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3课 宋明理学同步训练题
展开题组一 三教合一
1.(2020山西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葛洪在《抱朴子》中写道:“且夫养性者,道之余也;礼乐者,儒之末也。所以贵儒者,以其移风易俗,不唯揖让与盘旋也。所以尊道者,以其不言而化行,匪独养生之一事也。”材料旨在强调 ( )
A.修身养性 B.“尊道”“贵儒”
C.独尊儒学 D.独尊道家
2.(2021湖南长沙长郡中学高一期末)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因具有帮助人们排遣苦闷、消弭死亡恐惧的作用而繁荣,但佛教的“六度”与儒学的“五常”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全梁文》中记载,“释氏(释迦牟尼)之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这反映了( )
A.传统的价值观逐渐变异
B.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佛教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D.三教合流的趋势已出现
3.(2021安徽合肥六中高二月考)唐中期兴起的古文运动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载道”,反对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认为其不便于自由表达儒家思想,又背离了儒家社会教化的需要。据此可知,唐代古文运动旨在( )
A.巩固儒学主流地位
B.实现文学的世俗化
C.推广新型文学体裁
D.确立儒学主流地位
题组二 程朱理学
4.(2021四川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二期中)下图是北宋著名学者张载留下的宝贵思想遗产,这表明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 )
A.学习古代圣人的精神
B.遵守人间社会伦理规范
C.为百姓创造幸福生活
D.重建人间社会价值标准
5.(2020四川成都高二第一学期期末)朱熹向宋孝宗进谏“今日之急务,为陛下言之:大本者,陛下之心”,并提出“人主”存胸中之“天理”,灭胸中之“人欲”。这表明他主张( )
A.极力限制君主权力
B.宣扬天理以遏制臣民的欲求
C.践行“正君心”的理论
D.重建维护君主专制的道德观
6.《朱子语类》载:“且以饮食言之,凡饥渴而欲得饮食以充其饱且足者,皆人心也。然必有义理存焉,有可以食,有不可以食。”这意味着朱熹( )
A.认为人性本质是恶
B.肯定人正当的欲求
C.倡导适当放纵私欲
D.特别关注百姓生计
7.(2020吉林实验中学高二期末)朱熹的成才之路始于儒家经典,他在学习过程中广泛涉猎佛道思想,最后回归孔孟。但他学成后,对佛道又有很多批评和攻击的言论。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程朱理学中融合了佛道思想
B.朱熹最终对佛道思想产生排斥
C.理学是以先秦儒学为起点的
D.朱熹维护儒学纯粹性的精神趋向
题组三 陆王心学
8.(2021陕西汉中五校高二月考)陆九渊认为虽然本心即理,心中之理本无少欠,但由于气禀物欲的遮蔽,需要用功夫洗涤刮磨。他还认为“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须剥落得净尽方是”。其“剥落”的方式是( )
A.向内探索 B.“格物致知”
C.向外探索 D.内外探索
9.(2021黑龙江哈尔滨三中高二月考)王阳明在给他儿子的信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这反映出王阳明强调( )
A.修养本心 B.勤奋好学
C.“格物致知”D.学以致用
10.“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说明王阳明( )
A.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 B.主张圣人之道就是天理
C.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思想 D.提出“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三教合一
1.()宋代禅师契嵩在《寂子解》中说:“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乎治。儒者,圣人之大有为者也;佛者,圣人之大无为者也。有为者以治世,无为者以治心。……儒者欲人因教以正其生,佛者欲人由教以正其心。……故治世者,非儒不可也;治出世,非佛亦不可也。”这说明( )
A.佛教试图保持独立性
B.佛教亦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儒学正统地位稳固
D.佛教发展了儒家思想
2.(2021山西运城高二月考,)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指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特别是释)却风靡数百年。陈寅恪在这里强调的是魏晋时期( )
A.儒学正统地位根深蒂固
B.儒学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C.佛、道成为社会发展主流
D.文化呈现出多元化发展
题组二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3.(2021陕西延安一中高二月考,)程颐在给程颢撰写的墓表中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王阳明认为宋儒的“格物致知”误导世人很久,“致良知”才真的阐明了“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这说明程颐和王阳明都( )
A.主张改造理学 B.注重道统权威
C.重书本、轻实践D.强调学术创新
4.(2021重庆清华中学高二月考,)王阳明认为士大夫凭借修养治理天下,农民凭借农具来养家糊口,“士农以其尽心于修治具养者,而利器通货,犹其士与农也”,工匠和商人则“以其尽心于利器通货者,而修治具养,犹其工与商也”。“故曰:四民异业而同道。”他的观点( )
A.体现近代民主思想的萌生
B.为明清思想家所继承
C.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
D.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题组三 综合题组
5.(2020北京昌平高三期末,)重庆大足石刻的造像题材均源于佛教。南宋僧人赵智凤开凿的宝顶山第15~18龛的大型佛教造像是大足石刻的经典。解读以下信息,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
A.儒学家借佛教强化伦理道德秩序
B.儒学与佛教出现了争鸣之势
C.统治者推行“三教并行”的政策
D.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
6.()儒、佛、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间的关系经历了漫长演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世之卓然不惑而有力者,莫不欲去之。……攻之暂破而愈坚,扑之未灭而愈炽,遂至于无可奈何,是果不可去邪?盖亦未知其方也。……然则礼义者,胜佛之本也。今一介之士,知礼义者尚能不为之屈,使天下皆知礼义,则胜之矣,此自然之势也。
——欧阳修《本论》
材料二 然以释氏所见较之吾儒,彼不可谓无所见,但却只是从外面见得个影子,不曾见得里许真实道理,所以见处则尽高明脱洒,而用处七颠八倒,无有是处。
——朱熹《答陈卫道》
材料一中,欧阳修是如何看待佛、儒关系的?
材料二中,朱熹对佛学持何种态度?这对他的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B 据“贵儒者,以其移风易俗”“尊道者,以其不言而化行”可知,葛洪主张“尊道”“贵儒”,故选B项;修身养性是道家的主张,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作者不仅认识到儒学的作用,也认识到道家在行为教化方面的作用,排除C项;作者不仅认识到道家的作用,也认识到儒学在移风易俗方面的作用,排除D项。
2.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它主动地吸收儒家思想来适应社会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佛教的变异,而不是传统价值观的变异,故排除A项。B项说法既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没有涉及道家思想,故排除D项。
3.A 据“背离了儒家社会教化的需要”可知,唐代的古文运动意在重倡儒学,巩固儒学的主流地位,故选A项;反对六朝以来的浮艳文风,重倡儒学,主张“文以载道”,并不等同于实现文学的世俗化,排除B项;“古文”并非新型文学体裁,排除C项;儒学的主流地位在汉武帝时期就已经确立,排除D项。
4.D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即创立天地间的伦理规范和行为准则,为百姓创造幸福安康的生活,继承和弘扬古代圣人的学说和精神,实现人类社会的万世太平,综合可知,理学家们创立理学的目的是重建人间社会的价值标准,故选D项;学习古代圣人的精神只是对“为往圣继绝学”的理解,排除A项;遵守人间社会伦理规范只是对“为天地立心”的理解,排除B项;为百姓创造幸福生活只是对“为生民立命”的理解,排除C项。
5.C 材料中提及“人主”要存胸中之“天理”,灭胸中之“人欲”,这表明朱熹主张践行“正君心”的理论,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并未主张极力限制君主权力,排除A项;材料表明朱熹主张君主要存胸中之“天理”,灭胸中之“人欲”,但没有体现其主张遏制臣民的欲求,排除B项;材料是对君主本人的道德要求,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6.B “且以饮食言之,凡饥渴而欲得饮食以充其饱且足者,皆人心也。然必有义理存焉,有可以食,有不可以食”体现了朱熹对人的正当欲求的肯定,故B项正确;A、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7.D 材料侧重朱熹前后对佛道思想的不同态度,A、B两项均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理学的发展历程,故排除C项。儒学吸收了佛道思想,获得了新发展,达到了理学阶段,之后为维护其正统地位,朱熹又大力排斥当时影响力很大的佛道思想,故D项正确。
8.A 陆九渊是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据材料“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须剥落得净尽方是”并结合所学可知,心学所求的是探索自己的内心,故选A项;“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认识论,排除B项;向外探索是“格物致知”的方式,排除C项;内外探索与心学不符,排除D项。
9.A “蒂若坏,果必坠”的意思是蒂如果坏掉了,必然不能给果实输送营养,也承载不住果实的重量,果实就会掉落。这个“蒂”其实就像我们的心,心要是坏了,人也就堕落了,这体现了王阳明修养本心的思想,故选A项;材料强调修养本心,与具体行为无关,故没有体现勤奋好学,排除B项;“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认识论,排除C项;学以致用是指将所学用于实际,材料中没有提及王阳明思想在实际当中的应用,排除D项。
10.A 王阳明继承了陆九渊“吾心即是真理”的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故应从自己内心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故答案为A项。由材料信息可知,王阳明强调的是寻找“理”的方法,B项与材料不符,故排除;王阳明早年对“格物致知”深信不疑,后来从禅学研究中受到启发,否定了“格物致知”说,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致良知”的内容,排除D项。
能力提升练
1.C 材料表明佛教借用儒家思想来论证其合理性,这从侧面说明当时儒学的正统地位稳固,故选C;契嵩主张儒佛相关联,故A错误;B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佛教利用儒家思想,不是发展了儒家思想,故排除D。
2.B 根据“但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特别是释)却风靡数百年”可知,魏晋时期儒学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有不足之处,不能满足现实社会的需要,故选B项;魏晋时期儒学受到了佛教和道教的挑战和冲击,排除A项;根据“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可知,佛、道虽有所发展,但不是社会发展主流,排除C项;陈寅恪强调了魏晋时期儒学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和日常观念等方面的优势以及在意识形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的不足,与文化多元化无关,排除D项。
3.B 材料并未涉及改造理学,故排除A。根据材料“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可知,材料强调圣人之道的重要性,这是在维护道统权威,故选B。材料并未涉及重书本、轻实践,故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对传统的继承而非学术的创新,故排除D。
4.D 王阳明是明朝心学的代表,其思想仍然属于传统儒家思想,不属于近代民主思想,排除A项;B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彻底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四民异业而同道”即古代的士农工商只是从事的职业不同,他们的最终目的是相同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阳明是明朝心学的代表,明朝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故D项正确。
5.D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重庆大足石刻的造像题材均源于佛教”,再结合图片相关内容可知,大足石刻将佛教内容与中国本土的儒家文化进行了结合,结合所学可知,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开启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进程,以便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故选D项;图片内容属于佛教文化借助儒家思想来更好地适应中国社会,而不是儒学借助佛教的内容,排除A项;通过所学知识可知,自西汉董仲舒改造儒学之后,儒家思想便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这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6.答案 (1)欧阳修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化大有危害,儒学远胜于佛学;只要传承发展儒学,最终就能够战胜佛教。
(2)态度:朱熹认为佛学也有合理的地方,但不能指导实际,因此不如儒学。影响:朱熹吸收佛学的部分内容,发展了理学,推动了儒学的复兴。
解析 (1)从材料一中“佛法为中国患千余岁”等信息分析概括即可。
(2)“态度”要注意辩证地表述,“影响”从发展理学的角度来思考。
第15龛表现的是父母养育子女的十种恩德
第16龛表现的是不孝顺的子孙遭雷劈电击的惨烈场面
第17龛表现的是释迦牟尼孝及三世、恩泽四海的高尚品质
第18龛表现的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
1.B
2.C
3.A
4.D
5.C
6.B
7.D
8.A
9.A
10.A
1.C
2.B
3.B
4.D
5.D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24课 音乐与影视艺术练习题,共5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贝多芬认为感情的流露要胜于绘画,1963年,一首歌开始广为传唱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23课 美术的辉煌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3 文化史第23课 美术的辉煌复习练习题,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在莫奈的画中有这样的场景,他们认为,下面两幅美术作品的共同风格是,美国画家马克·罗斯科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第22课 文学的繁荣精练: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22课 文学的繁荣精练,共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歌德说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