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物理选择题专题强化训练:能量量子化 光电效应 光子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广东使用)01](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6/1261963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届高考物理选择题专题强化训练:能量量子化 光电效应 光子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广东使用)02](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6/1261963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届高考物理选择题专题强化训练:能量量子化 光电效应 光子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广东使用)03](http://www.enxinlong.com/img-preview/3/6/1261963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届高考物理选择题专题强化训练:能量量子化 光电效应 光子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广东使用)
展开一、单项选择题(共22小题;共88分)
1. 爱因斯坦提出“光子说”并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关于光子的能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与其波长成正比B. 与其频率成正比
C. 与其速度成正比D. 与其速度平方成正比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B. 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是因为该束光的波长太短
C. 汤姆生发现电子,表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D. 按照波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总能量增加
3. 物理知识在科技上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E=nΔΦΔt,可以解释理想变压器的变压原理
B. 根据欧姆定律 I=UR,可知远距离高压输电线上的电流随输送电压的提升而增大
C. 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可以解释霓虹灯的发光现象
D. 根据玻尔的原子模型理论,可以计算所有核反应中释放出的核能
4. 据报道,“墨子号”洲际量子密钥分发成果入选 2018 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关于量子论的建立及其发展,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普朗克把能量子引入物理学,进一步完善了“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
B. 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揭示光具有粒子性
C. 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证明了光电效应方程,测量了普朗克常量
D. 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只具有能量,但没有动量
5. 氢原子能级如图甲所示,一群处于 n=3 能级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产生的光照射到图乙所示的真空管。阴极 K 材料为钠,其逸出功为 2.29 eV,发射出的光电子被阳极 A 吸收,在电路中形成光电流,则
A. 跃迁产生的光中,由 n=3 能级跃迁到 n=2 能级产生的光子频率最大
B. 跃迁产生的光中,只有一种频率的光可以使阴极 K 发生光电效应
C. 当滑片 P 调至最左端时,电流表的示数不为 0
D. 当电源 a 端为负极,无论滑片 P 调至何位置,电流表的示数均为 0
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借助于能量子的假说,普朗克得出了黑体辐射的强度按波长分布的公式,与实验符合得非常好
B. 德布罗意把光的波粒二象性推广到实物粒子,并用实验证实了实物粒子也具有波动性
C. 结合能越大的原子核越稳定
D. 任意两个核子间都存在核力作用,这种性质称为核力的饱和性
7. 关于光电效应实验现象及解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光电流随着入射光频率的升高
B. 遏止电压随着入射光的强度增强而增大
C.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
D. 入射光的波长大于极限波长时不能发生光电效应
8. 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研究光电效应现象。闭合开关 S,用频率为 ν 的光照射光电管时发生了光电效应,图乙是该光电管发生光电效应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Ek 与入射光频率 ν 的关系图象,图线与横轴的交点坐标为 (a,0),与纵轴的交点坐标为 (0,−b),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普朗克常量为 h=ba
B. 断开开关 S 后,电流表 G 的示数一定为零
C. 仅增加入射光的强度,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将增大
D. 保持入射光强度不变,仅提高入射光频率,电流表 G 的示数一定增大
9. 用频率是 ν1 的光照射某金属的表面时,正好发生光电效应。如果改用强度相同,但频率是 ν2 的另一种光(已知 ν1<ν2)照射这一种金属表面,则
A. 光电子形成的饱和电流变大B.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增大
C. 光电子的遏止电压减小D. 单位时间发射的光电子数增多
1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升高放射性物质的温度,可缩短其半衰期
B. 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是因为该束光的波长太短
C. 某原子核经过一次 α 衰变和三次 β 衰变后,核内中子数减少 4 个
D. 核反应堆是人工控制链式反应的装置
1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钍的半衰期为 24 天。1 g 钍 Th90234 经过 120 天后还剩 0.2 g
B. 大量处于 n=4 激发态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可产生 4 种不同频率的光子
C. H13+H12→He24+n01 是核聚变反应
D. 光电效应实验中,入射光的强度越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越大
12. 氢原子核外电子从第 3 能级跃迁到第 2 能级时,辐射的光照在某金属上能发生光电效应,那么,以下几种跃迁能辐射光子且能使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的有
A. 处于第 4 能级的氢原子向第 3 能级跃迁
B. 处于第 2 能级的氢原子向第 1 能级跃迁
C. 处于第 3 能级的氢原子向第 5 能级跃迁
D. 处于第 5 能级的氢原子向第 4 能级跃迁
13. 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一群氢原子处于 n=3 的激发态,在向较低能级跃迁的过程中向外发出光子,用这些光照射逸出功为 2.49 eV 的金属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这群氢原子能发出三种频率不同的光,其中从 n=3 跃迁到 n=2 所发出的光波长最短
B. 这群氢原子能发出两种频率不同的光,其中从 n=3 跃迁到 n=1 所发出的光频率最高
C. 金属钠表面所发出的光电子的初动能最大值为 11.11 eV
D. 金属钠表面所发出的光电子的初动能最大值为 9.60 eV
14. 分别用 a 、 b 两束单色光照射某金属的表面,用 a 光照射能发生光电效应,而用 b 光照射不能发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真空中,b 光的速度较大B. 在真空中,a 光的波长较长
C. a 光比 b 光的光子能量大D. a 光的强度比 b 光的强度大
15. 如图所示是光电效应的实验装置图,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在电源电动势足够大,入射光强度不变的前提下,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电流表的示数将会一直增大
B. 若电源电动势足够大,将电源正负极反向,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电流表的示数将会减小到零
C. 对某种确定的金属来说,其遏止电压只由入射光的强度决定
D. 对某种确定的金属来说,入射光频率与遏止电压成正比
16. 用不同频率的紫外线分别照射钨和锌的表面而产生光电效应,可得到光电子最大初动能 Ek 随入射光频率 ν 变化的 Ek−ν 图象,若将二者的图线画在同一个 Ek−ν 坐标系中,如图所示,实线表示钨,虚线表示锌,则由图可知
A. 锌的逸出功比钨的逸出功大
B. 两者的图线可能不平行
C. 图线在横轴的截距等于逸出功
D. 光电子最大初动能还和入射光的强度有关
17. 在氢原子光谱中,可见光区域中有 4 条,其颜色为一条红色,一条蓝色,两条紫色,它们分别是从 n=3、4、5、6 能级向 n=2 能级跃迁时产生的,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 红色光谱线是氢原子从 n=6 能级到 n=2 能级跃迁时产生的
B. 紫色光谱线是氢原子从 n=6 和 n=5 能级向 n=2 能级跃迁时产生的
C. 若从 n=6 能级跃迁到 n=1 能级将产生红外线
D. 若从 n=6 能级跃迁到 n=2 能级所辐射的光子不能使某金属产生光电效应,则从 n=6 能级向 n=3 能级跃迁时辐射的光子将可能使该金属产生光电效应
1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铀核裂变时释放的能量等于它俘获中子时得到的能量
B. 发生光电效应时,入射光越强,则光子的能量就越大,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大
C. 用 α 粒子轰击氮、氟、钠、铝等元素的原子核,都可以打出质子,因此人们断定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
D. 用能量为 11.0 eV 的光子照射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可使其跃迁到激发态
19. 已知普朗克常量 h=6.63×10−34 J⋅s,1 eV=1.6×10−19 J。在光电效应实验中,金属钯的逸出功为 1.9 eV,要使钯表面发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 1.0 eV,入射光的频率约为
A. 2.2×1014 Hz B. 4.6×1014 Hz C. 4.6×1015 Hz D. 7.0×1014 Hz
20. 用不同频率的紫外线分别照射钨和锌的表面而产生光电效应,可得到光电子最大初动能 Ek 随入射光频率 ν 变化的 Ek−ν 图象,已知钨的逸出功是 3.28 eV,锌的逸出功是 3.34 eV,若将两者的图象分别用实线与虚线画在同一个 Ek−ν 图上,则下图中正确的是
A. B.
C. D.
21. 分别用波长为 λ 和 34λ 的单色光照射同一金属板,发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之比为 1:2,以 h 表示普朗克常量,c 表示真空中的光速,则此金属板的逸出功为
A. 12hcλ B. 23hcλ C. 34hcλ D. 45hλc
22. 如图甲所示,闭合开关,用光子能量为 2.5 eV 的一束光照射阴极 K,发现电流表读数不为零。调节滑动变阻器,发现当电压表读数小于 0.60 V 时,电流表读数仍不为零,当电压表读数大于或等于 0.60 V 时,电流表读数为零。把电路改为图乙,当电压表读数为 2 V 时,电子到达阳极时的最大动能为
A. 0.6 eV B. 1.9 eV C. 2.6 eV D. 4.5 eV
二、双项选择题(共6小题;共24分)
2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爱因斯坦在光的粒子性的基础上,建立了光电效应方程
B. 光电效应是原子核吸收光子向外释放电子的现象
C. 贝克勒尔发现的天然放射性现象,说明原子核有复杂结构
D. 卢瑟福通过对阴极射线的研究,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24. 下列四幅图涉及到不同的物理知识,其中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普朗克通过研究黑体辐射提出能量子的概念,成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B. 图乙:玻尔理论指出氢原子能级是分立的,所以原子发射光子的频率也是不连续的
C. 图丙:卢瑟福通过分析 α 粒子散射实验结果,发现了质子和中子
D. 图丁:根据电子束通过铝箔后的衍射图样,可以说明电子具有粒子性
25. 如图所示是光电效应中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 Ek 与入射光频率 ν 的关系图象.从图中可知
A. Ek 与 ν 成正比
B. 入射光频率必须大于或等于极限频率 νc 时,才能产生光电效应
C. 对同一种金属而言,Ek 仅与 ν 有关
D. Ek 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
26. 在光电效应实验中,用频率为 ν 的光照射光电管阴极,发生了光电效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增大入射光的强度,光电流增大
B. 减小入射光的强度,光电效应现象消失
C. 改用频率小于 ν 的光照射,一定不发生光电效应
D. 改用频率大于 ν 的光照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变大
27. 关于原子核、原子核的衰变、核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核的结合能越大,原子核越稳定
B. 入射光频率大于极限频率能产生光电子
C. U92239 衰变成 U82206 要经过 8 次 β 衰变和 6 次 α 衰变
D. 发生衰变时,新核与原来的原子核相比,中子数减少了 2
28. 在光电效应实验中,分别用频率为 νa 、 νb 的单色光 a 、 b 照射到同种金属上,测得相应的遏止电压分别为 Ua 和 Ub 、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分别为 Eka 和 Ekb。h 为普朗克常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 νa>νb,则一定有 Ua
C. 若 Ua
三、多项选择题(共2小题;共8分)
29. 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图,一群氢原子处于 n=4 的激发态,在向较低能级跃迁的过程中向外发出光子,用这些光照射逸出功为 1.90 eV 的金属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n=4 ⋯⋯−0.85 eV
n=3 ⋯⋯−1.51 eV
n=2 ⋯⋯−3.40 eV
n=1 ⋯⋯−13.60 eV
A. 这群氢原子最多能发出 6 种频率不同的光子
B. 氢原子从 n=4 跃迁到 n=1 所发出的光频率最高
C. 金属铯表面所发出的光电子的初动能最大值为 12.75 eV
D. 金属铯表面所发出的光电子的初动能最大值为 10.85 eV
30. 在光电效应实验中,用同一种单色光,先后照射锌和银的表面,都能产生光电效应。对于这两个过程,可能相同的物理量是 。
A. 遏止电压B. 饱和光电流
C. 光电子最大初动能D. 逸出功
答案
第一部分
1. B
【解析】根据 E=hν 知,光子的能量与它的频率成正比,故B正确,ACD错误。
2. D
【解析】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又称热核反应。故A错误。
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是因为光子频率较小,波长太长。故B错误。
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认为原子是枣糕式模型,卢瑟福根据 α 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故C错误。
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原子能量增大,根据 ke2r2=mv2r 知,动能减小。故D正确。
3. A
4. B
【解析】普朗克把能量子引入物理学,正确地破除了“能量连续变化”的传统观念,故A错误;
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成功解释了光电效应现象,揭示光具有粒子性,故B正确;
密立根通过油滴实验测量了电子所带的电荷量,故C错误;
康普顿效应表明光子不仅具有能量还具有动量,故D错误。
故选:B。
5. C
6. A
7. D
8. A
9. B
【解析】BC. 某金属在一束频率为 ν1 的光照射下,恰能发生光电效应。改用频率为 ν2 的光照射时,由于 ν1<ν2, 光的频率增大,根据光电效应的条件,一定能发生光电效应,根据 12mv02=hν−W逸出功=U遏e 则最大初动能变大,遏制电压变大;则B正确,C错误;
AD. 光强不变,由于 ν2 的频率高,则光源在单位时间内发射出的光子数减小,单位时间内逸出的光电子数目减少,饱和电流变小。故AD错误。
故选B。
10. D
【解析】半衰期的大小与温度无关,由原子核内部因素决定,故A错误;
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是因为该束光的频率太低,而波长太长,故B错误;
某放射性元素经过 1 次 α 衰变和 3 次 β 衰变共产生:1 个 He24 和 3 个 e−10 所以质量数减少:4,核电荷数增加 1,根据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得知,中子数减少 5,故C错误;
核反应堆是人工控制链式反应的装置,故D正确。
11. C
【解析】钍的半衰期为 24 天,1 g 钍 Th90234 经过 120 天后,发生 5 个半衰期,1 g 钍经过 120 天后还剩 m=m0125=0.03125 g,故A错误。
大量处于 n=4 激发态的氢原子向低能级跃迁时,最多可产生 C42=6 种不同频率的光子,故B错误。
由核反应的特点可知,H13+H12→He24+n01 是核聚变反应,故C正确。
光电效应中,依据光电效应方程 Ekm=hγ−W,可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由入射光的频率和逸出功决定,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故D错误。
12. B
【解析】处于第 4 能级的氢原子向第 3 能级跃迁辐射的光子能量小于从第 3 能级跃迁到第 2 能级时辐射的光子能量,不一定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故A错误。
处于第 2 能级的氢原子向第 1 能级跃迁辐射的光子能量大于从第 3 能级跃迁到第 2 能级时辐射的光子能量,一定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故B正确。
处于第 3 能级的氢原子向第 5 能级跃迁需吸收光子能量。故C错误。
处于第 5 能级的氢原子向第 4 能级跃迁辐射的光子能量小于从第 3 能级跃迁到第 2 能级时辐射的光子能量,不一定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故D错误。
13. D
【解析】这群氢原子能发出三种频率不同的光,根据玻尔理论 ΔE=Em−En(m>n) 得知,从 n=3 跃迁到 n=1 所发出的光能量最大,
由 E=hν=hcλ 得知,频率最高,波长最短。故A错误,B错误;
从 n=3 跃迁到 n=1 辐射的光子能量最大,发生光电效应时,产生的光电子最大初动能最大,光子能量最大值为 13.6−1.51 eV=12.09 eV,根据光电效应方程得,Ekm=hν−W0=12.09−2.49 eV=9.60 eV。故C错误,D正确。
14. C
15. B
16. A
【解析】根据光电效应方程知,Ekm=hν−W0,可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故D错误;图线的斜率表示普朗克常量 h,图线斜率相同,故B错误;横轴截距表示金属的极限频率,故C错误;虚线表示锌,则锌的极限频率较大,可知锌的逸出功较大,故A正确。
17. B
【解析】A.从 n=3、4、5、6 能级向 n=2 能级跃迁,从 n=6 向 n=2 能级跃迁,辐射的光子能量最大,频率最大,而红光的频率最小,故选项A错误;
B.在四条谱线中,紫光的频大于蓝光的频率,蓝光的频率大于红光,所以两条紫色光谱线是氢原子从 n=6 和 n=5 能级向 n=2 能级跃迁时产生的,故选项B正确;
C.因为 n=6 向 n=1 能级跃迁产生的光子频率大于 n=6 向 n=2 能级跃迁产生的紫光的光子频率,所以从 n=6 能级向 n=1 能级跃迁时,则能够产生紫外线,故选项C错误;
D.因为 n=6 向 n=2 能级跃迁产生的光子频率大于 n=6 向 n=3 能级跃迁产生的光子频率,所以原子从 n=6 能级向 n=2 能级跃迁时所产生的辐射不能使某金属发生光电效应,则原子从 n=6 能级向 n=3 能级跃迁时一定不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故选项D错误。
18. C
【解析】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可知,裂变时释放能量是因为发生了质量亏损,ΔE=Δmc2,故A错误;
发生光电效应时,入射光的频率越高,光子的能量越大,由:Ekm=hν−W 得,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就越大,而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故B错误;
通过人工核反应,人们用 α 粒子轰击氮、氟、钠、铝等元素的原子核,都可以打出质子,因此人们断定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故C正确;
11.0 eV 的能量不等于基态与其它能级间的能级差,所以不能吸收而发生跃迁,故D错误。
19. D
【解析】由公式 Ek=hf−W 知,入射光的频率为:f=(1+1.9)×1.6×10−196.7×10−34 Hz≈7.0×1014 Hz,故ABC错误,D正确。
20. A
【解析】根据光电效应方程有:Ek=hν−W
其中 W 为金属的逸出功:W=hν0
由此可知在的 Ek−ν 图象中,斜率表示普朗克常数 h,横轴截距大小表示该金属极限频率的大小,由题意可知锌的逸出功大于钨的逸出功,故由 ν0=Wh 可知锌的极限频率大于钨的极限频率,故BCD错误,A正确。
21. B
【解析】光子能量为:E=hcλ ⋯⋯①
根据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可知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Ek=hcλ−W ⋯⋯②
根据题意:λ1=λ,λ2=34λ,Ek1:Ek2=1:2 ⋯⋯③
联立 ①②③ 可得逸出 W=2hc3λ,故ACD错误,B正确。
22. C
【解析】设用光子能量为 2.5 eV 的光照射时,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 E km0,阴极材料逸出功为 W0,
当反向电压达到 U=0.60 V 以后,具有最大初动能的光电子也达不到阳极,
因此 eU=E km0
由光电效应方程:E km0=hν−W0
由以上二式:E km0=0.6 eV,W0=1.9 eV。
所以此时最大初动能为 0.6 eV,该材料的逸出功为 1.9 eV。
当电压表读数为 2 V 时,根据动能定理:E km−E km0=eU
代入数据:E km−0.6 eV=2 eV
则逸出功及电子到达阳极时的最大动能为 E km=0.6 eV+2 eV=2.6 eV,故C正确,ABD错误。
第二部分
23. A, C
24. A, B
【解析】普朗克通过研究黑体辐射提出能量子的概念,成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故A正确;
玻尔理论指出氢原子能级是分立的,所以原子发射光子的频率也是不连续的,故B正确;
卢瑟福通过分析 α 粒子散射实验结果,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故C错误;
根据电子束通过铝箔后的衍射图样,说明电子具有波动性,故D错误。
25. B, C
【解析】由 Ek=hν−W0 知 B 、C正确,A 、D错误.
26. A, D
【解析】发生光电效应时,入射光的强度增大,单位时间照射到金属表面的光子数增加,产生的光电子数增加,因此光电流增大,选项 A 正确;
因为光电效应产生的条件是由光的频率决定的,所以减小光强,光电效应依然发生,选项 B 错误;
减小入射光的频率,若入射光频率仍大于极限频率,光电效应还能发生,选项 C 错误;
根据光电效应方程 hν=W0+Ekm 可知,选项 D 正确。
27. B, D
28. B, C
第三部分
29. A, B, D
30. A, C, D
【解析】同一束光照射不同的金属,由 ɛ=hv 可知,一定相同的是入射光的光子能量,不同的金属,逸出功不同,根据光电效应方程 Ekm=hv−W0 知,最大初动能不同,则遏止电压不同;同一束光照射,光中的光子数目相等,所以饱和光电流是相同的,故ACD正确,B错误。
【备战2022】高考物理选择题专项练习集:能量量子化 光电效应 光子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成都专栏): 这是一份【备战2022】高考物理选择题专项练习集:能量量子化 光电效应 光子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成都专栏),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双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高考物理选择题专题强化训练:核能 质量亏损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天津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物理选择题专题强化训练:核能 质量亏损 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天津使用),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双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2届高考物理选择题专题强化训练:能量量子化 光电效应 光子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天津使用): 这是一份2022届高考物理选择题专题强化训练:能量量子化 光电效应 光子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天津使用),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项选择题,双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