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课文配套课件ppt
展开我国的微型雕刻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堪称一绝,据说如今已创下七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三千多年前的中国人就在甲骨上刻下了让我们今天要用五倍放大镜才能识读的文字。到了唐代,能在一根象牙笔杆上雕刻铁马云雕的将士“行军图”。如今有人能在米粒大小的地方雕刻全部《红楼梦》,甚至能在头发丝上雕刻字画。今天我们要学的一篇古文《核舟记》,记录的就是我国古代微型雕刻艺术,读来令人惊喜。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学习按照空间顺序介绍事物的方法。
品味本文简洁、严密、生动的语言。
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工艺美术方面的成就,学习他们的工匠精神。
魏学洢( 约1596— 约1625), 字子敬, 明末嘉善(今浙江嘉兴)人,文学家。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文中所记核舟的雕刻者是明代微雕大师王叔远。据记载:王叔远,常熟人,一名毅,又名叔明,号初平山人,曾到过宁波,并创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他最著名的微雕艺术作品是“桃核舟”。这枚桃核舟船篷一侧,有一较明显的“明”字标志,“明”是王叔远的简称,其题款的位置与魏学洢《核舟记》中记载的“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的情况完全一致。
大苏泛赤壁苏轼因反对新法被贬官到了黄州,挂了个小小的空头官衔,实际上过着流放的生活。苏轼在政治上失意的日子里,常常游览山水,写作诗文,抒发他的感情。有一次,他打听到长江边有个名胜古迹叫赤壁,就在月光皎洁的夜里,约上几个朋友,乘着小船到赤壁去游览。
在那里,他想起三国时期曹操和周瑜大战的情景,触景生情,十分感慨,写成《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苏轼是个博学多才的人,但是他在地理上却出了一个不小的差错。原来黄州的赤壁并不是周瑜火烧曹军的地方,不过,这里却因为苏轼这一个差错而出了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大文学家,就称它为“东坡赤壁”。
器皿( ) 壬( )戌( ) 峨冠( )虞( ) 一楫( ) 髻( ) 贻( ) 黍( ) 箬( )篷多髯( ) 衣褶( ) 篆( )章
1. 为字共三十有四 ( )2. 左手倚一衡木 [ ]
“有”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衡”同“横”,跟地面平行的(跟“竖”相对)
1.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2. 高可二黍许 ( )3. 雕栏相望焉 ( )
古义:零数、余数。今义:单的;不成对的(跟“偶”相对)。
“可” 古义:大约。今义:表示同意。 “许” 古义:表示约数。今义:允许;许可。
古义:对着。今义:向远处看。
4. 其两膝相比者 ( )5. 神情与苏、黄不属 ( )6.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
古义:靠近。今义:比较;较量。
古义:类似。今义:归属。
古义:竟然。今义:姓;曾经。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为宫室、器皿、人物( )中轩敞者为舱( )
为字共三十有四( )炉上有壶 [ ]
高可二黍许( )珠可历历数也( )
同“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
表示领有(跟“无”相对)
东坡右手执卷端( )其人视端容寂( )
中轩敞者为舱( )居右者椎髻仰面( )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启窗而观( )
盖大苏泛赤壁云( )此中人语云( )
1. 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 )2. 石青糁之 ( )3.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4. 居右者椎髻仰面 ( )
名词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名词作动词,梳着形状像椎的发髻
◎倒装句1.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定语后置,“相比”是中心词“两膝”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定语后置,“修狭”是中心词“桃核”的后置定语,“者”用作后置定语的煞尾,相当于“的”。
◎省略句1.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 ( )2. 佛印居右,鲁直居左各隐卷底衣褶中居右者椎髻仰面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 )
句首承前省略主语“佛印”。
“居”“隐”后均省略介词“于”。
◎判断句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
“为”表判断,意思为“是”。
1.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3.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4.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
核舟上共有几个人物?各有什么情态?
文章结尾为什么概括叙述核舟雕刻的内容?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课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采用了什么结构?
本文是一篇简洁、严谨的说明文,更是一篇气韵生动的艺术美文,全文节奏舒缓。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读时节奏要缓慢;介绍佛印的句子“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更要读出舒缓的语气,因为它表现的是佛印悠闲的神态;最后一句“嘻,技亦灵怪矣哉”要读出惊叹的语气,以表达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称赞。
第一部分(①):概述雕刻者的精湛技艺以及核舟的主题。
第二部分(②—⑤):按照中间——船头——船尾——船背的顺序,详细介绍了核舟的形状、结构,描述船头、船尾人物的神情姿态,用事实说明了雕刻者技艺的精湛。
第三部分(⑥):总写核舟上雕刻的人及其他物品的数量以及刻字的总数,赞扬了王叔远的精巧技艺。
总写核舟: 人、物、字→技艺精巧
本文运用空间顺序介绍了核舟,表现了我国古代工艺作品的精巧,热情讴歌了民间艺人的卓越才能。
总说——由奇巧人王叔远引出核舟(①)
总说——总结核舟“容量”,感叹(⑥)雕刻者技艺高超
船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
苏轼(中) 佛印(右) 鲁直(左)
题名色墨 篆章色丹
构思巧妙 技艺精湛
1.文章第一句是从哪些方面突出“奇巧”二字的?集中说明了什么?
①原材料体积小;②雕刻的物品种类繁多;③雕刻物构思精巧,情态逼真。集中说明了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精湛。
2.雕刻者为什么在小窗上刻上“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这两句话分别出自苏轼的《后赤壁赋》和《赤壁赋》,写的是苏轼泛舟赤壁之所见、所感。将它们刻在小窗上,既能通过小窗启闭景象的分别说明,使读者体会王叔远刀法的精细又能暗示核舟的背景、主题,照应第一段的“大苏泛赤壁”,使读者惊叹王叔远构思的奇巧。
3.课文结尾段落文字有什么作用?
总括全文,“通计”舟上所刻人、窗及其他物品的数量和刻字的总数,又以“计其长曾不盈寸”呼应“八分有奇”,用以强调材料体积之小和雕刻的容量之大,然后用“嘻,技亦灵怪矣哉”作结,揭示中心,表达了对王叔远精湛的雕刻技艺的由衷赞叹。
1.[重点] 课文是如何描写舟子的?有什么作用?
作者重点描写了两个舟子的神态,一个“若啸呼状”,仿佛是在那里大声呼唤,显得悠闲自在,另一个“视端容寂”,仿佛是在专注听“茶声”,营造了一个愉悦、轻松、活泼的氛围。再加上舟楫的“横卧”,更加创造出一种有楫同于无楫、有舟子同于没舟子的放任船随波漂流的境界。这样写是为了使船尾之境与船头之境遥相呼应,实现对船头氛围的烘托。
1.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布局。第①段先总述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说明对象核舟。第②至⑤段,详述核舟之“奇巧”。 第⑥段总述核舟体积小、容量大,由衷地赞美雕刻者雕刻技艺的精湛,“技亦灵怪矣哉”。从局部来看,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二部分)采用了空间顺序,先介绍核舟正面中间部分的结构布局,再介绍船头、船尾人物的神情和姿态,最后介绍核舟背面的题名、篆章和着色,清晰有条理,主次分明。
2.语言简洁、生动。本文说明语言简洁、生动。如介绍核舟上的五个人,运用的语言不仅简洁,而且生动。介绍船头三人是详写,既描述其外貌,如“峨冠”“多髯”,又描述他们的手、足、膝、臂,展现其不同的姿态。介绍舟子是略写,文字不多,但很生动,把两个舟子的不同特点鲜明地表现了出来。
3.描写细致,富于想象。本文既是一篇简洁、严谨的说明文, 又是一篇气韵生动的艺术美文。文中诸多细节, 作者不仅处理得井井有条, 准确细致, 而且笔触生动, 韵味十足。读来我们仿佛亲见核舟的细节和全貌, 充分感受到雕刻者巧夺天工的技艺,而且想象飞驰, 得以想见苏轼、黄庭坚、佛印三人深厚的情谊和脱俗的举止, 仿佛自己置身于当年的赤壁, 经历了那个传为千古美谈的夜晚。
原文: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庄子·徐无鬼》
译文: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墓地,回头对跟随的人说:“郢城有个人把白土涂到他的鼻尖上,像苍蝇的翅膀那么薄,(他)让一个名叫石的巧匠用斧头削掉这点白土。名叫石的巧匠挥斧如风,他却听任(匠人用斧头)去削白土,白土被削得干干净净,(他的)鼻子却一点儿没有受伤,郢人就站在那里,面不改色。”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获奖ppt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核舟记获奖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通假字,同“横”横着,同“屈”弯曲,◆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形容词奇妙,名词零数,动词雕刻,动词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11*核舟记课堂教学课件ppt: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11*核舟记课堂教学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核舟图,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研读第三段,如何具体说明奇巧,空间顺序,说明顺序,逻辑顺序,一词多义,现代《核舟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核舟记背景图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1学年核舟记背景图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写作背景,字词认读,课文翻译,字词释义,十分等于一寸,表承接,助词可不译出,代指船舱,之代指窗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