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配套测试答案05(第一、二章综合测试)
展开2021-2022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配套测试答案05
(第一、二章综合测试)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D | C | B | D | A | B | C | A | A | D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A | C | D | B | B | C | C | B | A | C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D | A | A | A | C | B | C | A | C | A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C | C | D | A | D | A | A | C | C | A |
1.从题干可知,甲、乙两人从C点出发,甲向正东行,是沿着纬线行走,由于纬线是圆圈,所以能回到原出发点;乙向正北行,则是沿着经线向北,由于方向不变,所以最北只能到达北极点,回不到出发点。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由于纬线圈长度不同,纬度越高,纬线圈的长度越短,相同的距离在不同的纬线上跨越的经度不同,纬度越高,跨越的经度数越多,而经线长度相同,走同样距离,不可能回到同一条经线上,所以不可能最后回到出发点,A错误。在赤道以北30公里处出发,向西走100千米再向南走100米,到达赤道以南距离赤道70千米的纬线上,再向东、向北各100千米,这样南北纬度距离相同,又回到同一纬线上,但在赤道以南距离赤道70千米的纬线上,向东100千米跨越的经度要比在赤道以北30千米处跨越的经度多,所以在出发点以东,C正确,B、D错误。故选C。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W以东、160°E以西为东半球,20°W以西、160°E以东为西半球,纬度0°~30°为低纬度,30°~60°为中纬度,60°~90°为高纬度。当某军舰在(20°W,29°S)的海面时,沿20°W经线向南发射导弹,因为导弹在发射过程中,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向左边偏转,即向东偏转,所以最后落的地方会是20°W以东,就是进入了东半球,导弹将落在东半球,C、D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上每跨一个纬度大约有110千米长的南北距离。题意表明,导弹射程为100千米,所以最终导弹从29°S向南飞越不到1个纬度,最终落点的纬度不到南纬30度,属于低纬度地区,A错误,B正确。故选B。
4.顺着地球自转方向,变大的是东经度,变小的西经度。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20°W向东到160°E。根据材料提示,P点需要满足四个条件,A、B选项中的P点位于南半球,不符合;C选项中P点不在我国境内。D选项能满足材料的四个条件。故答案选D。
5.与新加坡的经纬度相比较,P点在北半球,因此P点位于新加坡的北面;P点东经度更大,位置偏东。故点P地位于新加坡的东北面。答案选A。
6.相同度数的经度长度是相同的,但相同度数的纬度长度是不同的,纬度越高,相同度数代表的距离越短。如图所示。
7.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可知,山峰峰顶位于聚落的东北方向,即此时太阳方位位于东北,此时太阳直射点应位于北半球,四个选项中,只有国际劳动节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极昼地区除外)区日出东北,日落西北,C项正确。故选C。
8.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地位于地势较高的平坦台地上,可免遭或少受洪水危害,A项正确。不属于冲积平原,B项错误,图中各地气候大致相同,且无明显交通线路,CD项错误。故选A。
9.根据图中信息分析可知,③河段由于有湖泊的补给,因此流量较①河段大,且经过湖泊的沉积作用,导致③河段泥沙含量较小,但③河段的流向是东北—西南走向,①河段位于河流出山口,因此流速较③河段快,A项正确,BCD项错误。故选A。
10.读图可知,图中等高距是50米,图中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在350米以上,相对高度小,部分地区等高线稀稠密,推知地形以丘陵低山为主,①正确,②错误;等高线数值中部大在400米以上,海拔高,西南和东北等高线数值小,海拔低,即地势中部高,西南、东北低,④正确,③错误,故选D。
11.根据等高线分布规律可知,1地为谷地,容易发生洪涝灾害,不适合在此地安排露营活动。A正确,②③④地势平坦,地势高,不近河流,可以露营,故选A。
12.图中两纬线间的图上距离相等,但丙图跨越10°,实际距离最大,所以丙图比例尺最小,故选C。
13.由图可知,图中城市二分二至日正午时太阳均位于南方,则该地位于北半球;由于该地昼长全年变化较大,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数字不到70°。故该城市应位于较高纬度,法国巴黎最为合适,D项正确。故本题选择D。
14.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城市位于北半球中纬地区,该高层建筑甲户型一年中光照条件最好的季节应为当地的夏至前后,此时地中海沿岸受副高控制,炎热少雨,A错误;江淮地区受准静止锋影响,梅雨绵绵,B正确;受气压带风带北移影响,东非高原野生动物向北迁徙,C错误;此时南半球为冬季,悉尼低温少雨,D错误。故本题选择B。
15.右图中甲对应的节气为冬至,时间为12月22日前后,乙对应的节气为春分,时间为3月21日前后,丙对应的节气为夏至,时间为6月22日前后,丁对应的节气为秋分,时间为9月23日前后,B项正确。故选B。
16.左图中横坐标代表月份,纵坐标代表速度,图中N点对应的公转速度最慢,意味着此时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远日点日期为7月初,与夏至日期最接近,即对应图中的丙,C项正确。故选C。
17.根据题意,图为北半球的一段纬线,M、N分别是某日的晨线、昏线与该纬线的交点,该日两点的经度差为90°,可知在此日当地昼短夜长,且昼长6小时,夜长18小时,根据题意:一年中M、N两地有重合于O点的现象,可知当地出现了极昼极夜现象,故可知当地的纬度应该大于极圈的度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8.根据题意,可知夜弧经度是270°,昼弧经度是90°,据此分析,可知M点的昼长是6小时,夜长是18小时。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9.由于北半球俯视地球自转方向是逆时针,一年中N点在该纬线上向东移动是说明昼在变长。北半球昼变长的时间是从冬至到夏至,即太阳直射点北移,故A对。地球公转速度变快是一月初,最慢是七月初,故地球公转的速度是先变快,后变慢,B错。温州气温渐高,C错。白昼时间变长,则日出时间会逐日提前,D错。故选A。
20.材料信息表明,“我驾车离开P地时,太阳已经在巴尔喀什湖的水面上了……快到终点时雪山开始出现在视野中”,表明离开P地时,正处于日出(注意行驶过程中车的影子一直在右侧伴行,表明太阳在偏东方向,这里要注意车辆行驶方向,车辆行驶的具体方向见后面分析),太阳日出方位在偏东方向,太阳在巴尔喀什湖水面上,说明出发的P地偏东方向临近湖泊,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偏东方向临近湖泊的地点只有①地和③地,因此P地不可能位于②地和④地,B、D不符合题意;读图可知,该区域河流大致由东南流向西北注入巴尔喀什湖,因此东南部地势较高,雪山和雪峰应在图示区域的东南部,材料信息表明,“快到终点时雪山开始出现在视野中,雪峰在远处闪耀着亮的白光”,说明驾车行驶200km(根据图中比例尺判断在图中移动2cm)后,车应沿公路向该区域的东南方行驶,图中显示,如果从①地出发,行驶200千米后,行车方向为向西南,不可能在远处能见到雪山和雪峰,A不符合题意;如果从③地出发,行驶200千米后,行车方向为向东南,有可能在远处见到雪山和雪峰,因此游记中的P地最可能位于图中的③地,C符合题意。故选C。
21.根据前面分析可知,此段行程自③地开往东南部山区,地势起伏逐渐变大,公路限速值应越来越低,A错误;根据上题分析可知,驾车出发地为③地,材料信息表明“我驾车离开P地时,太阳已经在巴尔喀什湖的水面上了”,图中显示,③地东北方向临近湖泊,由此推知,该日当地日出东北,所以此时最有可能是北半球夏季,为了充分利用草场资源,牧民将牛羊赶至山上,B错误;此段行程最有可能在北半球夏季,该季节当地河流早已解冻,无凌汛现象,C错;车辆开往东南部山区,该区域西风受地形抬升影响,东南部降水相对增多,且东南部山区受高山冰雪融水的影响,水分条件较高,行程中水分条件逐渐改善,公路沿线植被越来越好,D正确。故选D。
22.由题干提示“7月1日5时旭日东升”,可判断A机场19点日落,A、B在同一条纬线上,所以B点也是19点日落。A在东八区,B在西八区,两地时差为16小时。当飞机在A机场起飞时, B机场的地方时是6月30日13点,到时日落为19点,故19-13=6小时,故A正确,BCD错误。
23.由题干可知,飞机在A地当地时间7月1日5时起飞,由上题可知从A机场飞行到B机场经历的时间是6小时,因此飞机降落到B机场时,A机场的地方时是7月1日11时。A为120°E,B为120°W,两地时差为16小时,B机场比A机场晚16小时,减16,B机场的地方时是6月30日19时,故A正确。
24.根据小孩身高1.5米,日影的长度为1.5,所以该日正午太阳高度为45°。该地12月22日正午时,塔影达全年最长,所以该地位于北半球,根据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某地某时的太阳高度角(α)=90°-(当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注:北纬为正,南纬为负)可知,45°=90°-(当地纬度+23.5°),求得某地地理纬度为21.5°N。所以该地位于北半球的热带。故A正确。
25.: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45°,所以塔的影长为70米,根据塔影和河流的夹角为45°,所以河道宽度≈70/1.4=50米。故C正确。
26.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偏转发生向右的偏转。关于“右”的判断方法:伸出右手,展平手掌,掌心朝外,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垂直,四指指向运动方向,大拇指所指方向即为“右”。故B正确。
27.珊瑚环礁的形成过程:首先,在岛屿(尤其是火山岛屿)沿岸形成环绕海岸并与岛屿相连的岸礁;第二阶段,岛屿略微下沉,珊瑚则与沉降速率保持同步向上生长,由于外缘海况条件好,珊瑚礁增长快于内侧,结果珊瑚礁与海岸分开,中间隔以澙湖,形成堡礁;第三阶段,岛屿全部沉降入海,珊瑚仍向上生长,形成环绕澙湖的环礁。读图观察可看出②是海底火山喷发出露海面,形成火山岛;④是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在浅海岸边沉积形成岸礁;①是海平面下降,继续接受沉积,形成堡礁;③继续接受沉积,珊瑚礁变厚。ABD错误,C正确。故选C。
28.珊瑚礁与地壳运动有关,正常情况下,珊瑚礁形成于距海面25m以内的海域,高出海面者是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的反应,反之,标志着海平面上升。图④首先是海平面上升,岛屿(地壳)下降,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在海面以下25m以内的浅海岸边沉积;之后海平面下降,珊瑚礁出露海面。BCD错误,A正确。故选A。
29.据材料可知,珊瑚主要分布在热带海域,西太平洋北纬35°海域地处中纬度,沿岸有暖流经过,提高了该海域的水温,能满足珊瑚生长的条件,所以分布有珊瑚礁,C正确;岛屿众多不是珊瑚礁形成的唯一条件,A错误;副热带高压主要影响降水,不是珊瑚礁的形成条件,B错误;北纬35°以南海域也受东亚季风影响,D错误。故选C。
30.据图,丙处是侵入型岩浆岩,而甲处是砂岩是沉积岩,覆盖在丙之上,说明是在丙处岩石形成之后形成的,故丙处岩浆侵入不可能导致甲处岩石变质,故A正确,乙处岩层先断裂后,岩层才被侵入的岩浆破坏,所以丙处花岗岩形成于乙之后,故B错,丙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的软流层,故C错,图中共形成了4次侵蚀面,其中下面3次由于受挤压与表面侵蚀面不平行,说明岩层发生完全变形,形成褶皱构造,而中间两次侵蚀面平行,说明属于同一次褶皱过程,因此形成褶皱的次数是2次,故D错。
31.图中岩层中共形成了4次侵蚀面,说明该地至少发生过4次地壳的抬升运动。故C正确,其它三个选项自然排除。
32.根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可以判断图示区域地形为一个东南高西北低的山坡;根据1-2-3-4四个钻探点岩层顶面标高与坡面倾斜方向相反的,可以判定该岩层在此区域是向下弯曲的,判断为向斜构造。选C正确。
33.由上题判断该坡面地层是向斜构造,图示1-2-3-4连线岩层顶面标高是最低的,可以判定为向斜槽部;并且岩层顶标高从1到4是逐渐升高的,1-2-3-4四个钻探点岩层顶面标高与坡面倾斜方向相反的结合指向标,可以判定1-2-3-4连线经过地区岩层是向东南倾斜的;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势是向西北倾斜的。选D正确。
34.从图中看,Ⅰ线连接乡镇最多,且不经过山区和沼泽,最合理,A正确。Ⅱ线和Ⅲ线穿过山区,工程难度大,B、C错。Ⅳ线经过沼泽,工程难度大,D错。
35.从图中看,Ⅰ线连接乡镇最多,可判断出选择线路遵循的原则是依据运输需求,D正确。图中没有耕地信息,无法判断是否节约耕地资源,A错。从图中看该线路并不是最短的,没有遵循缩短线路度的原则,B错。适度超前从图中无法判断,C错。
36.图中的河流西岸砂岩层形成堆积明显,以堆积作用为主。依据北半球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岸侵蚀,左岸堆积,可知该河流的流向为由南向北,故A选项正确;阶地是河流沉积层在地壳.上升后形成,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故B选项错误;图中的阶地不断增加,地壳运动以垂直运动为主,故C选项错误;阶地位置越高,形成时代越老,故三个砂岩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为a-c-b,故D选项错误。所以选A。
37.图中①河漫滩位置继续有河流泥沙的沉积,平坦面仍在扩大。②、③、④已经拾升形成阶地,没有洪水位淹没就没有泥沙沉积,不会有面积扩大。故A正确,B、C、D错误。
38.分布在①河漫滩,离水源较近,但容易遭受洪水,故A选项错误;阶地②砂岩土壤没有火山灰肥沃,并且植被丰富不是耕地和居住用地分布的理由,故B选项错误;阶地③有火山灰,土壤非常肥沃,离水源地近,水源充足,且海拔较高,不易遭受洪水,最适宜分布耕地及居住地,故C选项正确;阶地④地势太高,居住不方便,故D选项错误。所以选C。
39.西西伯利亚平原土壤细腻最主要原因是,地势平坦,河流流速慢,搬运能力弱,只能将很细小的泥沙带到这,并发生沉积形成,C正确;冻土发育,冻融作用强,与河流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无关,A错误;风化作用的强弱与河流的搬运和沉积作用无关,B错误;河流的多少,与沉积作用强弱关,沉积作用强弱主要与地形和流速有关,D错误。所以选C。
40.西西伯利亚平原纬度高,冻土发育,下蚀难度大,①正确;材料中给出土壤细腻,细腻的土壤抗侵蚀能力差,易被侵蚀,②正确;河曲发育跟人类干扰关系不大,③错误;河流凌汛,侵蚀会加强,但跟河曲发育没多大关系,河曲发育是凹侵蚀凸岸堆积的结果,④错误。综上所述①②符合题意,所以选A。
41.
(1) (70°N,170°W) (80°N,150°W) (每空1分)
(2) 甲、乙、丙、丁 丙、丁 甲、乙 丙、丁 (每空1分)
(3) 正东 西北 先向西北再往西南飞 小于 (每空1分)
(4)大于 (1分)
42.
(1) 晨 3 (每空1分)
(2) 6 0° (每空1分)
(3)20°W向东到15°E (1分)
(4)长 (1分)
43.(1)甲:背斜,乙:向斜,丙:断层。(每点1分,共3分)
(2)乙;丙 (每空1分)
(3)火山;由火山口和火山锥组成。 (每空1分)
(4)地势相对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1分)
44.
(1)巫山山脉隆起,受地壳张力影响,山体岩石破碎易被侵蚀;地形抬升阻挡太平洋水汽,形成地形雨,增加东侧河流径流量;山脉隆起加大东侧河流落差,溯源侵蚀作用增强,成功袭夺西侧河流。(每点2分,共6分)
(2)青藏高原隆起,古地中海西退,在高原与长江上游南北两侧山地之间形成相对低洼的盆地;青藏高原隆起,盆地西侧河流落差加大,流速加快;青藏高原隆起,古长江流向变为自西向东流。(每点2分,共6分)
(3)地质条件稳定,峡谷地貌基本格局不变;长江水量稳定或增加,流水侧蚀作用保持或增强。(每点1.5分,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