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2.1《长亭送别》练习2(苏教版必修5)第1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59252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语文:2.2.1《长亭送别》练习2(苏教版必修5)第2页](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59252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苏教版长亭送别同步达标检测题
展开
这是一份苏教版长亭送别同步达标检测题,共4页。
一.填空题:
1.《长亭送别》节选自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代戏曲作家__________。课文为__________的第__________本第__________折,描写__________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刻画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感情的话语主要有四处,它们是:
[幺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朝天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碧云天,黄花地”,由________的《________》一词中“________”句脱化而来。黄花,指________宋代女词人________《声声慢》中有写黄花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
4.“‘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这句曲词中,前两句引语是________《满庭芳》词的头两句。
5.[耍孩儿]一曲中“________”一句用了一个典故,这个典故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________。“________”一句比喻人的离散,语出乐府诗《________》。
6.[二煞]一曲中“一春鱼雁无消息”一句说的是________,语出北宋词人__________《鹧鸪天》词。“一春”这里泛指________;“鱼雁”指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线字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荫(yìn) 玉骢(cōng) 揾(wēn)泪 张珙(gōng)
B. 泠泠(líng líng) 溶溶(róng róng) 惶惶(huán huán)
C.金钏(chuan) 蹙(cù)眉 谂(shèn)知 玉醅(péi)
D.弃掷(zhì) 长吁(yū) 赓(gēng)续 栖(xī)迟
2.下列词语书写有三处错误的一项是( )
A.萋冷 斜晖 狼籍 罗纬
B.辱没 厮守 俳徊 今霄
C.青鸾 扶持 烦脑 遮弊
D.举案齐眉 蝇头微利 蜗角虚名 淡烟暮蔼
3.下列对《西厢记》一剧的有关内容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厢记》是元杂剧,写的是张珙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残,歌颂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以及他们的斗争和胜利
B.《西厢记》以其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成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现实主义杰作,为明清以来的戏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C.《西厢记》全剧情节曲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五本二十一折,一气呵成,结构相当完整。曲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D.《长亭送别》一折,写的是一个送别的场面。虽然这一折对没有尖锐的戏剧冲突,但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莺莺、张珙和老夫人还是各不相同的。
4.下列对课文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全折可以分为四部分,它们分别是写赴长亭路上的场面、长亭饯别的场面、临别叮嘱的场面和分手后的场面。
B.这一折戏,有头有尾,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C.莺莺是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这主要表现在她珍视爱情而轻视虚名利禄,但她在离别时的痛苦和怨恨之情,却主要限于“儿女情长”。
D.张珙在爱情方面和莺莺是一样的真挚,但在对待功名方面,却也还有些许的留恋,这就使得莺莺对二人的前途有着深深的忧虑。
5.选出下文中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 )
A.下西风黄花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的。
B.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C.这忧愁诉与谁?想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D.荒村雨露宜早眠,野店风霜要迟起!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三.简答题:
1.课文分四个部分,分别写了赴长亭路上、长亭饯别、临别叮嘱和分手以后四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每个场面所表现的主要内容。
①赴长亭路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长亭饯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临别叮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分手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亭送别》历来被人们所激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摆脱了“才子佳人”戏的老套,在思想上很有新意,你认为这思想上的“新意”,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略谈谈《长亭送别》有何语言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题:
(一)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马儿 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几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1.解释下列词语
①玉骢: ②倩: ③斜晖: ④金钏:
2.莺莺看到长长的柳丝和疏朗的树林分别引起了什么样的联想?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儿 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金圣叹赞它是真正妙文,下面的解释哪些是正确的项( )
A.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莺莺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点的时间呆在一起。
B.莺莺看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随这种情景,勾起了内心的离别之情,正是情因景生,借景抒情。
C.这两句是紧扣莺莺惜别的心理进行描绘的,刻画出莺莺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的生动形象。
D.“马儿慢慢地行,车儿快快地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的那种不忍遽别的,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真可谓是情景交融,剖析入微。
4.请找出本曲中用夸张手法的语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此曲和课文的第一只曲子[端正好]相比较?理解正确的项是( )
A.这段曲词与[端正好]相比,在情景铺设上大不相同:此曲主要是由情及景,而[端正好]主要是因景生情。
B.柳丝系马儿,疏林挂斜晖,马儿慢慢走,车儿快快随,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描写,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之情引发出来的。
C.[端正好]中莺莺的离非别恨之情都是由凄凉的暮秋之景所引出。
D.不管是[滚绣球]的由情及景还是[端正好]的因景生情,都创设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二)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1.对[一煞]曲词的分析,完全符合文意的是哪几项( )
A.此曲以青山疏林,淡烟暮霭,夕阳古道,禾黍秋风,构成一幅深秋郊外黄昏的画面。和[端正好]中清晨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
B.本曲前三句写莺莺怅然痴立,极目远送,流露出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
C.“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是写耳闻。“无人语”只是写夕阳古道上听不到一点人说话的声音,而“听马嘶”将“有声”衬无声,这才更加突出了古道寂静和凄凉。
D.结尾三句通过莺莺的自我设问,直抒了莺莺在张生走后无比惆怅眷恋甚至痛不欲生的悲哀。
2.本曲中所展现的莺莺的心境与下面哪一句的内容最相切合( )
A.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C.离愁渐远渐无穷。
D.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3.从全文来看,[一煞]与前面哪此曲子互相映照,这种映照有何作用,试作简要分析(可从时间、氛围、心情、场景方面考虑)。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西厢记》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元 王实甫 《西厢记》 四 三莺莺送张珙进京应考 莺莺在送别环境中的微妙心理
2.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ƒ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3.范仲淹 《苏幕遮》 “碧云天,黄花地” 菊花 李清照 满地黄花堆积
4.苏轼
5.比司马青衫更湿 《琵琶行》 伯劳东去燕西飞 《东风伯劳歌》
6.长久没有音讯 秦观 时间很长 书信
二.1.A 2.A 3.D 4.C 5.C
三.1.①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②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之情,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的思想感情。
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④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2.它不仅表现了爱情和封建家长的矛盾,而且对读书追求功名利禄那一套世俗观念也作了一定程度的批判。
3.本曲语言富于文采,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贴切生动,古代诗词与民间口语融为一体。
四.(一)1.①毛色青白相杂的马,也作马的美称。②使。③晖:日光。 斜晖:夕阳余光。④金镯子
2.莺莺看到长长的柳丝就想到它系不住张生骑的马儿;看到疏朗的树林就想请它们挂信西斜的阳光。表现了她不愿张生离别,希望时间停留的心理。
3.ACD
4.“听得……玉肌”一句用了夸张。作者通过高度夸张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莺莺和张生缠绵欲绝的离别之情。
5.ABCD
(二)1.ABD 2.C
3.[一煞]与[端正好]两相辉映:一写清晨,一写黄昏,气氛更加凄冷,心情更加压抑。[一煞]又与[滚绣球]曲中“恨不倩疏林挂住斜阳”互相照应。这就自始至终、相当完美地描写了送别的场景和环境,使全折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1学年此情可待成追忆(文本研习)综合与测试课堂检测,共8页。
这是一份苏教版必修五此情可待成追忆(文本研习)综合与测试同步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给下列加点词语注音,辨析下列字形,选词填空,判断成语运用正误,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题目,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语言综合运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练习,共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填空题,选择题,作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