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十六讲 作文审题立意 精品教案 (新高考)
展开这是一份2022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十六讲 作文审题立意 精品教案 (新高考),共2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概念,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法,“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三种类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三十六讲 作文审题立意
任务驱动型作文: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概念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2015年高考出现的新型作文,是命题人有意识地在多角度材料中,给学生创造出情境,展现对立性、并列性问题,并提出指令性任务,通过任务的指令,让考生能够围绕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表达自己见解的一种作文方式。
二、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
与传统作文不同的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具有一定的封闭性,写作目的与要求更明确更具体。它重点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下面以2020年新高考山东样卷为例来谈谈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手机该不该进校园”一直存在争议。有人说,学生玩手机会分散注意力,干扰教学秩序,影响学习和集体生活质量,还可能接触到不良信息。也有人说,手机可以作为学习工具,辅助教师教学,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是学校职责之一,不能一禁了之。还有人认为,课堂上和课余时间应该区别对待。对此,文德中学准备召开座谈会,广泛听取学生、教师、家长代表的意见,然后再决定是否出台相关规定。
请结合材料内容,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1.增加任务型指令
任务指令指材料中包含的写作要求。在作文材料之后的写作要求中,学生会接到明确的任务指令,让你戴起镣铐来跳舞。
对象指令——“在学生、教师、家长中任选一种身份”(写给谁)
体式指令——“写一篇发言稿”(写作文体——发言稿)
内容指令——“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要求就事论事,就事说理)
思维指令——“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如何来写)
2.设置真实的情境
材料更贴近时事,以往的材料作文,经常会出现童话、寓言等有象征含意的材料,让考生提炼主题进行写作。与之相比,“任务驱动型”作文给出的多是当今时代生活中发生的鲜活时事,更具现实意义。如作文材料便是对存在争议的“手机该不该进校园”问题展开思辨,很具有现实意义。
3.进行多维度比较
材料往往不含出题人立意导向或情感倾向,给考生选择空间。在以前的材料作文中,一篇材料经常有一个明显的主人公,考生的立意切入点应当在主人公身上。如果从配角的身上立意,便容易片面。而在“任务驱动型”作文中,则经常没有明显主人公,或者说,有好几个主人公,地位都挺重要,谁都可以成为立意切入点。具体选谁,考生可以自己定。同时,传统作文的出题人在叙述材料的时候,经常会给出他自己的情感倾向。而在“任务驱动型”作文中,出题人会藏起自己的喜恶偏好,只是冷静客观地为考生讲述材料,至于在写作时对材料持何种褒贬态度,亦是考生自定。
因此,写作文时,只要发现材料叙述的是一个时事(“真实的情境”),且材料不含出题人立意导向或情感倾向,可以自己来定意向或倾向(“多维度的比较”),且在材料之后的写作要求中有类似于写信、做出选择的明确任务(“增加任务型指令”),便可断定,这是一篇“任务驱动型”作文。
三、“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法
1.不只中心论点从材料中得出,分论点也要和材料有关。
传统作文写作时,中心论点是一定要出自材料的。但是在提炼出中心论点后,到了写分论点时,则通常允许考生随意发挥,不再需要让分论点与材料有必然联系。所以很多考生的文章就是只有开头和结尾两部分会点到材料,中间就绕得很远了。而在“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时,则要求考生“就事论事”,也就是说,不只是中心论点,你所列的每一个分论点也应该和材料有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反复观察原材料,尽量多角度地对其进行解剖。
2.减少讲故事的比例,增加议论的比例。
传统作文写作时,在主体段落,考生经常是亮出一个分论点之后就开始讲述能照应这一论点的其他故事,也就是举例论证。而“任务驱动型”作文“就事论事”的需要则要求考生不能列举过多的其他故事,以致于缺少了对原材料事件的分析。所以,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时,需要在主体段中减少讲故事的比例(但完全不讲故事也不好,因为议论文毕竟要有理有“据”),增加议论的比例。
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三种类型
考向(一) “看法与评价类”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
所谓“看法与评价”,就是命题者在题目中直接要求考生阐述看法或就材料中的事件进行评价,以表明自己的态度。这类作文题目通常不是简单地让考生进行是或非的判断,或者对某个现象进行褒贬,而是要求考生统筹材料的整体内容,写出自己的看法。该题型的立意方向较多,考生只要抓住其中一点进行深入论证即可。如2015年高考全国卷Ⅰ给出“父亲开车接电话遭女儿举报”一事,然后提出“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的问题,并要求“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该题应属于“看法与评价类”。
一般而言,考生可根据“你怎么看”“你如何评价”“谈谈你的看法”等任务指令语判断其是否属于此类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看法与评价类”驱动型作文主要分为两类:一是以争议事件为材料,让考生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类考题的写作角度较多,考生言之成理即可,但一定要体现出自己的判断与思考;二是以社会现象为材料,让考生就现象发表看法。这类考题大多是多角度择一写作,考生只要选准一个自己有话可说的角度即可;有时材料中也可能暗示了写作角度,考生需概括语义进行判断,否则可能会出现偏题。
关于这类作文的审题,可采用如下流程:
典例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对于你来说,参加清华大学自主选拔的这段经历也许为你的人生带来了经验与成长;对于清华大学来说,这也是我们无比珍视的财富与宝藏。在来自全国各地的万千优秀学生中做出选择,并不是一件简单轻松的事情。因为我们清楚地知道,需要为每位考生闪着光的人生负责任。而最终做出的决定,永远是带着遗憾与痛心的。相对于一个单纯的结果,我们更想让你了解:人生的路口有很多,未来的选择也有很多。曾经无悔地奋斗过,没有因为成就而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挫败而一蹶不振,这就是这段岁月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我们不愿刻意历历细数一路走过的艰难与荣光,因为梦想还有,来日方长。我们期待你整装待发,再次奔赴心中的芳华。
(节选自《清华大学给自主考试落榜生的一封信》)
阅读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和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阅读材料,明确任务指令:
对象指令——材料节选自《清华大学给自主考试落榜生的一封信》(但关键在于你如何对待落榜这件事)
体式指令——“明确文体”(写作文体未定,但从要求来看,应该写议论性文章)
内容指令——“阅读后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与思考”(要求就事论事,就事说理)
思维指令——“请结合材料和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自定立意,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如何来写)
审题时,要找出材料中与之相对应的关键词句,如“梦想还有,来日方长”,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立意。从人生经历的角度分析,可以立意为“只要付出过,就没有失败”“经历是一种宝贵的人生财富”“有失败才会有成长”“竞争与成长”等。从面对落榜的角度分析,可以立意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要有正视失败的勇气”“奋斗的人生最美丽”“战胜挫折”等。从未来人生的角度分析,可以立意为“梦想还有,来日方长”“无限的选择,无限的可能”“整装待发,应对挑战”等。其他立意言之有理即可。在写作时,要注意将观点融入自己的人生之路中,而不能空谈。
考向(二) “权衡与选择类”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
所谓“权衡与选择”,就是命题者给出有争议、有分歧的材料,让考生结合自身体验进行研究、探讨,通过权衡、比较,然后进行选择,最终得出观点并写出一篇文章。该类题目,围绕作文的探究性,加强了对理性思维和理性表达的引导。这一类型的考题,常常在材料中展现出矛盾与对立,可能以多则材料的形式出现,也可能在一则材料中呈现出多个不同的选项。如2015年高考全国卷Ⅱ要求考生就“三名候选人”进行“思考、权衡与选择”,回答“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这一问题,这显然属于该类型作文。
任务指令往往要求考生从中进行权衡和选择。只有在衡量、考虑、斟酌之后,考生才能做出恰当、准确的选择,然后在文章中展现自己的认识与思考。
“权衡与选择类”任务驱动型作文有两种情况:
类型1 选择无限制
材料呈现出针对一个主题的不同现象或看法,这些现象或看法没有正误或优劣之分。写作任务要求考生从其中权衡与选择,并论证选择的原因。
对于这种没有正误或优劣之分的现象或看法,在权衡与选择时要遵循两条原则:一是所论议题必须符合社会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二是切入口要小,越小越能发挥写作水平。
关于这类作文的审题,可采用如下流程:
典例 2 (2020·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指导】
第一步:查找(区别与联系)。要求谈对齐桓公、管仲、鲍叔三个人物哪个感受最深,根据要求选择哪一个人物来写都是可以的。
第二步:理解(深层探究)。选择某一个人物,就应具体说出为什么对某一人物感触最深。比如齐桓公,志向高远、心胸宽阔、不计前嫌、唯才是用,所以能成就霸业;鲍叔不计私利、审时度势、谦虚礼让,对齐桓公任用管仲起到了重要作用;管仲才能出众、恪尽职守、功勋卓著,有力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
第三步:选择(根据任务指令)。考题创设了相关写作情景——班级读书会,规定了写作者身份和写作对象,要求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在对三个人物权衡与比较后,选择其中一个人物进行分析立意。从齐桓公的角度:成就大业,需有过人的胸襟;只有不计前嫌,方能美美与共。从鲍叔的角度:朋友之间就是要互相帮助、互相信任;为国家舍小家;为国立公,甘居人下。从管仲的角度:在其位,谋其政;看重自我才华,绽放无限光彩。
写作时,要以他们的品行、格局、人格境界、为国为民的情怀为出发点,分析他们在历史上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展现出独特人格魅力和思想价值。同时,指出他们独特人格魅力和思想价值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值得尊重和学习。
类型2 选择有限制
材料呈现出针对一个主题的不同现象或看法,这些现象或看法有正误或优劣之分。写作任务为要求考生从其中进行选择与权衡,并论证选择的原因。
对于这种有正误或优劣之分的现象或看法,首先要认真审读材料,通过认真比对,分出孰正孰误或孰优孰劣,找出正误或优劣的原因,然后再找出切入的角度,选择出要写的话题。
关于这类作文的审题,可采用如下流程:
典例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公司的女白领小欣经常将吃不完的盒饭打好包,放在路边,让过路的流浪汉来吃。买盒饭时会向店家多要一双筷子,对于吃不完的盒饭,小欣还会剔除自己吃过的米饭部分,而且一般放在垃圾桶附近,方便环卫工人处理。小欣此举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有人认为侮辱了流浪汉的尊严,应该将餐费节省出来直接交给流浪汉;有人认为这是实实在在的善举。
你怎么看待这种行为?请站在流浪汉的角度对网友的观点进行回应。
【立意指导】
第一步:查找。材料明确提出“请站在流浪汉的角度对网友的观点进行回应”,要求你作为流浪汉的代言人,回应网友的评论。如果讨论行善艺术(小欣角度)或流浪汉应自食其力,都存在写作任务偏离之嫌。
第二步:分析。流浪汉乃至社会所有弱势群体,所遭受的不仅是物质层面的食不果腹、生无为计,更是社会中上层众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俯视和冷漠。小欣则把自己的关爱倾注在干净的筷子上、细心剔除的米饭里,她的暖心盒饭绝不是带有轻蔑意味的施舍,而是平等的食物分享。
第三步:选择(根据任务指令)。写这篇文章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以第一人称写作,明确身份,如标题为“谢谢你,为我点燃的火柴”;最粗暴的方式就是每一段以“从流浪汉的角度来看”类似的句式开头,既是重申立场,也是提醒自己时刻注意写作视角,如标题为“虽行小善犹显大爱”。
考向(三) “组合延伸类”任务驱动型作文审题立意
所谓“组合延伸”,就是命题者给出一组关键词(或名句),要求从中选取两三个(或两三句)进行搭配组合,进而构思立意,写出一篇文章。这类题目搭配组合的自由度比较大,但要选出有新意、有创造性乃至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关键词(或名句)组合,并写出具有创意、文质兼美的文章来,并非易事。这就需要我们对关键词(或名句)的内涵进行深入的思考。
对于这类任务驱动型作文,读懂任务必不可少,在精读材料和要求的基础上,仔细区分显性任务和隐性任务,从文体、内容、思维和对象等方面锁定各类任务。同时,读懂关键词(或名句)之间的关联是关键,这是因为选取的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决定了这篇文章的中心内容与立意高低。
关于这类题的审题,可采用如下流程:
典例 4 (2017·课标卷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近期一项对来华留学生的调查,他们较为关注的“中国关键词”有: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立意指导】
1.审题
(1)数量限制
“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两三个关键词”是指不能少于两个,也不要过多,“两三个”即可。
(2)内容驱动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则是敲定了写作的方向——作者是如何认识中国的。
(3)对象设定
“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是写作的目的,这句话说明了“你向谁介绍中国”,也就是不能随便介绍,要“帮助”“读懂”。
(4)思维驱动
“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要注意将关键词归类,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共同构成介绍的内容。
2.立意
按题干要求选择两三个关键词的组合立意:
(1)由“长城”“京剧”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2)由“高铁”“移动支付”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3)由“中华美食”“广场舞”说说好玩的中国、热情的中国、开放的中国;(4)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谈谈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5)将“京剧”与“广场舞”并置,谈谈传统与传承、传统与流行等;(6)将“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相勾连,谈谈文化悠久与严峻现实等;(7)将“长城”与“一带一路”相互对照,谈谈发明、创造、创新等;(8)从“大熊猫”延伸到动物保护乃至生态保护的迫切,借“空气污染”“食品安全”论述过度追求GDP的危害以及对“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的呼唤。
命题作文:
一、命题作文的概念
命题作文,是指命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考生根据这个题目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命题形式。近年来,命题作文的常见格式是“材料+题目+要求”。
二、命题作文的类型
从形式上来说,分全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两种类型。
考向(一) 全命题作文
全命题作文要正确审题、立意,考生应把握好三个方面。
方法一:锁定题目的题眼
命题作文的审题,关键是抓题眼,即找出题目中最关键的词语,然后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准确地把握题意。题目的结构不同,题眼的位置就可能不同。
1.词语型命题作文
词语型命题作文虽然审题对象集中而明确,但由于提供的审题信息相对较少,因此也容易偏读甚至是误读。这类作文题目,其表意重心往往在这个词所代表的事物的本质特点上,要抓住它的本质特点进行思考。词语型命题通常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既有表面的意义,更有隐含意义,关键是正确分析其内在隐含意义,如“门”“路”“考场”等,在写作时,或写它的引申意义,或写它的象征意义,或写它的比喻意义。
2.短语型命题作文
短语式命题作文审题立意关键就是审清题眼,确定重点。短语的结构包括偏正、动宾、主谓、并列等类型,不同结构方式的命题,侧重点就有所不同。
(1)偏正短语式题目
中心词往往就是写作的对象,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往往体现了题目的特殊要求,是写作所限定的范围及重心,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如“生存的智慧”只能限定于写“生存”方面的,写作内容应该是“智慧”,即在生存这方面你如何展现你的智慧。
(2)动宾短语式题目
动词一般是写作的重点所在,它也往往就是题眼。宾语一般规定了写作的范围、对象。如“收藏快乐”,作文的重心就在于动词“收藏”:收集并保存;收起并保存。再看宾语,由于宾语是抽象的事物,必须将这个词具体化,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收藏某种具体的事物从而得到快乐,例如相片、书籍、古董、明信片等。
(3)主谓短语式题目
主旨、精神或题眼往往在谓语动词上。主谓短语可参考“句子型命题作文”的讲述。
(4)并列短语式题目
常采用两个或三个词语,中间用间隔号或“与”“和”等词连接,这几个词语或短语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对于并列短语式命题,关键是找出并列词语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索取与贡献”,重点是让我们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是索取,决不能单纯地议论什么是“索取”,什么是“贡献”。
3.句子型命题作文
句子型命题作文的题目,是以一个单句或复句的形式给出的,如“人生支柱是精神”“人生处处是考场”。这类命题的题目往往本身就是中心论点,或是一个有隐含意义的句子,写作时要以谓语为写作重点,同时注意主语、宾语和修饰语对对象和范围的限制。对于这类题目,审题时主要是抓住题目中的中心词或关键字。
方法二:把握题目的要求
在审题过程中,考生除了要审视题目本身以外,还必须对题目后的要求进行反复阅读和思考,从而明确命题者对考生写作提出的所有要求。另外,考生在审题时,还要辨清哪些是“硬性”要求,哪些是“弹性”要求。“硬性”要求代表命题者的意志,是不可违背的,因此考生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对于“弹性”要求,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便宜行事”。
方法三:重视题目的提示
有的命题作文在试题的前面会有一段材料,其实这段材料是命题者为了降低审题难度而给予考生的“友情提示”,不会对考生的写作产生任何制约。尽管如此,考生还是应当重视这段材料,因为它毕竟是“有益”的提示,至少能为自己打开思路提供帮助。
典例 1 (2019·北京卷)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韧性”是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中华文明历经风雨,绵延至今,体现出“韧”的精神。回顾漫长的中国历史,每逢关键时刻,这种文明的韧性体现得尤其明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
请以“文明的韧性”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可以从中国的历史变迁、思想文化、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及中国人的品格等角度,谈谈你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论证合理。
【立意指导】
“文明的韧性”,也就是文明的绵延不息,世世代代的继承发扬。“文明”一词比较宏大抽象,写作时可加以缩小、微观化,比如可以通过经典文化、圣哲精神、先贤智慧、诸子思想、英雄气节、烈士操守、名人品行、伟大人格等等来表现文明的坚韧不拔、顽强不屈。
“韧性”在材料中已经提示为“指物体柔软坚实、不易折断的性质”,具体而言可以换成坚韧顽强、坚忍不拔、愈挫愈勇、百折不挠、坚贞不屈、锲而不舍等词语。
把以上所思所想的内容和五千年文明结合起来,表明文明的韧性在华夏民族发展过程中各个方面的巨大作用,若有针对性地写到当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更需要激发出这种文明的韧性,会更有现实意义。
参考立意:(1)文明的韧性,让华夏文化源远流长。(2)文明的韧性,造就华夏品格。(3)韧性,让中华文明更有生机。(4)中华文明的韧性,助力民族复兴。(5)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激发出中华民族坚韧顽强的精神。
考向(二) 半命题作文
半命题作文,属于命题作文的范畴,它要求考生在作文题目的空缺处填入词语。半命题作文兼具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的优点,其开放性和限制性介于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之间。
半命题作文从形式上看由文字部分和填空部分组成。有的题题目前还有一段提示语,后面还有具体要求。半命题作文在补题时,须注意以下几点:
方法一:要联系自己积累的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能否取得高分,有无新鲜、典型的素材至关重要。考生要有效利用半命题作文在补题方面为自己留下的写作空间,联系自己的素材储备,写出“饱满丰盈”的文章来。
方法二:补题要有新意,力避雷同
一篇作文,一旦让阅卷老师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就很难得高分。所以考生应意识到:当看到题目想到的第一个构思,大多数人可能也会想到时,就应回避这个构思。运用发散思维,将你想到的新视角、新构思罗列出来,再选择。确定构思之后,运用纵向思维,对题材挖掘深一点。
方法三:小处切入,就实避空
补题时应小处切入,就实避空,因为题目越空泛,相应地写作范围就越广,选材、组材的难度也就越大。如作文题“精彩________________(一幕、瞬间、人生等)”,按说以提示语中的“一幕”“瞬间”入题,也非常不错,然而却有考生为了“创新”,将文题补成“精彩世界”“精彩世纪”之类,范围越扩越大,文题越变越虚,最后写出来的文章大而空、虚而浮,事与愿违。因此,要写好半命题作文,最好“小口径切入”,题目不要补得过大。
方法四:补题要有文体意识
考生不仅要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作文,还要注意不要混淆文体,避免写成“四不像”的文章。考生如果形象思维发达,善于记叙、描写,就可选择记叙文;考生如果逻辑思维见长,善于说理、议论,就可选择议论文。
方法五:要切中题旨文意,暗合命题要求
作文是从某个角度去考查考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应变能力。为此,考生必须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把握作文的选材范围、结构等,以便巧妙落笔。
典例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书法之于沙孟海,正如音乐之于王洛宾;哲学之于周国平,正如文化之于余秋雨……可以说,他们各自所钟爱的事物也承载了他们生命的几乎全部内涵。
请以“________之于我”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③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议论,展开想象,等等。④不少于800字。
【立意指导】
这段材料给我们提供了三点信息:①书法、音乐、哲学、文化等某一事物与某一具体人的紧密联系;②这一事物是这个人所钟爱的;③这一事物承载了这个人一生的几乎全部内涵。这三条信息对作文也作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即我们要在学习、生活或工作中找到一个具体事物,这一事物必须是与“我”有着密切联系的,是“我”所钟爱的,它可能会承载“我”生命的几乎全部内涵。写作时,要写出这一事物对“我”的学习、生活或工作所产生的影响或作用,尤其要突出第三条要求中的“承载一生的几乎全部内涵”这一点,不能流于泛泛喜爱的层面。
【答案】示例:完整题目:“音乐之于我”。立意角度:音乐以其独特的魅力影响着我。
新材料作文:
一、新材料作文的概念
所谓“新材料”,即提供一则或多则材料并略做提示,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阅读材料,然后根据自己对材料的感悟、理解,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进行作文。
二、新材料作文的特点
1.高度的开放性
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弹性很大:不再规定话题,允许考生对材料进行取舍和多角度解读;不再设定最佳立意,与材料相关联的不同角度的立意都会得到认可;不强求引述材料,让考生能够较自由地表达;不再限定文体,给了考生更多的选择机会和更大的发挥空间。
2.严格的限制性
新材料作文的写作要求弹性再大,也会有“限度”,如要求“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因此,如何在“限度”之内“游刃有余”,就成了材料作文写作的关键。
三、新材料作文的三种类型
考向(一) 单则文字材料型作文审题立意
所谓单则文字材料作文,即命题者提供一则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短小材料,有的稍加提示点拨,有的不加提示点拨,但不提供话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材料,全面理解材料,根据自己对材料的认识、剖析、理解、开掘与感悟,选好角度,自主立意,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进行写作的作文。
单则文字材料型作文的审题立意可采用以下方法:
方法一:着眼整体,抓住关键。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要有全局意识,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不能只抓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
在整体框架下,重视材料中起关键作用的语句是正确而且必需的。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所以,有的材料中有关键词句,就以这些关键词句作为立意的突破口;有的材料较长,需先压缩概括材料,然后再抓住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句(“文眼”)进行纵横思考,反复推敲,理解意蕴,从而找到立意的突破口。
典例 1 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写一篇800字以上作文。
【立意指导】
从第一段整体文字可知,“读到……,还可以读出……”不是读一般的书,而是读“长辈”这部厚书,它既可以是父母,也可以是其他年长的亲人或老师等。如果忽略材料整体,泛泛地谈读书显然是不行的。再抓住文中关键“读书”,分析第二段文字,十八岁已经长大的我们,今天重读“长辈”这部厚书,在两个成年个体之间平等对话、触摸灵魂,想必会获得更多的理性认知。
参考立意:(1)可以通过长辈的人生经历重新思考过去的时代与历史;(2)思考家族传统和民族传统方面的文化积淀;(3)思考长辈的人生智慧和经验教训;(4)可以在长幼互动关系中,以长辈为镜重新发现与认识自我;(5)从“我”的视角审视长辈在家庭角色和社会角色上的进步与成熟……
方法二:厘清对象,多向辐射
有些材料虽涉及一个对象,但会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立意角度,每一个角度都可以提炼出一个观点;有些材料会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对象,这几个对象之间如果无明显的主次之分,从理论上来说,每一个对象都可以提炼出至少一个观点。对于这两类材料,审题时考生可以采用多向辐射的思维方法围绕材料展开多角度立意。
对于第一类材料,既可以就材料这几句话立意,也可以就材料的那几句话立意,还可以就材料的整体立意。对于第二类材料,既可以着眼于甲事物立意,又可以着眼于乙事物立意,还可以着眼于甲、乙两事物的关系立意。这里也需注意,有些材料涉及的几个对象可能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主次之分,那么,我们在审题时就应该分清主次,从主要对象入手进行分析,而不是次要对象,否则有可能出现偏题现象。
除此之外,既可以正向立意(就是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顺着原材料告诉读者的指向去考虑),也可以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问题倒过来想想,从相反的角度对原材料提出疑问)。既可以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作合理的联想,进行恰当的推理、引申),也可以类比立意(就是通过联想,把材料的已知内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内容由此及彼地联系起来考虑,找出其中的相似点)。
典例 2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拼图游戏中,完成整幅拼图需要一个个拼图单片的恰当拼接。而这些小小的拼图单片,如果视自己为孤立的个体,就难以确认自己的位置与价值;只有嵌在恰当的位置上,它们才是不可替代的存在。
其实,每一天,每个人,都应成为某个宏大图景中的一块拼图单片,既独特又相融。当然,一幅完美的宏大图景,也会让每一块拼图单片各得其所,各尽其能。
我们正在创造中华民族复兴的宏大图景,你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对此有怎样的思考?又应该有怎样的行动?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定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立意指导】
命题由三段话组成。第一段从“拼图游戏”切入,阐明一个事物的哲理:拼图单片与完整拼图的关系——既独立(特征)又不可替代(价值),前提是“恰当的位置”。可见,一个事物只有在恰当的位置上才能发挥其个体的价值,才能成为整体不可替代的一部分。第二段谈到“人”这一个体与“宏大图景”的关系。人,个体个性独立,但又与时代图景紧密相连,只有成为“宏大图景”中一块“拼图单片”,才能各得其所,各尽其能。第三段对写作意图进一步限制,即“宏大图景”指向“中华民族复兴”,人限制为“新时代的青年人”,并提出写作指向:思考与行动。思考角度:(1)青少年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关系是什么?(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个体是整体不可或缺的部分,个体是整体不可替代的部分);(2)青少年如何融入中华民族复兴的建设洪流?(找到恰当的位置,保持独特的个性,与整体相融,实现个体的价值的最大化);(3)现代青年应该塑造什么的品性?时代青年的成长如何跟时代合流?(多角度深化拓展)。
参考立意:(1)从个体与整体的角度,可立意为“新时代青年的位置与价值”;(2)从人才的品质的角度,可立意为“时代青年需要独立自由,又需要胸怀家国理想”;(3)从人才的价值的角度,可立意为“只有把自我放到国家发展的大背景中,才能让自身的价值最大化”;(4)从人才的意识的角度,可立意为“新时代青年要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时代洪流”;(5)从人才的多元发展角度,可立意为“新时代青年要有独立个性、自由思想、社会理想、国家情怀、世界视野”。
方法三:由果溯因,探究本质。
很多事物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有的材料所述的是一个含有多重因果联系的事件,考生应梳理出事件的来龙去脉,由果溯因,就是由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源,就能找到最稳妥的立意,从而确定主旨。也就是概括出事件的结果后,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然后向其原因上追溯思考,最后结合材料自问自答,以原因立意。
典例 3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据研究,美国空军战斗机失误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驾驶舱是按照飞行员身体特征的平均值设计的。可飞行员不是按平均值生长的,当他们必须在少于半秒钟内做出判断和行动时,平均值系统和操作员之间的矛盾就容易导致一系列事故。后来,美国空军要求制造商改变设计,让座舱能随飞行员的个体特征做局部调整,让系统适应个人。此后战斗机事故率降低,作战水平也得到了提升。
【立意指导】
材料中美国空军战斗机的事故率前后发生了很大变化,原因何在?原因就是过去按照平均值设计,现在是个性化的设计。材料立意核心就指向了“让平均值系统适应个人”的设计理念的变化。立意时要联系现实生活,将观点细化、具体化,化虚为实,化大为小,化抽象为具体。
参考立意:(1)尊重个体的差异,拒绝“平均值”;(2)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3)让个性自由生长;(4)你是世上的唯一;(5)莫因趋同生遗憾;等等。
方法四:由事及理,化实为虚。
审题立意环节,必须学会把“形象化”表述转换成明确的事理。
诗歌、寓言、图画等寓意类材料因其题旨和意图含蓄隐晦,不容易分辨,这时应由事及理,化实为虚,寻找材料与生活的“对应点”或材料中的关键词与人生的“对应点”。即跳出材料,向自然、社会、人生等维度延伸拓展,与现实挂钩,更深切地理解题意。
典例 4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行囊已经备好,开始一段新的旅程。路途漫漫,翻检行囊会发现,有的东西很快用到了,有的暂时用不上,有的想用而未曾准备,有的会一直伴随我们走向远方……
【立意指导】
这则材料属于寓意类材料,寓意类材料影射的是社会、人生。材料中的关键词是“行囊”与“旅程”,可以从“行囊”的隐含义入手,寻找生活的“对应点”,化实为虚,也就是它们的象征意义。
(1)行囊:旅行者出行时使用的行李袋。
对应人生:人生旅途中个人需要的储备库。
(2)备好行囊:行李袋中准备好了旅行中的各种东西。
对应人生:人生储备库中需要准备的诸如诚信、正直、责任、执着等精神品质。
(3)旅程:旅行者的路途或行程;新的旅程,指即将开始、未出发的旅程。
对应人生:新的人生征程。
参考立意:(1)“书到用时方恨少”,要不断储备知识的行囊,才能少走弯路。(2)对“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生旅途不可或缺的行囊;诚信(或“乐观、恒心”等)是人生旅途的重要行囊,没有它,就难以致远等。(3)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补充人生行囊中的装备。
考向(二) 多则文字材料型作文审题立意
有的作文给了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那么就要根据题目的要求,看是可以就一则材料立意,还是要求从两则或两则以上的材料立意。
方法一:“求同法”,即异中求同。_
材料形式:①多则材料(两则或两则以上);②材料之间的内涵有相同处。
审题方法:①分析、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②找出共同点。
典例 5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英国科学家道尔顿送给妈妈一双袜子,妈妈说:“我这个年纪怎么能穿红袜子呢?”大家都说是红色而道尔顿看到的却是蓝色,他感到自己色觉有问题。他研究了两年,1794年发表论文《视觉之异常》,将这种疾病称为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日本商人安藤百福看到拉面摊前常排着长队,已经破产的他感到这是一个创业的机会,他买了面粉和食油,在小屋里每天干20个小时,实验了一年,1958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这一新产品的开发带动了一个新产业。
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他只好白干一年来赔偿。后来他发现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仅没脏反而把陈年污渍也清除了。这个发现,促使他研制出干洗剂,改革了传统的洗衣技术。
【立意指导】
首先对三则材料进行压缩:
道尔顿——感到自己色觉有问题,发现色盲症,填补了医学理论上的一项空白。
安藤百福——已经破产,看到拉面摊前常排着长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包方便面。
家务杂工乔利——不小心将灯油滴在熨烫的衣服上,研制出干洗剂。
三则材料中,问题的产生都有其偶然性,而问题的解决都是从困难、危机、细节中发现问题,善于思考、探究并着手解决,最后都获得了成功。
参考立意:(1)留心生活,就会有所发现。(2)要做生活的有心人。(3)发明创造,就在生活当中。(4)勤于思考,是成功的保障。(5)善于发现并努力探索,才能成功。(6)人生因思考和探索而精彩。(7)留心生活,抓住机遇,才能成功。(8)偶然与必然;发现与成功;等等。
方法二:_“求新法”,同中求新。_
材料形式:①多则材料(两则或两则以上);②材料之间的内涵有一定联系。
审题方法:①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②比较几则材料的内涵,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③升华思考。
典例 6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
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登顶珠穆朗玛峰,采用传统测量方法,首次精确测定珠峰海拔高程为8848.13米。
2005年5月22日,中国采用传统大地测量与卫星测量相结合的方法,经过严密计算,确定珠峰高程为8844.43米。
2020年5月27日,中国珠峰测量登山队采用最新科技方法进行第三次测量。据推算,珠峰实际是以每年4.4毫米的速度在“长高”。12月8日,珠峰最新高程公布,为8848.86米。
这几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立意指导】
材料叙述了三则新闻事实。
相同点:测量珠穆朗玛峰高程。
不同点:测量方法在不断进步,由传统测量方法,到采用传统大地测量与卫星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再到最新科技方法;测量精度不断刷新。
在此基础上展开思考。珠穆朗玛峰高程的不断变化,显示的是人们对于这一高度的认识在不断进步。同样,一种理论、一路人生、一个时代……也都有着各自的高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需要对其重新认识和定义,而重新认识或定义,需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永不止步的追求等。这是材料引发的联想和思考。
参考立意:(1)求真务实,追求真理;(2)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追求永不止步的人生;(3)以永不止步的追求应对不断变化的时代。
方法三:“互补法”,互为补充。
材料形式:①多则材料(两则或两则以上);②材料内涵偏执于一点,带有一定的片面性,互为补充。
审题方法:①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②将几则材料的内涵叠加补充起来,体现辩证性。
典例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王尔德说: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
孟子说: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作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对于爱自己和爱他人,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立意指导】
这是一道思辨类、关系型作文题。命题人意在引导考生思考“爱自己”与“爱他人”的关系,考生审题立意时必须将思考重点放到对二者关系的探究上,不可仅仅扣住其中之一来写。王尔德的话强调的是爱自己,孟子的话强调的是爱别人,两句话都很有道理。二者组合之所以给人一种矛盾的感觉,是因为命题人删掉了王尔德和孟子当初说话时的特定语境,又将二者组合构筑了一种新的语境。仔细思考这两句话,就会发现二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爱自己是开始,善待自己,热爱生活,才能享受一生的浪漫;有了这个开始,才可能懂得爱他人,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又何谈去爱他人?人和人的关系是相互的,懂得爱他人的人自然也能得到他人的关爱,这又是更高层面的爱自己。考生在审题时,要将两句话打通,进行互补性、辩证性思考。
参考立意:(1)懂得爱自己的人才能更好地爱他人;(2)懂得爱他人的人才能更好地爱自己;(3)爱自己是开端,爱他人是发展;(4)爱他人是一种更高层面的爱自己。
方法四:“组合法”,思辨组合
组合型作文虽然形式有变化,但写作的实质却没有变,只要细心把握住了题干的要求,作文任他千变万化,写作的宗旨是不会变的。
材料形式:①多则材料(两则或两则以上);②材料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或论述。
审题方法:①逐则分析材料的内涵;②根据题干要求,或扣紧一则材料,或将几则材料的内涵叠加补充起来,体现辩证性。
典例 8 (2020·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也有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对我们有不同的预期,社会也可能会赋予我们别样的角色。
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立意指导】
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谈个人的美好愿望,第二句谈家庭或社会可能会有的期望和角色,第三句谈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难免会产生。材料要求考生针对这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考生可以依据第一句话立意为遵从自己的内心,让人生无怨无悔;也可以依据第二句立意为听从社会的召唤,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当然,最好的立意是考生宏观把握三句话,从平衡个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等角度立意,体现出新时代青年规划未来人生时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参考立意:(1)遵从自己的内心,让人生无怨无悔;(2)听从社会的召唤,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3)时刻不忘责任与担当;(4)应该合理处理人与家庭、社会之间的落差或错位。(5)正视落差,肩负责任,展示自己的风采。(6)把个人兴趣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
考向(三) 图画材料型作文审题立意
图画型材料作文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材料作文,它只不过是用图画代替文字材料而已。一般说来,所提供的图画大都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漫画。图画作文与其他材料作文一样,都对考生进行了适当的限制,考生要观察、判断图画的含意、目的、价值取向等。
图画型材料作文形象直观、贴近现实生活,反映的一般是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图画材料往往具有针对性、讽刺性、幽默性等特征。
1.图画型作文的审题方法
我们在审读图画型材料作文时,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方法一:阅读图画的标题
图画的标题是图画的“眼睛”,透过这个“眼睛”,考生可以洞察整幅图画的主题。
方法二:看清图画的画面内容
绘画是一门艺术,它常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勾画出画面,用以表达某种观点。而画面上的每一个细节都对表达图画的寓意有提示作用。
首先要观察图画。主要是观察图画的构图要素:是单幅漫画还是连环漫画;单幅漫画中,有哪些构图要素,主要构图要素是什么;漫画的布局怎样,各构图要素有怎样的摆布关系;漫画的构图要素即形象(人、物)有什么特点,处于什么状态(静止、运动);多幅漫画由几幅构成,各幅画面的摆布顺序及画面内容的不同(变化);漫画中的文字材料,包括题目、人物语言、相关的注释等等;漫画中的细节,如人物的表情、过度夸张的“部件”、显示“故事性”或寓意的细节等。
其次要认识图画。主要是从整体上来把握漫画,弄清漫画的画面意义。这主要看画面特征及构图要素之间的关系,从特征中找到“话题”,从关系中找到“情节”,从而找到画面显示的显性主题或故事。
再次要理解图画。一般来讲,漫画多是对现实生活的喜剧化、夸张化、荒诞化表现,往往含有“借题发挥”的深刻寓意,画面中越是夸张得厉害的地方越是问题的症结,也越是体现寓意的地方。因此,要注意透过夸张解读其寓意,理解漫画针对什么问题,表达了怎样的观点或思考。
最后要拓展图画。依据画面寓意,联系现实生活,找到与画面主旨相应的现实素材,尽量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侧面来确定话题及立意的方向。
方法三:品味图画中的语言文字
图画为了更清晰、更准确地表达其寓意,常常配有言简意赅的语言文字。考生要仔细品味画面中的语言文字,思考这些语言文字中所隐含的作者的观点。
2.图画型作文的两种类型
(1)单幅漫画
典例 9 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这是几米的一幅漫画。画面上,一个小女孩牵着一只小鸭子在走。画的下面原来有一行稚拙的文字:“乐乐不会游泳、不会飞,她的小鸭子也是。乐乐带着小鸭子,天天到池塘边看别人怎么游泳、怎么飞……”
这段文字以省略号作结,它会引发你怎样的想象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题目自拟。
【立意指导】
这是一道漫画材料作文,没有标题。首先观察漫画的构图要素。漫画的大部分画面,画的是一群快乐的鸭子,他们或在天空飞,或在池塘游,只有下部较小的画面画的是乐乐牵着小鸭子在岸边走。审题的关键是画面下面的一行字:“乐乐不会游泳、不会飞,她的小鸭子也是。乐乐带着小鸭子,天天到池塘边看别人怎么游泳、怎么飞……”
参考立意:人要想进步,就要付诸实践;只有大胆实践,在实践中磨炼自己才能进步,才能有所发展。
(2)多幅漫画
典例 10 (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立意指导】
题中漫画由两组画面组成。
第一组:画面上左右各有一位学生,手里拿着带有考试分数的试卷。左边一位学生试卷上标明100分,面带微笑,而且右脸上还有一个吻,以示受到了表扬与肯定。而右边一位学生试卷上的分数是55分,神情沮丧,脸上挨了耳光,受到了惩罚。
第二组:仍然是由两组画面组成,左边一位手里的试卷分数为98分,脸上吻印变成了耳光,神情落寞。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右边一位学生试卷上的分数为61分,脸上的手印换成了吻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左边的学生学习成绩起点很高,一旦有了一点儿退步,就受到家长的惩罚;右边的学生成绩尽管起点较低,但有了一点儿进步,则受到了家长的奖赏。
整幅漫画意在说明,在家长或老师眼中,学生的优秀与否全部唯分数是论。这种看法实际上是非常片面的,它不能客观真实地对学生给予准确的评价,也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不利于他们的茁壮成长。考生在写作时可以由结果追溯原因,揭示事件的本质;由图画到生活,把握漫画的寓意,阐明应试教育过于看重分数,给学生造成的种种伤害,分析其弊病,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联系现实,由此及彼,呼吁我们不要扭曲对孩子的教育,不以分数论英雄,不要把分数的高低当作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让教育回到以人为本的轨道上来,树立健全的成才观,把素质教育、人文教育、生命教育落到实处。
参考立意:(1)奖励优秀(进步),惩戒落后(退步);(2)评判不能唯分数,分数不是唯一标准;(3)对待学生的成绩,不能急功近利;(4)辩证看待进步与退步。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第十六讲 文言文阅读之实词 精品教案 (新高考),共1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5类文言实词”系统归纳,“5大推断技法”边练边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十讲 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精品教案 (新高考),共2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导入,教学内容,解题技法,典型例题,解题流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中语文二轮复习 第三十七讲 作文文体规范 精品学案 (新高考)教案,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梳理,好题实练,答案与解析,写作指导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