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木兰诗》第二课时 名师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10阿长与《山海经》第一课时 名师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11《老王》 名师教案 教案 1 次下载
- 12《台阶》 名师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第一课时 名师教案 教案 0 次下载
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0 阿长与《山海经》第二课时教案
展开10 阿长与《山海经》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阿长与<山海经>》选自鲁迅的《朝花夕拾》,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通过对阿长称呼的由来,有不良习惯,懂得许多“烦琐”规矩,讲“长毛”故事,买《山海经》等事情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地位低下、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点迷信、淳朴无知,但热情善良、关心孩子的长妈妈形象,课文重点写了买《山海经》一事,这件事作者是怎样叙述的呢?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交流点拨】 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最好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这些规矩寄托着长妈妈善良真诚的愿望,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护“我”的。
2.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你想到了什么?
【交流点拨】 想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
3.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请复述买书的起因、经过、结果。
【交流点拨】 起因:“我”曾在远房的叔祖那里看到过,后来一直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可远房叔祖那儿已无处可寻,买吧,又没有好机会。因此,“我”对《山海经》一直念念不忘。经过:阿长向“我”问《山海经》的事,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将《山海经》给“我”买来了。结果:“我”深受感动,从而不由得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文本探究
1.探究重点情节。
精读买《山海经》一节,即18~28段,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各组长组织讨论,并作好本组讨论的笔记)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么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交流点拨】 “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更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慕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交流点拨】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的反应是“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激动,也因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交流点拨】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交流点拨】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惊,让“我”产生感激和“新的敬意”。
2.探究情感变化。
学生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1)文章中“我”对长妈妈的感情是始终如一的吗?如果不是,说说前后有何变化。
【交流点拨】 憎恶—讨厌—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敬意淡薄,完全消失—产生新的敬意—感激不尽。文章就是以“我”对阿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组织全文的。
(2)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什么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 课文前半部分,作者写她“憎恶”“讨厌”阿长,后半部分写因有让大炮放不出来的“伟大的神力”和买回“我”渴慕的《山海经》而敬她,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在充满贬义色彩的文字后面,含有同情与怀念,有形诸文字和隐藏在叙事之中双重色彩。作者是以儿时的心态回忆阿长的,又是以写作时的眼光去观照自己的儿时和阿长的。采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
(3)这一情感的宣泄集中体现在哪一句上?
【交流点拨】 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它凝聚着鲁迅对长妈妈的全部情思,寄托着鲁迅对善良人的衷心祝愿。这时的长妈妈,不再粗俗,不再可笑,激荡在我们心中的只有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四、赏析语言
揣摩下列语句,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为什么要用“憎恶”“谋死”这样的词语呢?)
“憎恶”“谋死”都是很严重、严肃的词语,作者这样用,略带夸张,一是符合儿童率真的心理和强烈的情感,二是强化表达了“我”对阿长的怨恨。
(2)然而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
(这里用“空前”来修饰“敬意”,给你什么感觉?你怎么理解“敬意”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用“空前”来修饰“敬意”,这种夸张符合儿童的心理,表达阿长的“伟大神力”,是儿时的作者未闻未见的,让人感到“我”对阿长态度印象发生巨大改变是自然的。这种夸张,也表明这“空前的敬意”是儿童好奇心作用,而不同于真正的尊敬。
(3)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作者是否真的认为“情有可原”,“应该我退让”?你的理由是什么?)
不是。这只是以儿童的心理与视角来看阿长的“伟大神力”,是一种儿童幼稚短暂的想法,这里实际上也有作者对阿长愚昧迷信的调侃和一丝讽刺意味。
五、板书设计
六、拓展延伸
1.题目如果写成《长妈妈与<山海经>》,这样不是更能表达敬意吗?
【交流点拨】 不同的称呼,标志着不同的身份、品味。文章前一部分所写的人物情况,多用抑笔,又是“不大佩服她”,又是“讨厌”,又是“不耐烦”,又是“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实不符,用“阿长”名副其实。所以,文题其实标示文章的一半是抑笔。再则,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又是一个看似矛盾的联系,一个文盲妇女与一本古典名著怎样联系起来了呢,有什么联系,令人好奇。再则,题目用的是46岁写作时的口气,宜用“阿长”称呼,而“阿”字又有亲昵的意味。
2.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将阿长买《山海经》的过程补充出来,想象合理即可。
(提示: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摊书店,操了多少心等。)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第3课时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2791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阿长与《山海经》第3课时教案及反思</a>,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2791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阿长与《山海经》第2课时教案</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阿长与《山海经》第1课时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a href="/yw/tb_c127915_t8/?tag_id=27" target="_blank">阿长与《山海经》第1课时教案设计</a>,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