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207)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含参考答案 (207),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阅读【本题满分 50 分】,写作【本题满分 50 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一、积累及运用【本题满分 20 分】
, 。可怜白发生。
塞下秋来风景异, 。
⑦人恒过然后能改,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⑧永结无情游, 。
⑨ ,万钟于我何加焉!
⑩假如我是一只鸟, :
(二)名著阅读与语言运用【本题满分 10 分】2.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5 分)
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 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扑的只一拳,正打在 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 出来。
这段文字选自 ,它写的是 的故事,有力地表现了他
的性格。“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一句中,“踏住胸脯”的短语结构类型是 。 “正打在鼻子上”一句中的“在鼻子上”在句子成分中充当 语。
题号
一
二
三
附加
题
卷面分
总分
得分
根据理解,回答问题(3 分)
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①这段文字出自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在这段文字中,作者阐明的观点是:
;
②“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 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这个句子的复句类型是 。
根据你对下列诗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望江南》表现了一位因心爱的人远行而独处深闺的女子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B、《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亲射虎”“遣冯唐”“射天狼”的典故分别表达了作者希望
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C、《武陵春》中,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行为具体地表达 了自己内心的浓重哀愁。
D、《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件事: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 肉;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
二、阅读【本题满分 50 分】
(一)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满分 14 分】
悬牛首卖马肉
灵公好妇人而丈夫饰者⑴,国人尽服之⑵。公使吏禁之,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 衣断其带。”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⑶。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衣带,相望而不止者,何也?”
晏子对曰:“君使服之于内⑷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公何以不使 内勿服,则外莫敢为也。”
公曰:“善!”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晏子春秋》)
注释:(1)灵公:春秋时齐国国君。丈夫:成年男子。(2)服:穿。(3)相望:彼此看得见,指到处。(4)内:指王宫内。
下列“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可是”之意的()(2分) A.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B.裂衣断带相望而不止
C.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D. 国险而民附
指出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项()(2分) 例:国人尽服之。
A.而国人莫之服B.而禁之于外C.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D. 吾道一以贯之8、下列句式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3分)例句:国人莫之服。
A、关羽张飞等不悦B、时人莫之许也
C、诸葛孔明者,卧龙也。D、君与俱来
9、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字与“国人尽服之”中的“服”的用法不一致的一项是()(3分)
A、大楚兴,陈胜王.
B、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C、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D、置人所罾.鱼腹中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原句:使内勿服,不逾月,而国人莫之服。 译句:
(2)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译句: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满分 19 分】
点燃一个冬天
游 睿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 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 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 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 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踏着水的声音。 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 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A】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
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
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 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 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篓干柴。“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 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 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
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吧。”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B】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
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 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 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 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烧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请按时间顺序将小说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4 分)
早上:
下午放学后:孙老师夫妇以为学生贪玩,放学不及时回家。
晚上:
第二天清早:学生送来自己烧的木炭,孙老师夫妇深受感动。
从全文看,孙老师是一个 而较少考虑自家生活的人;
他的妻子嘴上爱抱怨,实际上却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女人。(4 分)
请对【A】处划线句作简要点评。(3 分)
文 中【B】处划线句是什么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4 分)
请写出本文题目“点燃一个冬天”的两层含义。(4 分)
表层含义:
深层含义:
(三)现代文阅读【本题满分 17 分】
向书致谢茨威格
①它们竖立在那儿,等待着,默不做声。它们不拥挤,它们不呼叫,它们不企求。它们 静悄悄地立在墙边。它们仿佛都睡着了,可是它们的每个名字又像是睁开一只眼睛在看着你 哪。你的目光若只是一瞥而过,你的手若只是一触即往,它们也不会乞求着呼唤你,它们也 不会拥上前炫耀自己。它们不企求。它们等待着,直到你去把它们开启:然后它们才开启自 己。只有我们的周围寂静下来,只有我们的内心平静下来——在一个夜晚,当你经过困顿的 旅途回到家中;在一个中午,当你不胜疲倦地离开人群;在一个早晨,当你昏昏然从睡梦中 醒来——只有这时,你才为它们准备停当了。你想对话,可又想独个儿呆着。你想入梦,但 要有音乐相随。满怀着甜蜜尝试的享受性预感,你走向橱边,上百双眼睛,上百个名字默默地、耐心地迎着搜寻的目光,宛如苏丹宫殿里的女奴在迎候自己的主人,她们谦卑地听
候使唤,同时对自己被选中、被享用而又感到欢欣。于是,犹如手指触动了琴键,你找到了内心旋律的音调:这沉默的洁白生物,柔弱地偎在你手上,它简直就是一把锁着的提琴,蕴涵了上帝的一切音符。你打开一本,读一行字句,咏一个诗节,可是在这一时刻它的声音却不那么清晰。你失望了,你几乎毫不留情,把这本书放了回去。合适的,对这一时刻正合适的书终于找到了:于是你忽然被拥抱起来,你的气息融进了陌生人的气息之中。现在你把书拿到灯下,而它,这个被选中的幸运儿,仿佛放射出内在的光芒。魔术开始了,在梦境的轻云薄雾中,幻影袅袅升起。宽阔的道路伸展开去,遥远的地方攫走了你那熄灭之中的感觉。
②有个钟在什么地方滴答滴答响着。不过这儿的时间已经超脱了自己,它是挤不进来的。 计算钟点,这儿有另外的算法。这儿有书,在其话语传到我们的嘴唇以前,它们已经游荡了许多世纪;这儿有年轻人,他们昨天才出生,昨天才从一个嘴上无毛的孩子的困惑与苦难中成长起来。但它们说的是富有魔力的语言,不论是这一个还是那一个,都震荡我们的呼吸, 令人心潮澎湃。而且,它们一面令你激动,一面也在安慰你;它们一面引诱你,一面又在平
息你刚刚被挑起的欲望。于是你自身渐渐地沉浸到它们里边去,你会沉静下来,进行体验, 泰然漂游在它们的旋律中,漂游在这世界彼岸的属于它们的那个世界。
③阅读的时刻,你们是最纯洁的,你们脱离了白日的喧嚣。书啊,你们是最忠诚、最沉默寡言的伴侣,你们总是准备着随时听命。你们的存在,就是永久的保存,就是无穷无尽 的鼓舞,我多么感谢你们啊!在那灵魂孤独的最黑暗的日子里,你们意味着什么啊!在野战 医院,在军营,在监狱,在病榻,你们无处不在,你们时时守护着,你们赐人以幻想,并在 烦躁与痛苦中给人献上一刻宁静!每当灵魂被掩埋在凡生之中的时候,你们这上帝的温柔磁 石,总是能够把它们吸引走,使之回归自身的本质要素,每当阴沉昏暗的时候,你们总是把 我们内心的天空扩展到远方。
④你们小小的躯体,无穷无尽,静静地排列在一无装饰的墙边。你们这样立在我们的屋 里,毫不起眼。可是,一旦有双手解放了你们,一旦有心灵触摸了你们,你们便会无形之中冲破日常劳作的房间;你们的语句就会像驾着火热的车辆,载着我们冲出狭隘境地,驶入 永恒。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2 分)
(1)喧.嚣.()()(2)狭.隘.()() 16.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全文的内容。(3 分)
答:
文章第①中先是强调“它们不企求”,可后面又描绘它们“宛如苏丹宫殿里的女奴”“谦 卑地听候使唤”。这前后的描写是否矛盾?为什么?(3 分)
答:
怎样理解文章第②段中“不过这儿的时间已经超脱了自己,它是挤不进来的。”(3 分) 答:
。19.“ 在野战医院,在军营,在监狱,在病榻,你们无处不在,你们时时守护着,你们赐人以幻想,并在烦躁与痛苦中给人献上一刻宁静!”这句话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选择其中 的一种说说他的作用。(3 分)
。
请联系全文及自身的阅读经历,谈谈你对文章第④段的理解。(3 分)
答:
。
三、写作【本题满分 50 分】
请从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人都有爱心,人都有爱好,爱是人的天性。爱,有时要讲究方式;爱,有时要把握尺度。请以“爱,还要会爱”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字数不少于 600 字。
也许,每个人都渴望拥有一双翅膀:年幼时,我们渴望拥有一双“独立”的翅膀, 能挣脱父母无微不至的庇护;长大后,我们渴望拥有一双“追梦”的翅膀,能到达自己努力追寻的地方;苦痛时,我们渴望拥有一双“超越”的翅膀,能帮助自己飞过绝望,看到希望; 被束缚时,我们渴望拥有一双“自由”的翅膀,到达一个任由心灵翱翔的世界……
其实,每个人都拥有一双翅膀,那是亲情的慰勉,那是友情的鼓励,那是信念的激扬…… 当然,文学的熏陶,音乐的感染,思维的力量……也会为你插上神奇的翅膀,带你自由
飞翔。
请你以“翅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字数不少于 600 字;⑤ 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相关的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00
400
600
四、附加题【本题满分 10 分】22.诗句填空。(5 分)
①.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描写早行者所见景象的诗句是: ,
。,。
②.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描写梅花即使被碾压成泥,也不忘向人间播撒芳香的诗句是:
, 。
③.白居易在《望月有感》中运用比喻,深刻揭示了饱经战乱的零落之苦的诗句是:
, 。
④.《别云间》一诗中表现诗人至死不渝的战斗精神的句子是:
800
, 。
23.名著阅读(5 分)
他把只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爬起两堆黄泥做 了一个土坑。他把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他奈何得没了些气力。他把左手紧紧 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 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更动弹不得,只剩口里兀自气喘。
这段文字节选自《水浒传》,作者是 。文中的“他“指的是 , 这个情节可以简单概括为 。(3 分)
你还知道有关他的哪些故事,请至少写出两个。(2 分)
。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有答案 (207),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书写,积累运用,阅读理解,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207),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米;三号桥最精致,贴水而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复习质量综合检测试题测试卷及答案 (207),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基础·运用,文言文阅读,名著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