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4 生活与哲学1 世界的物质性课堂检测
展开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
1.(2021重庆西南大学附中高三月考)科学家米勒做了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实验,他把氨气、氢气、水、一氧化碳等放在一个密封的瓶子里,在瓶子两端插上金属棒,通上电源,模拟闪电。一周后,他在瓶子里发现了大量的氨基酸。这说明在地球表面,经闪电作用,即使在常温条件下,无机分子也能合成有机小分子。上述实验再次证明 ( )
①自然界的各个领域都是统一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②自然事物的变化发展遵循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
③人类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意识地创造新的物质
④自然事物的演进往往离不开人的意识活动的参与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20河北唐山一中高二月考)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先生在扬州论坛上指出,宇宙中90%的物质是看不见的,被称为“暗物质”。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寻找“暗物质”。这里的“暗物质” ( )
①是客观实在的外在表现
②是能被人类所认识的具体的物质形态
③是对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的概括
④是对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鉴于此,有识之士呼吁:“绿色可以没有我们,但是我们不能没有绿色。”该呼吁蕴含的哲理是 ( )
A.人类必须服从自然
B.人类可以利用自然,但不能改造自然
C.承认自然的客观性是人们改造自然的前提
D.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
4.(2021天津滨海新区高二上期末)有人说:“树木是物质,人们可以把它加工成家具、纸张。纸张是物质,被火烧后变成灰。”这段话的错误之处在于 ( )
A.否认了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可以改变的
B.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C.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混为一谈
D.承认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题组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5.(2021黑龙江哈尔滨第三中学高二月考)英国科学家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认为,人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直立行走是促进人类进化的重要因素和人类诞生的重要标志。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 )
①劳动形成了产生人类的物质环境
②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了语言和意识
③劳动使人们形成了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
④劳动在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6.(2020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上阶段性检测)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即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是一致的,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
①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发展是完全一样的
②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具有物质性
③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一样,一切活动无须人的意识的参与
④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一样,是一个客观物质过程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7.《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是渐进的过程,以发展和社会财富扩大为前提。无论加强社会建设还是改善民生,都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能提出超越阶段的目标和要求。这是因为 ( )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②生产力是客观的物质力量,劳动资料、思维方式等生产力的实体要素都是物质的
③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④人们不能随心所欲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自然界的物质性
1.(2021陕西长安一中高二上期末,★★☆)病毒的生存能力是特别强的,会慢慢适应极端环境。科学研究发现,在北极冰层下面的那些远古病毒,恐怕已存在长达几亿年,甚至更久。近几十年来,人类过度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这些病毒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会随着融冰解冻出来,使人类患病。这警示我们 ( )
①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②要尊重自然,绝对服从自然
③在改造自然时,必须认识、尊重和保护自然
④改造自然的目的是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自然界的物质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人们常见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现代物理学表明物质还有第四态、第五态、第六态、第七态等。但不论哪一态,物质都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这说明 ( )
A.要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开来
B.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C.要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同哲学的物质概念区别开来
D.哲学上的物质包括七种形态
题组二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2021山西长治二中高二月考,★★☆)2020年7月20日,深场重子声波振荡光谱巡天国际合作组发布最新研究成果——在11个标准差水平上证实了暗能量的存在。这是迄今为止依托星系巡天得到的最强暗能量观测证据。这进一步佐证了 ( )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物质与意识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③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④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与人的实践和认识水平有关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21河南重点高中高二阶段性测试,★★★)与自然界相比,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人所进行的活动。人在自己的活动中,又总是抱有某种愿望、追求某种目的、受一定思想动机支配。总之,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但马克思认为,从本质上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这是基于 ( )
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
③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④劳动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题组三 综合题
5.(2021江西南昌师范学院附属中学高二上期中,★★☆)现行理论认为宇宙从大爆炸中诞生时产生了等量的正物质和反物质,但我们很难在宇宙中找到反物质。欧洲科学家成功制造出多个反氢原子,并使其存在了0.17秒,这是物理学界的突破性发现,也是人类首次捕获到反物质。材料表明 ( )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B.反物质是人类意识的产物
C.物质是人类创造出来的
D.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可知性
6.(2020山西长治二中高二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甲、乙两同学对物质概念进行争论。
甲:“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
乙:“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
材料二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1)结合材料一,从哲学的角度对甲、乙两同学的观点加以评析。
(2)结合材料二,运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分析为什么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
答案全解全析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基础过关练
1.A | 2.A | 3.C | 4.C | 5.D | 6.B | 7.D |
|
1.A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并不能随意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意识地创造新的物质,故③排除。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事物的演进也有其自身规律,不能简单地认为自然事物的演进离不开人的意识活动的参与,没有人的意识活动的参与,自然事物也会演进,④说法错误。科学家米勒的实验证明,在地球表面,经闪电作用,即使在常温条件下,无机分子也能合成有机小分子,这说明自然界的各个领域都是统一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自然事物的变化发展遵循其自身固有的客观规律,①②均正确且符合题意。故本题应选A。
2.A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材料中的暗物质是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客观实在的外在表现,是能被人类所认识的具体的物质形态,①②正确。③混淆了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不选。④指的是意识,不选。故选A。
3.C 该呼吁主要体现的是人们改造自然的前提是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C正确切题。D与材料无关,A、B表述错误。
4.C 树木、纸张均是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材料中这段话把树木、纸张等同于物质,错在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混为一谈,C符合题意。人们可以把树木加工成家具、纸张,这说明材料中这段话并未否认具体的物质形态是可以改变的,A排除。材料中的这段话承认了树木、纸张的存在,并未否认世界的物质性,B排除。问题问的是这段话的错误之处,D揭示了其正确之处,不符合题意。故本题应选C。
5.D 在从古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们形成了相互联系的社会关系,②③正确切题。①表述错误,产生人类的物质环境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劳动形成的;④不合题意,“劳动在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是对设问的重复,不是在解释作用的具体表现。
6.B “人类社会的发展同自然界的发展是一致的,是客观的”,说明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物质过程,和自然界一样具有物质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②④正确。①错误,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自然界的发展都是物质的,但是二者的发展各有规律,不是完全一样的。③错误,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人的意识参与,但是依然不能否认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故选B。
7.D 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为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不包括思维方式,故②不选。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人类社会的客观性,①讲的是自然界的物质性,与题意不符。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关系,因而无论加强社会建设还是改善民生,都要从我国国情出发,③④均正确切题。故选D。
能力提升练
1.A | 2.B | 3.A | 4.A | 5.A |
|
|
|
1.A 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绝对服从自然,②说法错误。改造自然的目的是更好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④说法错误。人类过度排放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被冰封的远古病毒可能会随着融冰解冻,使人类患病,这警示我们自然界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要尊重和保护自然,①③符合题意。故选A。
2.B 自然界的物质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哪一态,物质都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这说明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B正确切题。材料并未强调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也未强调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同哲学的物质概念的区别,故不选A、C。哲学上的物质概念是从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和总结出来的,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包括与被包括的关系,故不选D。
3.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可以离开意识而单独存在,②说法错误。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与人的实践和认识水平无关,④说法错误。深场重子声波振荡光谱巡天国际合作组通过研究证实了暗能量的存在,佐证了世界是物质的,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①③符合题意。故选A。
4.A 从人类社会的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看,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所以说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①②均正确切题。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可以证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问题是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的原因,③与题干不构成因果关系,排除。④强调了劳动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的作用,与题意不符。故本题应选A。
5.A 反物质作为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B、C说法错误。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D说法错误。人类通过研究捕获到反物质,说明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A符合题意。故选A。
6.答案 (1)①甲、乙的观点都是正确的。甲的观点是针对物质概念而言的,乙的观点是针对具体物质形态而言的。②甲认为“物质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是在概括物质世界的共性——客观实在性,是针对整个物质世界而言的,是正确的。③乙认为任何“事物”(指的是具体的物质形态)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过程,有其特殊性和规律性,同样没有脱离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性”,也是正确的。
(2)①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这要求我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承认自然界的物质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现和要求。
解析 第(1)问要求学生从哲学的角度对甲、乙两同学的观点加以评析。分析两位同学的观点可知两位同学在围绕物质概念进行讨论,只不过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学生首先要指出甲和乙两位同学是分别从哪个方面说明物质的概念的,然后再分别说明二者的合理性,组织答案遵循“总—分”的思路。第(2)问要求学生运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分析为什么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分析可知,生态文明建设侧重保护环境,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学生从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分析即可。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4 生活与哲学1 价值与价值观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4 生活与哲学1 价值与价值观巩固练习,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材料,完成要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政治 (道德与法治)1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习题,共5页。
政治 (道德与法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政治 (道德与法治)必修4 生活与哲学1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同步达标检测题,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要想富,先修路,研究显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