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 第六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 第六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件,共5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素养导读体系构建,关键能力整合突破,核心素养专项提升,必备知识自主诊断,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有机物,光合作用,物质和能量交换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1.地理要素:包括 、 、 、 、 、地形等。 2.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途径:通过水循环、 和 等,各要素形成相互 、相互 和相互 的整体。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2.结果: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考向一 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
2.地理要素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构成地理环境的岩石、土壤、大气、水和生物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并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不断地进行能量交换与物质迁移,推动地理环境的整体发展变化。如下表所示。
地理实践力分析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植被破坏后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
提示 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地形变得较为破碎;水土流失加剧,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增大,含沙量增加;植被破坏,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蒸腾作用减小,空气变得比较干燥;植被破坏,破坏其他生物的栖息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枯枝落叶减少,土壤有机质补充来源减少,土壤肥力下降。
【典例】 (2020全国Ⅰ卷,9~11)岳桦林带是长白山海拔最高的森林带。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岳桦结实的海拔上限称为岳桦结实线,岳桦林分布上限即长白山林线。监测表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 )A.幼树B.中龄结实树C.老树D.各树龄组混生
(2)推测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岳桦林带( )A.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稳定B.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延长C.冬季升温幅度大,生长季稳定D.冬季升温幅度小,生长季延长(3)在气候变暖背景下,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却趋于稳定,原因可能是( )A.降水稳定 B.水土流失量稳定C.土壤肥力稳定 D.岳桦结实线稳定
【素养解读】本组题以我国长白山岳桦林分布及生长状况等材料为载体,通过考查岳桦林分布、气候变化对岳桦林生长的影响等,培养了学生的综合思维。同时使学生认知长白山植被的分布与生长状况。【思路导引】第(1)题,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抓住材料中“20世纪90年代以来……林线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以及题干中“目前”,两者之间时间相差不长→林线附近为幼树。第(2)题,长白山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属于季风气候,夏季高温,但冬季比较寒冷。气候变暖,对 季气温影响更大。抓住植被生长季主要在 。第(3)题,解答本题关键在于抓住岳桦林是以种子繁殖的树种。根据材料,岳桦结实线位置基本稳定。
解析 第(1)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但近年趋于稳定”,说明目前长白山北坡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近年来新生长出来的树,所以林线附近的岳桦多为幼树。A项正确。第(2)题,由“岳桦林带气候寒冷,生长季短,只有其下部的岳桦才结实(种子)”可知,岳桦结实线与生长季长短有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白山北坡气候持续变暖,岳桦结实线基本稳定,说明生长季稳定。林线的海拔快速提升了70~80米,说明北坡冬季升温幅度大,导致林线快速上升。C项正确。第(3)题,在气候变暖背景下,气温继续缓慢升高而降水稳定,会导致长白山北坡林线继续上升,A项错误。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不是影响林线变化的原因,B、C两项错误。岳桦结实线稳定,即岳桦林种子分布的海拔上限稳定,因而长白山北坡林线近年趋于稳定,D项正确。答案 (1)A (2)C (3)D
(2020安徽滁州定远育才学校模拟)海水透明度表示的是海水的能见度,数值越大,透明度越高。下图示意某海域8月海水透明度等值线(单位:米)分布。读图,完成1~2题。
1.甲海域东北部海水等透明度线较西南部密集的主要原因是东北部海域( )A.海岸线更曲折B.污染物排放更多C.海域水深更深D.海底坡度更缓2.此季节该海域海水透明度达到一年中的最高值,其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A.气候B.海陆位置C.洋流D.大陆轮廓
答案 1. C 2. A 解析 第1题,甲所在海域东北部海水等透明度线密集,说明海底坡度陡,深度变化大,透明度变化也就大。C项正确。第2题,夏季风力小,表层海水热,底层海水冷,海水不易搅动,海水流速慢,泥沙易沉积,海水透明度好。海陆位置、大陆轮廓、洋流不随季节变化而变化,A项正确。
(2020四川绵阳南山中学模拟)下图示意河西走廊东部气象观测点分布,其中民勤地区处于沙漠戈壁干旱地区,凉州地区处于绿洲区,永昌地区和古浪地区处于山区,天祝地区处于祁连山高寒山区。通过气象观测点研究发现,古浪地区气象观测点冬春季积雪深度最大。受气温变化影响,近几十年来该地区冬春季积雪日数呈显著减少的趋势。据此完成3~4题。
3.研究发现古浪地区的积雪深度最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光照B.植被C.地形D.土壤4.下列能反映近几十年来图示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的是( )A.高山冰雪融水增加B.土地盐碱化威胁加剧C.春小麦可种植范围缩小D.旱灾发生的频率逐渐减小
答案 3. C 4. B 解析 第3题,根据图示,南部海拔较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光照较充足。天祝光照最多,故光照不是古浪积雪厚度最大的原因,A项错误。图示区域植被覆盖最多的是绿洲,气候较温和,积雪较薄;古浪、永昌、天祝均在山地,植被覆盖率较低,积雪较厚,B项错误。古浪南部海拔高,坡度陡,陡坡的积雪滑落在山谷堆积,古浪位于山谷,所以积雪深度最厚,C项正确。土壤状况对积雪深度影响较小,D项错误。第4题,根据材料得知,区域内冬春季积雪日数减少,说明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积雪量减少,因此高山冰雪融水减少,A项错误。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蒸发旺盛,土地盐碱化加剧,B项正确。全球气候变暖,积温升高,适宜种植春小麦的范围扩大,C项错误。全球气候变暖,旱灾发生的频率增加,D项错误。
考向二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地理环境整体性表现的案例分析
特别提醒 自然地理要素的演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除一些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会导致地理环境的急剧改变外,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快速变化影响比较大,如植树造林、围湖造田、重大工程建设等。
【典例】 (2017全国Ⅲ卷,7~9)一般情况下,海水中的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但在不同的季节、海域,影响浮游植物生长繁殖的主导因素不同。下图示意长江口附近海域某年8月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自西向东( )A.递减B.先减后增C.先增后减D.递增(2)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水体营养盐B.太阳辐射 C.水体含沙量D.洋流流向(3)与夏季相比,冬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 )A.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B.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C.总数量减少,密度高值区向外海方向移动D.总数量增多,密度高值区向陆地方向移动
【素养解读】本组题以我国长江口浮游植物密度的水平分布图为载体,主要考查等值线变式图的判读、影响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及变化的原因,体现了对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考查。
【思路导引】1.图示信息:由长江口向外海(自西向东),浮游植物密度由10~50增加至1 000~5 000→密度是 的。 2.材料信息:(1)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夏季长江水量大→入海径流量大→河口处径流的稀释作用→水体中营养盐类 。但夏季河流携带泥沙能力 ,沉积泥沙 ,泥沙中营养盐类物质多。由长江口自西向东纬度相同,太阳辐射差异 。该地区洋流呈南北向,东西向无变化。(2)浮游植物数量与营养盐、光照、水温呈正相关。冬季正午太阳高度 ,水温 →浮游植物总数 。冬季,河流径流量 ,携带泥沙沉积在更靠近河口的区域→密度高值区向 方向移动。
[尝试解答](1) (2) (3)
(2020河北石家庄二中二模)土壤有机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气候条件、人类干扰强度等因素,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输入量以及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碳的分解转化,从而影响了土壤有机碳的含量。读我国伊犁河谷北部山地不同植被带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图,完成1~3题。
1.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A.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B.随植被覆盖度升高而升高C.随降水量减少而减少D.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少2.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该山地落叶阔叶林区( )A.土壤肥力较低B.受人类活动干扰小C.大气温度较低D.地表风化作用强烈
3.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其主要原因是( )A.光照减弱,生物生产量减少,腐殖质减少B.降水增多,土壤有机碳被雨水冲刷流失C.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D.冬季放牧,草场畜牧超载导致植被破坏
答案 1. A 2. D 3. C 解析 第1题,根据横轴的植被类型判断海拔,纵轴表示有机碳含量,图中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是随山地海拔升高而增加。A项正确。第2题,与荒漠草原区相比,该山地落叶阔叶林区有机碳含量高,土壤肥力较高,A项错误。海拔较低,受人类活动干扰多,B项错误。海拔较低,大气温度较高,C项错误。风化壳的发育程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呈正相关,落叶阔叶林区的地表风化作用强烈,D项正确。第3题,调查发现,近年来高山草甸区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减少趋势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植物生长快,消耗有机碳多,C项正确。光照、降水没有明显变化,A、B两项错误。高山地区为夏季放牧的牧场,D项错误。
[情境串联•银线支撑]
规范答题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题思路分析
【典例】 〔2020全国Ⅱ卷,37(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研究表明,金沙江流域金矿较多,多呈带状分布并与断裂的空间分布一致。金沙江因河中有大量沙金(河床沉积物中的金)而得名。下图示意金沙江云南段。
(1)简述图示区域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的原因。(2)说明出露的金矿石转变成金沙江中沙金的地质作用过程。
【素养解读】本题以金沙江得名及流域地质状况为背景材料,以流域等高线图为载体,通过考查河流的发育,沙金的形成,要求能利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
【思路导引】第(1)题,分析河流的发育与断裂带的关系,须分析断裂带处地质状况,然后从流水侵蚀作用方面分析。第(2)题,金矿石位于岩体之中,沙金位于河流之中。首先分析金矿石岩体是如何在外力作用下进入河流的,然后分析进入河流中的金矿石岩体中的金是如何从矿石中分离出来的。具体如下:①断裂带处岩石破碎(或受外力作用)→金矿石崩落→进入河流。②河流中的金矿石在流水作用下→金、石分离。③受流水搬运差异的影响→金在某河段富集→形成沙金。
解析 第(1)题,图示区域断裂发育显著,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外力侵蚀,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发育成河流,故河流多沿断裂分布。第(2)题,首先是河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受外力作用崩解、破碎,矿石掉入比降大的金沙江,随急流搬运,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随后河流流速减小,搬运能力减弱,河水携带的金在河床不断沉积,逐渐富集形成沙金。
答案 (1)断裂沿线岩石破碎,易受流水侵蚀,发育河流。(2)金沙江及其支流两岸出露的金矿石,在外力作用下风化,或崩塌、破碎,随流水进入金沙江。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运能力强,磨蚀矿石,使矿石进一步破碎。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水携带的金在河床不断沉积、富集,形成沙金。
思维建模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1)地理环境各要素与区域环境整体性特征是协调一致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一般由地貌和气候(特别是气候具有决定性作用)决定的。如我国西北地区整体性特征为干旱,青藏地区则表现为高寒。第一步: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确定气候类型及其特征;第二步:根据气候特征,依据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关系,推测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特点。
(2)地理环境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即“牵一发而动全身”。第一步:明确发生变化的地理要素(“一发”),以及其所发生的变化特点。第二步:根据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关系,分析其他要素的发展变化方向。下图为滥伐森林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影响关系图。
(3)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区域。首先明确这一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这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下图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关系图。
(2020四川成都石室中学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它发源于东欧平原西部的瓦尔代丘陵中的湖沼间,流经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注入里海,是一条典型的平原河流。伏尔加河水源来自融雪(60%)、地下水(30%)和雨水(10%),含沙量在一年内有很大变化,并与水量有关。伏尔加河上有很多堤坝、水库和水电站,也连通很多运河,防洪作用在其综合利用规划中的地位并不很重要。下图为伏尔加河水系示意图。
(1)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伏尔加河含沙量大的季节,并分析原因。(2)伏尔加河流域的防洪作用在其综合利用规划中的地位并不很重要,试从自然因素的角度分析其原因。(3)运用水循环的原理分析伏尔加河注入对里海的影响。
答案 (1)春季。流域内降水较少,且季节分配均匀;冬季气温低,积雪量大,春季气温回升,积雪消融形成春汛,径流量大,侵蚀搬运能力强,河流含沙量大。(2)流域内降水量较少;流域内沼泽、湖泊、植被含蓄水源能力强;河流以春汛为主,春季积雪消融持续时间长,且地形平坦,融雪汇流慢,洪峰流量较小。(3)注入河水,维持里海的水量平衡;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形成丰富的渔业资源;携带泥沙在河口处堆积,形成三角洲;带来盐类物质,使里海盐分富集,盐度升高;同时带来各种污染物,导致水质下降,生态破坏。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中图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6章第2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必备知识·落实基础性,关键能力·提升综合性,核心素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总复习 第四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课件,共5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素养导读体系构建,关键能力整合突破,核心素养专项提升,必备知识自主诊断,相互联系,自然地理环境,成土母质,植物矿物养分元素,物理性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 第十九章 第一节 中国地理概况 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内容索引,素养导读体系构建,关键能力整合突破,必备知识自主诊断,琼州海峡,黑河腾冲,西北西南地区,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