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与解析)
展开一、单选题
1.2020年世界地球日的主题是“珍爱地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下列做法符合这一主题的是
A.大力兴建燃煤发电厂
B.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增加节日喜庆气氛
C.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防止水体污染
D.农业灌溉采用大水漫灌
2.化学与生活、生产密不可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属于氧化物
B.工业生产中使用的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C.氮气常用做食品保护气,是利用其物理性质
D.市售的加钙盐、加碘盐,这里的“钙”、“碘”指的是单质
3.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白玉做床,金做马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空气是我们每天都呼吸的“生命气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空气中氮气的质量分数为78%B.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含量很少,没有任何使用价值
C.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一种污染物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生成物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5.正确的实验操作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要求。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读取液体体积B.固体药品的取用
C.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D.闻气体气味
6.我国的5G通信芯片主要由氮化镓材料制成,如图是镓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关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镓属于非金属元素B.镓原子的质子数是31
C.镓原子的质量是69.72gD.镓原子核外有69.72个电子
7.座式酒精喷灯的火焰温度可达1000℃以上。使用时,向预热盘中注入酒精并点燃,待灯壶内酒精受热气化从喷口喷出时,预热盘内燃着的火焰就会将喷出的酒精蒸气点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注入酒精的过程中能闻到刺激性气味,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B.预热过程中,分子的运动速率发生了改变
C.燃烧过程中,分子本身发生了改变
D.受热气化过程中,分子的体积发生了改变
8.汽车尾气净化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变化过程中的最小微粒是分子B.保持氮气化学性质的微粒是氮原子
C.过程Ⅱ表示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D.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一个碳原子构成的
9.水在化学实验中有重要作用。下列实验中水的作用解释不正确的是
A.AB.BC.CD.D
二、填空题
10.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请你用学过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净化水的操作有:①静置、②过滤、③蒸馏,其中单一操作净化程度最高的是__(填序号)。
(2)用活性炭除去冰箱里的异味,是利用其_______性。
(3)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从分子的角度解释其原因_____。
(4)炒菜用到的食盐的主要成分NaCl是由_______(填“离子”、“分子”或“原子”)构成的。
11.化学用语是最简明、信息丰富、国际通用的语言。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_______。
(2)氢氧根离子_______。
(3)标出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_______。
(4)CO2中“2”的含义:_______。
12.回答下列有关实验仪器和实验操作的问题。
(1)取用块状石灰石一般用的仪器是_______。
(2)加热试管里的液体时,液体的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_______。
(3)进行过滤操作时,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
(4)点燃氢气前,为保证安全,应该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
13.根据下列五种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B表示的是_______(填“原子”、“阴离子”或“阳离子”)。
(2)E在化学反应中容易_______(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图中表示相对稳定结构的是_______(填字母,下同),化学性质相似的是_______。
14.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请根据下列实验回答相关问题:
(1)实验一:铁丝燃烧的现象是_______。
(2)实验二: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
(3)实验三: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将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__。
三、流程题
15.某城市住宅饮用水的处理过程如图1所示:
(1)在图1沉积池中,一般会加入明矾,作用是_______。
(2)假如你是水质检验员,用简单的方法检验水样是否为硬水,可选用的试剂是_______,若检验时发现水的硬度较高,在饮用前可采取的处理办法是_______。
(3)某同学用图2装置模拟过滤池对河水进行过滤,经过两次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原因可能是___(写一条即可)。
四、实验题
16.实验室部分仪器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⑥~⑩中不需要的仪器是_______(填仪器名称)。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
(2)实验中用排水法收集了一瓶氧气,把一根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木条并没有复燃。原因可能是(填字母)。
A.实验结束时,熄灭酒精灯前没有先把导管移出水面
B.有气泡冒出时立即进行收集
C.导管口没有放一小团棉花
D.收集前集气瓶中未装满水
(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相比于高锰酸钾制氧气的优点是_______(写一点即可),过氧化氢制氧气发生反应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
(4)下列实验能证明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的是(填字母)。
A.
B.甲中木条比乙中木条燃烧的更旺
C.
五、科学探究题
17.某兴趣小组探究分子的特性时做了以下实验。
探究一:研究温度对微粒运动速率的影响。
同学们进行图1所示实验时闻到氨气强烈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如图2)。
(实验操作)
步骤一:向B、D、F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试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步骤二:向A、E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有橡皮塞的导管按图2连接好,并将E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图1实验中能观察到湿润的酚酞试纸变_______色。
(2)改进后的实验中使用了F试管,作用是_______。
(3)步骤二中将E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B、D试管中先出现颜色变化的是D试管,由此可得出温度对微粒运动速率的影响是_______。
探究二:研究分子质量对微粒运动速率的影响。
(查阅资料)
①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与氯化氢气体相遇会产生大量白烟,这是因为两者发生反应生成了氯化铵固体。
②氨气分子的质量小于氯化氢分子。
(实验操作)
如图3所示,烧瓶A中盛有浓盐酸烧瓶B中盛有浓氨水,在长玻璃管外壁上用记号笔做了d、e、f三个标记。实验开始时打开弹簧夹a、b,一会儿后玻璃管中产生大量白烟,而且d处白烟最浓厚。
(分析讨论)
(4)d处白烟最浓厚,说明分子质量对微粒运动速率的影响是_______。
探究三:先在一支试管中装一部分红墨水,再在液面上注满酒精(缓缓注入),加盖密封后静置,30日后再观察,现象如图4所示。
(5)该实验现象可以说明的分子性质是:①_______;②_______。
六、计算题
18.如图为某牙膏的部分标签,活性成分单氟磷酸钠的化学式为Na2PO3F,请回答下列问题:
(1)Na2PO3F是由_______种元素组成的。
(2)Na2PO3F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
(3)Na2PO3F中钠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4)若牙膏中其它成分不含氟,则每支这种牙膏中含Na2PO3F_____g?(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选项
A
B
C
D
实验内容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检查气密性
准备过滤器
水的作用
集气瓶中的水:吸收热量,防止集气瓶炸裂
量筒中的水:通过体积变化得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烧杯中的水形成密闭系统,用于观察现象,检查装置是否漏气
用洗瓶挤少量水,让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参考答案
1.C
【详解】
A、大力兴建燃煤发电厂,会产生大量污染,尽量使用清洁能源,错误;
B、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错误;
C、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防止水体污染,正确;
D、农业灌溉采用大水漫灌,不利于水资源的有效利用,错误;
故选C。
2.A
【详解】
A、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的产物是五氧化二磷,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属于氧化物,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B、工业生产中使用的催化剂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包括加快和减慢,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C、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常用做食品保护气,是利用其化学性质,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D、市售的加钙盐、加碘盐,这里的“钙”、“碘”指的是元素,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A。
3.C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
A、“白玉为床,金做马”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隐含的是物理变化,故A不可选;
B、“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隐含的是物理变化,故B不可选;
C、森林树木燃烧能生成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C正确;
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隐含的是物理变化,故D不可选;
故选C.
4.D
【详解】
A、空气中氮气的体积分数为78%,不是质量分数,不符合题意;
B、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含量很少,但是用途很广,如稀有气体可用于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之一,不是空气污染物,不符合题意;
D、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的生成物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符合题意。
故选D。
5.A
【详解】
A、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图示操作正确;
B、取用固体粉末状药品时,瓶塞要倒放,应用药匙取用,不能用手接触药品,图中瓶塞没有倒放,故图示操作不正确;
C、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导气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便于排尽空气,故图示操作不正确;
D、闻药品气味的方法是用手在瓶口轻轻的扇动,使极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禁止把鼻子凑到容器口去闻气体,故图示操作不正确。
故选A。
【点睛】
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6.B
【详解】
A、镓元素的汉字是“钅”字旁,属于金属元素,错误;
B、在原子中,原子序数=质子数,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镓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1,因此镓原子的质子数也为31,正确;
C、镓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而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为69.72g,错误;
D、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镓元素的原子序数为31,因此镓原核外有31个电子,错误。
故选B。
7.D
【详解】
A、注入酒精的过程中能闻到刺激性气味,因为酒精分子扩散到空气中,分子在不断运动,酒精分子进入到人鼻孔里,正确;
B、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所以预热过程中,分子的运动速率发生了改变,正确;
C、酒精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燃烧过程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正确;
D、受热气化过程中,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大,而不是分子的体积发生了改变,错误;
故选D。
8.C
【详解】
A、化学变化中最小的微粒是原子,而不是分子,故选项错误;
B、氮气是由氮分子构成的,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是氮分子,不是氮原子,故选项错误;
C、过程II为2个氮原子组合为氮分子,2个氧原子和1个碳原子组合为二氧化碳分子,故选项正确;
D、 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一个氮原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C
9.A
【详解】
A、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扩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加入适量水,是为了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中,红磷燃烧消耗氧气,瓶内压强减少,冷却到室温,打开止水夹,量筒中水会进入集气瓶,所以量筒中加入适量水,通过水体积的变化得出空气中O2的体积,该选项说法正确;
C、检查装置气密性实验中,加入适量水,形成密闭系统,用于观察现象检查装置是否漏气,选项说法正确;
D、过滤器制作时,用水润湿,使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以提高过滤速率,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10.
(1)③
(2)吸附
(3)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4)离子
【分析】
(1)
①静置只能使悬浮的杂质沉降、②过滤只能除去难溶性杂质、③蒸馏可除去所有杂质,故单一操作净化程度最高的是蒸馏,故填:③;
(2)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冰箱中的异味;
(3)
6000L氧气在加压的情况下可装入容积为40L的钢瓶中,是因为分子之间存在间隔,受压后,分子之间的间隔变小;
(4)
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故填:离子。
11.
(1)O
(2)OH-
(3)
(4)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分析】
(1)
地壳中含量前五位元素由多到少依次是氧、硅、铝、铁、钙,所以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元素,其元素符号为O,故填:O;
(2)
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若表示多个该离子,就在其离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氢氧根离子可表示为OH-,故填:OH-;
(3)
氯酸钾中钾元素化合价为+1价,氧元素化合价为-2价,设氯元素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为0,则有(+1)+ x+(-2)×3=0,得x=+5价,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1不能省略,故氯酸钾中氯元素的化合价表示为,故填:;
(4)
标在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某元素原子的数目,CO2中的“2”表示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故填:1个二氧化碳分子中含有2个氧原子。
12.
(1)镊子
(2)三分之一(或)
(3)引流
(4)验纯
【分析】
(1)
由常见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可知,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可用镊子,所以取用块状石灰石一般用的仪器是镊子,故填:镊子;
(2)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液体体积一般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否则加热沸腾时容易喷出伤人,故填:三分之一(或);
(3)
进行过滤操作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防止液体洒出,故填:引流;
(4)
点燃可燃性气体和空气(或者氧气)的混合物,可以发生爆炸,氢气是可燃性气体,所以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纯度,故填:验纯;
13.
(1)阴离子
(2)得到
(3) BCD AE
【分析】
(1)
B中,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表示阴离子;
(2)
E的最外层电子数为6,大于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3)
图中B、C、D的最外层电子数均为8,均达到了相对稳定结构;
A、E均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且最外层电子数相同,化学性质相似。
14.
(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2)
(3)水雾
【分析】
(1)
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2)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文字表达式为:;
(3)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会生成水,以水蒸气形式存在,遇到干冷的烧杯,凝结成水,所以在烧杯内壁可观察到出现水雾。
15.
(1)加速悬浮的杂质沉降
(2) 肥皂水 煮沸
(3)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分析】
(1)
明矾溶于水形成的胶状物具有吸附性,可以吸附水中悬浮的杂质,加速其沉降;
(2)
通常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肥皂水在硬水中易起浮渣,在软水中泡沫较多;
可溶性钙、镁化合物在加热时,能形成沉淀,故生活中可用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软化,故饮用前可煮沸;
(3)
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原因是滤纸破损(会使得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得滤液浑浊)、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流下,该操作会使滤液仍然浑浊)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16.
(1) 锥形瓶、长颈漏斗 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BD
(3) 反应不需加热,节约能源 分解反应
(4)BC
【分析】
(1)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固加热型,不需要的仪器有锥形瓶和长颈漏斗,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高锰酸钾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2)
A、实验结束时,熄灭酒精灯前没有先把导管移出水面,会造成水倒吸入试管,可能会引起炸裂,但不会影响氧气的纯度,故A不合题意;
B、有气泡冒出时立即进行收集,其中可能含有排出的空气,故B符合题意;
C、导管口没有放一小团棉花,可能会造成高锰酸钾粉末堵住导气管口,不会影响氧气纯度,故C不合题意;
D、收集前集气瓶中未装满水,那么集气瓶中含有空气,故D符合题意。
故选BD;
(3)
使用过氧化氢制氧气相比于高锰酸钾制氧气,其优点为反应不需加热,节约能源;过氧化氢制氧气,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点,属于分解反应;
(4)
A、用排水法收集氧气,说明氧气不易溶于水,不能说明密度比空气大,选项不正确;
B、甲中木条比乙中木条燃烧的更旺,说明乙中氧气跑掉一部分,该实验能证明氧气密度比空气略大,选项正确;
C、图中氧气肥皂泡落在集气瓶底部,该实验能证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选项正确。
故选BC。
17.红 对照实验 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分子的质量越大,分子的运动速率越慢 分子在不断运动 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详解】
探究一:
分析讨论:
(1)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不断运动,当运动到湿润的酚酞试纸处时,氨气溶于水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2)改进后的实验中使用了F试管,作用是:对照实验,说明空气中的物质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3)步骤二中将E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B、D试管中先出现颜色变化的是D试管,说明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速率越快;
探究二:
分析讨论:
(4)浓氨水和浓盐酸均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不断运动,d处白烟最浓厚,说明氨分子和氯化氢分子在d处相遇,氨气分子的质量小于氯化氢分子。说明分子的质量越大,分子的运动速率越慢;
探究三:
分析讨论:
(5)先在一支试管中装一部分红墨水,再在液面上注满酒精(缓缓注入),加盖密封后静置,30日后再观察,形成颜色均匀的混合溶液,且混合溶液的体积小于原红墨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且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18.
(1)四
(2)144
(3)23:24
(4)2.1
解:每支这种牙膏中含Na2PO3F的质量为200g×0.14%÷()≈2.1g;
答:每支这种牙膏中含Na2PO3F的质量为2.1g。
【分析】
(1)
Na2PO3F是由钠、磷、氧、氟四种元素组成,故填:四;
(2)
Na2PO3F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3×2+31+16×3+19=144,故填:144;
(3)
Na2PO3F中钠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3×2):(16×3) =23:24,故填:23:24;
(4)
见答案。
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化学试题,共7页。
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 这是一份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2020-2021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化学试题,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 下列与水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这是一份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2021-2022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5 K-39,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