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找春天》(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 课件 17 次下载
- 3《开满鲜花的小路》(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 课件 20 次下载
- 4《邓小平爷爷植树》(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 课件 21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二下 课文1 口语交际:注意说话的语气(课件+教案) 课件 15 次下载
- 部编版语文二下 语文园地一(课件+教案+素材) 课件 19 次下载
1《古诗二首》(课件+教案+音视频素材)
展开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1《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
课题 | 1《古诗二首》 |
教学目标 |
1.认识“莺、拂” 等 11 个生字, 会写“诗、村” 等 8 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
教学重点 |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
教学难点 | 想象画面,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描述的春天美景。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口述: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放风筝吗?你们是什么时候去放风筝呢?(学生各抒己见)现在,就让我们一块儿去看看诗人高鼎笔下儿童放风筝的情景吧! 二、相关介绍 1.资料链接。 相传墨翟以木头制成木鸟,研制三年而成,是人类最早的风筝起源。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墨翟的风筝材质, 直至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后,坊间才开始用纸做风筝,称为“纸鸢”。南北朝时,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 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风鸢”就指风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放风筝的生动景象。 2. 作者简介。 高鼎, 清代诗人,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他大约活动在咸丰(1851—1861)年间,其诗歌擅长描绘自然景物。 三、初读课文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学生初读: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3.检查初读情况。 (1)会读生字。 莺(yīng) 拂(fú) 堤(dī) 柳(liǔ) 醉(zuì) (2)会写生字,并组词。 诗(诗歌) 村(村子) 童(童年)) 拌(搅拌) 书写指导:“讠”的提写得小一些,为旁边的“寺”让出空间,右边“寺”的第二横最长,覆盖下面的“寸”字。 (3)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村居:住在农村。 拂堤杨柳:杨柳枝条很长,垂下来,微微摆动,像是在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等蒸发的水汽。 散学:放学。 纸鸢:风筝。 四、细读课文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把握诗意。 村 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诗意:早春二月,青草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杨柳的枝条轻拂着堤岸,似乎陶醉在了迷蒙的春烟之中。村里的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家了,他们急忙借着东风愉快地放起了风筝。 2. 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预设:春天的景色。 3.“醉”字好在哪里? 预设:“醉”字生动地写出了微风中杨柳丝丝飘飘使人陶醉的感觉。 4.《村居》描绘了什么景象? 预设:《村居》描绘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 5.想象画面,说说诗中描绘的春天的美景。 预设:《村居》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有景有人有事,充满了生活情趣,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乐春图”。 五、诗歌鉴赏 诗的前两句:草长莺飞,把春天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看到了那种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景象,眼前仿佛涌动着春的脉搏。“拂、醉”二字,用拟人的手法,将杨柳的娇姿、柔态和神韵写活了。 诗的后两句:这两句诗写的是春天所见之人及人物的活动。儿童放学归来,趁着东风放风筝,同时也是在放飞希望,放飞快乐。刻画了孩子们的天真烂漫,映衬出春天的勃勃生机。 六、诗歌主旨 《村居》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看到的春天的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七、课堂小结 《村居》是清代诗人高鼎写的一首诗,诗人抓住早春二月的特点,以精练的语言勾画出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乐春图”,景、人、事融为一体,充满了生活情趣,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
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