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讲义学案通用版【解析版】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1) 专题6 考点2 地质灾害学案
展开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1) 专题6 考点2 地质灾害学案,共8页。
(2021·山东地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海巴洛沟流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中段(上图),面积53.4 km2。主沟发源于哈巴雪山西侧,汇入金沙江一级支流冲江河,长度12.8 km。流域自上而下分为高山寒带峰脊区和宽谷区、温带窄谷区、亚热带低谷区。该流域降水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增加,其中海拔4 200 m以上的峰脊区年降水量超过1 100 mm。2019年7月28日,峰脊区6小时降雨量达60.4 mm,激发了特大规模降雨—冰川融水混合型泥石流。
(1)指出海巴洛沟流域形成泥石流的四类固体物质来源。(4分)
(2)分析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和CD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6分)
(3)分析海巴洛沟流域泥石流对当地构成严重威胁的自然原因。(6分)
答案 (1)冰碛物(冰川搬运堆积物);崩滑体堆积物;风化碎屑物;断层破碎物。
(2)AB段:地形陡峻,易发生崩塌,且径流汇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来源和水动力条件;BC段:地形较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场所;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加快泥石流的通过时间。
(3)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和水源条件,导致泥石流易发;泥石流运动速度快,规模大,冲击力强;峰脊区降水量大,并叠加积雪融水,使得泥石流多发育在高海拔地区,下游不易察觉,隐蔽性强。
解析 (1)泥石流的泥沙来源取决于上游流域内地表积累的各种疏松物质,首先想到的是地表长期积累的风化碎屑物;从图中信息观察,海巴洛沟流域附近有雪山,意味着存在冰川活动,冰碛物可以为泥石流提供泥沙物质;有断层,断层线附近必然有大量的碎屑泥沙;有沟谷,等高线疏密变化大,有明显的陡坡存在,意味着可能有沿垂直裂隙崩塌的大量堆积物,这些都能成为泥石流的泥沙来源。(2)图中不同河段具有不同特征,AB段是河源,等高线密集,坡度陡,水流速度快,图中显示附近有大量的崩滑体,说明已经发生了崩塌,是泥沙物质的基本来源,具备泥石流发生的物质条件。BC段河谷长度大,沿途陆续汇入了很多支流,可以继续提供水源和泥沙物质;等高线稀疏,是地形比较平缓的宽阔河谷,可以储存大量的松散泥沙物质。CD段河道顺直,等高线比BC段密集,坡度有所增大,河道变窄,进入了沟道窄谷区,泥石流流速加快。(3)自然灾害的威胁来自于灾害发生的频次、强度大小和发生灾害时人们是否有防范措施。海巴洛沟流域降水量极大,地形陡峻、河谷发育,断层、冰川地貌发育,地表积累了大量松散物质,具有发生频次高、强度大的特点;因泥石流是地质灾害,源头在高海拔的上游,形成隐蔽,平时不易觉察,发生突然,人们难以防范,所以威胁往往较大。
1.地震的发生机制分析
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构造有关,各种地震中构造地震影响最大,世界上发生的地震大部分属于构造地震。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板块边界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分布带,板块内部大大小小的断层活动带也是地震的主要发生地带,下图表示地震的形成与分布:
2.我国的滑坡和泥石流灾害
我国是一个多山地的国家,滑坡、泥石流灾害十分频繁。滑坡、泥石流的成因、分布、特点如下:
3.自然灾害防避措施的分析思路
(1)工程性防御
工程性防御措施是通过修建防灾工程,改变自然灾害系统,最终达到减灾的目的。具体见下图:
(2)非工程性防御
考向1 通过“不同滑坡土层中植被根系重量的变化情况”考查“综合思维”
(2021·山东临朐县实验中学月考)滑坡通常指斜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某林区在一次暴雨之后,多处山体发生滑坡等次生灾害。调查表明,植被(类型和根系)在此次滑坡灾害发生过程中居主导地位;暴雨未形成地表径流,进入土体的雨水促使滑动面(软弱面)的形成。下图示意此次滑坡灾害中三类不同滑坡土层中植被根系重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Ⅰ、Ⅱ、Ⅲ类滑坡对应的主要植被类型分别为( )
A.草本、灌丛、乔木
B.灌丛、草本、乔木
C.乔木、草本、灌丛
D.草本、乔木、灌丛
2.三类滑坡中( )
A.Ⅰ类滑动面位置最深
B.Ⅱ类滑动面位置最浅
C.Ⅲ类滑动面位置最深
D.滑动面位置无差异
3.今后当地在边坡治理、水土保持工作中应( )
A.修建坡面沟道,加快地面排水
B.修筑固沟工程,阻滞地下排水
C.主要种植乔木,增加固土深度
D.主要种植草本,降低固土深度
答案 1.A 2.C 3.A
解析 第1题,根据常识可知,草本植被根系主要分布在较浅处,乔木植被根系主要分布在较深处,所以,一次暴雨后,在土层较浅处(大约0~15 cm处)根系重量为:草本>灌丛>乔木,在土层较深处(大约40~95 cm处)根系重量乔木>灌丛>草本,所以Ⅰ类为草本,Ⅱ类为灌丛,Ⅲ类为乔木,故选A。第2题,由材料和上图可知,Ⅲ类植被在土层较深处,根系重量最大(因为此次暴雨未形成地表径流,雨水通过下渗进入土体,使土层较深处雨水较多,所以根系重量较大),所以Ⅲ类(乔木)形成的滑动面位置最深。故选C。第3题,修建坡面排水沟,同时利用自然沟道汇集径流,形成地面排水系统,加快地面排水,使下渗量减少,土层重量减轻,从而起到防治滑坡的作用,A正确;阻滞地下排水,不切实际,B错误;种植乔木,使下渗量增加,土层重量增加,导致滑坡灾害多发,C错误;降低固土深度,起不到防治滑坡、保持水土的作用,D错误。
考向2 通过“火山泥石流”考查“区域认知”
堪察加半岛是世界著名的火山区。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中东部三座活火山(如图甲)。图示区域火山泥石流频发,其中最大的几次火山泥石流都是由舍维留奇火山爆发导致。图乙示意舍维留奇火山剖面。据此完成4~6题。
4.影响图示区域火山泥石流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
A.水源 B.坡度
C.物源 D.植被覆盖度
5.与我国西南山区的暴雨泥石流相比,图示区域火山喷发引起的泥石流( )
①气体较多 ②碎屑物颗粒较大 ③温度较高 ④运动速度慢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舍维留奇火山泥石流形成后的流向最可能为( )
A.东北方向 B.东南方向
C.西北方向 D.西南方向
答案 4.A 5.A 6.D
解析 第4题,火山喷发形成大量松散的火山岩碎屑物,但是要形成火山泥石流,必须要有水源的参与。该区域纬度较高,山体海拔较高,山体存在冰川,火山喷发导致冰雪融水、冰崩雪崩以及火山雷雨等,水源丰富从而诱发火山泥石流;坡度、物源、植被覆盖度均非主导因素。第5题,由于火山泥石流的碎屑物多由火山喷发带来,因此火山泥石流气体较多,温度较高,且碎屑物颗粒较小,①③正确,②错;泥石流的运动速度与泥石流的规模、区域地形坡度等均有关系,所以该区域的火山泥石流运动速度不一定比我国西南地区的暴雨泥石流速度慢,④错。第6题,据图乙舍维留奇火山新、老火山口的位置以及图乙中的指向标可知,其火山泥石流形成后的流动方向最可能为西南方向。
考点练
下图示意我国西南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和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低分区。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区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较薄,且内部结构脆弱
B.山体高大,对地壳的压力增大
C.位于板块交界处的火山地震带
D.区域多断层且呈西北—东南走向
2.该地区D点发生强震时,甲、乙、丙、丁四地中,丁地的破坏程度最大,其主要原因是丁地( )
A.震级高 B.距离震源近
C.海拔高 D.地处断层带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我国西南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的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动频繁,地震多发,C正确。地壳较薄、山体高大并不是造成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A、B错误。读图可知,断层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D错误。故选C。第2题,读图可知,丁地处于断层带上,受地震的破坏作用最大,导致其破坏程度最大,D正确。
(2021·山东烟台市期末)受突发灾害影响,某河道两个观测点的横截面水深发生骤变(如图所示),图1为较上游的观测点一,图2为较下游的观测点二,这两点距离较近。灾害发生一段时期后,两观测点水位恢复至正常水平。据此完成3~5题。
3.引发该河段两个观测点横截面水深骤变的原因是( )
A.上游大坝开闸泄洪
B.滑坡土石阻塞河道
C.地震迫使河流改道
D.强降雨致山洪暴发
4.此次灾害的生消过程中,该河段下游水量( )
A.不断增加 B.不断减少
C.先增加后减少 D.先减少后增加
5.此河道水位恢复至正常水平之前,该河段下游地区应( )
A.迁离沿岸居民 B.清理河道淤泥
C.拦蓄河水防旱 D.开挖渠道引流
答案 3.B 4.D 5.A
解析 第3题,观测点一水深由中部附近向两侧减小,观测点二中部水深相对较浅,可推测中部地区可能受某种外力导致阻塞河道。上游大坝开闸泄洪会导致观测点一和观测点二水深均较深,A错误。滑坡土石阻塞河道有可能会导致观测点二中部水深变浅,而两侧水深变深,B正确。地震迫使河流改道,可能会导致观测点二无法观测到水深或水深均变浅,C错误。强降雨致山洪暴发应导致观测点二水深更深,D错误。故选B。第4题,由于滑坡土石阻塞河道导致阻塞处以上河段出现堰塞湖,因此下游水量首先会逐渐减少,而堰塞湖在增长过程中会冲毁土石,向下游泄洪,导致下游水量急剧增加,因此生消过程会导致水量先减少后增加,D正确。第5题,河道水位恢复至正常水平之前,由于上游阻塞河道产生堰塞湖且随时可能垮塌,河道下游地区应及时迁移沿岸居民,以免垮塌后下游出现洪涝灾害造成人员伤亡,A正确。
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6分)
材料一 金沙江部分流域示意图。
材料二 金沙江位于长江上游,因古代河谷盛产金沙而得名,干流长2 300千米,落差3 300米,水能蕴藏量大。流域内谷坡山势陡峭、岩体垂悬,极易发生山体滑坡。河流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集中于6~10月。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采矿活动频繁。
(1)从板块运动的角度解释该区域断裂发育的原因。(4分)
(2)分析金沙江流域多滑坡的原因。(6分)
(3)露天矿开采过程中如何预防滑坡灾害的发生?(6分)
答案 (1)受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挤压的影响,图示区域处在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或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四川盆地过渡带),构造运动活跃;地壳(板块)运动压力超过岩石承受能力,断裂发育。
(2)板块挤压,断层发育,岩体破碎;山高谷深,地形坡度大,地表物质稳定性差;降水集中,强度大;水电工程建设(流域采矿频繁),破坏岩体的稳定性,破坏植被。
(3)通过增加植被或砌筑局部挡土墙等方式进行边坡维护;设置排水网络,防止雨水冲刷边坡;对岩体的位移进行检测;严禁非法采矿。
相关学案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1) 专题14 考点2 生态保护学案,共8页。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1) 专题6 考点1 气象灾害学案,共9页。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1) 专题3 考点2 河流学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