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188)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188),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句子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下列加红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文化常识和名著阅读填空,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填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
|
|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 |
A、瘠.薄(jǐ) 捯.气(dào) | 百鸟啾.啾.(jiū) | 连缀.成文(zhuì) |
B、孱.弱(chán) 臆.测(yì) | 凄.冷迷离(qī) | 引颈.受戮(jǐng) |
C、攫.取(xié) 憧.憬(chōng) | 如坐针毡.(zhān) | 狼嗥.虎啸(háo) |
D、寒伧.(chěn) 名讳.(huì) | 翩.翩.起舞(piān) | 风姿绰.约(chuò) |
2、下面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 分) |
|
A、腻歪 | 荣膺 | 妙手回春 | 张袂成荫 |
B、罗纨 | 落辉 | 名门望族 | 一张一翁 |
C、窒息 | 沉湎 | 断壁残垣 | 奄奄一息 |
D、踟蹰 | 白晰 | 比肩继踵 | 舐犊之情 |
3、下列句子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文学四大样式:小说、散文、诗歌、戏曲。
B、想象不是对诗人的创作是一中必要,而且对于读者的欣赏也是一种必要。(关联词语运用 正确)
C、她认真地看过这些信后,郑重地转给了有关部门,不知道有关部门收到这些信后作何感 想?能不能像影片中那位女法官那样秉公断案,尽快解决问题?(标点符号使用正确)
D、人民伟大 成果辉煌 黑了一阵 宿舍旁边 (全是主谓短语) 4、下列加红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2 分)
A、他为群众做了很多好事,群众也给了他很多荣誉,这真是投.桃.报.李.。
B、我们对对方提出的要求一定要慎重考虑,切不可轻.诺.寡.信.。
C、谭嗣同是甘为变法而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梁二人确乎少些刚烈。 D、当今社会环保概念深得民心,新型的环保产品洋.洋.大.观.,层出不穷。
5、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秋兴(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A、首联借景抒情,渲染悲凉的气氛,并奠定整首诗的基调。
B、他不仅仅是悲秋,更是因看到秋天的萧瑟气息而想到国家的衰败,故乡的凋敝,蕴含着 悲国悲乡的感情。
C、“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中“他日”是指“来日”。 D、《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拖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 二、积累与运用(共 15 分)
6、文化常识和名著阅读填空。(2 分)
(1) 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称“ ① ”;幼年相交的朋友,称 “竹马之交”;生死与共的朋友谓“ ② ”;情投意合的朋友称“莫逆之交”;哪怕砍头也不改变友谊的朋友称“ ③ ”;宝贵而有价值的交往称“金玉之交”。
A、生死之交 B、忘年之交 C、刎颈之交 D、君子之交
选词填空,文中①②③④处所填写内容正确的顺序是 (只填序号)
(2) 有人认为《格列佛游记》是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全面模拟,你对这种观点有何看法?
(4 分)
7、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国和消费国,但旧手机回收率不足 2%,很多人家里都有一堆废旧手机。电子产品如果散扔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大量手机被闲置也是对其 经济价值的浪费。
材料二:一部智能手机制作过程中加入的挥发性溶剂含有铅、铬、水银等金属,如果随意抛弃,重金属会进入土壤和地下水,严重威胁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而手机的锂电池都有寿命, 放置太久就有发生火灾的危险。
材料三:“我的手机上有银行账户、密码等个人信息,就算都删了,估计黑客还是能通过技术恢复。”家住盘锦市兴隆台区的王先生感慨,“我可不想为了几百块钱把手机卖给街边收手机的,谁知道他们会不会泄露信息?太冒险了,还是放在家里吧!”
阅读上述三则材料,请为废旧手机的回收提出三条合理化的建议。(3 分)
8、填空。(6 分)
(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 。(《诗经·蒹葭》)
(2) 晓镜但愁云鬓改, 。(李商隐《无题》)
(3) ,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4) 《别云间》表明诗人国破家亡的悲愤、誓死不屈的句子是 ,
。
(5)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融情于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诗句是
, 。
(6) 曹刿论战中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展略思想的句子是 ,
, 。三、文言文阅读(共 17 分)
【甲】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选自柳宗元《捕蛇者说》)
【乙】民贫,则奸邪生。贫生于不足,不足生于不农,不农则不地著(地著:定居一地),不地著则离乡轻家,民如鸟兽。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夫寒之于衣,不待 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人情(人之常情)一日不再食则饥,终 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夫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廪:米仓。),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
(选自晁错《论贵粟疏》)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 分)
(1)君将哀而生.之乎 ( ) (2)又安敢毒.耶( )
(3)人情一日不再.食则饥 ( ) (4)备.水旱 ( ) 10.划分句子节奏(3 处)(3 分)
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4 分)
(1)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 虽有高城深池,严法重刑,犹不能禁也。
- 甲乙两文都封建社会的官员针对当时社会现状写的文章,他们的写作目的各是什么?他 们的写作目的有哪些相似的地方?(4)
甲文:
乙文:
相似处:
四、现代文阅读(共 30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背影章中林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 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 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 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 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翘起大拇指 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 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 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 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 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 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13、本文写了父亲哪几件事?(4 分)
14、请从人物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3 分)
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 呼呼的风声。
15、第④段中写到油画《采石工》有何作用?(4 分)
16、作者在第⑤段中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文章开头和结尾又说“常常梦到”“忘不了”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这两者矛盾吗?为什么?(4 分)
炊烟是乡村的水墨画刘世河
①描写故乡的文章,出镜率最高的莫过于“魂牵梦绕”这四个字了,而能体现出这四个 字的景象,非家乡的炊烟莫属。
②“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身居都市已久,我曾一度对陶渊明笔下的“归园田居” 十分向往,如今人到中年才如梦初醒,其实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就是在这洋的个如诗婚画的地方度过的。
③我的才老家在鲁北平原,村东-条小河蜿蜒渡过。过河不远便是--个高高隆起的沙士岗子,岗子,上的白杨树枝繁叶茂,- -到夏天使绿树浓荫,成了我们这帮孩子玩耍的天堂。有时候玩累了,我就坐在岗顶上静静地望着小村,努力在那些模样都差不多的院落中寻找自己的家。
④起初总是眼花缭乱,后来望着望着就有了经验;看炊烟,父亲患有胃病,医生叮嘱要三分治七分养,吃饭须有规律,还得是热乎饭,不管多忙,一日三餐母亲都会准时生火做饭, 所以村里升起的第一缕炊烟多半就是我们家的。
⑤母亲常说:“这炊烟就是咱庄户人家灶台上开出的花,花一开就有饭香, 日日有饭香就是好日子。”彼时年幼,对母亲的话一知半解,在意的只是制造炊烟的灶台上母亲又做了什么好吃的饭。正所谓,饥望炊烟眼欲穿,一心只想肚儿圆。
⑥ 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幕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 。
⑦早晨的炊烟风轻云淡,就像天边薄薄的晨曦,清灵疏朗,昭示着庄稼人早饭的简单, 熬一锅小米粥或玉米糊糊,几个馒头就着一- 碟小咸菜就齐活了。吃罢早饭。上学的上学, 上班的上班,下田的下田,农家新一天的生活便拉开了序幕。
⑧午间的炊烟是庄稼人匆忙的步履。不同于早饭的是,午饭虽然简单,但一一定要吃得 硬实扛饿,因此,午间的炊烟往往急速升起,瞬息消逝,一如庄稼人忙秋忙夏时脚不沾地的 身影。
⑨傍晚的炊烟是最美的,也最能体现农家生活的细致与温馨,晚饭是全家人的聚餐,也是庄稼人一天当中最悠闲的时候。庄稼人有个小习惯,就是越闲越吃,所以晚饭自然丰盛些。
如若恰巧那天家里有喜事,更会杀鸡烧肉以示庆贺。乡下人干活是急性子,但吃饭蛮讲究, 尤其懂得“想要肉更香,工夫必须长”的道理,小火慢炖,肉烂扬浓。因此,傍晚的炊烟是细水长流,从黄昏一.直摇曳到夜幕降临。
⑩炊烟如此缭绕生动,古诗词中自然少不了它的倩影。“乱云午剩带炊烟去,野水闲将白影米”是辛弃疾笔下的炊烟;”“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则出自柳水笔端。
⑪写炊烟最多的当属陆游。“岭谷高低明野火,村墟远近起炊烟”和“遥望炊烟疑可愁, 试从行路问村名”都是他的。可见放翁对田园袅袅飘逸的炊烟有多喜爱。后来又读到陆游“雾敛芦村落照红,雨余渔舍炊烟湿”的句子,禁不住疑惑,炊烟怎么会是湿的呢?
⑫直到离家多年后,有一回在梦里又见故乡炊烟,醒来后却一一枕清泪,才终于有悟。 原来炊烟是和思念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又想起母亲当年对炊烟的比喻,突然觉得母亲就是一个十足的诗人。而在我的眼里,炊烟不但是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它自由舒展,浓淡随意,更像是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气在乡村的上空,画中的奇妙意境只有看懂它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⑬而且这幅画的色调永远都是暖的,因为它的作者是母亲。
(选自《文苑。经典美文》,2018 年第 3 期,有删改) 17、请你概括一天中三个不同时段炊烟的特征。(3 分)
18、读下列语句,按要求作答。(4 分)
①炊烟还是小村的晨钟幕鼓,每天都传递着村人们晨起晚息的信息。(从修辞的角度加以赏 析。)
②原来炊烟是和思念 缠.绕.在一起的,泪眼看炊烟,又怎么会不是湿的呢!(赏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9、第①①段中引用关于“炊烟”的诗句有何作用? (2 分)
20、“炊烟”在文中有着丰富的意蕴,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 分)
五、写作(50 分)
21、生命是一场奇妙的旅行,也像一场没有彩排的演出。一天又一天,我们感知世界的美好, 享受成长的快乐,也体验深深浅浅的忧伤。回首过往,是否有某个时刻让你念念不忘?反思从前,是否有某些情景总萦绕心间?
请以“那天,如果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写作提示:
(1) 将题目补充完整;
(2)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 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4) 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 B
- C
- A
- D【解析】投桃报李:投,赠送;报,回赠。表示朋友间的赠答来往。轻诺寡信:轻易许诺, 不守信约。始作俑者:开始用俑殉葬的人,比喻首开恶例的人。洋洋大观:形容事物丰富多彩, 极为壮观,用在此处程度太重,显得太过。
5.C
二、积累与运用6.(1)BACD
(2)根本不是模拟,《格列佛游记》是对人生的悲观态度和对人性的抨击与批判,而《鲁宾逊漂流记》更倾向于记叙勇敢与坚强,两者主旨也不同;其次,《格列佛游记》写各国君王、 人民的行为、价值观,而《鲁宾逊漂流记》写个人的冒险生活。
7.①建议主管部门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②建立规范有序的废旧手机回收体系;③加大 对手机用户隐私的保护力度;④宣传回收废旧手机的益处。
8.(1)在水一方
(2) 星垂平野阔
(3) 夜吟应觉月光寒
(4)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5)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6) 小大之狱 ,虽不能察, 必以情。三、文言文阅读
9.(1)使……活下去(2)怨恨 (3)两次、两顿 (4)防备
10.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
11.(1)如果我不做这个差事,那么我早就困苦不堪了。(“向”、“病” 译错一个扣)
(2)国家即使有高大的城墙,深险的护城河,严厉的法令,残酷的刑罚,还是不能禁止 他们。
12. 甲文: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可用自己的话回答)
乙文:希望统治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畜积,以实仓廪”
相似处:希望统治者能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改善老百姓的生活,维护国家统治。 四、现代文阅读
13.(1)国庆放假开电瓶车接“我”;(2)年轻时帮人炸石头;(3)父亲挑粪浇地;(4)父亲上树为“我”摘苦柚。
- 用几个比喻的修辞手法, 形象地写出了“我”印象中父亲健硕、强壮的形象,与现在枯瘦的形象作对比,写出了父亲的辛劳与苍老。
- 通过与现实的对比,表现了父亲并没有那么强壮,写出了父亲当年的辛劳和现在的苍老。
- 不矛盾,“我”喜欢那个砸石头的背影,这个背影让“我”崇拜,让“我”依赖;但是“我”常常梦到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的背影,那时的父亲已经不再年轻,他需要“我”的陪伴。17.①小时候站在沙土岗子上看炊烟寻找家;②一日三餐炊烟传递着不同的信息;③古诗词中的炊烟。
18.(1)①“摇曳”本意是轻轻地摇动,在本文中生动形象地写出傍晚的炊烟袅袅升起,经 久不息的动人景象;②表达了作者对炊烟的喜爱之情。(2 分)
(2)比喻,把炊烟比作“庄稼人灶台上开出的花”,“一幅黑白交织的水墨画”,生动形象地写出炊烟的美丽姿态,表达了作者对炊烟、田园生活的喜爱和对母亲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2 分)
- 引用诗句表现了乡村炊烟的美景,抒发了喜爱之情,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
- ①炊烟是故乡和田园生活的象征;②炊烟是母亲对一家人的体贴和关爱,是对母亲的怀 念和赞美;③是童年美好生活。(3 分)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有答案 (188),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古诗文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含答案 (188),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阅读与欣赏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188),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根据拼音写汉字,根据拼音填汉字,古诗文默写,名著阅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