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精练
展开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精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10课 辽宋金元的统治一、单项选择题1.金朝于1153年迁都燕京,此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金朝改革旧俗的根本原因是( )A.适应对高度发展的农耕地区的统辖与管理 B.金旧俗已不适用,应当完全抛弃C.金统治者认识到旧俗的弊端 D.百姓开始反对旧俗2.耶律德光统治时期采取了“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在中央设南面官和北面官,其主要出发点是( )A.适应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B.巩固契丹的奴隶制度C.笼络汉族地主官僚 D.推行民族分化政策3.《大夏国葬舍利碣铭》为西夏佛事碑铭,记载了元昊为存放舍利而建造“连云之塔”之事。碑文由西夏重臣汉人张陟所撰,碑上首行署名“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平章事臣张陟奉制撰”。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元昊所用臣僚均为汉族儒士 B.西夏仿宋建立官制C.西夏以宗教维系上下级关系 D.西夏的相权威胁皇权4.元朝的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东,南越海表”“汉唐极盛之际不及焉”。元世祖为了有效地统治全国,建立了( )A.行省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5.元朝中央政府重新划定了地方行政区域,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这种设置意在( )A.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 B.推行蒙汉民族分治统治政策C.便于管理空前广阔的疆城 D.打破山川便利消除地方割据6.公元14世纪中叶,一本意大利手册描述道:“从塔那(顿河河口)旅行到中国的这条道路——据走过这条道路的商人们说——无论白天或黑夜都是很安全的。”这是因为(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欧洲航海家的远洋探险活动C.蒙古征服与统治 D.《马可·波罗行纪》刺激寻金热7.许有壬云:“都省握天下之机,十省分天下之治。”虞集说:“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元史》中载:“行中书省……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这表明元朝行省的独特之处是( )A.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B.是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C.是地方最高军事机构 D.具有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和朝廷派出机构两重性8.分析下图,元朝的地方行政设置体现的特征是 ( ) A.区域协同发展 元朝的地方行政区设置图B.多层级、复式结构C.元朝因袭宋制 D.重集权、君主专制9.元朝实行的行省制度是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元实行这一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因为疆域辽阔 B.实行对全国的有效统治C.加强对西藏的管辖 D.设立省级行政区域10.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下表所列信息,全都属于同一个朝代的是( )A.司隶校尉、贤良文学、起绒锦、《上林赋》 B.宣政院、赵孟頫、铜活字、《农书》C.司礼监、董其昌、致良知、《感天动地窦娥冤》D.提点刑狱司、风力水车、曲子词、《东京梦华录》11.元朝大部分行省的辖区相当于今天两到三个省的范围,远远超出以前王朝的一级地方行政区,这避免了中央与地方空档过大状况的出现,做到上下结合、浑然一体。行省于地方事务,凡军、政、财权无所不统。这种情况的出现是源于元朝( )A.中央放弃郡县制度 B.地方拥有适度权力C.蒙古贵族掌控政权 D.行省权力集中专断12.元朝的地方行政区,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元朝地方行政设置( )A.适应了多民族国家统治的需要 B.反映了蒙古文化对制度的影响C.旨在促进不同区域的协同发展 D.有利于强化大一统的君主专制12.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说:10世纪、11世纪、12世纪的后起蛮族,被宋朝的中国文明所强烈吸引,除了自身采纳中国文明,他们还在自己统治的领土上传播了中国文明,而这些领土又从未纳入过(当时的)中华帝国的版图。下列选项符合此观点的是( )A.随季节迁徙政治中心的辽朝行营 B.国制契丹,汉制汉人的南北面官制C.女真族的“猛安谋克”管理系统 D.蒙古族犬牙交错式的行中书省制13.吐蕃地区作为元朝一个单独的大行政区,未设行省,由中央的宣政院直接统辖。宣政院下属的低级地方官员可由当地僧俗首领按本地习惯自相传袭。这体现了古代边疆治理的智慧为( )A.订立盟约 B.因地制宜 C.武力征服 D.和亲联姻14.元代“四等人制”下的汉人、南人中绝大部分都是汉族,“先灭金所得者为汉人,后灭宋所得之江南人为南人”。对此,蒙古统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是( )A.分而治之 B.民族平等 C.中央集权 D.内外相制15.元朝时期,“西域之仕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之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对上述历史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AA.元朝时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B.元朝时边疆和内地民族联系加强C.元朝重建大一统,疆域辽阔 D.西域民族政权派人学习中原文化16.民族团结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民族交融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之一。以下史实符合这一主流的有( )①北魏孝文帝实行汉化政策 ②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 ③签订澶渊之盟 ④设立宣政院 ⑤郑和下西洋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①②③⑤ D.②③④⑤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元太祖(铁木真)起自朔土,统有其众,部落野处,非有城郭之制,国俗淳厚,非有庶事之繁,性以万户统军旅,以断事官治政刑,任用者不过贵重臣……草创之初,固未暇为经久之规矣。世祖(忽必烈)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立朝仪,造都邑,遂命刘秉忠、许衡酌古今之宜,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日中书省,秉兵柄者日枢密院,司黜陟者日御史台。体统既立,其次在内者,则有寺,有监,有卫,有府。在外者,则有行省,有行台,有宣慰司,有廉访司。其牧民者,则日路,日府,日州,日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式焉。于是一代之制始备,百年之间,子孙有所凭藉矣。——《元史》卷85《百官志·序》材料二 国初,有征伐之役,分任军民之事,皆称行省,未有定制。中统、至元,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其丞相,皆以宰执行某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元史》卷91《百官志》(1)根据材料一,分析说明元朝初年忽必烈职官制度改革的背景及建立的各项职官制度。(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代行省制度的形成过程,结合两则材料概括忽必烈职官制度改革的作用。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境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材料二 元朝同宋一样,把地方分成路、府、州、县,而实际上元代的地方政权不交在地方,乃由中央派行中书省管理。行省长官是中央官而亲自降临到地方。……所以行中书省正名定义,并不是地方政府,而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 元朝史学家揭傒斯说,“镇以磐石宗,重以分省寄”,《元史·明宗纪》也称行省为“方面之寄”。合而论之,即在传统的郡县制基础上另加行省之类的高层督政组织于中央与路府州县之间,把行省当做分寄与集权的枢纽,既有所分寄,又立足于集权。——摘编自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1)材料一、二反映了元朝地方行政制度有哪些创新?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作用。(2)综合材料三,指出行省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并概括元朝行省的特点。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272年后,忽必烈为了抵御海都、都哇的反叛势力,曾派皇子那木军重兵镇守阿里麻里,兼辖天山南路畏兀尔、哈刺火者及在哈密力等处屯成军事。1280年,在高昌境内置北庭都护府作为元朝在西城地区最高的军政机关;1282年,又置府里麻里元帅府,领天山北路1283年,元朝分剧在别失八里、哈刺火者、兀丹设立宣慰司,统辖天山南北军政事务;1286年,元朝在别失八里设置元帅府,领天山南路,又置火州、曲先元帅府,领吐鲁番、哈密至玉门、阳关以东。元朝还设置大量驿姑,增设提刑按察司,确保政令的通行,以及重用西城上层人员并且给于其实权,如册封高昌王,“…仁宗皇帝始稽故实,封为高昌王,别以金印赐之”,且经常将公主嫁给高昌王为妻。材料二 海都和都哇的乱长达四十年,使西战道到了空前浩劫,各族人民饥寒交迫。面对这种情况,元政府在经济方面采取措施,如减轻赋税、实行军屯、民屯、调粮老生救济等。元朝政府给缺少耕牛、种籽的农户,分配耕牛、种将,让当地军民从事农业生产。1283年,元政府还在長兀尔地设文钞提举司和交钞库等机构,管理货币发行。这一系列措施了元政府在新疆的长期统治。——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阿丽安尼瓦尔《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民族政策对新醴各民族的影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政府治理西域的措施和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政府能够维持在新统治的原因。 参考答案1——15:AABAD CDBBA CABBA A17.(1)背景:原有的万户、断事官等制度的落后;疆域辽阔,民族众多,需.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忽必烈注重选用人才,采用汉法。建立的各项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地方上建立行省,设路府州县;设立宣慰司。(2)过程:行省开始是中央派出机构,后为地方常设最高行政机构;管理事项从军事扩大到民政、经济、司法诸方面。作用:促使政权向中央集权转变;扩大了有效统治的范围,有利于巩固元朝统治。18.(1)创新:地方行政区划打破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设行中书省管理地方;行省长官由中央官员担任。作用:避免地方割据,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开创了以省为单位的行政区划,是中国省制的开端。(2)关系: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表里);行使权力受中央政府节制。特点: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19.(1)措施:驻扎军队;设置行政机构;笼络上层人物;设置驿站。意义:现固了元政府在西域的统治;现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当地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丝绸之路的复兴和东西方的交流。(2)原因:措施得当;实行“因俗而治”;注意笼络人心;发展经济与强化管理并举。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复习练习题,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元史卷91》载,浙江省古称“江浙行省”,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称颂,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同步测试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0课 辽夏金元的统治 课时训练,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材料分析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