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备战2022年中考语文21篇文言文赏析+解析+实战演练
04 七下《河中石兽》-2022年中考语文21篇文言文记诵必背练习题
展开
这是一份04 七下《河中石兽》-2022年中考语文21篇文言文记诵必背练习题,文件包含04七下《河中石兽》-2022年中考语文21篇文言文记诵必背解析版docx、04七下《河中石兽》-2022年中考语文21篇文言文记诵必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七下
04 河中石兽
经典赏析
《河中石兽》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学者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之人的嘲讽,亦告诉了人物认识事物需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这一道理。全文层次分明,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叙述,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情节简单、语言简练,读来却耐人寻味。
全文层次清晰,其行文结构主要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庙里的和尚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学者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也不正确,他的一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学者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肯定也是找不到石兽的。老河兵因为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河流的水、石、泥沙等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逆流而上了。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
文章结尾揭示了主旨:“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凭主观猜测而下判断欤!”像和尚和道学家那样“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的情况是很多的,在日常生活中是屡见不鲜的。作者对此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更不能主观臆断,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文章寓理于事,给了人们非常深刻的启示。
此文的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却是耐人寻味的。它说明天下的事物虽有其共同规律,但更有其殊性。而事物的特殊性,又是和它所处的环境、条件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更是发展变化的。现实中的许多生活经验,其实都能证明这一点。这也就是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文本解析
实战演练
一、古文默写
1.(2019四川德阳中考)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__________________,可据理臆断欤?(纪昀《河中石兽》)
2.(2018山西中考)但知其一,__________________,可据理臆断欤?(《河中石兽》纪昀)
3.(2018青海中考)《河中石兽》中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画龙点睛,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不知其二者多矣
2.不知其二者多矣
3.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二、文言文阅读
(一)课内阅读(2021·山东泰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阅十余岁。阅:经过
B.求之下流,固颠。固:坚固
C.求之地中,不更颠乎?颠:颠倒
D.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如:依照
2.下列句子补写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
A.(僧)以为顺流下矣。 B.(坎穴)渐激渐深。
C.如是再啮(石兽),石又再转。 D.求之(于)下流。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寺僧“求二石兽于水中”而未得,是因其未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
B.“物理”只能被讲学家掌握,所以讲学家有了嘲笑别人的资本。
C.讲学家认为石兽“湮于沙上”,是因为他空谈事理,“据理臆断”。
D.选文第三段连用两个“必”字,写出老河兵富有经验且自信。
4.下列对选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四处问句皆为反问句,加重了语气,引发了思考。
B.选文语言平易,简洁生动,善在叙述中制造波澜,平而不板,寓意于事。
C.选文末句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D.选文详写老河兵的推断,说明他抓住了水性的特点才作出了正确判断。
【答案】
1.B
2.C
3.B
4.B
【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解释。B.求之下流,固颠:到下游去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固:固然。故选B。
2.本题考查省略句。C.根据“如是再啮,石又再转”的意思“像这样又一次冲刷,石头又翻转一圈”可判断出“啮”的宾语应该是“沙”,“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可印证。而不是“石兽”,故选C。
3.本题考查对选文的理解。B.结合“尔辈不能究物理”可以看出,讲学家自恃甚高,觉得自己“能究物理”,因而看不起别人,嘲笑别人,而不是“‘物理’只能被讲学家掌握”,故选B。
4.本题考查对选文的赏析。B.结合“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和“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可以看出,文章是在语言描写中制造波澜,不是“叙述中”,故选B。
【译文】
沧州南边有一座寺庙位于河边,寺院的大门倒塌在河中,门前的两座石兽一起陷入水中。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资金重新修缮寺庙,在水中搜寻石兽,最后无法找到,他们就认为石兽顺着河水流到下游去了。他们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耙,往下游找了十几里地,不见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的人在寺中开设学馆教学,听了这件事后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探究客观事物的原理。这两座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冲走呢?只不过是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疏松轻浮,石兽埋没在沙子中,逐渐沉到深处罢了。顺着河水寻找它们,不是荒唐吗?”大家对他的话表示信服,认为这是确定不移的道理。
一位镇守河防的老兵听说了这件事,又笑着说:“凡是在河中丢失的石头,应当到上游去寻找。石头坚硬沉重,沙子疏松轻浮,河水不能冲走石头,由于石头的反击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沙子形成陷坑。越冲刷,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那么深,石头必定倒转栽倒在坑中。像这样又一次冲刷,石头又翻转一圈,不停翻来翻去,石头于是就逆着河水朝相反方向移动到上游去了。到下游去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河底寻找,不更加荒唐吗?”人们按照他说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之外找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情况是很多的,可以凭借常理而主观推测吗?
(二)对比阅读
(2021·江苏淮安·中考真题)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各题。
(甲)
云花寺有圣画殿,长安中谓之七圣画。
初,殿宇既制,寺僧召画工,将命施彩饰,会贵其直①,不合寺僧祈酬,亦竟去。后数日,有二少年诣寺来谒日:“某,善画者也。今闻此寺将命画工,某不敢利其价,愿输功,可乎?”寺僧欲先阅其迹②。少年日:“某弟兄凡七人,未尝画于长安中,宁有迹乎?”寺僧以为妄,稍难之。少年曰:“某既不纳师之直,苟不可师意,即命圬其壁,未为晚也。”寺僧利其无直,遂许之。
后一日,七人果至,各挈彩绘,将入其殿,且谓僧曰:“从此去七日,慎勿启吾之门,亦不劳饮食,盖以畏风日所侵铄也。可以泥锢③吾门,无使有纤隙;不然,则不能施其妙矣。”僧从其语。如是凡六日,阒④无有闻。僧相语曰:“此必他怪也。且不可果其约⑤。”遂相与发其封。户既启,有七鸽翩翩。望空飞去,其殿中彩绘俨若,四隅唯西北墉⑥未尽其饰焉。
后画工来见之,大惊曰:“真神妙之笔也。”于是无敢继其色者。
(选自张读《宣室志》)
[注释]①贵其直:画工要价太贵。②迹:这里指在其他地方的画稿或作品。③锢:封闭。④阒(qD):寂静,空寂。⑤不可果其约:不可始终守约。⑥墉:高墙。
(乙)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日:“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
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
可 以 泥 锢 吾 门
6.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如是凡六日:_____________
(2)遂相与发其封:_____________
(3)竟不可得:_____________
(4)转转不已:_____________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未尝画于长安中,宁有迹乎?
(2)尔辈不能究物理。
8.联系上下文,揣摩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说说寺僧此刻的心理。
9.甲、乙两文都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请分别举例分析。
【答案】
5.可/以泥/锢吾门
6.这样一起终了,最后停止
7.(1)从来没有在长安作过画,怎么会有作品呢?
(2)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8.寺僧觉得(少年的话)不可信,不敢完全相信少年,心中充满怀疑。
9.甲文用画工的“大惊”和“无敢继其色者”来衬托七兄弟的画技高超。乙文将寺僧的做法、讲学家的看法与老河兵的做法作对比,衬托了老河兵实事求是,对事物进行深入观察的特点。
【分析】
5.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朗读停顿。作答时,可根据句意和语法结构来判断。“可”是能愿动词,可以;“以”是介词,“以泥”是“用泥”的意思,介宾短语,故“可以”是两个词,中间应断开;“锢吾门”是动宾结构,“以泥”作它的状语,故应断开。正确的断句为:可/以泥/锢吾门。
6.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
(1)如是凡六日:像这样一共六天。是:代词,这样。
(2)遂相与发其封:于是(僧人)一起打开了大门的泥封。相与:一起。
(3)竟不可得:最后还是没找到。竟:终了,最后。
(4)转转不已:不停地转动。已:停止。
7.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作答此题,要遵循“字字有落实,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注意特殊句式及古今异义。重点词语:
(1)未尝:从来没有;画于长安中:即“于长安中画”,在长安作过画;宁:怎么;迹:这里指作品。
(2)尔辈:你们;究,探求;物理,古今异义,这里指事物的道理。
8.此题考查揣摩文中人物的心理。作答时要结合上下文。“寺僧以为妄,稍难之”,意思是僧人认为(这)很荒诞,稍加质问他们。前文少年说能画,寺僧要看画稿,而少年却说从未在长安作过画,因此寺僧产生了怀疑,觉得少年的话不可信。
9.此题考查分析表达技巧。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作答此题时,要抓住原文语句分析。
甲文结尾“后画工来见之,大惊”,后来的画工看到了彩绘,大为惊奇;“于是无敢继其色者”,因此没有敢接着上色的人。用画工“大惊”的神态描写及没有敢增色的人来衬托七兄弟画技高超。
乙文第一段“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这是寺僧的做法,最终没有寻到石兽;第二段“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这是讲学家的说法,只是理论,没有实践。联系后文老河兵的话及寻到石兽的结果分析,前文写寺僧的做法、讲学家的看法,衬托了老河兵的实事求是,对事物的深入观察。
【参考译文】
甲文:云花寺呈有个圣画殿,长安人称它为“七圣画”。
当初,大殿(刚)建成,寺里的僧人找来画工,要让(他们)画彩绘装饰;恰好他们的要价太贵,不符合僧人期望的薪酬,最终就离开了。几天后,有两个少年来到寺里进见说:“我们是擅长画画的人。如今听说寺里要找画工,我们不敢在价格上得到好处,(只是)希望献出(一些)技艺,可以吗?”僧人想要先看看他们的画稿。少年说:“我们兄弟一共七个人,从来没有在长安作过画,怎么会有作品呢?”僧人认为(这)很荒诞,稍加质问他们。少年说:“我们已经不接受您的钱财,如果不合您的心意,就让人粉刷墙壁,也不晚啊。”僧人认为没有花钱很好,就同意了。
第二天,七个人当真到了,各自举着彩绘(的工具),要进入殿中,并且对僧人说:“从这时起七天(时间里),千万不要打开我们的门,也不劳烦供养(我们)吃喝,大概可因此避免风吹日晒侵蚀毁坏(作品)。可以用泥封住我们的门,不让(门)有细微的间隙;不这样(的话),就不能施展神奇(的技艺)了。”僧人依从他们的话。像这样一共六天,(大殿里)寂静无声。僧人互相议论说:“这里必有古怪。还是不要始终守约。”于是(僧人)一起打开了大门的泥封。门打开了,有七只鸽子轻快地飞舞,向着天上飞走了,大殿中的彩绘庄严美丽,四个角落唯有西北的高墙没有完成装饰。
后来的画工看到了彩绘,大为惊奇地说:“真是神妙的笔法啊!”因此没有敢接着上色的人。
乙文:沧州的南面有一座靠近河岸的寺庙,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里,门前的两只石兽也一起沉没在此河中。过了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还是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坚硬沉重,泥沙的特点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颠倒了吗?”大家信服,认为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2021·辽宁营口·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甲、乙两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河中石兽(节选)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击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石钟山记(节选)
《水经》云:“彭蠡①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②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③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④,北音清越,枹⑤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彭蠡(lí):即今翻阳湖。②郦元:即郦道元。③李渤:唐代人。曾作《辨石钟山记》。④函胡:厚重模糊。⑤枹(fú):鼓槌。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_______) (2)求之地中,不更颠乎(_______)
(3)故莫能知(_______) (4)余是以记之(_______)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2.乙文作者是如何评价郦元、李渤的观点的?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为何这样评价。
13.甲、乙两文共同阐释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案】
10.咬,这里是前冲刷的意思颠倒,错乱。没有,不因此
11.(1)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2)敲击后能发出响亮的声音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
12.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13.做事不能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
【分析】
10.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颠”是“颠倒,错乱”;“是以”在古文中经常连用,意思是“因此”,也就是“因为这样”。
11.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句中的“但(只)、其一(事物的表象)、臆断(主观地判断)”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2)句中的“铿然(敲击金石所发出的响亮的声音)、皆(全,都)、是(这样)”几个词是重点词语。
1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文章第一段先质疑郦道元、李渤两人对石钟山名字缘由的推断,第2段通过自己的实地考察,得到“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的看法,只是郦道元“言之不详”,才让人产生怀疑。而李渤“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然而“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所以众怀疑。据此可知,作者评价郦元、李渤的观点的句子是“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之所以这样评价两人的原因是“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和“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作者“叹郦元之简”是肯定郦道元的观点,而又叹其太简略。“笑李渤之陋”是否定李渤的观点,并讥笑其浅陋。
13.本题考查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解答本题,首先应借助注释疏通语段(二)的大意.然后根据题干要求具体分析两者的相同之处。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它们都是通过一件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即达用了由事及理的写法。学生结合语段内容具体分析即可。语段【甲】文通过老河兵讲寻找石兽的故事,充分考虑了“石兽”“沙石”“水流”等多个因素来推测石兽在上游,说明了思考问题不能凭主观臆断的道理。语段【乙】作者先质疑郦道元、李渤两人对石钟山名字缘由的推断,然后自己实地考察,得出不能主观臆断的道理。可结合“可据理臆断欤?”和“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概括出答案。
【参考译文】
【甲】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石钟山。”郦道元认为在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振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如果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到了唐代的李渤才去探寻它的所在地,在深潭边找到两块山石,敲打它们,听它们的声音,南边的声音重浊而模糊,北边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这个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能发出铿锵声音的山石,到处都是,可是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根据主观猜测去推断它的有或没有,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不能知道;但渔人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这个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2021·湖北恩施·中考真题)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节选自统编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
(乙)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苏轼《石钟山记》)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转转不已 已:_________ (2)遂反溯流逆上矣 溯:___________
(3)而言之不详 详:_________ (4)夜泊绝壁之下 泊:__________
15.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用“/”在句中标出。(限划2处)
余 是 以 记 之 盖 叹 郦 元 之 简 而 笑 李 渤 之 陋 也。
1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求之下流,固颠。
(2)自以为得其实。
17.(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都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18.(甲)(乙)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的相同观点是什么?
【答案】
14.停止沿水逆流而上,这里指逆流。详细停泊
15.余是以记之 /盖叹郦元之简/ 而笑李渤之陋也
16.(1)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
(2)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
17.反问
18.要正确判断一件事物,必须要深入实际,认真调查。
【分析】
14.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1)句意:像这样不停地转动。已:停止。
(2)句意: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溯:沿水逆流而上,这里指逆流。
(3)句意:但是描述它不详细。详:详细
(4)句意: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泊:停泊。
15.本题考查学生给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意思是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所以断句为“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16.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本题重点词:“求:寻求,寻找;固:本来;颠:荒唐;以为:认为;得:得到。实:事情的真相。”
17.本题考查对修辞方法的判断。解答此题要理解句意。“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意思是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即“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就不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意思是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难道可以吗?即“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不可以”。两文中画横线的句子都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增强了语气,符合反问句的特点,故都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18.本题考查对文句表现观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句意和主题分析。“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意思是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意思是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难道可以吗?都是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强调任何事情都不可以主观臆断下结论,必须经过亲身实践后根据调查的结果再做出判断。
【译文】
【甲】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听,只凭主观臆断去猜测它的有或没有,难道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描述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悬崖绝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没有谁能知道;渔人和船夫,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头敲打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石钟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记下以上的经过,叹惜郦道元的简略,嘲笑李渤的浅陋。
(2021·湖南岳阳·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河中石兽》节选)
(乙)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①入两股间,今乃掉②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选自《苏东坡文集》
(注释)①搐chù:肌肉抽缩,此指“夹”。②掉:摆动,摇。
1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据理臆断欤?(主观地判断) B.啮沙为坎穴(牙齿)
C.所宝以百数(珍藏) D.一日曝书画(晾晒)
20.根据文意,用“/”给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断句。(限断一处)
(1)遂反溯流逆上矣
(2)处士笑而然之
21.翻译文言文时,将句子中的省略成分补充完整,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请在括号里写出省略的部分。
一日①(________)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②(________)拊掌大笑曰……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23.甲乙两文阐述了一个相同的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9.B
20.(1)遂反溯流/逆上矣
(2)处士/笑而然之
21.处士则
22.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
23.示例一:考虑问题不能主观臆断。应该尊重事实,不能想当然。
示例二:要注意观察生活,向生活学习,实践才能出真知。
【分析】
19.B.句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啮,咬,这里为冲刷的意思。故选B。
20.本题考查断句。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1)句意: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故断句为:遂反溯流/逆上矣。
(2)句意: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故断句为:处士/笑而然之。
21.考查补充句子的省略成分。
第一空:联系上下文可知,这个句子省略了主语,“曝书画”的主语是前文提到的杜处士,故可补充为:处士。
第二空:分析语境,“见之”与“拊掌大笑”是前后连续的两个动作,故可补充连词“就”。
2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完整,流畅,准确。注意:河中失石,落入河中的石头。当,应当。之,代词,指石头。于,在。
23.考查文本主旨。
根据甲文中的“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乙文中的戴嵩画牛,他认为牛在斗力时尾巴是翘起来的,而实际上斗力时牛的尾巴是夹在两腿中间的。据此可知,考虑问题不能主观臆断,应当从事实出发,综合多方面的条件,不能想当然。
甲文中老河兵有着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所以才能指出石兽应放河的上游。牧童终日放牛,所以才能发现画中的错误之处。据此可知,应细致观察生活,实践才能出真知。
【译文】
甲: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荒唐;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荒唐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乙:四川境内有姓杜的读书人,爱好书画,他珍藏的书画有成百件,有戴嵩画的一幅斗牛画,他特别喜爱,用锦囊装起来,用玉石作画轴,经常随身携带着。有一天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呀,牛在角斗时力量集中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翘着尾巴斗角,画错了啊!”隐士笑了,认为牧童说得对。有句古话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句话是不可改变的。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14 八下《马说》-2022年中考语文21篇文言文记诵必背练习题,文件包含14八下《马说》-2022年中考语文21篇文言文记诵必背解析版docx、14八下《马说》-2022年中考语文21篇文言文记诵必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31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13 八下《虽有佳肴》-2022年中考语文21篇文言文记诵必背练习题,文件包含13八下《虽有佳肴》-2022年中考语文21篇文言文记诵必背解析版docx、13八下《虽有佳肴》-2022年中考语文21篇文言文记诵必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12 八下《北冥有鱼》-2022年中考语文21篇文言文记诵必背练习题,文件包含12八下《北冥有鱼》-2022年中考语文21篇文言文记诵必背解析版docx、12八下《北冥有鱼》-2022年中考语文21篇文言文记诵必背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0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