾 痛恨 古今异义 ②必为之辞 托词,借口 ③不患寡 担心,忧虑 少
④均无贫 平均 ⑤以来之 目的连词 使动用法 ⑥则安之 使动用法
⑦相夫子 辅佐 ⑧季孙之忧 忧虑 ⑨固而近于费 表并列
3、提炼成语
陈力就列 既来之,则安之 分崩离析 大动干戈 祸起萧墙
4、疏通内容
①冉有道出讨伐颛臾的真正理由是什么?
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②孔子又是怎样反驳冉有的?
孔子先批判冉有找托词,再提出自己的治国安邦的原则,然后批评冉有违背了自己的这些原则,最后,指出季氏之忧,具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
5、尝试背诵
活动三 课堂检测 翻译
①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
②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藉口的态度。
③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
④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
第三课时
活动一 文本提升
分析课文中“仁”的具体体现。拿课文和材料比较阅读,从而进一步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
材料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材料2: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同上)
材料1: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
材料2:用政法来导引他们,使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只是暂时地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引导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反对攻打颛臾,说明孔子反对武力(板书:反对武力)。
引周任的话: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引用两个比喻,说明孔子提倡做事要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要自知、自醒。(板书:尽职尽则、忠于职守、自知、自醒)。
批评冉有强词夺理,说明孔子提倡为人真诚(板书:为人真诚)。
提出自己的政治观点,说明,孔子提倡以国家为重(板书:以国为重)。
结尾指出季氏之忧在萧墙,说明孔子提倡要有忧患意识(板书:忧患意识)
活动二 人物分析
分析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冉有三句话闪烁其辞,观点含糊,应该读出这种感觉。
孔子三次直呼其名“求”,次次各有特点。四次反问句式犹如急风暴雨,劈面打来,使得冉有理屈词穷,毫无招架之力。第三段义正词严的批评冉有态度不端正,批评冉有季路违背了自己的治国之道,慷慨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现场找三个学生模拟当时的对话场面,用现代汉语演绎这场对话情景。
活动三 比较阅读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日:“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 后。曾皙 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尝试翻译(意译即可)
不吾知也没有人了解我呀! 毋吾以也 就不敢讲了
则何以哉?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率尔而对曰 助词,表状态,相当于“然”
吾与点也 赞成 风乎舞雩 名词作动词,吹风
2、内容分析
(1) 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子路:有抱负,坦诚,性格也比较鲁莽、轻率。
(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之大。在座的四个弟子中,子路年龄最大----只比孔子小九岁,平时与孔子也比较接近,所以说话较少拘谨;但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在没有深入思考的情况下抢先发言,确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的一面。
冉有: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
(冉有在孔子指名发问后才开口。子路刚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一个小国。先说“方六七十”,又说“如五六十”,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想有所作为,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
(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指问后才述志。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在“相”前加了个“小”字,给人感觉是他只想做个赞礼和司仪的小官,实际上,最低一级的“相”的地位也不低。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娴于辞令的特点)
(2) 简析孔子对三人述志的态度。
对子路:赞成他的治国志向,但认为他谈话的内容和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对冉有:没有正面加以评论,但可以看出是满意的。对公西华:认为他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
译文: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陪(孔子)坐着。孔子说:“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点,就不敢讲了。(你们)平时常说:‘没有人了解我呀!’假如有人了解你们,那么(你们)打算怎么做呢?”
子路急忙回答说:“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加上外国军队的侵犯,接着又遇上饥荒;如果让我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功夫,就可以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
“冉求,你怎么样?”
(冉求)回答说:“一个纵横各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国家,如果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就可以使老百姓富足起来。至于修明礼乐,那就只有等待贤人君子了。”
“公西赤,你怎么样?”
(公西赤)回答说: “我不敢说能做到什么,只是愿意学习。宗庙祭祀的工作,或者是诸侯会盟,朝见天子,我愿意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一个小小的赞礼人。”
“曾点,你怎么样?”
(曾点)弹瑟的声音渐渐稀疏下来,铿的一声,放下瑟直起身来,回答说:“我和他们三人的才能不一样呀!”
孔子长叹一声说:“我是赞成曾点的想法呀!”
子路、冉有、公西华都出去了,曾晳最后走。曾晳问(孔子):“他们三个人的话怎么样?”
孔子说:“也不过是各自谈谈自己的志向罢了!”
(曾晳)说:“你为什么笑仲由呢?”
(孔子)说:“治理国家要讲理让,可他的话却一点不谦让,所以笑他。难道冉求所讲的就不是国家吗?怎见得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赤所讲的不是国家吗?宗庙祭祀和诸侯会同之事,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如果公西华只能给诸侯做一个小的赞礼人,那谁能来做大的赞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