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 第十二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地理人教版一轮总复习 第十二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课件
第十二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内容索引素养导读 体系构建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 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核心素养 专项提升素养导读 体系构建必备知识 自主诊断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 原始的 平衡土地不协调自然资源迅速激化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类与环境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要占据一定环境空间,从环境中获取 。 (2)人的新陈代谢和人类消费活动的 要排放到环境中。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1)人类向环境 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 (2)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 。 物质和能量废弃物索取资源自净能力3.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地域差异 能源生物多样性大气污染乡村城市特别提醒 发展中国家一般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很快,环境承受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加之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因此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更严重。三、可持续发展1.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 满足其需求的发展。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后代人①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要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②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③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3)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1)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①庞大的 。 ② 不足。 ③环境污染 , 破坏范围扩大。 1994年3月,国务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 白皮书》。 人口基数人均资源严重 生态人口、环境与发展(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环境无害化清洁生产生态农业关键能力 整合突破规律•深化整合考向一 环境问题的成因与表现1.环境问题的地域差异各地区由于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政策的不同,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不同。(1)城市和乡村环境问题的差异(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差异 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与成因 方法归纳 环境问题治理措施的解答(1)分析思路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①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②生态破坏问题:根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能力。③资源短缺问题:要从“开源”(替代资源的开发、加强储量勘探等)和“节流”(提高利用率、减少浪费、加大资源循环利用等)两方面入手。(2)解答环境问题应注意的几个方面①环境问题的类型、表现与分布。首先从题目所给的图、表、文字等材料判断出环境问题是什么,属哪种类型,它的表现、特征、分布等。②成因分析。环境问题的产生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一般来讲,要着重分析人为原因,环境问题多数是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和能源造成的,但也不要忽略自然原因。③后果与危害。对环境问题带来的后果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要能准确全面地进行分析。④解决的措施和建议。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回答:一是减少人类自身对环境的破坏;二是提倡对资源的节约利用、持续利用和循环利用等。思路•典题透析【典例】 (2016全国Ⅱ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素养解读】本题以陕西南部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为背景,考查对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演变关系的理解,考查从图文资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考查了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思路导引】1.材料信息:“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森林面积缩小→栖息地 ;“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植被得到恢复→栖息地得以恢复与扩展。 2.图示信息:缩小缩小增加解析 第(1)题,抓住图中所示不同年份分布范围的图例信息,主要从面积大小和变化方向两方面分析解答。第(2)题,材料中提供的人类活动对森林面积的影响和图示中交通工程的建设是分析该题的关键。第(3)题,理解交通工程建设对野生动物栖息环境的破坏和迁徙路线的阻断是本题的关键,要从减轻生态环境破坏、合理规划建设线路、保护野生动物迁徙路线、设置野生动物穿越通道等方面思考。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恢复与扩展。(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保护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题组•训练突破角度1 生态破坏1.(2020福建高三三模)西溪湿地,是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历史上,西溪是和西湖、西泠并称杭州“三西”的名胜之地,和西湖的热闹烟火气不同,其格调是“冷、野、淡、雅”。20世纪90年代开始,由于城市扩张,大量房地产商在这里从事开发建设,以及当地农民自发形成的养猪业等,严重影响了西溪湿地的环境。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当地政府作出实施西溪湿地综合保护的决策。从符合西溪湿地的格调考虑,推测西溪湿地开展综合保护可采取的相关措施。答案 冷:外迁农居,退出房地产项目,贯通、扩大水域。控制部分湿地禁止游客进入,对游客日流量实行控制等。野:划分不同的功能区,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搬迁整治、封闭封育、控制养殖,以恢复原始沼泽、田园风光和鸟类物种,营造特有的水域、地貌、动植物和历史人文景观。淡:规范建筑,避免建筑色彩多而杂。雅:保护历史遗留、挖掘文化内涵等。解析 材料指出西溪湿地的格调是“冷、野、淡、雅”,所以可以推测西溪湿地开展综合保护可采取的相关措施也是围绕这四点展开的。冷,是冷清,安静,因此应减少人类活动对该地的影响,所以要迁出农居;“由于城市扩张,大量房地产商在这里从事开发建设”,房地产项目也要从这里退出,以贯通、扩大水域面积;控制游客人数和湿地开放区域,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的破坏。野,是野外,田野,“当地农民自发形成的养猪业等,严重影响了西溪湿地的环境”,因此应根据不同的要求对其进行治理,以恢复原始生态环境。淡,是清淡,不杂乱,因此应规范建筑,避免色彩多而杂。雅,是优雅,有文化,因此应保护历史遗留、挖掘文化内涵。角度2 环境污染(2021年1月广东适应性测试)近岸海域赤潮高发,会破坏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对渔业生产带来经济损失。下图示意2000—2018年福建近岸海域赤潮累计发现数量与面积的各月分布图。据此完成2~3题。2.福建近岸海域2000—2018年赤潮高发的时段主要是( )A.冬末春初 B.春末夏初C.夏末秋初 D.秋末冬初3.此时段,引起福建近岸海域赤潮高发的主要原因是( )①主导风向由偏北转为偏南,近岸海域气温升高 ②太阳辐射增强,近岸海域的蒸发量增大 ③降水强度增大,地表径流输入近岸海域的营养物质增多 ④水平气压梯度力由大变小,近岸海域水生生物生长速度加快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 2.B 3.B 解析 第2题,读图可知,该处赤潮累计发现数量与面积4—5月激增,随后减少,因此4—5月为赤潮高发时段,此时处于春末夏初,B项正确。第3题,春末夏初东南沿海地区主导风向由偏北转向偏南,风从暖湿洋面吹来,近岸海域气温升高,水温升高,有利于赤潮的产生,①正确。近岸海域的蒸发量增大与赤潮产生关系不大,②错误。春末夏初该地降水强度增加,因此能够通过地表径流将更多的营养物质带到近岸海域,易产生赤潮,③正确。材料中无法体现近岸海域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小的信息,④错误。B项正确。规律•深化整合考向二 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1.我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 2.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循环经济 3.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 思路•典题透析【典例】 (2018江苏卷,11~12)下图为我国某区域2002—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1)2002—2015年期间,该区域( )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B.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C.人均GDP持续增长,工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D.人均GDP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2)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 )A.经济增长放缓 B.人口规模减小C.环保政策变化 D.工业生产萎缩【素养解读】本组题以我国某区域2002—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为背景,考查地图信息获取能力的同时,凸显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显著成效,体现了对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思路导引】增加下降不断增长增速增大[尝试解答](1) (2) C C 题组•训练突破(2020湖南长沙雅礼中学高三一模)浙江省安吉县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挥特色优势,引领农民致富,成为当前安吉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作为经济实体,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地把各种生产要素整合起来,实现统一生产,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价格,加上工商部门指导实施的统一品牌战略,形成“四个统一”,切实提高了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民增收。据此完成1~2题。1.目前,在我国有成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村,与非入社农户相比,入社农户的生产发展优势可能有( )①自然条件 ②市场竞争力 ③国家政策 ④农业科技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①③2.近年来,我国农民合作社的快速发展对我国农村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可以缓解以老人、孩子、妇女为主要常住人口的“留守村”劳动力不足问题 ②促使大量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加重我国就业压力 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使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④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不利于保护农村耕地和农村环境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②④答案 1. B 2. A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农民专业合作社给农户提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以及与农业生产经营有关的服务,与非入社农户相比,入社农户的生产发展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农业科技水平较高,②④正确。自然条件是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状况,与是否入社无关,①错误。国家政策对入社和非入社农户是一样的,③错误。B项正确。第2题,农民合作社实行统一生产,生产效率高,能缓解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合作社引领农民致富,吸引部分劳动力向农村回流,缓解以老人、孩子、妇女为主要常住人口的“留守村”劳动力不足问题,①正确,②错误。农民合作社的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使现代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③正确。土地集中连片,规模经营,集中管理,有利于保护农村耕地和农村环境,④错误。A项正确。核心素养 专项提升规律•深化整合图形突破循环经济关联示意图的判读 循环经济关联图通常是运用文字框图、箭头和线条等连接有关的地理事物,表示农业和工业等生产活动中相互联系的结构特征或演变规律的组合图形,可以体现地理事物的形成机理、内部结构、因果关系、发展趋势等。常见的图形主要有生态农业关联图、清洁生产关联图等。常考图示 图2 生态农业循环示意图 思路•典题透析【典例】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结合材料,完成下题。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循环经济旨在通过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天津市采用了许多循环经济的模式。在下列经济活动中,不属于循环经济的是( ) 【素养解读】本题以环境问题为切入点,考查循环经济。通过多角度分析循环经济,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思路导引】循环经济的两大特征是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产生经济效益。解析 A、C、D三项分别是人类生活废弃物的高效利用或无害化生产,只有B项是共享单车的使用方式,是绿色出行方式,没有体现出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不属于循环经济,B项正确。答案 B迁移•对应训练下图为我国某平原生态农业种养结合模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平原应是我国的( )A.杭嘉湖平原B.宁夏平原C.三江平原D.华北平原2.从环境效益考虑,该农业生产模式的最大好处是( )A.减少了水土流失发生的频率B.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C.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污染D.延长了产业链,增加了经济效益答案 1. A 2. C 解析 第1题,据生态模式图可知,该地种植茶树,因此应位于我国南方地区。宁夏平原地处西北地区,三江平原和华北平原均地处北方地区,只有杭嘉湖平原地处南方地区,故选A项。第2题,据图可知,该农业生产模式的最大好处是废弃物得到充分利用,减少了污染,故选C项。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考地理一轮考点复习课件 第24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含解析),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原始平衡,开始不协调,自然资源,全面呈现不协调,废弃物,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循环经济,生态效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新高中地理高考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24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原始平衡,开始不协调,自然资源,全面呈现不协调,废弃物,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循环经济,生态效益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1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第27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规范训练课件新人教版,共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