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份2022届中考典型解答题专题练习:一次函数与圆综合问题
2022届中考典型解答题专题练习:一次函数与圆综合问题 一、解答题(共9小题;共117分)1. 如图,圆 O 的半径为 1,过点 A2,0 的直线与圆 O 相切于点 B,与 y 轴相交于点 C. (1)求 AB 的长;(2)求直线 AB 的解析式. 2.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点 A 的坐标为 0,m,且 m≠0,点 B 的坐标为 n,0,将线段 AB 绕点 B 顺时针旋转 90∘.得到线段 BA1,称点 A1 为点 A 关于点 B 的“伴随点”,图 1 为点 A 关于点 B 的“伴随点”的示意图. (1)已知点 A0,4,①当点 B 的坐标分别为 1,0,−2,0 时,点 A 关于点 B 的“伴随点”的坐标分别为 , ;(2)②点 x,y 是点 A 关于点 B 的“伴随点”,直接写出 y 与 x 之间的关系式;(3)如图 2,点 C 的坐标为 −3,0,以 C 为圆心,2 为半径作圆,若在 ⊙C 上存在点 A 关于点 B 的“伴随点”,直接写出点 A 的纵坐标 m 的取值范围. 3. 如图,一次函数 y=x+4 的图象分别交 x 轴、 y 轴于 A,B 两点,点 P 是线段 AB 上的一动点,以 P 为圆心,r 为半径画圆. (1)若点 P 的横坐标为 −3,当 ⊙P 与 x 轴相切时,求半径 r 的值并判断此时 ⊙P 与 y 轴的位置关系;(2)若 r=52,当 ⊙P 与坐标轴有且只有 3 个公共点时,求点 P 的坐标. 4. 对于平面内的图形 G1 和图形 G2,记平面内一点 P 到图形 G1 上各点的最短距离为 d1,点 P 到图形 G2 上各点的最短距离为 d2,若 d1=d2,就称点 P 是图形 G1 和图形 G2 的一个“等距点”.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已知点 A6,0,B0,23.(1)在 C4,0,D2,0,E1,3 三点中,点 A 和点 B 的等距点是 .(2)已知直线 y=2. ①若点 A 和直线 y=2 的等距点在 x 轴上,则该等距点的坐标为 . ②若直线 y=b 上存在点 A 和直线 y=2 的等距点,求实数 b 的取值范围.(3)记直线 AB 为直线 l1,直线 l2:y=−33x,以原点 O 为圆心作半径为 r 的 ⊙O.若 ⊙O 上有 m 个直线 l1 和直线 l2 的等距点,以及 n 个直线 l1 和 y 轴的等距点(m≠0,n≠0),当 m≠n 时,求 r 的取值范围. 5. 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的点 P 和 ⊙C,给出如下定义:若 ⊙C 上存在两个点 A,B,使得点 P 在射线 BC 上,且 ∠APB=14∠ACB 0∘<∠ACB<180∘,则称 P 为 ⊙C 的依附点.(1)当 ⊙O 的半径为 1 时, ①已知点 D−1,0,E0,−2,F2.5,0,在点 D,E,F 中,⊙O 的依附点是 ; ② 点 T 在直线 y=−x 上,若 T 为 ⊙O 的依附点,求点 T 的横坐标 t 的取值范围;(2)⊙C 的圆心在 x 轴上,半径为 2,直线 y=−x+2 与 x 轴、 y 轴分别交于点 M,N,若线段 MN 上的所有点都是 ⊙C 的依附点,直接写出圆心 C 的横坐标 m 的取值范围. 6. 解答下列问题.(1)在直角坐标平面内,已知 ⊙O 的半径为 R,点 A 为 ⊙O 上任意一点,定点 B 与圆心 O 的距离为 m,线段 AB 的长度为 l.则当 m≥R 时,l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依次为 , ,当 m
0 与 x 轴,y 轴分别交于 A,B,若线段 AB 上存在点 P,使得 3≤KP≤23,请你直接写出 b 的取值范围. 7. 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图形 G 上点 Px,y 的纵坐标 y 与其横坐标 x 的差 y−x 称为 P 点的“坐标差”,而图形 G 上所有点的“坐标差”中的最大值称为图形 G 的“特征值”.(1)①点 A1,3 的“坐标差”为 . ②抛物线 y=−x2+3x+3 的“特征值”为 .(2)某二次函数 y=−x2+bx+cc≠0 的“特征值”为 1,点 Bm,0 与点 C 分别是此二次函数的图象与 x 轴和 y 轴的交点,且点 B 与点 C 的“坐标差”相等. ①直接写出 m= (用含 c 的式子表示); ②求此二次函数的表达式.(3)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以 M2,3 为圆心,2 为半径的圆与直线 y=x 相交于点 D,E 请直接写出 ⊙M 的“特征值”为 . 8.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点 A 是 x 轴外的一点,若平面内的点 B 满足:线段 AB 的长度与点 A 到 x 轴的距离相等,则称点 B 是点 A 的“等距点”.(1)若点 A 的坐标为 0,2,点 P12,2,P21,−4,P3−3,1 中,点 A 的“等距点”是 ;(2)若点 M1,2 和点 N1,8 是点 A 的两个“等距点”,求点 A 的坐标;(3)记函数 y=33xx>0 的图象为 L,⊙T 的半径为 2,圆心坐标为 T0,t.若在 L 上存在点 M,⊙T 上存在点 N,满足点 N 是点 M 的“等距点”,直接写出 t 的取值范围. 9. 如图,在 Rt△ABC 中,∠ACB=90∘,AC=6 cm,∠ABC=30∘,动点 P 从点 B 出发,在 BA 边上以每秒 2 cm 的速度向点 A 匀速运动,同时动点 Q 从点 C 出发,在 CB 边上以每秒 3 cm 的速度向点 B 匀速运动,运动时间为 t 秒(0≤t≤6),连接 PQ,以 PQ 为直径作 ⊙O. (1)当 t=1 时,求 △BPQ 的面积;(2)设 ⊙O 的面积为 y,求 y 与 t 的函数解析式;(3)若 ⊙O 与 Rt△ABC 的一条边相切,求 t 的值.答案第一部分1. (1) 连接 OB,则 △OAB 为直角三角形, ∴AB=22−12=3. (2) ∵∠A=∠A,∠ABO=∠AOC, ∴△ABO∽△AOC. ∴ABAO=BOOC,即:32=1OC.解得:OC=233, ∴ 点 C 坐标为 0,233.设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kx+233,将点 A2,0 代入,解得:k=−33, ∴ 以直线 AB 为图象的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33x+233.2. (1) 5,1;2,−2【解析】①如图 1 中,作 A1M⊥x 轴于 M. ∴AB=BA1,∠AOB=∠A1MB=90∘,易证 ∠ABO=∠A1, ∴△ABO≌△BA1MAAS, ∴OA=BM,OB=A1M,当 A0,4,B1,0 时,BM=4,A1M=1,OM=5, ∴A15,1,当 A0,4,B−2,0 时,同法可得 A12,−2. (2) y=x−4.【解析】如图 2 中,取 N4,0,则 OA=ON,作 A1M⊥x 轴于 M, ∵△ABO≌△BA1M, ∴OA=BM=ON,OB=A1M, ∴OB=MN=A1M, ∴△A1MN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A1NM=45∘, ∴ 点 A1 在经过点 N,与 x 轴的夹角为 45∘ 的直线上,易知这条直线的解析式为 y=x−4, ∴P1x,y 是点 A 关于点 B 的“伴随点”,y 与 x 之间的关系式为 y=x−4. (3) m≤−1 或 m≥1.【解析】如图 3 中,由(1)可知,A0,m 关于 B 的“伴随点”A1x,y, y 与 x 之间的关系式:y=x−m,由题意可知,当直线 y=x−m 与 ⊙C 有交点时,在 ⊙C 上存在点 A 关于点 B 的“伴随点”,易知相切时 m=±1,观察图象可知,满足条件的 m 的范围为:m≤−1 或 m≥1.3. (1) 把 x=−3 代入 y=x+4,得:y=1, ∴P−3,1,即此时点 P 到 x 轴的距离为 1,到 y 轴的距离为 3, ∴ 当 ⊙P 与 x 轴相切时,r 的值为 1,此时 ⊙P 与 y 轴相离. (2) 当 ⊙P 与 x 轴相切,与 y 轴相交时,则点 P 的纵坐标为 52,把 y=52 代入 y=x+4,得:x=−32, ∴ 点 P 的坐标为 −32,52;当 ⊙P 与 y 轴相切,与 x 轴相交时,则点 P 的横坐标是 −52,把 x=−52 代入 y=x+4,得:y=32, ∴ 点 P 的坐标为 −52,32.综上,⊙P 与坐标轴有且只有 3 个公共点时,点 P 的坐标为 −32,52 或 −52,32.4. (1) D【解析】∵A6,0,B0,23,C4,0,D2,0,E1,3, ∴AC=2,BC=27;DA=4,BD=4;AE=34,BE=22−123, ∵AD=BD,故点 D 是点 A 和点 B 的等距点. (2) ① 4,0 或 8,0 ②如图,设直线 y=b 上的点 M 为点 A 和直线 y=2 的等距点,连接 MA,过点 M 作直线 y=2 的垂线,垂足为点 N. ∵ 点 M 为点 A 和直线 y=2 的等距点, ∴MN2=MA2. ∵ 点 M 在直线 y=b 上,故可设点 M 的坐标为 x,b,则 2−b2=b2+6−x2, ∴x2−12x+4b+32=0, ∵ 方程有实根, ∴Δ=−122−44b+32≥0, ∴b≤1.【解析】①设等距点的坐标为 x,0, ∴2=∣x−6∣, ∴x=4或8, ∴ 等距点的坐标为 4,0 或 8,0. (3) 如图 2,由题意知,直线 l1 和直线 l2 的等距点在直线 l3:y=−33x+3 上,而直线 l1 和 y 轴的等距点在直线 l4:y=−3x+23 或 l5:y=33x+23 上. ∴r=3 或 r≥3.5. (1) ① E,F; ② −3220 与以 O 为圆心, 32 为半径的圆相切时,32=32b, ∴b=1;当 y=−3x+3bb>0 与以 O 为圆心, 3 为半径的圆相切时,32=3b, ∴b=2, ∴1≤b≤2.7. (1) ① 2;② 4【解析】① ∵ 点 A 的坐标为 1,3, ∴ 点 A 的坐标差为:3−1=2;② ∵ 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x2+3x+3, ∴ 该二次函数图象上所有点的坐标差都满足:y−x=−x2+3x+3−x=−x2+2x+3, ∵y−x=−x2+2x+3=−x−12+4,即该二次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差的最大值为 4, ∴ 该二次函数图象的特征值为:4. (2) ① −c ② ∵m=−c, ∴B−c,0,将其代入 y=x2+bx+cc≠0 中,得 −c2−bc+c=0, ∵c≠0, ∴−c−b+1=0, ∴c=−b+1, ⋯⋯① ∴y=x2+bx+c 的“坐标差”为:y−x=−x2+bx+c−x=−x2+b−1x+c, ∵“特征值”为 1, ∴4⋅−1⋅c−b−124×−1=1, ⋯⋯② 将①代入②中,得:b=3, ∴c=−2, ∴ 抛物线的表达式为 y=−x2+3x−2;【解析】①由已知易得点 C 的坐标为 0,c,而 B 的坐标为 m,0, ∴ 点 C 的坐标差为:c−0,点 B 的坐标差为:0−m,又 ∵ 点 B 与点 C 的“坐标差”相等, ∴c−0=0−m, ∴m=−c; (3) 22+1【解析】如图,过点 M 作直线 PF⊥DE,交 ⊙M 于点 P 和 F, ∵ 直线 DE 的解析式为:y=x,点 M 的坐标为 2,3, ∴ 直线 PF 的解析式为 y=−x+5, ∵ 直线 y=x 上所有点的坐标差都等于 0,而在直线 y=x 的右侧距离直线 y=x 越远的点的坐标差就越大,而 ⊙M 上点 P 距离直线 y=x 最远, ∴ 点 P 的坐标差就是 ⊙M 的“特征值”,设点 P 的坐标为 x,y, ∵ 点 P 到点 M2,3 的距离为 2, ∴ 有 x−22+y−32=4,又 ∵ 点 Px,y 在直线 y=−x+5 上, ∴x−22+−x+22=4,解得:x1=2+2,x2=2−2, ∴ 对应的:y1=3−2,y2=3+2, ∴ 点 P 的坐标为 2−2,3+2, ∴ 点 P 的坐标差为:3+2−2−2=22+1, ∴⊙M 的“特征值”为:22+1.8. (1) P1,P3【解析】∵AP1=2−0=2, AP2=1−02+−4−22=37, AP3=−3−02+1−22=2, ∴ 点 A 的“等距点”是 P1,P3. (2) ∵ 点 M1,2 和点 N1,8 是点 A 的两个“等距点”, ∴AM=AN, ∴ 点 A 在线段 MN 的垂直平分线上.设 MN 与其垂直平分线交于点 C,点 A 的坐标为 m,n,如图 1 所示. ∵ 点 M1,2,点 N1,8, ∴ 点 C 的坐标为 1,5,AM=AN=n=5, ∴CM=3,AC=AM2−CM2=4, ∴m=1−4=−3 或 m=1+4=5, ∴ 点 A 的坐标为 −3,5 或 5,5. (3) −20,则 TM=a−02+33a−t2,MD=33a, MN=a−02+33a−t2−2.依题意,得:MD=MN,即 33a=a−02+33a−t2−2,整理,得:a2−233t+2a+t2−4=0, ∵ 关于 a 的一元二次方程有解, ∴Δ=−233t+22−4×1×t2−4≥0,即 t2−2t−8≤0,解得:−2≤t≤4.当 t=−2 时,a2=0,不合题意,舍去. ∴t 的取值范围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