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赤壁赋-2022版语文必修2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617743/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9 赤壁赋-2022版语文必修2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617743/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9 赤壁赋-2022版语文必修2 人教版(新课标) 同步练习 (Word含解析)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2/12617743/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第三单元9 赤壁赋课后测评
展开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歌①扣舷而歌之 ②歌曰 ③倚歌而和之
2.如①纵一苇之所如 ②如怨如慕
3.望①七月既望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
4.而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②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③侣鱼虾而友麋鹿
5.之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凌万顷之茫然 ③取之无禁 ④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⑤苟非吾之所有
6.于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徘徊于斗牛之间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7.乎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而又何羡乎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白露横江
古义: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失意的样子。
3.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
今义:美貌的女子。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歌窈窕之章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4.乌鹊南飞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6.下江陵
7.顺流而东也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9.侣鱼虾而友麋鹿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特殊句式:
译文: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特殊句式:
译文:
3.凌万顷之茫然。
特殊句式:
译文:
4.客有吹洞箫者。
特殊句式:
译文:
5.渺渺兮予怀。
特殊句式:
译文:
6.何为其然也?
特殊句式:
译文: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特殊句式:
译文:
8.而今安在哉?
特殊句式:
译文:
9.而又何羡乎!
特殊句式:
译文:
10.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特殊句式:
译文:
11.相与枕藉乎舟中。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一百天,很短,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沧海一粟;一百天,又很长,长得足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
2.遥想千年前曹公踌躇满志、横槊赋诗的慷慨之情,顿生“是非成败转头空”的沧桑之感。( )
3.那不可企及之美,像一位不可追求的遗世独立的佳人,令人因无望而生不尽的惆怅和无穷的感伤。( )
4.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委婉动人,如泣如诉,其艺术成就真可谓登峰造极。( )
5.随着房地产业的不断升温,一直居高不下的商品房价格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也一直不绝如缕。( )
6.是夜月白风清,水天共碧,二人正在僧房里,睡至半夜,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 )
7.如果教师上课时照本宣科,学生听课时就会感觉苦不堪言,正襟危坐,只盼着快点下课结束煎熬,甚至以后一上这门课就头疼。( )
8.初听昆曲,我们难免觉得冗长,但越听越觉得有味道,越听越觉得心灵在江南丝竹的余音袅袅中变得空灵澄澈。( )
9.有一种人生如同酒宴,通常是杯盘狼藉地开头,然后有一个热闹的过程,最后清冷地结束,谁来收拾残局?(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讲究文采,注重韵律,类似于后世的散文诗。( )
2.干支纪年法,是中国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顺序相配正好六十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这就是俗称的“干支表”。( )
3.“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与“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中的“参”“商”相同,都是星宿名,前者是“斗宿”和“牛宿”,后者是“参星”和“商星”。( )
4.“苏子”中的“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如孔子、孟子等。 ( )
八、默写。
1.《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 , ”。
2.《赤壁赋》中,写天上的满月从东面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良辰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很慢的语句是“ , ”。
3.《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伤人在天地间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的语句是“ , ”。
4.《赤壁赋》中用蛟龙和嫠妇听到箫声的反应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 , ”。
5.《赤壁赋》中概写苏轼与客人引吭高歌,朗诵《诗经》中章节的句子是“ , ”。
6.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 ”;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 ”,所以不必羡慕江水和明月。
7.《赤壁赋》中,苏轼用“ , ”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占江陵后顺流东下时的军容之盛。
8.《赤壁赋》中,苏轼饮酒甚酣,扣舷而歌,借用“美人”来抒发情怀的两句是“ , ”。
9.《赤壁赋》中写江上水气弥漫,江水无边无际与天相接的句子是“ , ”。
10.《赤壁赋》中写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的句子是“ , ”。
九、微写作。
《赤壁赋》为人们面对挫折、打击,提供了最佳解决方案。现在,你最要好的同学得了重病,严重影响了学业,他(她)很消沉,请你结合《赤壁赋》里揭示的人生道理写一段话,鼓励他(她)走出人生的阴影,振作起来。200字左右。
三年模拟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沈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糵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莅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B.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C.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D.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2.()下列对文中加点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B.台,指御史台,是专司纠弹的中央机关。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人们又称御史台为“乌台”。
C.生祠,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的祠庙,文中是说杭州百姓为苏轼立生祠,表达对苏轼的感激之情。
D.建中靖国,宋徽宗的年号,用来纪年。《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中的“壬戌”用的则是干支纪年法,古代专用干支来纪年。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苏轼家教良好,学识广博。母亲程氏亲自把书上的知识传授给他。等到弱冠,他博通经史,喜欢贾谊、陆贽的书。
B.苏轼一心为民,政绩卓著。他数次在杭州任职,疏通茅山、盐桥二河来通漕运,建造了堰闸,用来作为专门积蓄湖水的枢纽。
C.苏轼恪尽职守,不因循守旧。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贫困,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他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损失减少了一半。
D.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他遭受陷害,被捕入狱,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田野老人融洽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2)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5.()苏轼在《赤壁赋》中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描述,句中的“美人”象征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对苏轼来说,“美人”意味着“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本文有多处记述了苏轼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的实际做法,请简要概括。(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19分)
后赤壁赋
苏 轼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久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翩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悟。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B.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C.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D.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望:通常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前后。朔:一般指农历每月的初一。
B.赤壁:苏轼曾先后两次游览赤壁,并且写下两篇赋,本文中的赤壁,指的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
C.冯夷:也作冰夷,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文中指河伯。
D.羽衣:用羽毛编织的衣服,特指道士或神仙所穿之衣,借指道士。文中指道士或神仙所穿的衣服。
8.()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赤壁赋》描写的主要是江上明月,景色清幽,说理谈玄,寓悲愤于旷达;《后赤壁赋》则主要描写山间景色,以记叙、描写为主,表达了作者在出世和入世问题上的矛盾心情。
B.“霜露既降,木叶尽脱”“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写的是深冬之景,而《赤壁赋》中写的则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新秋之景。
C.第3段写作者攀峭壁、登危岩和放舟自流于江上的见闻感受,“履”“披”“踞”等一连串动词写出了作者急欲一览赤壁夜景的激动和兴奋,表现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率真与执着。
D.最后两段写半夜见闻与归家夜梦。作者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卓尔不群的孤鹤形象,寄托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又以浪漫的想象写作者梦中与道士的邂逅、对话,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豁达。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2)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
三、阅读下面的这首词,完成10—11题。(9分)
酹江月·和东坡韵题《赤壁图》
[明]丘 濬
黄州迁客,意翩翩、不是风尘中物。一叶扁舟凌万顷,气盖乌林赤壁。孟德雄才,周郎妙算,到此俱销雪。横江一笑,眼中谁是英杰?
一自两赋成来,山川胜概,倍觉增辉发。鹤梦箫声随水去,只有声华难灭。静对新图,闲歌古句,竖起冲冠发。何时载酒,江心重溯流月?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黄州迁客”,即指谪居黄州的苏轼,“横江一笑,眼中谁是英杰?”用问句收束,表现了苏轼的洒脱豪迈,有强烈的感染力。
B.“一自两赋成来,山川胜概,倍觉增辉发”三句,意思是苏轼的《赤壁赋》和《后赤壁赋》使山川增色,表达了词人对苏轼文学才华的赞赏。
C.“鹤梦箫声随水去”一句中的“鹤梦箫声”关联了苏轼《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内容,“鹤梦箫声随水去”意指苏轼的美好名声已经消逝了。
D.从题目看,可知这是一首题画词,也是一首和词,和的是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所用词牌“酹江月”就是“念奴娇”的别称。
11.()词的末句借用苏轼夜游赤壁之事,寄寓了词人的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全解全析
第三单元
9 赤壁赋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
凭 乘
二、一词多义
1.①动词,歌唱 ②名词,歌词 ③名词,歌曲的声调和节拍
2.①动词,往 ②动词,像
3.①名词,望日,通常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前后 ②动词,向远处看
4.①连词,表转折 ②连词,表修饰 ③连词,表并列
5.①助词,的 ②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代词,它,它们 ④代词,它,它们 ⑤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①介词,从 ②介词,在 ③介词,被
7.①助词,用于形容词后 ②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问 ③介词,在
三、古今异义
1.白茫茫的水气。
2.旷远的样子。
3.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四、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歌唱
2.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动用法,使……落泪
3.形容词作动词,整理
4.名词作状语,向南
5.名词作状语,向西;名词作状语,向东
6.名词作动词,攻占
7.名词作动词,向东漂流
8.名词作动词,打鱼;名词作动词,砍柴
9.意动用法,以……为伴侣;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五、特殊句式
1.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游”。
译文:苏子和客人坐船在赤壁之下游玩。
2.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月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3.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凌茫然之万顷”。
译文:越过那茫茫的江面。
4.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吹洞箫者客”。
译文:有吹洞箫的客人。
5.特殊句式:主谓倒装句,正常语序为“予怀渺渺兮”。
译文:我心里想得很远啊。
6.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为何其然也”。
译文:(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7.特殊句式:被动句,“于”表被动。
译文: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8.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而今在安哉”。
译文:如今又在哪里呢?
9.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而又羡何乎”。
译文:又羡慕它们什么呢?
10.特殊句式:判断句,“也”字表判断。
译文: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11.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乎舟中相与枕藉”。
译文:(大家)在船上互相枕着垫着。
六、成语积累
1.√ 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 横槊赋诗:古代儒将,手持长矛吟咏诗赋。形容豪迈潇洒。
3.√ 遗世独立:远离世俗,独自生活。
4.√ 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
5.✕ 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对象用错。
6.√ 月白风清:月色皎洁,微风清凉。形容月夜明亮清幽。
7.✕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望文生义。
8.√ 余音袅袅:指演奏停止后,优美的乐声仍延绵不绝。
9.✕ 杯盘狼藉:杯盘等放得乱七八糟,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七、文化常识
1.√
2.√
3.√
4.√
八、默写
1.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2.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4.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5.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6.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7.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8.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
9.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10.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九、微写作
【写作指导】
写作的前提是明确《赤壁赋》里揭示了什么样的人生道理。这就要求学生首先掌握《赤壁赋》的内容并对作者的情感变化有深刻的体悟;然后联系同学的遭遇,能明白他(她)的处境和感受,并找到他(她)与苏轼遭遇的相似之处;最后以苏轼面对困境所表现出的豁达开朗、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来开导好友,鼓励他(她)走出人生的阴影。
三年模拟练
1.C 根据文意可知,“呼”的对象是第一个“卒长”,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B、D两项;“急”说明“事”的情况,二者中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项。故选C。
2.D “古代专用干支来纪年”错,干支在古代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月、纪日。
3.B “用来作为专门积蓄湖水的枢纽”错,由原文“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可知,还用来排泄湖水。
4.答案 (1)苏轼在堤上搭建房屋(居住),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终于保全了这座城。
(2)又因为有些不利于百姓的事不敢说,就用诗来寄托讽谏,希望对国家有益。
解析 (1)庐:名词作动词,搭建房屋。卒:终于。全:动词,保全。
(2)第一个“以”:因为。第二个“以”:用。庶:希望。有补于国: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国有补”。
5.答案 ①苏轼访察关中利弊,为百姓、衙吏减少损失。
②苏轼在徐州任上解除黄河水患,保全徐州百姓。
③苏轼在杭州任上,修建“苏公堤”。
解析 “治国”就是治理国家政务;“平天下”就是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能够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理解了“治国平天下”的意思后,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苏轼的“实际做法”即可。如第一段提及的修订衙规,第二段提及的在徐州治理水患,第四段提及的在杭州修筑长堤。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人。十岁时,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氏亲自教他读书,苏轼听到古今的成败,就能说出其中的关键。到二十岁时,就博学多识,精通经书和史书,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要输送南山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要经过砥柱险处,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损失减少了一半。
调任徐州知州。黄河在曹村决口,泛滥到梁山泊,溢出南清河,汇集于徐州城下,水上涨如无法及时排泄,城墙将要被浸坏,富人争着出城避水。苏轼说:“富人出去了,百姓都动摇,我和谁守城?我在这里,水一定不能毁坏城墙。”又把富人赶进城去。苏轼到武卫营去,叫来卒长说:“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你们虽是禁军,姑且为我尽力。”卒长说:“太守尚且不躲避水患,我等小人,应当效命。”他就率领兵卒拿着畚箕、铁锹出去,筑起东南长堤,从戏马台开始,直到城墙。雨日夜下个不停,没有被淹没的城墙仅有三版。苏轼在堤上搭建房屋(居住),路过家门也不进去,派官吏分段防守,终于保全了这座城。他又请求预调第二年的工役来增筑旧城,又用木头筑堤岸,以防洪水再来。朝廷同意了他的做法。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不利于百姓的事不敢说,就用诗来寄托讽谏,希望对国家有益。御史李定等摘取他奏表中的话,并且借端诬罔构陷他所作的诗是讥讪毁谤皇上的,(将他)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置他于死地,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非常怜惜他,把他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与农夫、田野老人一起在溪谷山林间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自称“东坡居士”。
元祐四年,(苏轼)任杭州知州。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咸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了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又疏通西湖水流入漕河,从运河流入田亩,灌溉田地达一千顷,百姓因此殷实富裕。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疏浚治理,宋朝立国后,停止疏浚,茭白根积为田,水没有多少了。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容纳江中潮水,盐桥一条河专门容纳湖水,就疏通这两条河来通漕运。又造了堰闸,用来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阻隔,江中的湖水不再流入城市。用剩下的物力、人力修复了六口井,又把茭白根堆积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堤筑成后,又在堤上种了芙蓉、杨柳,看上去就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苏轼二十年中两次到杭州,对百姓有功德,家家有他的画像,人们饮食时一定为他祝福。又造了生祠来报答他。
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常州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6.B “得鱼”是“举网”的结果,所以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据此排除A、C两项。“巨口细鳞”是描述鱼的外形,“状似松江之鲈”是将其外形与其他鱼作对比,二者中间应断开,据此排除D项。故选B。
7.A “通常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前后”错,应是“通常指农历每月的十五日”。
8.B “写的是深冬之景”错,由原文“是岁十月之望”可知,写的是初冬之景。
9.答案 (1)时间才过了没有多久,(上次游览时所见的)江河和山岭已变得再也认不出来了。
(2)昨天夜晚,一边飞一边鸣叫着从我们的小船上空经过的,不就是您吗?
解析 (1)曾:表示出乎意料。日月:光阴。几何:没有多久。
(2)畴昔:往日,过去。过:经过。子: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
【参考译文】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步行出发,准备回临皋。有两位客人和我同行,经过黄泥坂。(这时候,)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已经落光。人的影子映在地上,抬头可以望见明亮的月亮。主客相顾而笑,边走边吟诗唱和。
不久,我叹息说:“有客人却没有酒,(就算)有酒却没有菜肴,月光皎洁,微风清爽,应该如何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一条鱼,(这条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但是从哪里能弄到酒呢?”(我)回家跟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收藏很久了,为了应付你随时的需要。”
于是(我们)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之下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音,江岸峭壁陡立,高达千尺。山峦很高,月亮就显得小了,江水退落,石头就显露出来了。时间才过了没有多久,(上次游览时所见的)江河和山岭已变得再也认不出来了。我于是撩起衣服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崖,拨开乱草,蹲坐在状若虎豹的山石上,跨过弯曲的树干,攀扶着栖息着鹘的树,俯视大江。两位客人不能跟随着我(到此处)。我高声长啸,草木(被)震动,山谷回响,风起浪涌。我也感到忧愁悲凉,肃然惊恐,觉得这里令人恐惧不可久留。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中流,听凭它停到哪里就在哪里休息。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四周望去,觉得冷清寂静,恰好有一只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面飞来,(它的)翅膀像车轮一样,(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色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白色上衣,(它)戛戛地长叫着,掠过我们的小船向西飞去。
(过了)一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用羽毛编织成的衣服,步履轻快地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回答。“哎呀!我知道(你是谁)了,昨天夜晚,一边飞一边鸣叫着从我们的小船上空经过的,不就是您吗?”道士回头笑了笑,我也惊醒了。打开房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哪里。
10.C “意指苏轼的美好名声已经消逝了”理解错误。结合下句“只有声华难灭”可知,词人的意思是往事随水而逝,唯有苏轼的美好名声是不朽的。
11.答案 ①向往赤壁一带的胜迹。
②追慕古人风流旧事。
③效仿前贤寄情山水。
④慨叹理想难以实现。
解析 分析情感要读懂诗歌并联系词中的关键词句。“意翩翩、不是风尘中物”“一自两赋成来,山川胜概,倍觉增辉发”“只有声华难灭”是对苏轼才情的评价,表达了词人对苏轼寄情山水的生活追求的歆羡。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苏轼曾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再结合“黄州迁客”可知,词人以苏轼为效法的对象,隐隐透出一种壮志难酬、理想不得实现的失意之感。末句“何时载酒,江心重溯流月”的意思是:什么时候能够像苏轼一样泛舟赤壁之下,月下饮酒,溯流而上?结合“山川胜概”可知,词人表达了对赤壁一带江山胜迹的向往之情。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3 *囚绿记当堂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二3 *囚绿记当堂达标检测题,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第三单元9 说“木叶”当堂检测题: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五第三单元9 说“木叶”当堂检测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微写作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9 劝学测试题: 这是一份人教版 (新课标)必修三9 劝学测试题,共2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积累,文化常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www.enxinlong.com/img/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