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沂蒙山小调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沂蒙山小调教案,共3页。
2、欣赏江苏民歌《无锡景》,让学生在聆听中体验江南音乐的风格,增强对江南小调的认识和喜爱。
3、能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沂蒙山小调》感受歌曲的风格特点。
2学情分析
3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方言、衬词在民歌中的作用,体验小调的音乐魅力。
难点:学唱《沂蒙山小调》,唱好一字多音(甩腔)及具有地方特色的个别的字音。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活动】小调集萃——沂蒙山小调
教学过程:
导入:(3分钟)
【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接触了中国的民歌,中国的民歌体裁大致分为三类: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什么是小调呢?
【生】:小调又称小曲,是我国民歌的重要体裁之一,流行于城镇和集市的民间独唱、对唱或歌舞小曲,它主要产生于民间生活与风俗活动过程中。(课本概念)
【师】:小调的内容题材比较广泛,所表现的主要内容有咏唱历史故事、描述自然风光、抒发离情别愁、表现男女爱情的。小调的分布相当广泛﹐几乎遍及中国大多数汉族地区。其中﹐以黄河下游的山东﹑河北﹐长江下游的江苏等地在数量和品类上更具有代表性。
本节课,就让老师带领大家去学唱和感受民歌小调。我们首先去吴侬软语的江南文明发源地之一,被誉为“太湖明珠”的无锡,走一走,听一听。
一、游江南(10分钟)
1、情景引趣。
(1)学生欣赏江南美景——无锡。 (展示江南美丽风光的图片)
(2)谈一谈。
师:同学们,看过了无锡景,老师再给大家唱一段《无锡景》好吗?
放MTV《无锡景》第1遍
(3)我们来听一遍原汁原味的,用方言演唱的版本,虽然方言不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但有些情况下方言却能增加一定的表现力,咱们再来细细听一遍。
A. 放MP3《无锡景》第2遍
师:歌曲介绍了无锡城的哪些特色?用了哪些语气衬词?
(歌词---多语气衬词“呀”“末”。柔和的语调让听者倍感亲切。曲调婉转缠绵,清丽流畅。而软、糯、甜、媚的吴地方言的演唱更让他具有温柔、含蓄的音乐特质。它的地域特点和水乡气息更浓郁了。)
【师】:《无锡景》歌词有很多版本,大体都是生动介绍无锡城的历史、风光、特产与城市发展新面貌的,旋律细腻秀美,富有江南特色。
领略了江南柔美,咱们再到齐鲁大地上看一看,唱一唱。
二、逛山东 (20分钟)
1、我国地域宽广,小调分布相当广泛,不同地区的民俗、方言等,造就了不同风格的小调,下面我们先来听一段山东快板,感受感受齐鲁豪情。
《夸山东》
【师】:其实这夸山东的还没有夸完,山东还有一首《沂蒙山小调》最好听,接下来咱就学学这首《沂蒙山小调》。
2、学唱《沂蒙山小调》
(1).听范唱,找特色方言。
a.播放歌曲,让学生注意找出有方言特色字音。“低儿”“子儿” “那个”。发音有方言的特色:山、水、堆等。
b.还有哪些地方具有不同的特色的,请同学们找一下:一字多音。如哎、好、光、仓。注意民歌中的甩腔,请同学们结合原唱说一说如何唱好“甩腔” (要唱出悠扬高远的韵味)。教师范唱甩腔部分,学生跟唱。
c. 再找一找,看看前一句的结尾与后一句的开头有什么关系(前一句的最后一个音是后一句的第一个音)?介绍“鱼咬尾”并让学生模仿做词语接龙,感受“鱼咬尾”的特点。
(2)跟琴学唱《沂蒙山小调》
逐句教唱。
【师】:《沂蒙山小调》旋律舒展,感情奔放。两首歌曲都为一段体结构,四个乐句,符合汉族小调民歌中"起、承、转、和"四句体的结构。这一南一北两首小调特点突出、朗朗上口、易学易唱,感受到小调的独特韵味和魅力。
三、各地小调(10分钟)
【师】小调各地都有,有的流传全国,广泛传唱,为了让大家更加全面的了解小调,老师还准备了几首各地最具代表性的小调,咱们一起赏一赏,品一品。
1、湖南民歌《一根竹竿容易弯》
2、山西民歌《桃花红 杏花白》
3、湖北民歌《龙船调》
4、河北民歌《小放牛》
小结:(2分钟)
谈一谈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音乐人音版七年级下册无锡景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组织教学,聆听歌曲《小放牛》,拓展延伸,总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音版七年级下册沂蒙山小调教案及反思,共3页。
这是一份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小调集萃欣赏沂蒙山小调教案设计,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