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5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课后复习题
展开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交通工具的改进
1.据记载,188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
C.清朝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
D.迷信思想阻碍科技传播
2.(2021山东青岛期末)近代上海“自轮船、火车通行,往来有一定时刻”。这一现象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 ( )
A.促使了城市布局的改变
B.加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
C.传播了民主共和的思想
D.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
3.近年来,在“低碳出行”的倡议下,新型有轨电车成为很多城市的新宠。但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时,当时许多人认为电车会电死人而不敢上车,街上经常出现“好人不坐电车”的标语。这一现象说明20世纪初的中国 ( )
A.西方工业革命成果早已传入
B.旧的思想观念对人们影响依然巨大
C.交通运输业已经近代化
D.中西方文化冲突严重
4.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发明了飞机。1909—1949年,我国多次选派留学生赴英、美、苏、法等国学习军事航空和飞机制造技术,他们学成回国后,积极主持或参与中国飞机的研制工作,试制成功了中国最早的水上飞机、仿苏E-16驱逐机、运输机等。这说明 ( )
A.留学生促进了中国航空事业的发展
B.航空救国是所有知识分子的理想
C.中国航空工业近代化起步比较晚
D.近代中国的航空工业技术力量雄厚
5.(2020河南南阳高一期末)1890年前后,一位居住浙江余姚蒋村的小地主,从蒋村坐木船到宁波要花三天两夜,从宁波乘轮船到上海,路虽然远十倍,但一夜之间就到了。受此刺激,他后来要自己的儿子离开私塾到教会学校读书,学习西方制造。材料实质上反映出 ( )
A.近代中国人的物质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B.上海与浙江等周边地区的交通非常发达
C.西方工业品的输入影响到民众生活习俗
D.交通工具的进步推动人的思想观念转变
题组二 通讯工具的改进
6.(2020河北学业水平考试)清朝晚期,北京地区流行一首竹枝词:“百尺高竿竖道边,千里邮音片刻传。若使中间铜线断,机关虽密亦徒然。”这段材料适于研究 ( )
A.通讯设施的发展
B.习俗风尚的变革
C.交通工具的更新
D.居室建筑的演进
7.(2020广东珠海高一期末)经总理衙门批准,1878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5处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馆,收发中外信件。这一做法 ( )
A.损害了中国关税主权
B.建立起中国近代邮政体制
C.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
D.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需要
8.1903年,梁启超曾记载:(此电)改由大西洋发,循前此欧洲与东方通行之旧线至马尼拉,复由马尼拉用新海电至旧金山,经美洲大陆复还纽约。发电时十一点五十五分,接电时十二点四分三十秒,相距仅九分零三十秒云。他所描述的是下列哪一项近代新式发明 ( )
A.电报 B.有线电话
C.无线电话 D.电子邮件
9.下图所示为近代一则电话广告,广告中有“无论天气冷、热、晴、雨,可以足不出门,立刻使你将各种事情很顺利的办妥……装有电话的家庭,处处可以享受迅速便利舒适的利益,而且可以节省劳力、时间、金钱”等字样。该广告反映出 ( )
A.电话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
B.电话于19世纪末传入中国
C.电话推动了妇女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D.电话是民族工业的领跑者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交通、通讯工具的改进
1.()20世纪,某报刊评论道:“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每至礼拜日,必有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疾驰于南京路、静安寺路、福州路。”这说明当时上海 ( )
A.汽车已经走进普通百姓家庭
B.交通全面实现现代化
C.新式交通工具冲击着传统观念
D.奢侈风气最为盛行
2.(2021山东滨州期末,)下面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公共汽车运营调度时刻表。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汉口公共汽车运营调度时刻表
站名 | 车到分秒 | 车开分秒 | 停车分秒 |
三元里 | — | 28分15秒 | — |
六合路 | 31分25秒 | 31分55秒 | 30秒 |
华清街 | 35分50秒 | 36分55秒 | 1分5秒 |
青年会 | 40分5秒 | 40分50秒 | 45秒 |
怡园 | 45分55秒 | 46分35秒 | 40秒 |
六渡桥 | 55分45秒 | 56分15秒 | 30秒 |
居仁门 | 1时01分20秒 | 1时01分45秒 | 25秒 |
A.辛亥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
B.时间观念成为日常生活的需要
C.汽车是居民最主要的出行方式
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的管理
3.(2021湖北十堰高一期末,)清末,有线电报自上海北达北京,“东北则达吉林、黑龙江俄界,西北则达甘肃、新疆,东南则达闽、粤、台湾,西南则达广西、云南”,连成了一个“殊方万里,呼吸可通”的电报网。有线电报的进步 ( )
A.便利了不同地区的联系
B.致使区域发展逐渐失衡
C.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进一步巩固了清朝统治
题组二 综合题组
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意大利人马可尼,16岁时受介绍物理学家赫兹电磁振荡实验文章的启发,开始进行电磁实验。1895年成功实现电磁波信号传递,并把传送距离扩大到2.7公里。
1896年,马可尼到英国并取得英国专利,1897年,在英国成立了无线电报通信公司。短短3年,马可尼第一个使无线电投入商业实用,并使无线电信号越过英吉利海峡。马可尼没有满足,他把目光投向辽阔的大西洋。1902年,试验成功,加拿大政府特地拨出1.6万英镑,让马可尼建立大功率发射台。英国和加拿大洲际无线电通信成功后,美国也请马可尼主持建造无线电发射台。1903年春天,从美国向英国《泰晤士报》用无线电传递的最新讯息当天就可以见报。随后德国、比利时和刚果等很多国家也都建造了马可尼式无线电台,成百艘邮船纷纷采用马可尼装置,无线电开始成了全球性事业。
——摘编自《波波夫与马可尼》
材料二 19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交通和通信的呼声日益高涨。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得清政府迫切需要创办电报沟通军事和外交信息。
在朝廷的支持下,直隶总督李鸿章在1877年主持铺设了从天津机器局至直隶总督衙署的电线,1880年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之后还开设了电报学堂,中国近代电讯事业也由此开始。1881年11月,随着津沪电报线开通,中国第一条电报干线形成。此后,历经近十年建设,形成了连通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省的沪粤线,上海至汉口的“长江电线”,汉口经四川到云南蒙自的第四条干线和保定经太原、西安、兰州到嘉峪关的陕甘电报线等五大通信干线。至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除西藏等少数边陲地区,大部分省和重要商业城市都已通电报,初步形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电讯网。
——摘编自邓绍根《论晚清电报兴起与
近代中国新闻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马可尼式无线电台产生的原因并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时期我国电讯事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答案全解全析
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5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基础过关练
1.B | 2.D | 3.B | 4.A | 5.D | 6.A | 7.D | 8.A |
9.A |
|
|
|
|
|
|
|
1.B 题目中的信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表明封建等级制度严重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引进和推广,不利于社会的发展,B项正确。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清朝政府……修建……铁路”不符,错误;材料强调清朝的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并非强调清朝的天朝上国思想根深蒂固,C项错误;材料未涉及迷信思想,D项错误。
2.D “往来有一定时刻”指搭乘轮船、火车必须遵从时间安排,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时间观念,D项正确。交通工具“往来有一定时刻”改变的是人们的时间观念,A、B、C三项都与这一主旨不符,排除。
3.B 依据题干“新型有轨电车”可知,这是西方工业文明的产物,根据材料“1906年电车在天津出现时,当时许多人认为电车会电死人而不敢上车,街上经常出现‘好人不坐电车’的标语”可知,电车在天津出现时中国人对其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这体现出旧的思想观念对人们影响依然巨大,B项正确。
4.A 从材料反映的中国留学生为中国航空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来看,留学生是促进中国航空业发展的重要力量,A项正确。B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1905年中国航空事业开始起步,与世界基本同步,C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近代中国的航空工业技术力量雄厚,D项错误。
5.D 材料前半部分主要叙述近代轮船交通的优越性,后半部分叙述了该“小地主”让儿子离开私塾而到教会学校学习西方制造的情况,“受此刺激”是整个故事的转折点,也是“小地主”观念变化的转折点,D项正确。A、B两项只是表面现象,与题干的“实质上反映出”不符,排除;C项的“生活习俗”与材料不符,排除。
6.A 材料中“百尺高竿竖道边,千里邮音片刻传。若使中间铜线断,机关虽密亦徒然”反映的是有线电报的情况,可以用来研究近代中国通讯事业的发展,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7.D 通过材料“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馆,收发中外信件”可以看出,这一做法适应了社会生活的变化,D项正确。《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条款损害了中国关税主权,A项错误;近代中国邮政体制的建立以大清邮局设立为标志,B项错误;材料信息与中国外交近代化没有关系,C项错误。
8.A 材料中“(此电)改由大西洋发……发电时十一点五十五分,接电时十二点四分三十秒,相距仅九分零三十秒云”反映的通讯工具是电报,材料描述了电报的快捷通讯功能,A项正确。
9.A 根据材料可知,近代的电话广告宣传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顺利地把事情办妥,相比以前具有极大的便利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和西方科技文化的传入,西方的生活方式也逐步渗透到国民生活之中,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A项正确。图中并未描述电话传入的时间,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不符合史实,故均排除。
能力提升练
1.C | 2.B | 3.A |
1.C 从材料“上海近日以乘汽车为豪”“许多少年男女同乘一车”可以看出,汽车这种交通工具的出现给社会消费观念和社会风气带来变化,故答案为C。材料没有体现当时上海的汽车走进普通家庭,排除A。单从汽车一种交通工具不能体现交通全面实现现代化,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奢侈风气盛行,D错误。
2.B 通过阅读表格可知,公共汽车运营调度时刻表在规范服务的同时,也要求乘客配合运营,事先了解相关的站点以及汽车到站、驶离和停站时间,合理安排个人出行,这表明时间观念成为日常生活的需要,B项正确。公共汽车运营时间的规范并非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的影响,A项错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交通运输业发展不平衡,汽车还不是最主要的出行方式,C项错误;汉口公共汽车运营时间的规范和国家的管理无直接关系,D项错误。
3.A 从材料中“东北则达吉林、黑龙江俄界,西北则达甘肃、新疆,东南则达闽、粤、台湾,西南则达广西、云南”“殊方万里,呼吸可通”明显可以看出有线电报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联系的加强,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4.答案 (1)原因:电磁学理论的突破,科学与技术的结合;英、美等国政府的支持;资本主义发展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对新的通讯工具的需求;马可尼本人的不懈努力。
影响: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加快了信息的流通,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2)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推动;民族危机的加深,清政府沟通军事和外交信息的需要;电报学堂的开设,培养了大量人才;电报在传播信息方面的巨大优势。
解析 (1)原因,根据材料“受介绍物理学家赫兹电磁振荡实验文章的启发,开始进行电磁实验”“马可尼到英国并取得英国专利”“马可尼没有满足,他把目光投向辽阔的大西洋”等信息并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来回答。影响,联系所学从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加快信息交流、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等方面来回答。
(2)原因,根据材料“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改革交通和通信的呼声日益高涨。民族危机的加深,使得清政府迫切需要创办电报沟通军事和外交信息”“1880年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之后还开设了电报学堂,中国近代电讯事业也由此开始”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全书综合测评-2022版历史必修2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 这是一份全书综合测评-2022版历史必修2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共13页。
人教版 (新课标)18 罗斯福新政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18 罗斯福新政巩固练习,共7页。
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6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2 经济史16 大众传媒的变迁课时训练,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