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课时练习
展开4.4免疫学的应用 课时作业
能力提升
一、单选题
1.新型冠状病毒的检测方法目前主要有核酸检测法和抗体检测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抗体检测法利用了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B.感染早期,会出现能检测出核酸而检测不出抗体的情况
C.患者康复后,会出现能检测出抗体而检测不出核酸的情况
D.感染该病毒但无症状者,因其体内不能产生抗体不适用抗体检测法检测
2.对人群免疫接种是预防传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注射某种流感疫苗后不会感染各种流感病毒
B.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可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
C.接种破伤风疫苗比注射抗破伤风血清可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
D.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可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
3.下列有关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② 抗原都是外来异物
③ 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
④ 吞噬细胞可参与特异性免疫
⑤ 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
⑥ 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自身免疫病
⑦ 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细胞免疫进行的
A.① ④ ⑤ ⑦ B.① ② ③ ⑦ C.③ ④ ⑤ ⑦ D.② ③ ⑥ ⑦
4.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CAR-T细胞疗法)被认为是极具前途的抗癌免疫疗法,该T细胞表面的嵌合抗原受体(简称CAR)能直接识别肿瘤细胞的特异性靶抗原。如图为一个典型的CAR-T细胞疗法的操作流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特异性免疫过程中,T细胞只参与细胞免疫
B.CAR-T细胞可以通过CAR识别相关癌变细胞
C.CAR-T细胞疗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药物清除癌细胞
D.免疫系统清除体内癌变细胞的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5.器官移植后,供体器官诱导机体产生特定的效应T细胞裂解供体细胞,引起免疫排斥反应。研究发现,大鼠肝移植后腹腔细菌感染会减轻免疫排斥反应。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对受体动物而言,外来器官相当于抗原,会激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
B.细菌感染可能会降低大鼠的免疫功能,使其更容易接受外来器官
C.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体现了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
D.注射免疫抑制剂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能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
6.早在19世纪末有医生发现,癌症患者手术后意外感染酿脓链球菌,其免疫功能增强、存活时间延长,从而开启了“癌症免疫疗法”的大门。“癌症免疫疗法”是指通过自身免疫系统来抗击癌细胞的方法。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患者免疫功能增强是因为酿脓链球菌侵人癌细胞使其裂解死亡
B.酿脓链球菌激活患者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消灭癌细胞
C.癌症免疫疗法主要是通过增强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来杀死癌细胞
D.癌症免疫疗法通过改变癌细胞的遗传信息来达到治疗目的
7.有一种"生物活性绷带"的原理是先采集一些细胞标本,再让其在特殊膜片上增殖,5~7天
后,将膜片敷到患者伤口上,膜片会将细胞逐渐"释放"到伤口处,并促进新生皮肤层生长
达到愈合伤口的目的.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的皮肤烧伤后易引起感染,主要是由非特异性免疫机能受损所致
B.种植在膜片上的细胞样本最好选择本人的干细胞
C.膜片"释放"的细胞能与患者自身皮肤愈合,与两者细胞膜的信息交流有关
D.若采用异体皮肤移植会导致排异反应,主要是因为抗体对移植皮肤细胞有杀伤作用
8.高等动物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信号分子在细胞间起重要作用。下图为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模型,图中Ⅰ、Ⅱ表示细胞,E、F表示物质。据图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若上图表示缩手反射过程,细胞Ⅱ膜上的F表示受体蛋白
B.若上图表示初次免疫过程,E经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Ⅱ,Ⅱ受刺激后可能产生淋巴因子
C.若上图表示血糖调节过程,且E与F结合后,Ⅱ内糖原含量上升,则Ⅰ代表胰岛A细胞
D.如上图所示,若E与F结合后,促使Ⅱ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X,且X使E的生成量增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
9.关于过敏原和抗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过敏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就能引起过敏反应,抗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免疫反应
B.过敏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过敏反应,抗原第一次进入机体就能引起免疫反应
C.鱼、虾、室内尘土和宠物皮屑等是过敏原,过敏体质的人一旦接触就会出现过敏反应
D.抗敏原和抗原经免疫应答产生的物质不同,前者是组织胺,后者是抗体
10.研究人员将幼龄、健康小鼠的血液输人老年小鼠体内后,绐老年小鼠衰老的组织器官带来了新的生机。经研究发现,这是由于一种分泌蛋白——生长分化因子(GDF11)发挥了关键作用,GDF11能提高老年小鼠的免疫功能,增强干细胞的再生能力。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小鼠体内的干细胞都能分化成各种组织细胞
B. GDF11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并消耗ATP
C.小鼠的组织细胞有能与GDF11特异性结合的受体
D.与幼龄小鼠相比,老年小鼠清除体内异常细胞的能力较强
11.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在第一次注射鸡群的基础上扩大注射范围,进行第二次注射,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不考虑病原菌发生变异)。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第一次注射时,久置的霍乱病原菌未引起免疫应答
B.第二次注射后,存活的鸡中绝大多数接受过第一次注射
C.第二次注射后,死亡的鸡体内缺乏产生相应抗体的记忆细胞
D.如果继续对存活的鸡注射新鲜病原菌,结果仅有少部分鸡存活
12.新型冠状病毒是带有包膜的RNA病毒,它利用包膜上的刺突蛋白与宿主细胞的受体结合,完成侵染。在宿主细胞中,病毒RNA通过复制产生子代遗传物质并作为翻译的模板。下列有关新型冠状病毒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新型冠状病毒RNA复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B. 新型冠状病毒的清除需要通过细胞免疫过程
C. 康复者产生的抗体可以与新型冠状病毒的RNA结合
D. 抑制RNA复制的药物可以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13.(1)流感病毒侵入人体时,有时可作用于红细胞,使红细胞成为靶细胞,导致体内产生抗红细胞抗体,这种抗体也可对正常红细胞发生作用,引起红细胞裂解,称为溶血性贫血;
(2)美国有一免疫功能异常的儿童,不能接触酿脓链球菌,少量病菌亦可导致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
(3)某人一吃海鲜就出现严重的腹泻。
它们依次属于( )
①过敏反应 ②自身免疫病 ③免疫缺陷
A.②③① B.①③② C.①②③ D.③②①
二、填空题
14.小鼠是医学研究中常用的实验动物,科学家用小鼠做了如下研究。
(1)实验一:为了研究在体内发挥免疫功能的细胞,科学家先用大剂量放射线处理小鼠后,小鼠很容易被病原体感染,再用处理后的小鼠做了如下一系列实验。
组别 | 处理 | 小鼠抗感染能力 | 检测小鼠体内抗体 |
甲 | 注射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 | 得到一定恢复 | 无 |
乙 | 注射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 | 仍不能完全恢复 | 少量 |
丙 | 同时注射来自胸腺和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 | 基本恢复正常 | 大量抗体 |
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①被大剂量放射线处理的小鼠很容易被病原体感染,说明__________________;
②甲、乙两组中注射的淋巴细胞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
③丙组实验中,小鼠体内产生大量抗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为研究药物R对A病毒的治疗效果,科学家用小鼠和相关材料设计了实验进行研究。
实验材料:若干健康的实验小鼠,含药物R的生理盐水制剂生理盐水、病毒A等。
实验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是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急性传染病,口服“糖丸”可以预防该病。“糖丸”其实是将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力减弱后,做成的疫苗,即脊髓灰质炎减活疫苗。回答下列问题:
1.脊髓灰质炎病毒主要侵染脊髓灰质中传出神经元的细胞体,所以严重的脊髓灰质炎患者出现下肢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正常运动,对外界刺激__________(填“有”或“无”)感觉。
2.从免疫学角度看,“糖丸”中的活病毒相当于__________,侵入人体后,首先识别并对其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__________,部分B细胞会在病毒的刺激和__________的共同作用下增殖分化为__________。
3.“糖丸”要用冷开水溶解后送服,切忌用热开水溶化,原因是__________。
4.预防脊髓灰质炎还有一种疫苗是将脊髓灰质炎病毒杀死后制成的,称为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该疫苗通过肌肉注射进行预防接种。分析这两种疫苗的制备方式,可以推知:
①__________(填“减活”或“灭活”)疫苗接种后对人体的作用更接近自然感染过程;要产生相同的免疫效果,在接种剂量上__________(填“减活”或“灭活”)疫苗要加大。
②在刺激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方面,__________(填“减活疫苗”“灭活疫苗”或“两者都”)能刺激人体产生体液免疫,__________(填“减活疫苗”“灭活疫苗”或“两者都”)能刺激人体产生细胞免疫。
三、实验题
16.疟原虫是一种单细胞动物。它能使人患疟疾,引起周期性高热、寒战和出汗退热等临床症状,严重时致人死亡。
(1)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疟原虫需要的小分子有机物的类别包括__________(写出三类)。
(2)进入血液循环后,疟原虫选择性地侵入红细胞,说明它能够__________并结合红细胞表面受体。
(3)疟原虫大量增殖后胀破红细胞进入血液,刺激吞噬细胞产生致热物质。这些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共同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__________中枢,引起发热。
(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使疟原虫能避免被宿主免疫系统__________性清除,从而使该物种得以__________。
(5)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抗疟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我国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
组别 | 实验材料 | 实验处理 | 实验结果 (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对值) |
1 | 疟原虫的线粒体 | 不加入青蒿素 | 100 |
2 | 加入青蒿素 | 60 | |
3 | 仓鼠细胞的线粒体 | 不加入青蒿素 | 100 |
4 | 加入青蒿素 | 97 |
① 1、2组结果表明__________;由3、4组结果可知青蒿素对仓鼠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无明显影响。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
② 将实验中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替换为__________,能为临床应用青蒿素治疗疟疾提供直接的细胞生物学实验证据。
17.2020年7月1日,《自然》道了一种治疗艾滋病的候选新药GS-6207该药物具有很强的抗病毒效果,且半衰期长,不需要频繁给药,因此也有可能成为预防风险群体感染HIV的候选药为确定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需要对药物进行多期临床试验,其中Ⅰa期在40名健康个体的临床研究中,GS-6207通过注射给药整体是安全的,耐受良好,研究人员设了进一步的Ⅰb期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实验,请补充下述实验思路:
(注:双盲试验是指试验者与受试者都不清楚所服用的究竞是试验药还是对照安慰剂。它是一种排除试验者与受试者主观偏见行之有效的方法,在临床试验中占有重要地位)
实验思路:
①随机选取32名初治HIV感染受试者或近12周末进行过抗病毒治疗),分为4组,每组8人,编号A、B、C、D;
②注射药物之前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将50mg、150mg、400mg的GS-6207药剂配制于适量等量的溶解剂中,分别对A、B、C组受试者进行皮下注射,而D组每人皮下注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其他生活条件等均正常且稳定;
⑤10天后随访,询问记录发生不良反应的症状,分别检测每组各受试者HIV核酸的含量,记录数值,并求平均值;
⑥统计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实验预测结果(若实验结果显示400m剂量组效果最佳,请用柱形图表示不同药物剂量组实验的实验结果):
分析讨论:
(1)确诊一个人是否感染了HIV,可通过检测其血清中是否含有____________(填物质),原因是该病毒能引发机体的____________免疫,然而通过免疫过程产生足量待检物质往往需要2~6周的时间,我们称该时期为艾滋病感染的窗口期。为缩短窗口期时间,提早发现艾滋病人,提早采取预防干预及治疗措施,科学家们研发出了新型的检测技术——核酸检测:通过提取样本中的RNA进行逆转录并扩增,再用相应试剂检测,若有阳性反应即可确诊。该检测技术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
(2)艾滋病患者常常死于感冒等普通疾病引起的并发症,试分析其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GS-6207是一种衣壳蛋白抑制剂,衣壳蛋白包裹着病毒RNA,在HIV增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请写出合成该物质时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新型冠状病毒也具有病毒衣壳,但两种病毒侵染的宿主细胞不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社会责任。抗体检测法是根据抗原与抗体能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的,A正确;免疫系统产生抗体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在感染早期,会出现可检测出体内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而检测不出相应抗体的情况,B正确;患者康复后,体内的新型冠状病毒已被清除,但体内的相应抗体会存留较长时间,因此会出现能检测出相应抗体而检测不出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的情况,C正确;感染该病毒后机体会产生免疫反应从而产生抗体,因此可在感染该病毒但无症状者体内检测到抗体,其无症状可能是由于体内病毒量小,未出现明显症状,D错误。
2.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免疫接种的相关知识,考查的核心素养是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接种某种疫苗引发的特异性免疫只针对这种特定的病原体,并不会对各种流感病毒都产生免疫能力,A项错误。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后,机体可以产生针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抗体,B项正确。接种疫苗后机体可通过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可以在体内保存较长时间,故接种疫苗比注射血清(被动免疫)可使机体获得更长时间的免疫力,C项正确。感染过新型冠状病毒且已完全恢复者的血清中存在抗体,因此其血清可以用于治疗新冠肺炎患者,D项正确。
3.答案:C
解析:血浆中溶菌酶的杀菌作用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①错误;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叫做抗原。抗原具有大分子、一般异物性和特异性的性质。但抗原不一定都是异物,也可能是机体衰老的细胞或癌细胞等,②错误;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所以人体分泌的乳汁中含有某些抗体,③正确;吞噬细胞可在特异性免疫中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④正确;过敏反应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不引起组织严重损伤,⑤正确;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引起人的免疫缺陷病,⑥错误;对移植器官的排斥是通过效应T细胞攻击,即细胞免疫进行的,⑦正确。因此,C项正确,A、B、D项错误。
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免疫学的应用。特异性免疫过程中,T细胞既参与体液免疫也参与细胞免疫,A错误;根据题干信息“T细胞表面的嵌合抗原受体(简称CAR)能直接识别肿痛细胞的特异性靶抗原”,可推测CAR-T细胞可以通过CAR识别相关癌变细胞,B正确;CAR-T细胞疗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体外大量培养扩增的CAR-T细胞清除癌细胞,而不是利用药物,C错误;免疫系统清除体内癌变细胞的过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属于细胞凋亡,D错误。
5.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器官移植引起的免疫反应。抗原具有异物性,对受体动物而言,外来器官相当于抗原,会激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A正确;由题干可知,大鼠肝移植后腹腔细菌感染会减轻免疫排斥反应,说明细菌感染后免疫功能降低,使其更容易接受外来器官,B正确;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反应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C错误;注射免疫抑制剂可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能提高器官移植的成功率,D正确。
6.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免疫学的应用。患者免疫功能增强是因为酿脓链球菌侵入导致免疫功能增强,使效应T细胞攻击癌细胞,A错误;酿脓链球菌激活患者的特异性免疫功能从而消灭癌细胞,B错误;由题意可知,癌症免疫疗法主要是通过增强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来杀死癌细胞,C正确;癌症免疫疗法通过直接杀死癌细胞来达到治疗目的,D错误。
7.答案:D
解析:
8.答案:C
解析:如果表示的是缩手反射,则E表示的是神经递质,F表示的是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蛋白,A正确;如上图表示初次免疫过程,E经吞噬细胞处理后呈递给Ⅱ,Ⅱ受刺激后可能产生淋巴因子,B正确;如上图表示血糖调节过程,且E与F结合后,Ⅱ内糖原含量上升,则Ⅰ代表胰岛B细胞,C错误;如上图所示,若E与F结合后,促使Ⅱ产生并释放了一种物质X,且X使E的生成量增加,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调节,D正确。
9.答案:B
解析: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所以过敏原第二次进入机体才能引起过敏反应;但过敏原和抗原都是第一次进入机体就能引起特异性免疫反应,A错误,B正确。鱼、虾、室内尘土和宠物皮屑等是过敏原,过敏体质的人初次接触不会出现过敏反应,C错误。过敏原和抗原都能使机体产生抗体,两者抗体的分布位置不同,D错误。
10.答案:C
解析:小鼠的组织细胞有能与GDF11特异性结合的受体,C正确;
11.答案:B
解析:第一次注射的是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其毒性减弱, 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注射会使鸡产生免疫应答,A错误。第二次注射新鲜的病原菌,在第一次注射鸡霍乱病原菌的鸡体内有抗体和记忆细胞,第二次注射新鲜的病原菌后,鸡一般不会死 亡,B正确。经过第一次免疫后,鸡体内产生了记忆细胞,第二次注射相同的抗原,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由浆细胞产生抗体,C错误。经过前两次注射后存活的鸡体内有记忆细胞,再次注射 新鲜病原菌后一般不会死亡,D错误。
12.答案:C
解析:A、新型冠状病毒RNA复制时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即A-U、G-C,A正确;
B、侵入到人体内的病毒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过程阻止病毒的散播,再通过细胞免疫过程予以消灭。因此机体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清除需要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共同参与,B正确;
C、康复者产生的抗体可以与新型冠状病毒结合,C错误;
D、抑制RNA复制的药物,可以抑制病毒进行增殖,因此可以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D正确。
故选:C。
13.答案:A
解析:
14.答案:(1)①小鼠的免疫系统被放射性射线破坏;②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③T淋巴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分泌大量抗体
(2)取健康实验小鼠均分为甲、乙两组,每组接种等量病毒A后,给甲组注射适量含药物R的生理盐水制剂,给乙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小鼠的健康状况
解析:(1)①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可知,科学家先用大剂量放射线处理小鼠后,小鼠很容易被病原体感染,说明小鼠的免疫系统被放射性射线破坏给破坏了。
②给甲组小鼠输入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所以小鼠的细胞免疫功能恢复,而体液免疫未能恢复,不能产生抗体;给乙组小鼠输入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主要是B淋巴细胞,细胞免疫功能不能恢复,但产生抗体的功能得到一定恢复,因为病原体可以直接刺激小鼠体内的B淋巴细胞,使其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分泌抗体。
③给丙组小鼠同时输入来自胸腺的T淋巴细胞和骨髓的B淋巴细胞,小鼠的免疫功能基本恢复,并能产生大量抗体,联系所学知识可知,T淋巴细胞可以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可以分泌抗体,从而使小鼠免疫功能恢复,产生大量的抗体。
(2)为研究药物R对A病毒的治疗效果,根据所给材料及设计实验的对照原则,可以设计如下实验:取健康实验小鼠均分为甲、乙两组,每组接种等量病毒A后,再给甲组注射适量含药物R的生理盐水制剂,给乙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观察小鼠的健康状况。根据小鼠的健康状况就可以知道药物R对A病毒的治疗效果。
15.答案:1.不能; 有; 2.抗原 ; 吞噬细胞 ; 淋巴因子 ; 记忆细胞和浆细胞
3.高温会杀死减活后的病毒; 4.减活 ; 灭活; 两者都; 减活疫苗
解析:1.传出神经元受到损伤,效应器不会发生相应的反应,故脊髓灰质炎患者下肢不能正常运动;但对外界刺激有感觉,产生感觉的是大脑皮层。
2.活病毒相当于免疫学中的抗原,侵入人体后, 首先识别并对其发起攻击的免疫细胞是吞噬细胞,要对其进行摄取和处理。部分B细胞会在病毒的刺激和T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的作用下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
3.如果用开水溶化,高温会杀死减活后的病毒。
4.自然感染过程中病毒是有活性的,所以减活疫苗接近自然感染过程。要产生相同的免疫效果,在接种剂量上灭活疫苗的量要加大。在特异性免疫方面,无论是减活疫苗还是灭活疫苗这两者都能刺激人体产生体液免疫。减活疫苗能进入细胞内,其能刺激人体产生细胞免疫。
16.答案:(1)单糖、氨基酸、核苷酸、脂肪酸(其中三类)
(2)识别
(3)体温调节
(4)特异;生存与繁衍
(5) ①青蒿素能显著降低疟原虫线粒体膜电位;青蒿素对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存在物种间差异;②人体细胞的线粒体
解析:本题以疟疾的患病机理和我国科研工作者对青蒿素抗疟机制的研究为背景,考查体温调节、特异性免疫、受体识别等相关知识。
(1)疟原虫在人体内生活并进行细胞分裂的过程中需要糖类、蛋白质、核酸和脂质等有机物,对应的小分子包括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和脂肪酸等。
(2)疟原虫能识别并结合红细胞表面的受体,进而侵入红细胞。
(3)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发热与体温调节有关,因此致热物质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应该是作用于宿主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
(4)疟原虫的主要抗原变异频繁,所以疟原虫很难被宿主的免疫系统特异性清除,使该物种得以生存和繁衍。
(5)①分析题表,青蒿素可以显著降低疟原虫线粒体膜电位的相对值,对仓鼠细胞的线粒体没有显著影响,说明青蒿素对不同物种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具有差异性。②要确定青蒿素对人体的作用,可用人体细胞的线粒体代替仓鼠细胞的线粒体进一步实验。
17.答案:实验思路:②检测每组各受试者HIV核酸的
含量,记录数值,求平均值
③等量安慰剂(或等量生理盐水)
分析讨论:(1)HIV抗体 体液
(2)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辅助性T淋巴细胞,从
患者几乎丧失所有的特异性免疫能力,患者对病
的抵抗能力和免疫系统的监控、清除能力减弱
(3)RNA→DNA→RNA→蛋白质
(4)两种病毒表面的特异性蛋白质(或抗原分子)
不同,特异性结合的宿主细胞表面受体蛋白也不同,因
此侵染的宿主细胞不同
解析:
人教版 (2019)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课时作业: 这是一份人教版 (2019)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课时作业,共11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接种对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4章 免疫调节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4章 免疫调节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随堂练习题,共2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接种对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优秀练习: 这是一份高中生物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第4节 免疫学的应用优秀练习,共1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