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新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课件+同步练习
新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 科普文阅读 课件+练习
展开
这是一份新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三 科普文阅读 课件+练习,文件包含第一节筛选信息pptx、第二节赏析科普文的语言和主要表现手法pptx、练习一筛选科普文的信息docx、练习二赏析科普文的语言和主要表现手法docx等4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80页, 欢迎下载使用。
赏析科普文的语言科普说明文担负着传播科学知识的重任,要准确无误地传播知识,就必须注重准确、全面,避免含糊、偏颇,否则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阅读时要重视具有修饰性功能的词语表义的准确性,一般要从它所表示的程度(轻与重)、范围(广与狭)、语气(推测与估计)、数量(多与少)、方位(远与近)等方面着手分析。另外,注意品味语言的生动、有趣。如运用比喻、拟人、讲故事等方法进行说明,生动形象,风趣活泼,耐人寻味。
能力突破一、赏析科普文语言的命题角度及答题思路
二、规范答题三步骤第一步,明确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是为了严谨还是为了生动。第二步,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写出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或运用这些词语修饰限制了什么内容,使表达更准确、严谨。第三步,指明表达效果或作用。
典题例析典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种子萌芽从汲取水分开始,种子首先膨胀,胚部接着生长。①发芽就像分娩,一旦启动就是个不可逆的过程,因此发芽的时机攸关生死,种子早已演化出各式各样的手段找对时机。杨树和柳树的种子寿命极短,若没有在散播后几个小时内找到湿泥地,就会死亡。热带雨林中,许多树木结的大型种子如果没有在几周内发芽,就会腐败。对这些物种来说,要掌握正确的发芽时机,得先掌握正确的结子时机,因为种子一旦成熟,保存期限是很短的。…………
很多种子的招数更了不起。植物可借由远古演化而来的光感受体(即光敏素分子)感知光线。光敏素分子有两种形式,可彼此转换。一种称为Pr,吸收红光后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称为Pfr。Pfr吸收远红光后再转回Pr型分子。Pr对Pfr的比率是由接收多少这两种不同波长的光而定。这种Pr对Pfr的比率提供了地方环境的讯息,对植物来说极为重要。②未被遮蔽的日光,红光/远红光的比率为1,然而,阳光穿过树叶后,大部分红光为树叶吸收,这时比率远小于1。植物透过Pr对Pfr的比率能侦测到光的改变。由此,植物利用光敏素察觉邻近植物的位置,调整自己的生长以避开邻近植物。同样,种子如果暴露在透过叶子照射的阳光中,就不发芽。与其在其他植物的遮蔽下发芽、长出难以存活的幼苗,还不如维持休眠状态。
简要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种子发芽时机的重要性;②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红光/远红光比率的变化准确而具体地说明光的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科普文句子的语言特色。解答此题需两步:
赏析科普文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突破科普文常用的表现手法1.科普文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2.科普文的整体布局一般有漫话式、设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漫话式布局行文流畅,设问式布局条理清晰,穿插式布局内容丰富,拟人式布局情趣盎然,问答式布局生动活泼。
3.常用的说明方法及表达作用。
典题例析典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蜾蠃俗叫螟蛉虫①周建人①古人因为“察物未精”(郝懿行批评古人的话),误认为蜾蠃这种细腰蜂只有雄的,没有雌的,它只能捕捉叫作螟蛉的小青虫封在泥房里,养成为自己的儿子以传代。因了这种传说,人们遂叫领别人的儿子为己子为“螟蛉子”(又称义子),并且通俗又叫蜾蠃为螟蛉虫了。
②我幼时,夏天早晨,祖母常指着在窗槛上行走的、身子呈蓝黑色的细腰蜂说:“螟蛉虫来了。”母亲也常这样说的。她们两人原生长在距离很遥远的不同的农村里,都用同一的名称,可见螟蛉虫这名称是很通用的了。螟蛉虫与拖脚黄蜂同属胡蜂类,但不像拖脚黄蜂吓人。拖脚黄蜂是身子为黄色的蜂,常常用植物纤维在屋檐下做成灰黑色的倒挂莲蓬形的窠,因此为人们所习见和熟知。拖脚黄蜂飞行时第三对脚却拖在腹下面,因此有“拖脚黄蜂”的名称。人如触犯它,它就用刺刺人。拖脚黄蜂既有此恶名,被人看见就常被扑杀。螟蛉虫却有抚养他虫之子为己子的善行,人们就另眼相看,从不扑杀它,它的确也从不伤害人。
③夏天傍晚常常看到螟蛉虫。这时候蜘蛛恰好已修好网,栖息网中央,准备捉飞来的虫子吃。螟蛉虫此时也来了,在网下面一撞一撞地飞行,好像在找寻东西似的。过几天后,你只稍稍留意,就会发觉,那蛛网已破旧,而且已积有灰尘,分明网已空了,蜘蛛已被螟蛉虫拖去。
④原来螟蛉虫有不同的种类,它们并不都捉小青虫的,有的确实在捉蜘蛛。在我故乡放荷花缸的庭中向南的窗门格子上,夏季做着不少泥房(又叫育儿室),形状略像带壳的棒子,已经封入俘虏和产下卵的泥房上面是圆圆的,没有突起物。我拆开几个泥房来看,藏的都是蜘蛛。蜘蛛都是活的,但像睡着似的,脚略能动弹,但不会爬行。动物学者告诉我们说,螟蛉虫把俘虏封入泥房时,常用尾针刺它一下,好像打了麻药针,俘虏就麻醉了,但是仍活着,所以不会腐烂。螟蛉虫的幼虫孵出后,就可以张口吃鲜肉;到了把存粮吃完时,它也长大了,就化为蛹,再化为成虫,穿破泥房飞去。如拆开残存的泥房来看,泥房内残留着蛹的外皮或更有少许吃残的东西,那南窗的泥房都封藏着蜘蛛,可见那螟蛉虫的幼虫是吃蜘蛛的。
⑤可是有一次我从盆栽的一株小树的枝上的一个泥房里拆出来的却不是蜘蛛而是数条尺蠖②。尺蠖是蛾类的幼虫。因为行走时一伸一屈像古时用弓量地的形状,故名。那尺蠖却不像被封藏的蜘蛛的如醉如痴,它们落到盆面就跳跃,很鲜活的,莫非它们没有被打过麻醉针吗?这至今是一个存留的疑问。⑥后来在上海的万国公墓里,看到有的讲究的坟的外围有石头的围槛,上部凿着花,花纹间有不少螟蛉虫泥房,我拆开几个来看,封藏的又是另一种动物,几条幼小的毛虫,也是很鲜活的,不像蜘蛛的沉醉,但活泼不及以前所见的尺蠖。
⑦可是不论活泼的程度怎样,如果贮藏的活粮食能挣扎,对于螟蛉虫的卵或幼虫都是不安全的。如果卵在活动的蛾、蝶幼虫中间,幼虫挣扎起来,卵会被挤坏或弄碎,这是很危险的。但昆虫学者告诉我们:原来螟蛉虫的卵不生产在活粮食的堆上面或中间,而是挂在一段短短细丝状物的下面,细丝状物则悬挂在房顶下面,离开活粮食的。下面的俘虏在扭动,也触不到它。螟蛉虫的幼虫孵化出来后,缘卵壳而下,头能触到粮食,咬来吃,如果活粮食有所动弹,幼虫就立刻缩回去,离开了粮食,下面的骚动伤害不到它。到了幼虫适当壮大,活粮食此时已愈加衰弱无能,它就下来在粮食堆上安心咬吃了。
⑧捕小动物喂幼虫的不只是螟蛉虫,还有其他不少种的胡蜂类的膜翅目动物也是这样的。我幼时看到过比螟蛉虫较大的细腰蜂捕捉蟑螂(亦称蜚蠊)的情况。那细腰蜂咬住蟑螂的一支须,两方用力拉,好像拔河,又好像拉锯,有时被细腰蜂拉走,有时被蟑螂拉回去。起初蟑螂显得很有力气,被细腰蜂拉走一段,蟑螂即猛力退回去。但过一些时候,蟑螂渐渐显得不支,六肢乏力,终于被细腰蜂拉去。蟑螂是这样容易疲乏的吗?显然不是的,大概被蜂捉住时,已被打了一针麻醉剂,到此时毒发,渐渐支持不住了。⑨蜾蠃不是拿别种虫抚养为己子,而是给己子作粮食的。这一点,郝懿行已早看到了。(选自《科学杂谈》1962年,有删改)注①蜾蠃(guǒ luǒ):寄生蜂的一种,属昆虫纲,胡蜂科,又名土蜂、细腰蜂。螟蛉(míng líng):一种绿色小虫,又称双带夜蛾、稻青虫、粽子虫、量尺虫。②尺蠖(huò):属于无脊椎动物,昆虫纲,鳞翅目,尺蛾科昆虫的统称。
本文虽是一篇说明性科普文章,却有着很强的“文艺性”,请具体说明其“文艺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对生活细节的精彩描写,引用名人评论,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和趣味性,丰富了文章内容。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采用口语化的语言,娓娓道来,通俗易懂,亲切自然。
解析:本题从分析文本“文艺性”特点的角度考查鉴赏科普文的表现手法。解答此题需三步: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全国通用)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三 现代文阅读Ⅰ综合概括与探究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论证综合题,论证结构,论证特点,论证方法,论证综合题总结,创新探究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1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4实用类文本阅读__科普文课件,共4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案一,学案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现代文阅读专题2实用类文本阅读第2章科普课件,共4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脉梳理,答案C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