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1) 专题10 考点2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学案
展开(2020·全国文综Ⅰ)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 )
A.增加耕地面积 B.防治水土流失
C.改善人居环境 D.提高作物产量
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 )
A.优化农业结构 B.方便田间耕作
C.健全公共服务 D.提高耕地肥力
3.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 )
①居住用地紧张 ②生态环境脆弱 ③坡耕地比例大 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高考考查内容]
[设问分析]
答案 1.C 2.B 3.C
解析 第1题,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是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其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A、B、D是淤地坝具有的功能,排除,选C。第2题,抓住关键词“生产条件”,优化农业结构、健全公共服务和提高耕地肥力不属于生产条件。由于治沟造地是“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不是单纯淤地坝的功能,还增加了“水、路、林、村”多项功能,尤其是铺设了道路、平整了土地,为农机具进地提供了便利条件,方便田间耕作,选B。第3题,根据图中信息提示:复垦空废宅基地和易地移民搬迁,说明该地居住用地不紧张;精耕细作不是在该地区实施的农业生产模式;治沟造地属于生态修复,对生态环境脆弱、坡耕地比例大的区域效果明显,②③正确,选C。
1.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2.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分析方法
(1)工程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等措施来控制、固定水土流失状况,使其不再继续发生和发展。
(2)生物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植树种草、封山育林等植被绿化的方法进行治理。
(3)农业技术措施:主要是应用农业生产耕作中的农业技术手段,如土壤培肥、品种改良、间作轮作、套种耕作、提高复种指数等。
3.遵循人地协调观提出的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
(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
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例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对策
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发展规律。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耕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
(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
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例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的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
考向1 通过“水土流失的治理”考查“人地协调观”
我国黄河流域某区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变化不大,下图示意该区域1998~2010年间各类土地利用结构及变化情况。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该区域最有可能位于黄河的( )
A.河源河段 B.上游河段
C.中游河段 D.下游河段
2.造成该区域1998~2010年间各类土地面积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气候变化 B.调整种植结构
C.退耕还林(草) D.退耕还湿
3.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影响是( )
A.植被覆盖增加,地面辐射量减弱
B.建筑用地明显增多,城镇建设推进快
C.林地面积上升,木材产量潜力大
D.草地破坏严重,畜牧业发展受困
答案 1.C 2.C 3.A
解析 第1题,从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看,该地区耕地、草地和林地面积都比较大,这与位于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区情况比较吻合,选C。第2题,从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来看,主要是耕地明显减少、林地明显增加,这与20世纪末期我国在黄河上中游开展退耕还林(草)试点示范工作有关,十几年来,其实施效果已初步显现。选C。第3题,该区域最为明显的变化是林地面积增加,植被覆盖率提高,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增强,该地区最高气温会有所下降,主要是因为植被的遮阴效果好,可以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使地面辐射量减弱,A对。建筑用地增长比重较小,B错。为了保护生态环境,缓解水土流失,林地面积上升,但此林地的主要作用为生态保护而非作为经济用材林,因而木材产量潜力大说法不恰当,C错。草地面积变化较小,对畜牧业发展影响不大,D错。故选A。
考向2 通过“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措施”考查“综合思维”
黄河中游河(口)龙(门)区间干流河段长725千米,流域面积11万平方千米,是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流域面积在1 000平方千米以上的较大支流有21条,打坝淤地是该区域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将流域现存大型淤地坝数量和大型淤地坝布设潜力的比值称为淤地坝布设强度。下图示意河龙区间淤地坝布设强度与限制区分布。据此完成4~6题。
4.河龙区间水土流失严重主要是由于( )
A.年降水量丰富 B.河网密度大
C.土壤易受侵蚀 D.植被类型单一
5.河龙区间淤地坝布设强度总体为( )
A.中部地区最高 B.由东向西增大
C.南部高于北部 D.随河流密度增大
6.对于淤地坝布设强度较高的地区,淤地坝工作的重点是( )
A.合理规划 B.加固除险
C.开发耕地 D.植树造林
答案 4.C 5.A 6.B
解析 第4题,黄河中游河龙区间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遇水容易发生湿陷,土壤易受侵蚀,所以水土流失严重,C项正确;该区域年降水量在400~500 mm左右,年降水量不是导致河龙区间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A项错误;河网密度大、植被类型单一均不是导致河龙区间水土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B、D两项错误。第5题,读图可知,河龙区间淤地坝布设强度总体为中部地区最高,A项正确。第6题,淤地坝布设强度较高的地区,淤地坝工作的重点是加固除险,避免因打坝淤地蓄水而造成安全隐患,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B项正确。
考点练
(2021·江苏扬州市月考)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历史上种满柳树,称为“柳村”。柳村曾一度形成“柳村无柳、河比田高”的局面,故改名“河田”,下图为“河田镇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2题。
1.柳村一度形成“柳村无柳、河比田高”的原因是( )
A.山体滑坡 B.水土流失
C.土地荒漠化 D.土地盐碱化
2.为缓解河田镇的生态问题,当地可采取的对策是( )
A.将人口搬迁到河流沿岸
B.禁止在坡地地区进行耕作
C.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
D.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
答案 1.B 2.D
解析 第1题,柳村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土地压力过大,森林资源遭到破坏,出现“柳村无柳”的现象。由于该地位于季风区,夏季多暴雨,根据等高线判断地势起伏较大,因此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流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出现“河比田高”,B正确。第2题,当地以低山丘陵为主,河流沿岸是仅有的高质量耕地集中区,盲目将人口搬迁到河流沿岸会占用大量耕地,使得当地人均耕地减少,为了增加耕地,会促使人们开垦坡度较大的土地,水土流失会加剧,A错。在坡度较缓的坡地可以发展农业,B错。若全面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则粮食产量将会大幅下降,不利于社会稳定,C错。该地以低山丘陵为主,因地制宜发展立体农业,有利于水土保持,提高经济效益,选D。
(2021·湖北师大附中联合测评)降水侵蚀力是指降水引起的土壤侵蚀潜在能力,对其时间变化的研究主要采用趋势分析法,数值大小表示趋势强弱,正值表示降水侵蚀力呈上升趋势,负值表示降水侵蚀力呈下降趋势。下图示意1960~2014年我国松花江流域降水侵蚀力趋势系数等值线。据此完成3~5题。
3.松花江流域年降水侵蚀力最强的时间段是( )
A.5~6月 B.6~7月
C.7~8月 D.8~9月
4.松花江流域降水侵蚀力趋势系数空间变化的最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势起伏 B.植被变化
C.人类活动 D.土质状况
5.松花江流域最需要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是该流域的( )
A.东北部 B.西北部
C.东南部 D.西南部
答案 3.C 4.A 5.B
解析 第3题,松花江流域位于我国的东北地区,夏季该流域降水量大且集中,降水侵蚀力最强,选C。第4题,该流域东南部和西北部降水侵蚀力趋势系数为正值,降水侵蚀力呈上升趋势,中部降水侵蚀力趋势系数为负值,降水侵蚀力呈下降趋势。该流域东南部为长白山,西北部为大兴安岭,山区地势起伏大,河流流速快,侵蚀能力强。中部地处平原,流速慢,河流侵蚀能力弱。故影响降水侵蚀力趋势系数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地势起伏,A对。人类活动强弱与图示区域降水侵蚀力趋势系数分布不一致,排除C。土质状况、植被变化对该流域多年降水侵蚀力趋势系数影响小,排除B、D。选A。第5题,该流域西北部降水侵蚀力趋势系数为正值,且西北部降水侵蚀力趋势系数最大,降水侵蚀力上升趋势最显著,故西北部最需加强水土保持工作,选B。
6.(2021·上海静安区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
材料一 下图为黄土高原及华北平原。黄土土质松软,易遭流水侵蚀,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一遇暴雨,大量黄土被洪水冲入河流,滚滚东去。黄河、淮河和海河所携带的泥沙大量沉积,形成了华北平原。
材料二 专家对植被覆盖率与减水减沙效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获得相关数据,如下表所示。
(1)根据表中资料,尝试说明植被覆盖率与减水减沙效益之间的关系,并解释A地区最突出环境问题的人为原因。(8分)
(2)列举B地区在经济生产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从自然和经济方面简述其成因。(6分)
(3)从外力作用角度解释A处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过程,并试分析该地貌形成的主要自然条件。(8分)
答案 (1)关系:植被覆盖率越高,能形成的地表径流越少,流水侵蚀作用减弱,河流含沙量减少,水土保持越好。A地区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过度开垦,过度放牧;陡坡开荒;不合理开矿;滥采滥伐,破坏植被;城市及工程建设中的不当施工。
(2)水资源缺乏: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少,枯水期长;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水资源的利用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土地盐碱化:降水季节变化显著。农业生产过程中不合理灌溉导致地下水位急剧变化。
大气污染:地势低平,大气稳定。重工业集中,冬季燃煤使用量大,不利于污染扩散。
(3)形成过程:风力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深厚疏松的黄土层,地表经雨水和地表径流的不断侵蚀作用,形成千沟万壑的黄土地貌景观。
自然条件:黄土分布广,土层深厚,地表土质疏松;地表崎岖,多塬、墚、峁、沟;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多暴雨;地表植被覆盖率低,地表径流众多。必备知识
①水土流失的成因;②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和效益。
关键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①文字信息:由“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的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可知,该模式既注重生态可持续发展,也注重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②图像信息:由图可知,治沟造地综合整治模式以土地整治为核心,具体措施主要有调整农业结构、复垦空废宅基地、易地移民搬迁等,主要目的是生产集约高效、生活宜居适度、生态山清水秀;支渠排水灌溉、沟道覆土造地、防洪坝系建设使沟道土地更加平整,水利设施更加完善、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方便田间耕作;坡面退耕还林、沟道覆土造地、调整农业结构、防洪坝系建设,说明生态环境脆弱,坡耕地比例大;易地移民搬迁、复垦空废宅基地,说明居住用地充裕。
学科素养
人地协调观:
工程措施对生态脆弱区的生产、生活、生态的影响。
综合思维:
时空综合:从时间的角度,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发展进程。
区域认知:
①区域位置:我国黄土高原。
②区域特征: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
核心价值
以我国生态建设为背景,了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树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第1题
①“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可知做题时要注意两种模式的比较,尤其是图中新模式与传统模式不同的地方。②“治沟造地更加关注”,需要说明与传统模式相比,这种综合整治模式独有的特点。
第2题
注意关键的限定词,“对生产条件的改善”,区分“生产条件”与“生活条件”的区别。
第3题
“推测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材料信息表明治沟造地分布在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
形成原因
主要危害
治理措施
自然
原因
气候
降雨集中,对地面的冲刷力强
①土壤中的矿物质、有机质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农业减产;②植被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恶化;③河流含沙量增加,河床抬升、湖泊淤积,防洪压力大
①植树种草,恢复植被,提高水土保持能力;②合理放牧,退耕还草;③有序开矿,实行土地复垦绿化;④采取工程措施护坡、保土,增加水流下渗,减少地表径流
地形
地势起伏大,坡度陡,流水侵蚀力强
植被
植被覆盖率低,水土保持能力差
土壤
土质疏松,土层薄,易被侵蚀
人为原因
过垦、过牧、过樵,不合理的耕作,灌溉过度,露天采矿等行为导致植被破坏
植被覆盖率(%)
地表径流减少率(%)
侵蚀减少率(%)
20
15
55~30~20
40
30
80~50~40
60
60~50~30
95~85~70
80
75~60~50
98~89~80
≥90
70
100~95~90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1) 专题14 考点2 生态保护学案: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1) 专题14 考点2 生态保护学案,共8页。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1) 专题3 考点2 河流学案: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1) 专题3 考点2 河流学案,共8页。
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1) 专题2 考点4 气候学案: 这是一份2022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新高考1) 专题2 考点4 气候学案,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