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九生物与环境含解析新人教版
展开生物与环境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蚜虫、跳蝻的密度都不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B.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记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
C.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
D.密闭培养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形增长,最终长期稳定在K值附近
2.图1和图2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
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图2中的①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
D.图2中④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3.某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K值)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有下图所示的Ⅰ、Ⅱ 、Ⅲ三种可能性(不考虑该野生动物的迁入和迁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环境被破坏时环境容纳量下降,体现了环境的制约作用
B.A点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点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C.三种可能性中,曲线Ⅰ说明该种群栖息地的受破坏程度较轻或没有受到破坏
D.当曲线Ⅲ趋近零时,对该动物种群应采取就地保护
4.与传统种植农业相比,立体种植(养殖)、桑基鱼塘都有很好的生态和经济效应。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蚕粪养鱼使废物得到很好的利用,提高了能量传递效率
B.要调查鱼塘中某种鱼的密度,可采用标记重捕法和目测估计法
C.根据作物对光需求不同而进行立体种植,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D.大量引进优良作物,可增加农业生态园的物种丰富度,提高其抵抗力稳定性
5.研究人员对某草原上啮齿动物多样性进行了连续8年的定点监测研究,结果如下表所示(禁牧区:禁牧8年以上。轮牧区:草地采取围栏轮牧。过牧区:常年过度放牧)。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2002—2009年啮齿动物群落中各物种的捕获量比例(%)
鼠种 | 样地 | 均值 | ||
禁牧区 | 轮牧区 | 过牧区 | ||
子午沙鼠 | 37.66 | 39.22 | 20.70 | 32.53 |
三趾跳鼠 | 29.48 | 29.69 | 29.24 | 29.47 |
五趾跳鼠 | 7.96 | 9.88 | 26.52 | 14.79 |
阿拉善黄鼠 | 4.75 | 4.59 | 9.10 | 6.15 |
黑线仓鼠 | 5.15 | 1.07 | 1.38 | 2.53 |
小毛足鼠 | 14.94 | 14.12 | 9.52 | 12.86 |
长爪沙鼠 | 0.05 | 1.00 | 3.34 | 1.46 |
短耳仓鼠 | 0.00 | 0.43 | 0.20 | 0.21 |
A.自然和人类干扰活动是影响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
B.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啮齿动物的种群数量
C.放牧强度对草原上啮齿动物的优势种没有影响
D.在食物缺乏条件下,短耳仓鼠最有可能从该草原消失
6.某生态系统是由食草动物、草地植物、微生物等及其所在地的非生物环境组成的。某植物种群密度的调节与出生率、死亡率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中随种群密度的增加,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
B.图中种群密度的调节存在负反馈调节机制
C.牧草植物种群密度的变化主要由牧草本身的生长速率和食草动物的采食速率决定
D.若该植物种群密度长期维持在K值,则说明该植物所处的生物群落未发生演替现象
7.某莲藕池塘中存在着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存在3条食物链,每条食物链都含有3个营养级
B.图中所有的生物可以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该池塘实施莲藕和鱼共同种养模式后,鱼粪便中的能量可以流入莲藕
D.若蜘蛛的同化量增加1 J,则莲藕的同化量至少需要增加25 J
8.某同学绘制了如下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W1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
B.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D1/W1)×100%
C.流入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A2+B2+C2+D2)
D.图解表明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9.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加,F减少
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
D.A与C之间碳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F与B之间碳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10.“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
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
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
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
11.下列四项中的圆分别表示:a—生产者、b—分解者、c—原核生物、d—蓝细菌、e—腐生细菌。能正确表示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是( )
12.某被污染的湖泊中存在一条由四种生物(a、b、c、d)构成的食物链,各生物体内两种有害物质的含量如下图所示。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此图表示水体发生了富营养化现象
B.c同化的能量比d同化的少
C.两种有害物质对a的危害最小
D.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图中只缺乏分解者
13.下图是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A、B、C、D分别代表不同营养级的生物类群。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就是A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
B.在此生态系统中,若一只狼捕食了一只野兔,则该野兔中有10%~20%的能量流入这只狼体内
C.由于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一定的,所以B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C、D的能量就越少
D.B同化的能量要大于B、C、D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
14.下图为新型农业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良性循环
B.该生态系统提高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建立该系统的目的是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
D.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家畜和蚯蚓
15.下列有关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电子仪器模拟蜜蜂跳圆圈舞和摆尾舞的振动频率或声音来吸引蜜蜂,属于行为信息的应用
B.利用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种群的繁殖力下降,属于化学信息的应用
C.利用黑光灯诱捕害虫,属于物理信息的应用
D.利用信息传递作用控制动物危害属于生物防治技术
二、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有选错的得0分)
16.在水库的上游,将废弃农田和盐碱地改造成大面积芦苇湿地,通过生物降解、吸收,可以有效解决城市生活污水造成的污染问题,使水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流经该湿地的总能量是该湿地中的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B.大量种植芦苇的原因是芦苇可以吸收城市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C.湿地中生物种类多样,可利用正反馈调节维持其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
D.从废弃农田到芦苇湿地的变化属于次生演替,该过程体现了人类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7.在互花米草入侵地栽种外来植物无瓣海桑,因无瓣海桑生长快,能迅速长成高大植株形成荫蔽环境,使互花米草因缺乏光照而减少。与本地植物幼苗相比,无瓣海桑幼苗在荫蔽环境中成活率低,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促进了本地植物群落的恢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互花米草相对集中的区域选取样方以估算其在入侵地的种群密度
B.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不属于群落演替
C.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应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的过程中,需警惕外来植物潜在的入侵性
18.调查发现某种蜣螂提高了“生活品位”,不仅吃粪便,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与普通蜣螂相比,这种蜣螂后腿卷曲,便于捕猎,头部窄而长,便于吞食内脏。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从进化的角度看,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存在生殖隔离
B.从生态系统成分看,这种蜣螂既是消费者又是分解者
C.该地区的蜣螂、蜈蚣、千足虫和非生物环境构成了生态系统
D.该题中有2条食物链,即蜈蚣→蜣螂、千足虫→蜣螂
19.对一个受到轻度农药污染的湖泊进行调查,得到该湖泊内一条食物链中甲、乙、丙、丁四个种群同化的能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生物种群 | 甲 | 乙 | 丙 | 丁 |
能量/kJ | 1.3×108 | 2.8×109 | 2.9×107 | 9.1×107 |
A.在这四个种群中,甲和丁属于种间竞争关系
B.除乙种群外,其他三个种群的同化作用类型都属于异养型
C.按照生物富集原理,丙种群体内的农药残留量是最多的
D.从四个种群的营养关系上看,它们之间只能形成一条食物链
20.为了响应“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很多省市对生活垃圾进行了分类管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垃圾分类处理,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能量循环利用
B.微生物能分解垃圾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C.垃圾分类处理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此举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21.(12分)图1为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λ(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或占一年前种群数量的比例)并得到如图2所示的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a表示 。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填“a”“b”或“c”)。
(2)分析图2,前4年该林场松鼠种群数量 (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第 年松鼠的种群密度最低。第16~20年松鼠种群数量最可能呈“ ”形增长。
(3)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 ;计数时,需要计样方内以及 的个体数。
(4)在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动物的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物易脱落,则调查结果要比实际数值 (填“偏高”或“偏低”)。
22.(13分)全球气候变暖主要与碳循环平衡被破坏有关。图甲是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乙是某湿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甲
乙
(1)图甲所示生态系统中, 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碳循环的平衡是由于 的速率与 的速率之和相同(用图中数字序号表示),而导致这一平衡被打破的主要原因是 。
(2)参与过程⑦的主要生物类群除细菌和真菌外,还有一些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等。若要调查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 法采集土壤小动物。若图甲中数字序号表示能量的流动途径,则次级消费者粪便里的能量应归入 (填字母)同化的能量。
(3)湿地中的沉水植物生长于水域的中央区域,挺水植物生长于近岸的浅水,喜湿的植物生长于岸边,旱生植物分布于离岸较远处,形成了群落的 结构。由图乙可知,鱼类与螺的种间关系为 。
(4)调查该湿地中某种鸟类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从2008年以来,该地区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开始有计划地对湿地进行填埋,此举造成了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降低。
23.(14分)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①②③为特定的生理过程;图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图丙表示该生态系统中三个物种1、2、3的环境容纳量和某时刻的实际大小。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生物进行着信息的传递,其作用在于调节生物的 (填“种内”或“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2)在图甲①③过程中,碳主要以 的形式进行循环。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 (用字母表示)。
(3)图乙中,若鼠和昆虫被分解者分解的能量为a,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b,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c,则图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表示为 。
(4)假设蛇从鼠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60%,则蛇增加10 kg,至少需要植物 kg。
(5)从图丙中可知, 物种的种内竞争最剧烈,1、2、3三个物种的环境容纳量不同是因为 (从营养级或能量流动角度分析)。
24.(16分)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包括结构和功能上的稳定。下图中“置位点”为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某个理想状态,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 ,生态系统具有能量流动、 和 三大功能。
(2)某池塘中,早期藻类大量繁殖,食藻浮游动物(如水蚤)大量繁殖,藻类减少,接着又引起水蚤减少。后期排入污水,加速水蚤死亡,加重污染,导致更多水蚤死亡。上述过程,早期属于 反馈调节,后期属于 反馈调节。
(3)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定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该特性被称为 。生态系统中物种丰富度越高,营养结构越复杂,这种能力越 (填“强”或“弱”)。
(4)随着放牧强度的加大,某草场的植被大量减少,生态系统几乎崩溃,说明生态系统的 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答案:
1.C 蚜虫、跳蝻的密度都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项错误。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重捕到的动物中被标记的个体数偏小,最终计算出的结果偏大,B项错误。密闭培养瓶中活酵母菌的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S”形增长,但是由于营养物质不断被消耗,最终会逐渐减少,甚至全部死亡,D项错误。
2.C 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从而判断出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结构,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图2中①②③④依次为年龄结构、出生率和死亡率、种群数量、性别比例。b(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A项正确。c(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项正确。图2中①为年龄结构,而图1中a为性别比例,C项错误。④(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D项正确。
3.D 环境容纳量受环境的影响,环境被破坏时环境容纳量下降,体现了环境的制约作用,A项正确。A点时种群数量增加,即增长率大于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点种群数量下降,死亡率大于出生率,B项正确。曲线Ⅰ在原始的环境容纳量附近波动,说明该种群栖息地环境的受破坏程度较轻或没有受到破坏,C项正确。曲线Ⅲ表示生物逐渐灭绝,说明栖息地被完全破坏,该生物已经无法生存,因此无法实施就地保护措施,只能进行易地保护,D项错误。
4.C 蚕粪养鱼使废物得到很好的利用,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是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A项错误。要调查鱼塘中某种鱼的密度,可采用标记重捕法,目测估计法不可用来调查种群密度,B项错误。根据作物对光需求不同而进行立体种植,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C项正确。大量引进优良作物,可能威胁到本地其他物种的生存,反而使得农业生态园的物种丰富度降低,进而降低其抵抗力稳定性,D项错误。
5.C 题表中信息显示,同种动物在不同地点的捕获量不同,说明自然和人类干扰活动是影响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A项正确。啮齿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该草原上啮齿动物的种群数量,B项正确。放牧强度对草原上啮齿动物的优势种有影响,C项错误。在食物缺乏条件下,短耳仓鼠最有可能从该草原消失,D项正确。
6.D 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单一植物的种群密度变化不能准确说明群落演替的情况。
7.D 题图中存在“莲藕→斜纹夜蛾→蜘蛛”“莲藕→斜纹夜蛾→瓢虫→蜘蛛”“莲藕→莲缢管蚜→瓢虫→蜘蛛”3条食物链,其中后2条食物链都含有4个营养级,A项错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一个生物群落,而题图中没有分解者,B项错误。该池塘实施莲藕和鱼共同种养模式后,鱼粪便中的物质可以为莲藕所用,但能量不能流入莲藕,C项错误。若蜘蛛的同化量增加1 J,则莲藕的同化量至少需要增加(应按照最短食物链、能量传递效率为20%来计算)1÷20%÷20%=25(J),D项正确。
8.A 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为W1=A1+B1+C1+D1,而D1=A2+B2+C2+D2,是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的能量,因此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9.C 分析题图,A、B、D、E、F均有箭头指向C,则C表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A、C之间为双向箭头,则A表示生产者。A、D、E、F均有箭头指向B,则B表示分解者,D、E、F表示消费者。图示中包含的食物链为A→D→E→F,故E减少,短时间内D增加,F减少。碳在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10.C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而动物、植物、微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A项错误。五点取样法适合于调查植物以及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且得到的数据为估算值,B项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在竖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项正确。影响动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食物和天敌,D项错误。
11.A
12.B 分析题图可知,图中纵轴表示每千克体重有害物质的含量,这属于生物富集现象,而不是富营养化,A项错误。根据题意可以写出食物链:b→d→c→a,营养级越高,同化的能量越少,B项正确。a营养级最高,有害物质的含量最高,危害最大,C项错误。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乏分解者以及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D项错误。
13.D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能量的传递效率是指某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与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之比,与个体间的捕食获得的能量没有直接关系;B获得的能量越多,留给C、D的能量也越多;B同化的能量要大于B、C、D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因为还有一部分能量流向了分解者。
14.C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不能被循环利用的;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通过人类的活动,可以调节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蚯蚓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15.A 振动频率或声音属于物理信息,不是行为信息。
16.D 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城市污水中的能量;植物不能直接吸收有机物,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为无机物后才能被芦苇等植物吸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依靠负反馈调节来维持,而不是正反馈调节;废弃的农田保留了土壤条件,所以发生的演替为次生演替。
17.AB 调查互花米草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否则不能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A项错误。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由互花米草占优势转变为本地植物占优势的过程属于群落演替,B项错误。无瓣海桑逐渐被本地植物替代的过程中,无瓣海桑种群数量越来越少,年龄结构为衰退型,C项正确。外来物种入侵往往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因此用外来植物治理入侵植物时要谨慎,D项正确。
18.ACD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这种蜣螂与普通蜣螂之间在生活习性和形态结构上有差异,但没有研究它们之间能否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代是否可育,所以无法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A项符合题意。由于这种蜣螂能吃粪便,属于分解者,还取食蜈蚣、千足虫等,属于消费者,B项不符合题意。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构成,C项符合题意。食物链应以生产者为起点,D项符合题意。
19.ABC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因此乙的营养级最低,其次是甲和丁,丙的营养级最高,由于甲和丁处于同一个营养级,所以它们之间是种间竞争关系,A项正确。乙是生产者,属于自养生物,其他三个种群的同化作用类型都属于异养型,B项正确。按照生物富集原理,营养级越高,农药残留量就越多,毒物的富集量越多,因此丙的农药残留量最多,C项正确。由以上分析可知,甲和丁处于同一营养级,因此四种生物之间只能形成两条食物链,即乙→甲→丙、乙→丁→丙,D项错误。
20.BCD 垃圾分类处理,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和物质的循环利用,但能量不能循环利用,A项错误。
21.答案:(1)性别比例 b (2)基本不变 9或10 J (3)随机取样 相邻两边上 (4)偏高
解析:(1)题图1中, a、b、c依次表示性别比例、年龄结构和种群密度。年龄结构是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2)前4年,种群的λ为1 ,则前4年该林场松鼠种群数量基本没有改变。第4~9年松鼠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第10年时λ等于1,说明第10年松鼠种群数量与第9年相同,因此第9年或第10年时种群密度最低。第16~20年,λ不变且大于1,则种群数量最可能呈“J”形增长。(3)采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计数时,需要统计样方内以及相邻两边上的个体数。(4)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时,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是种群中个体总数=(标记个体总数/重捕个体中所含标记数)×重捕个体数。若标记物易脱落,则会使重捕动物中含标记物的个体减少,则调查结果要比实际数值偏高。
22.答案:(1)A、B、C、E ① ④⑤⑥⑦ 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 (2)取样器取样 B (3)水平 种间竞争和捕食 (4)标记重捕 抵抗力
解析:(1)生物群落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不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题图甲中A是次级消费者,B是初级消费者,C是生产者,D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E是分解者。碳循环的平衡是由于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速率相同,即图中①的速率与④⑤⑥⑦的速率之和相等。(2)分解者包括腐生细菌和真菌及一些生活在土壤中的小动物等。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常用取样器取样法采集土壤小动物。若图中数字序号表示能量的流动途径,则次级消费者粪便里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的能量,应归入上一营养级B同化的能量。(3)湿地中的沉水植物生长于水域的中央区域,挺水植物生长于近岸的浅水,喜湿的植物生长于岸边,旱生植物分布于离岸较远处,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鱼类与螺的种间关系为种间竞争和捕食。(4)鸟类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因此调查该湿地中某种鸟类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记重捕法。填埋湿地增加耕地面积,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23.答案:(1)种间 (2)二氧化碳 B、D (3)b+c (4)650 (5)2 1、2、3三个物种的营养级不同,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环境容纳量越小
解析:题图甲中,根据A与D之间的双箭头和指向A的箭头最多可知,A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D是生产者,由B、C、D的箭头关系可知,B是消费者,C是分解者。(1)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进而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2)题图甲中①③分别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两个过程中碳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题图乙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对应图甲中的D和B。(3)某一个营养级的同化量=其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因此题图乙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b+c。(4)已知蛇从鼠处直接获得的食物占其食物总量的60%,则蛇增加10 kg,至少需要植物的质量=10×60%÷20%÷20%+10×(1-60%)÷20%÷20%÷20%=650(kg)。(5)题图丙中物种2的种群数量远高于环境容纳量,种内竞争最剧烈;1、2、3三个物种的环境容纳量不同,是因为三个物种的营养级不同,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越少,环境容纳量越小。
24.答案:(1)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2)负 正 (3)抵抗力稳定性 强 (4)自我调节
2023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A卷单元检测含答案: 这是一份2023届人教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生物与环境A卷单元检测含答案,共2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十发酵工程含解析新人教版: 这是一份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十发酵工程含解析新人教版,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八生命活动的调节含解析新人教版: 这是一份新教材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八生命活动的调节含解析新人教版,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非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