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后作业题
展开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基础过关练
题组一 自然环境的组成
(2020山西太原高一上期中)读地球圈层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①②③④序号依次对应的圈层是 ( )
A.水圈 生物圈 大气圈 岩石圈
B.岩石圈 大气圈 生物圈 水圈
C.生物圈 水圈 岩石圈 大气圈
D.水圈 岩石圈 生物圈 大气圈
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的圈层有 ( )
A.①② B.① C.②③ D.②④
题组二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下面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和某地区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图甲 图乙
3.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要原因
D.④是我国东北地区黑土退化的主要原因
4.表示塑造图乙地貌的箭头是 ( )
A.⑧ B.⑦ C.⑥ D.⑤
题组三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自然环境中各事象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若某事象发生变化就会给其他事象带来影响,甚至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5.上图所示的中心事象“甲”可能是 ( )
A.人口数量增多 B.气候变化
C.森林破坏 D.围湖造田
6.上图反映了自然环境的 ( )
A.综合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2020四川乐山高一上期末改编)四川省青神县汉阳镇岷江上修建了汉阳航电水利枢纽,使汉阳大坝上游形成一个十余千米长的美丽水库——汉阳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修建汉阳水库,对汉阳镇当地自然环境会产生相应影响,框图含义判断正确的是 ( )
A.甲水面增大,蒸发量增大
B.乙植被覆盖率增大
C.丙土壤水分含量增多
D.丁蒸腾作用加强
8.框图体现了 ( )
①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形成有机整体
②当地自然系统稳定性增强
③当地自然系统形成新的平衡
④改善自然环境不需要注意整体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能力提升练
题组一 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
(2020福建福州一中高二下期末)蛇曲是在河流作用下形成的像蛇一样弯曲的地貌景观,它通常发育在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位于黄土高原上的陕西省延川县也有规模宏大的蛇曲群。该地有多条东西向断裂发育的河流,河流南北两侧植被差异明显。下图示意延川县附近黄河某段蛇曲群。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延川县黄河蛇曲群的形成过程是 ( )
①岩层东西向断裂发育
②河流沿裂隙侵蚀形成河湾
③地壳受内力作用抬升
④河流下切侵蚀使河床下降
A.①③④② B.①②③④
C.③①②④ D.③④①②
2.()图中甲地比对岸植被茂密,是因为甲地 ( )
A.蒸发较少 B.光照充足
C.水源丰富 D.土层较厚
题组二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2021江苏丰县高三上期中)呼伦湖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高原,冬季水量稳定。下图为呼伦湖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导致呼伦湖在冬季水量稳定的主要因素是 ( )
A.光照 B.气温 C.风力 D.降水
4.()历史时期呼伦湖曾为微咸水湖,该时段内( )
A.大气降水较多 B.湖泊面积缩小
C.太阳辐射增强 D.蒸发量减小
题组三 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2020山东菏泽一中高三下期中)长白山的山地苔原带是北极苔原的“残留片段”,位于海拔2 000~2 500米之间,主要以灌木苔原为主,很少有草本植物。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原先位于长白山山地苔原带西坡较低海拔的草本植物不断上侵,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下图为草本植物入侵程度与环境因子变化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5.()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山地苔原带最容易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是 ( )
A.较低海拔的缓坡地带 B.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
C.较高海拔的缓坡地带 D.较高海拔的陡坡地带
6.()草本植物入侵后导致当地 ( )
A.生物量增加 B.生物耗水量增加
C.土壤水分降低 D.土壤肥力降低
题组四 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2020湖南益阳高三二模)山西省煤炭行业长期存在“多、小、散、乱”的局面,随之带来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安全事故频发等严重问题,整合煤炭行业已迫在眉睫。2009年4月20日,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工作领导组宣告成立,经过整合,山西省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山西省矿井数由2 600座减少到1 053座,企业主体由2 200多家减少到130家,70%的矿井规模达到年产90万吨以上,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顺应了经济转型的趋势,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7.()“多、小、散、乱”主要指的是当时煤炭行业中 ( )
A.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
B.煤炭销售市场的特点
C.煤矿企业的特点
D.煤炭管理机构的特点
8.()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可以 ( )
①减少资源浪费、生态破坏
②减少安全事故发生
③减小煤炭生产量
④降低运输成本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专题强化练十二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选择题
(2021浙江高三12月百校联考)北方针叶林分布于45°N~70°N的寒温带地区,其群落结构极其简单,由林冠下灌木(根深)、草本植物(根浅)及苔藓地衣(无根)组成,林下土壤为酸性贫瘠的灰土,林下植被的物种占总植被数的90%以上。某研究团队研究了林火对北方针叶林林下植被的影响。下图示意林火后林下植被的生产力和物种丰富度的动态变化。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林火后的前15年生产力水平迅速升高的原因有 ( )
①土壤酸性增强 ②有机质降解变慢
③土壤温度升高 ④林下光照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高强度、大面积林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推测高强度林火后,初期林下植被的优势物种是 ( )
A.乔木 B.灌木
C.草本植物 D.苔藓地衣
(2021天津滨海新区塘沽一中高二上期中)研究人员通过对我国野骆驼遗骸和文献记载的研究,得到了其分布变迁图(下图)。读图,完成下面两题。
3.()从图中可以看出,野骆驼 ( )
①曾生活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
②分布范围由亚热带季风区扩展至西北干旱区
③文献记载区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区和温带荒漠区
④目前主要分布在陕西和内蒙古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4.()与遗骸分布区、文献记载区相比较,现在野骆驼分布区 ( )
A.气候更干旱 B.地形更崎岖
C.河网较密集 D.热量更充足
(2021广东揭阳高三上期中)坎儿井是干旱地区的一种特有的、古老的水利工程。主要由暗渠、明渠、竖井和下游末端的涝坝(即蓄水库)四部分组成,沿线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态链。随着近年来机井的数量越来越多、深度越来越深,坎儿井的功能在逐渐衰退。读坎儿井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5.()推测坎儿井各部分的主要功能是 ( )
A.涝坝里可发展水产养殖
B.修建竖井方便取水
C.暗渠处可种植草木
D.明渠调水减少蒸发
6.()机井的广泛使用会导致当地 (深度解析)
①绿洲面积逐渐增大 ②坎儿井水源枯竭
③水源总量大大增加 ④土地荒漠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021辽宁朝阳高三上期中)历史上,某地一次由地震诱发的滑坡切断了河流,形成堰塞湖(如下图),该堰塞湖存续时间长达2万年。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7.()孕育该滑坡事件的关键因素是 ( )
A.坡度 B.岩性
C.地层倾向 D.断裂构造
8.()堰塞湖形成后,其上游、下游河流输沙量都下降了,主要是因为 ( )
①上游流速减慢 ②上游水位升高
③下游水量减小 ④下游落差减小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与大部分堰塞湖相比,该堰塞湖存续时间显著偏长,最可能是由于堰塞体 ( )
A.规模较小 B.透水性好
C.底部坚实 D.蓄水量大
第一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考点1 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2017浙江4月选考,14—15,4分)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完成下面两题。
1.()图中①至⑤代表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对土壤形成比较稳定的影响要素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2.()图示区域 (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高于草地
(2018海南单科,16—17,6分)历史上,黄河输沙量居世界大河之冠。近几十年来,我国重点开展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并在黄河上修建水库,使下游年均来沙量大幅减少。治理前后黄河下游来沙量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3.()在黄土高原治理中植树种草的主要目的是 ( )
①固定表土 ②减少径流
③沉积泥沙 ④降低风速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修建水库不仅可以拦截泥沙,还可以放水冲沙,以减少下游河床淤积。冲沙效果最佳的水库放水方式是 ( )
A.洪水期持续放水 B.枯水期持续放水
C.洪水期集中放水 D.枯水期集中放水
考点2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2019课标Ⅲ,6—8,12分)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5.()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 ( )
A.气温升高 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
6.()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 ( )
A.洪水暴涨 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
7.()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 ( )
A.林地 B.湿地 C.草地 D.寒漠
8.(2019课标Ⅰ,37,22分)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下图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三年模拟练
一、选择题
(2021四川达州高三一诊)融雪漏斗是指积雪在融化时,以植物主干为中心先开始融化,形成的漏斗状融洞。融雪漏斗的形成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的保温能力也随之提高。下图为我国某地的胡杨树周围融雪漏斗地表形状图,融雪漏斗的延伸方向与林冠的生长方向相同。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1.()林冠生长方向与风向息息相关,推测该地的盛行风向为 ( )
A.西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林冠下比林冠外开始融雪时间更早的原因是 ( )
A.日照时间长 B.枯枝落叶多
C.风力侵蚀强 D.积雪厚度小
3.()早春季节,融雪漏斗的形成,会导致胡杨树主干周围 ( )
A.虫害发生概率减小
B.地下水水位下降
C.植被数量增加
D.积雪厚度变大
(2021四川绵阳高三一诊)川西云杉是青藏高原分布海拔最高的树种,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科学家们通过比较该树种不同海拔、树龄、时期的生物量变化来揭示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差异。研究显示,两个时期相比(下表),2006—2010年,该树种的生物量增加,短期(0~20年)和中期(30~50年)幼龄树生物量增加最多,长期则为中龄树生物量增加最多。据此完成下面三题。
时期
每10年气温
平均升高
每10年降水
平均增加
1970—2005年
0.2℃
46.6毫米
2006—2010年
0.5℃
4.5毫米
4.()从表格数据判断,与1970—2005年相比,2006—2010年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趋势为 ( )
A.暖湿 B.暖干 C.冷湿 D.冷干
5.()中、短期川西云杉幼龄树生物量的增加最多,其生物量增加的主导因素应是 ( )
A.土壤 B.光照 C.温度 D.水分
6.()推测2006—2010年,相同树龄的川西云杉生物量的增加 ( )
A.高海拔区最多 B.中海拔区最多
C.低海拔区最多 D.各海拔大致相同
二、非选择题
7.(2021湖北华大新高考联盟高三11月质量检测)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湖形成初期,通过倒淌河与黄河水系相通,后由于地壳的变动,日月山隆起,倒淌河折头向西注入青海湖,青海湖逐渐演变为咸水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了约3米,但从2005年开始,受高原气候暖湿化加剧的影响,青海湖水位持续上升,近14年间上升了2.37米。下图示意青海湖地理位置。
(1)()分析青海湖逐渐演变为咸水湖的原因。
(2)()推测2005年后青海湖面积扩大的原因。
(3)()分析青海湖面积扩大对当地生态的影响。
答案全解全析
基础过关练
1.D 图中显示,①能够供水,对应水圈;水圈中的水可以向岩石圈渗透,因此②对应岩石圈;③能够提供氧气,并接受水圈供水,对应生物圈;④能够降水,对应大气圈。故选D。
2.C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中的“落红”指落花,来自生物圈;“春泥”指土壤,属于岩石圈,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生物圈和岩石圈分别为③和②,C正确。
3.A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正确。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作用的结果,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故B错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C错误。④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不是我国东北地区黑土退化的主要原因,故D错误。
4.D 图乙是风积沙丘地貌,体现了气候对地貌的影响,故D正确。
5.C 图中各地理事象都与森林破坏有关,故C选项正确。
6.C 森林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引起其他地理事象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7.D 根据图中水库修建与水库周围降水增多之间的关系判断,乙应表示水面增大,蒸发量增大;甲表示土壤水分含量增多,丙为植被覆盖率增大,丁为蒸腾作用加强。故选D。
8.A 水库修建后影响了其他自然要素,①正确;水库的修建,使得当地土壤水分含量增多,植被覆盖率增大,实现了良性循环,自然系统稳定性增强,②正确;水库修建后,当地环境趋于湿润,自然系统会形成新的更高水平的平衡,③正确;改善环境,应注意整体性,做到因地制宜,④错误。故选A。
能力提升练
1.B 由材料可知,蛇曲通常发育在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上,说明延川县原应为河流冲积平原,而现在此处为黄土高原,说明该地经过地壳抬升,而地壳抬升会引起河流下切侵蚀。又据“该地有多条东西向断裂发育的河流”,可推知河流是在断裂处发育而成的。综合上述分析可知,蛇曲群形成过程为①②③④。故选B。
2.A 该地位于黄土高原,气候较干旱,植被长势受水分影响较大。由图中等高线分布可知,甲地位于阴坡,蒸发较少,水分条件较好;而甲地对岸位于阳坡,蒸发旺盛,水分条件较差,因此甲地植被比对岸茂密。故选A。
3.B 呼伦湖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流域内河流封冻,对湖水的补给减少或停止;此外冬季气温低,湖面封冻,蒸发弱,使得水量保持稳定,B正确。冬季光照时间短且光照弱,对水量影响不大;湖面封冻,风力对水量影响不大;该流域冬季降水少,故降水不是影响湖泊水量的主要因素,A、C、D错误。故选B。
4.B 大气降水较多,淡水补给量大,湖泊盐度会降低,A错误;湖泊面积缩小,说明入湖径流减少或流域蒸发量增大,湖泊盐度会升高,湖水会变咸,B正确;太阳辐射是比较稳定的,变化不大,C错误;蒸发量减小,会使得湖水变淡,D错误。故选B。
5.B 读图可知,草本植物全入侵区和重度入侵区大约位于海拔较低的2 160米和2 140米处,坡度在28°和35°左右,说明山地苔原带最先遭受草本植物入侵的区域应是较低海拔的陡坡地带。故选B。
6.D 读图可知,无入侵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最高,随入侵加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不断降低,故草本植物入侵后导致当地土壤肥力降低,D正确;草本植物入侵后,原有的灌木开始萎缩退化,故无法判断生物量和生物耗水量是否增加,从图文材料中也无法判断出土壤水分是否降低,A、B、C错误。故选D。
7.C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多、小、散、乱”主要指的是当时煤矿企业的特点。
8.A 由材料可知,山西省煤炭行业长期存在“多、小、散、乱”的局面,随之带来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安全事故频发等严重问题,因此山西省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可以减少资源浪费、生态破坏,减少安全事故发生,故①②正确。而兼并重组整合不一定会减小煤炭生产量和降低运输成本,故③④错误。
专题强化练十二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选择题
1.C 碱性草木灰可减弱土壤的酸性,①错误;林火使得有机质降解加快,促进养分的循环,林下植被可快速生长,②错误;林火消耗了林冠层、林下植被层和枯枝落叶,降低了森林郁闭度,林下获得较充足的光照,④正确;太阳辐射增强,土壤温度会升高,③正确。故选C。
2.B 高强度、大面积林火会烧毁植被的地上部分。北方针叶林分布区纬度高、气温低,乔木烧毁后,短时间内很难复原,A错误;灌木根系深,受林火损伤最小,且生长的养分需求量小,林火后可快速生长为优势物种,B正确;草本植物根系浅,受损大,恢复慢,C错误;在高强度林火后,由于土壤温度升高、林下光照增多,喜温湿的苔藓地衣不易生存,D错误。故选B。
3.A 从图中可以看出,野骆驼曾生活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其分布范围并未覆盖亚热带季风区;文献记载区主要分布在温带草原区和温带荒漠区;目前主要分布在青海、甘肃、内蒙古和新疆等部分地区,①③对、②④错。故选A。
4.A 读图可知,与遗骸分布区、文献记载区相比较,现在野骆驼分布区范围更小,更加靠近西北有水源的地区,说明现在野骆驼分布区气候更干旱,河流发育少,A正确,C错误;地形与野骆驼分布关系不大,B错误;热量条件主要与纬度有关,现在野骆驼分布区与其他两区相比,纬度变化较小,D错误。故选A。
5.A 根据坎儿井的结构特点可知,竖井的修建是为了开挖和维修暗渠,排除B;暗渠在地下,不适合种植草木,宜在明渠处种植草木,排除C;暗渠调水可以减少蒸发和污染,明渠调水不能减少蒸发,排除D;涝坝是坎儿井的末端,即蓄水库,可以发展水产养殖。故选A。
6.C 机井的广泛使用会造成地下水水位不断下降,从而使得地表更加缺水,绿洲面积将减小,①错误;因缺少水源补给,坎儿井水源会枯竭,②正确;机井的使用并不会导致水资源总量增加,③错误;地表水资源缺乏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④正确。故选C。
坎儿井
坎儿井的主要工作原理是人们将春夏季节渗入地下的大量雨水、冰川及季节性积雪融水通过利用山体的自然坡度,引出地表进行灌溉,以满足沙漠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需求。为了减少在输水过程中蒸发造成的水资源损耗,当地采用了地下暗渠输水的方式。
7.D 由图可知,片麻岩中存在断裂,且滑坡发生时左侧岩体沿断裂面下滑了一段距离,故D项正确。
8.A 堰塞湖形成后,水位升高,与上游的落差减小,上游流速减慢,侵蚀能力减弱,输沙量下降,①正确。由于堰塞体的拦截,下游水量大幅度减小,下游输沙总量减小,③正确。故选A。
9.B 堰塞体透水性好,意味着上涨的湖水可以随时、持续通过透水层渗流下泄,水位上涨较慢,对堰塞体的水压较小,故堰塞体维持的时间较长而不会快速溃决,B正确。故选B。
第一节综合拔高练
五年高考练
1.C 地质、地形是土壤形成较稳定的影响要素;大气、生物和水文是土壤形成较为活跃的影响要素。
2.A 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土壤肥力的产生与生物活动关系密切,A正确。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蚀搬运,故土壤厚度较薄,B错误。土壤的矿物养分来自成土母质,而植被是制造有机质的,C错误。草地由于根系密集且集中在近地表土壤中,有利于为土壤表层提供大量有机质,有机质含量较林地土壤高,D错误。
3.A 黄土高原最突出的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植被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作用,故A正确。
4.D 将水库下游河床淤积的泥沙冲走需要河水具有较大的侵蚀和搬运能力,而河流的侵蚀和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量和流速呈正相关。河流在洪水期不需水库放水即可完成河床冲淤,故排除A、C选项。河流在枯水期流量和流速较小,侵蚀和搬运能力弱,此时水库集中放水,可以加大对下游河床的冲刷,但是持续放水单位时间内所放水量不大,因此影响下游河床的冲淤效果,故D正确,B错误。
5.A 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A正确、B错误;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多,C错误;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洼地上有浅水出露地表,洼地积水增多,降水减少不会造成这种现象,D错误。故选A。
6.D 材料显示,土地覆被产生变化的首要原因是气候变化,排除B、C。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D正确;洼地上的草地转化为湿地,说明地表水位(或地下水水位)上升不明显,故洪水暴涨不正确,排除A。
7.C 结合所学知识和上题分析可知,地势最低处应为湿地,洼地中地势较高处原为草地,说明当地草地紧邻湿地,适合较湿润的环境;而耕地主要位于平地,地势较洼地高,土壤湿度较低,但随着全球变暖,积雪和冻土融化,地下水水位会上升,平地会变湿,适合当地草类生存。故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草地。C正确。
8.答案 (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解析 (1)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的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抓住这些特征变化与里海由海变为湖并且面积缩小的联系即可。
(2)淡水湖的盐度小,据此从淡水补给大于湖水蒸发的角度分析即可。注意题干中的“末次冰期晚期”的提示。
(3)咸水湖的盐度高,从盐分的汇入、排出分析即可。
(4)据材料可知,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是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山脉隆起,使黑海、地中海与海洋分离。
三年模拟练
一、选择题
1.A 材料显示,融雪漏斗的延伸方向与林冠的生长方向相同;图中融雪漏斗地表形状向西北延伸最小,说明林冠向西北方向生长状况最差。又因树冠迎风一侧受到风的侵袭,容易损坏,生长状况最差,故该地西北方向应为树冠迎风一侧,即当地盛行西北风。故选A。
2.B 由材料可知,融雪漏斗的形成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土壤的保温能力也随之提高。林冠下枯枝落叶多,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保温作用强,融雪时间早,B正确。林冠下的日照时间较林冠外短,A错误;林冠下风力侵蚀较弱,C错误;融雪开始早晚主要与气温高低有关,与积雪厚度大小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B。
3.C 积雪在融化时,以植物主干为中心先开始融化,说明胡杨树主干部分积雪融化早,水分条件好,病虫害发生概率变大,A错误;融雪后,下渗增强,地下水水位升高,B错误;由于积雪融化早,土壤水分条件好,适合植物生长,因此植被数量可能有所增加,C正确;融雪后,积雪厚度变小,D错误。故选C。
4.B 读图可知,相较于1970—2005年,2006—2010年每10年气温平均升高值增大,每10年降水平均增加值减小,再加上气温升高蒸发加剧,因此气候变化趋势为暖干。B正确。
5.C 文字材料显示,川西云杉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且从材料中无法得出土壤、光照对生物量的影响状况,故A、B错误;分析表中数据可知,2006—2010年相较于之前,气温上升,水分条件相对变差,但此时期该树种生物量增加,故影响该树种生物量增加的主导因素应是温度。则中、短期川西云杉幼龄树生物量的增加最多的主导因素也应是温度。故选C。
6.A 川西云杉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海拔越高处气温越低,气温整体上升对海拔高处生物量的影响最强烈,原先不适合云杉生长的高海拔区现在具备了其生长的热量条件,因此相同树龄的川西云杉在高海拔区生物量的增加最多。A正确。
二、非选择题
7.答案 (1)河流改道,流入青海湖,缺少外泄河道;盐分随径流而不断积累;海拔高,光照强,蒸发量大。
(2)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加速融化,入湖水量增多;高原气候暖湿化加剧,降水量增加。
(3)蒸发量增大,气候趋于湿润;植被覆盖率提高;减缓了荒漠化的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
解析 (1)根据材料“青海湖形成初期,通过倒淌河与黄河水系相通,后由于地壳的变动,日月山隆起,倒淌河折头向西注入青海湖”可知,青海湖的外泄河道被阻断,形成内流湖。盐分随径流汇入,湖中盐分不断累积,形成咸水湖。青海湖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光照强,蒸发量大,湖水盐度逐渐升高。(2)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汇入湖泊的水量增多。根据材料“受高原气候暖湿化加剧的影响,青海湖水位持续上升,近14年间上升了2.37米”可知,受高原气候暖湿化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区降水量增多,青海湖面积扩大。(3)青海湖面积扩大可以影响当地的气候、植被、生物和整体环境。青海湖面积扩大,水汽的蒸发量增大,气候趋于湿润;植被覆盖率提高;同时青海湖面积扩大也有利于青海湖水源涵养,减缓荒漠化的发展趋势;青海湖面积扩大,还为水生生物和鸟类提供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当堂检测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依据材料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读图,完成下列各题,9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同步练习,99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湘教版 (2019)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时训练: 这是一份湘教版 (2019)第五章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时训练,共2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图中乙山地可能位于我国,甲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