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022版历史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习(Word含解析)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022版历史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习(Word含解析)01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022版历史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习(Word含解析)02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022版历史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习(Word含解析)03
    还剩9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历史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课时练习,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礼记·礼运》载,《史记·周本纪》记载,《礼记·大传》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1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在北京人遗址里,由上到下有四层面积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这说明当时北京人的生产生活状况是(深度解析)

    A.种植水稻 B.会使用火

    C.烧制彩陶 D.铸造青铜器

    2.(2021河北石家庄二中高一期中)距今约5000年前,长江下游、黄河下游、北方辽河上游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相互间又有些影响,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  )

    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夏商周时期的社会经济文化特征

    D.当时出现以玉礼器为代表的礼制

    3.(2021湖北荆州中学高一期中)20197,中国“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良渚聚落群中既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这表明良渚文化              (  )

    A.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地 B.正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

    C.已形成君主专制国家 D.已存在社会不平等现象

    题组二 从部落到国家

    4.(2021山东烟台莱州高一月考)“舜子商均亦不肖,舜乃豫荐禹于天……然后禹践天子位。”这反映的政治制度是              (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

    5.某学者在其论文中先后援引了如下材料,“芒芒禹迹,画为九州”“夏有乱政而作《禹刑》”“鲧作城郭”。据此推断,这位学者所引材料最有可能是为了说明              (  )

    A.阶级的产生 B.王的出现

    C.早期国家的诞生 D.世袭制的确立

    6.《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导致“天下为家”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  )

    A.原始社会的解体 B.生产力的发展

    C.国家的建立 D.人性的退化

    题组三 商和西周

    7.商王把一些“国家大事”或者“王家大事”刻在龟壳或者动物骨骼上,然后进行占卜,预测事情吉凶。这说明我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突出特点是              (  )

    A.具有民主色彩 B.以血缘为纽带

    C.权力高度集中 D.神权王权结合

    8.(2020广东1月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史记·周本纪》记载:“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这反映了西周实行               (  )

    A.礼乐制度 B.分封制

    C.郡县制度 D.宗法制

    9.《礼记·大传》曰:“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宗法者,佐国家养民、教民之原本也。”由此推测,“宗法”的含义是              (  )

    A.区分同祖同宗子孙的制度

    B.按血缘推行教化的根本

    C.历代实施分封的制度基础

    D.按嫡庶治理社会的法则

    10.[2021新高考八省()1月联考,河北卷]西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而宋国始终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奉为天下通义。如宋丁公死后,儿子宋湣公即位;宋湣公死后,弟弟宋炀公即位。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  )

    A.传贤优于传长 B.宗法制度瓦解

    C.王室逐渐衰微 D.殷人旧俗影响

    11.“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  )

    A.周王 B.贵族

    C.平民 D.奴隶

    12.(2020浙江温州十五校联合体高二第二学期期中)殷墟妇好墓中,有五十多件铜器的表面上粘附有纺织品残片。研究发现,这些纺织品残片主要有六个品种,即麻织品、丝织物、用朱砂涂染的平纹丝织物、平纹变化组织、回形纹绮和纱罗组织的大孔罗。据此判断,商代              (  )

    A.青铜铸造推动丝织业发展

    B.纺织技术已经萌芽

    C.丝织技术达到了较高水平

    D.出现负责蚕桑生产的官员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2021江苏淮安高一期中,)下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大汶口文化、半坡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它们相距遥远,但它们却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的特点是              (  )

    A.起源最早 B.世界领先

    C.独一无二 D.多元一体

    2.(2021黑龙江大庆中学高一期中,)原始人类经历了从群居到聚族而居,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过程。推动上述演进的决定性因素是              (  )

    A.建筑技术的进步 B.人工取火的发明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题组二 从部落到国家

    3.(2021浙江杭州塘栖中学高一月考,)“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这一举措的最重要的历史作用在于              (  )

    A.扩大了黄帝部落的活动范围

    B.发展了黄帝部落的势力

    C.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提高了黄帝的威望

    4.(2021湖南永州高一期末,)下表为不同史籍中关于启继位一事的历史记述。根据“孤证不立”的史学研究方法,能够被认定的共同的史实是              (  )

    记述

    出处

    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史记·夏本纪》

    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

    A.启继位建立夏朝 B.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C.启继位存在争议 D.世袭制遭到了破坏

    题组三 商和西周

    5.()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乡大夫从司徒那儿接受其颁发的教法,然后颁发给本乡州长以下的各级官吏,让他们按照这个教法教化管辖下的庶众。这表明              (  )

    A.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  

    B.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

    C.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  

    D.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6.(2021河北石家庄辛集中学高一月考,)在商王“中丁”以前,凡法定配偶所生儿子,都有权继承王位,凡兄弟皆以长幼为序,兄终弟及,幼弟死后王位应复归于长兄之子继承。这说明“中丁”以前              (深度解析)

    A.王位继承以父死子继方式为主

    B.没有形成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

    C.王权继承与神权思想紧密结合

    D.兄终弟及取代了嫡长子继承制

    7.(2021重庆七中高一期中,)周代礼乐制度中,“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乐”的功能就是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显得“和合”,增加凝聚力、亲和力。这反映出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              (  )

    A.稳定统治秩序 B.体现贵贱有序

    C.调节人们情绪 D.凝聚家族亲情

    题组四 综合题组

    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倚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

    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我将我享(祭献),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保佑)之。仪式刑(效法)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诗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作用。

     

     

     

     

     

     

     

    (2)结合所学概括材料二中所蕴含的主要意义。指出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基础过关练

    1.B

    2.B

    3.D

    4.A

    5.C

    6.B

    7.D

    8.B

    9.B

    10.D

    11.B

    12.C

    1.B 题干材料“较大且较厚的灰烬层”说明当时北京人已经会使用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生活时期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他们过着群居生活,已经学会用火,B符合题意。

    知识拓展 

      火的发现和利用,对于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人类掌握了火,就增强了同寒冷气候作斗争的能力。火可以烧烤食物,可以用来围猎和防御野兽,可以照明,可以烘干潮湿的物件以及化冰块为饮用水。所以恩格斯指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2.B 据题干信息可知,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流域都曾发现原始文化,它们各具特色,相互间又有些影响,“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呈现出多元一体的特点,故选B;材料没有出现任何对比信息,无法得出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的结论,排除A;约公元前2070,夏朝建立,与题干所述时间不符,排除C;“精美的玉器”不一定是玉礼器,排除D项。

    3.D 由材料“既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宫殿式建筑区;既有埋葬一般人和中小贵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贵族的专用墓地”可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当时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存在不平等的社会现象,故选D;材料强调的是良渚文化中的阶级分化现象而非中华文明的起源,排除A;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排除B;秦朝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排除C项。

    4.A 材料的意思是舜的儿子商均不够贤能,于是舜将其位传给了禹,禹成为了联盟首领,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制度是禅让制,故选A;世袭制具体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制度,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排除B;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C;宗法制度是由氏族社会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王族贵族按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以便建立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排除D项。

    5.C 材料中“禹刑”和“城郭”说明那时候已经有了法律和城,这体现了早期国家的特征,故选C项。

    6.B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分化出现,进而“天下为家”的局面形成,因而“天下为家”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B项正确。

    7.D 根据题干可知,商朝统治者借助占卜进行决策,把占卜作为维护其统治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这体现出我国古代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中王权和神权相结合的特点,D项正确。

    8.B 题干“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反映了西周实行分封制,其分封的对象之一就是黄帝、尧、舜等后代,故选B;礼乐制度是对统治阶级日常行为进行规范的制度,排除A;郡县制度全面推行开始于秦朝时期,排除C;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题干不涉及继承关系和名分,排除D项。

    9.B 据“别子为祖,继别为宗”可知,宗法制注重血缘关系;据“佐国家养民、教民之原本也”可知,宗法制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B项正确。A项仅体现了材料部分信息,不能涵盖材料全部内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没有突出嫡庶制度对社会治理的影响,排除D项。

    10.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而宋国是殷商遗民之国,因此其制度方面更多地继承了殷商传统,即“兄终弟及”,D正确;题干中没有对“传长”与“传贤”两种继承方式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传贤优于传长”的结论,排除A;题干涉及时间是西周,宗法制度瓦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B;王室衰微并不是题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排除C

    11.B 根据“方里而井”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井田制。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但实际上由周王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故“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贵族,B项正确。

    12.C 据题干“有五十多件铜器的表面上粘附有纺织品残片。研究发现,这些纺织品残片主要有六个品种”等信息可知,商代丝织品种类较多,表明其丝织技术达到较高水平,故选C,排除B;题干中只是提及铜器的表面上粘附有纺织品残片,A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题干中只是提及商代丝织品种类较多,难以推断有官员负责蚕桑生产,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D

    2.D

    3.C

    4.B

    5.C

    6.B

    7.A

    1.D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大汶口文化、半坡文化以及马家窑文化相距遥远,但它们所出土的陶器却反映出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据此可知中华文明的发展特点是多元一体,故选D;题干意在强调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特点,并没有将其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进行比较,排除ABC三项。

    2.D 结合所学可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原始人类居住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发展进步,本质上是生产工具改进的结果,D项正确;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工取火的发明、饲养水平的提高均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因素之一, 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决定性因素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其实质是生产力的发展,故排除ABC三项。

    3.C 黄帝时代所进行的部落战争频繁且激烈,尤其是在涿鹿之战中炎黄部落击败蚩尤部落。炎黄部落在黄河流域长期繁衍生息,构成了后来华夏族的主体部分,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C项。

    4.B 根据“启遂即天子之位”“启自取之”可知,这两则史料都表述启最后得到了王位,B正确。禹建立了夏朝,排除A。启继位是史实,不存在争议,排除C。禹死后,其子启继位,表明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对禅让制的破坏,排除D

    5.C 材料“乡大夫从司徒那儿接受其颁发的教法……教化管辖下的庶众”表明中央的法律通过地方官员传达到民众之中,此举反映了西周分封制中孕育了中央集权,C项正确。材料说明中央的法令可以传达到地方,但并不能说明西周出现文化下移的趋势,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诸侯割据,B项错误;西周分封制之下,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周王室不能直接控制地方,D项错误。

    6.B 根据材料可知,在商王“中丁”之前,王位的继承方式既有父死子继,也有兄终弟及,说明在“中丁”之前,尚未形成严格的嫡长子继承制,故选B项。

    知识拓展 

      西周宗法制的特点: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森严的等级制度。

    7.A “‘礼’讲究差异,‘乐’则讲究和同”表明周代以“礼”来严格规范等级秩序,同时又以“乐”来凝实“礼”的等级秩序,礼、乐两者相辅相成,以稳定统治,故选A;B项与材料中“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显得‘和合’,增加凝聚力、亲和力”不符,排除;周代“乐”的主要目的是稳定统治,并非针对个体的情绪,也非针对家族亲情,排除CD两项。

    8.答案 (1)机制:分封制和宗法制。

    作用: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

    (2)意义:以乐歌形式歌颂周文王的功德。

    特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解析 (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人统治的机制”是分封制和宗法制;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作用是稳定政治秩序,维护政治联系。第(2)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二“伊嘏(伟大)文王,既右飨(祭献)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可以得出以乐歌形式歌颂了周文王的功德;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二可知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相关试卷

    全书综合测评-2022版历史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习(Word含解析): 这是一份全书综合测评-2022版历史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习(Word含解析),共24页。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课后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5课 人民解放战争课后练习题,共10页。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9课 辛亥革命课时作业,共12页。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2022版历史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习(Word含解析)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