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三单元 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提升练习(真题集锦)【新教材】鲁科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二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三单元 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提升练习(真题集锦)【新教材】鲁科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二第1页
    第三单元 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提升练习(真题集锦)【新教材】鲁科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二第2页
    第三单元 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提升练习(真题集锦)【新教材】鲁科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二第3页
    还剩7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三单元 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提升练习(真题集锦)【新教材】鲁科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二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三单元 简单的有机化合物+提升练习(真题集锦)【新教材】鲁科版(2019)高中化学必修二,共10页。
    第三单元基础练习(真题集锦)一、单选题1.组成和结构可用表示的有机物共有(不考虑立体结构)A16 B18 C20 D222N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3.2g甲烷中含有C-H键的数目为0.8NAB标况下,11.2 L的乙醇中,羟基的数目为0.5NAC1L 1mol/L的乙酸溶液中,电离出的H+数目小于NAD标况下,11.2L乙烯与足量的溴分子加成,消耗溴分子数目为0.5 NA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材料层出不穷。下列属于合成塑料的是A生物陶瓷 B钢化玻璃 C钛合金 D聚乙烯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烷分子中至少有3个氢原子一定与碳原子在同一平面上B乙烯分子中共6个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C苯分子中碳原子和全部氢原子不在同一平面上D乙炔分子中4个原子不在同一条直线上5某烃的结构简式为 ,分子中含有四面体结构的碳原子数为 a,一定在同一平面内的碳原子数为b,在同一直线上的碳原子数最多为c,则abc分别为A435 B436C554 D5746下列烃①CH4,②C4H8,③C7H8,④C6H12分别完全燃烧,耗氧量分析不正确的是A等物质的量时耗氧量最多的是① B等物质的量时③和④的耗氧量相等C等质量时耗氧量最大的是① D等质量时②和④的耗氧量相等7实验室利用乙醇催化氧化制取粗乙醛的反应装置如图所示,关于实验操作或叙述错误的是
     A试管a中收集产物,加入Na有可燃性气体生成,说明试管a中粗乙醛中混有乙醇B甲中选用热水,有利于乙醇挥发,乙中选用冷水,有利于冷凝收集产物C该反应中铜为催化剂,硬质玻璃管中铜网出现红黑交替现象D本实验中,可以利用蒸馏的分离方法除去试管a内乙醛中的杂质8W1g光亮的铜丝在空气中加热一段时间后,迅速伸入下列物质中,取出干燥,如此反复几次,最后取出铜丝用蒸馏水洗涤、干燥,称得其质量为W2g。实验时由于所伸入的物质不同,铜丝的前后质量变化可能不同,下列所插物质与铜丝的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ANaOH溶液,W1=W2 BNaHSO4溶液,W1W2C无水乙醇,W1=W2 DCOW1W29柠檬中含有大量的柠檬酸,因此被誉为“柠檬酸仓库”。柠檬酸的结构简式为,则1mol柠檬酸分别与足量的金属钠和NaOH溶液反应时,最多可消耗NaNaOH的物质的量分别为A2mol2mol  B3mol4mol  C4mol3mol  D4mol4mol 10某饱和一元醇和足量的金属钠反应生成氢气(标准状况),则完全燃烧该醇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为(    )。A B C D 第II卷(非选择题) 11通过对石油的综合利用,可以获得多种有机物。石油分馏产品饱和烃X分子中碳氢质量比为245AD分别是X通过两种不同裂解方式得到的产物之一,都能使溴水褪色,其中A可用作水果催熟剂。C与饱和NaHCO3溶液反应产有芳香气味的酯。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转化关系如下:请回答:(1)化合物X的分子式是___________C中的官能团名称为___________(2)A→B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3)CE生成F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_A.有机物BE具有相同的官能团,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B.将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后迅速插入B中,反复多次,可得到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C.有机物D可以使溴水褪色,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两者原理相同D.可以用碳酸钠溶液洗去CEF混合物中的CEEF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水解的反应叫作皂化反应12取一定质量的某烃在200℃下在过量氧气中充分燃烧,将燃烧后生成的气体依次通过装有足量的浓硫酸和碱石灰的洗气瓶,两者分别增重2.7 g5.5 g(1)该烃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2)其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 (3)推断分子式的计算过程___________13称取某有机物(CHO元素)4.6 g样品,经充分燃烧后,CO2质量8.8 gH2O质量5.4 g(1)则该有机物中CHO个数比为_______(2)若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且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请写出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_______14牛奶中的乳糖在有益菌的作用下可转化为乳酸,因此可将牛奶发酵成适合乳糖不耐受人群饮用的酸牛奶,乳酸的结构简式为。回答下列问题:(1)乳酸分子中所含官能团为__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2)乳酸的某些化学性质与乙醇相似,如在催化剂、加热的条件下可被氧气氧化,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一定条件下,两分子乳酸之间可以反应生成含三种不同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A(C6H10O5),该反应的反应类型是______________A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15已知A的产量通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石油化工水平,现以A为主要原料合成一种具有果香味的物质E,其合成路线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A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BD分子中的官能团名称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实验室利用BD制备E的实验中,若用1mol B1 mol D充分反应,能否生成1mol E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16某兴趣小组制备一定量的乙酸乙酯.3mL无水乙醇,2mL浓硫酸,2mL冰醋酸进行实验,用5mL饱和碳酸钠溶液收集产物.I.实验装置如图所示1)制备乙酸乙酯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2)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____3)接收装置还可选择下图中的_______。(填序号)..甲同学用含有酚酞的饱和碳酸钠溶液(呈碱性)收集产物后振荡,发现红色迅速退去.甲同学认为是蒸出的乙酸中和了碳酸钠.乙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并进行如下实验,证明甲同学的推测是错误的。已知:酚酞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酚酞试剂是酚酞的乙醇溶液.实验i,取振荡后的下层无色液体,分成两份,分别完成以下实验序号实验操作实验现象结论1滴加几滴酸酞试剂溶液______(填变红不变红碳酸钠并未被乙酸完全中和,仍有大量剩余2滴入乙酸溶液有大量气泡产 实验ii.取振荡后的上层液体,加入____溶液,振荡,发现出现浅红色,静置分层后红色消失。实验iii,取5mL饱和碳酸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试剂,再加入3mL乙酸乙酯(不含乙酸)振荡,溶液先变红,振荡后红色消失。回答下列问题4)完成上述实验:①________。②________5)结合实验ii和实验iii的现象,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6)实验iii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详解】丙烷为CH3CH2CH3时,分子中有2种不同的H原子,故有2种丙基[—CH(CH3)2—CH2CH2CH3]C3H5Cl2的碳链为,当为2个氯在一号位或者二号位或者三号位有3种;1个氯在一号位,剩下的一个氯在二号或者三号,2种;1个氯在二号位剩下的一个氯在三号位,有1种,总共6种,当为2个氯在同一个碳上有1种;在两个左边的碳和中间的碳上,1种;左边的碳上和右边的碳上,1种,共3种,故-C3H5Cl2共有9种;所以该有机物共有:2×9=18种,故选B2B【详解】A 每个甲烷分子中含有4C-H键,3.2g(0.2mol)甲烷中含有C-H键的数目为0.8NA,故A正确;B 标况下,11.2 L的乙醇是液体,不能用气体摩尔体积计算物质的量,故B错误;C 乙酸是弱电解质,难电离,1L 1mol/L的乙酸溶液中,电离出的H+数目小于NA,故C正确;D 1mol乙烯能与1mol溴单质发生加成反应,标况下,11.2L(0.5mol)乙烯与足量的溴分子加成,消耗溴分子数目为0.5 NA,故D正确;故选B3D【详解】A.生物陶瓷属于新型陶瓷材料,选项A错误;B.钢化玻璃是由普通玻璃制成的,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选项B错误;C.钛合金属于金属材料,选项C错误;D.聚乙烯是有机高分子材料,为合成塑料,选项D正确;答案选D4B【详解】A.三个不共线的点确定一个平面,甲烷分子中一定有3个氢原子在同一个平面上,但由于甲烷为正四面体结构,故碳原子不可能与3个氢原子同时在同一平面,选项A错误;B.乙烯分子为平面结构,分子中2个碳原子原子和4个氢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选项B正确;C.苯分子为正六边形结构,分子中6个碳原子原子和6个氢原子都在同一平面上,选项C错误;D.乙炔分子为直线形结构,分子中2个碳原子原子和2个氢原子都在同一直线上,选项D错误;答案选B5D【详解】有机物中,甲烷是四面体结构,含有四面体结构的碳原子(即饱和碳原子)5个,故a=5;乙烯是平面结构,乙炔是直线结构,所以一定在同一平面内的碳原子数为7( ),即b=7;在同一直线上的碳原子数即为符合乙炔的结构的碳原子,最多为4(),即c=4,故选D6A【详解】等物质的量烃,(x+y/4)越大,消耗氧气越多:①CH4,(x+y/4)=2,②C4H8,(x+y/4)=4+2=6,③C7H8,(x+y/4)=7+2=9,④C6H12,(x+y/4)=6+3=9A.由以上分析可知,等物质的量时耗氧量最少的是①,最多的是③和④,故A错误;B.等物质的量时③和④的耗氧量相等,故B正确;CCO2可知12gC消耗32g氧气,由2HH2O可知2g氢消耗16g氧气,故12gH消耗96g氧气,则相同质量的烃,H元素质量分数越大消耗氧气越多,而H原子与C原子数之比越大,H元素质量分数就越大,也就是消耗氧气就越多。CH4H原子与C原子数之比=4,②C4H8H原子与C原子数之比=2,③C7H8H原子与C原子数之比=8/7,④C6H12H原子与C原子数之比=2C.由上分析可知,等质量时耗氧量最大的是①,故C正确;D.等质量时②和④的耗氧量相等,故D正确;故选A7A【详解】A.由分析可知,试管a中收集得到的乙醛中混有水和未反应的乙醇,因此加入Na有可燃性气体生成,不能说明试管a中混有乙醇,故A错误;B.由分析可知,装置甲中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得到乙醇和空气的混合气体,选用热水,有利于乙醇挥发;装置乙冷凝收集得到含有乙醛、乙醇和水的混合溶液,选用冷水,有利于冷凝收集产物,故B正确;C.由分析可知,混合气体进入硬质玻璃管后,在铜做催化剂的条件下,共热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生成乙醛,反应中铜为催化剂,铜先与氧气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反应生成的氧化铜与乙醇蒸汽在加热条件下反应铜、乙醛和水,硬质玻璃管中能观察到铜网出现红黑交替现象,故C正确;D.乙醇、乙醛互溶,但存在沸点差异,则采用蒸馏的分离方法能除去试管a内乙醛中的杂质,故D正确;故选A8C【详解】光亮的铜丝在空气中加热时,铜丝和氧气反应2Cu+O22CuO生成黑色的氧化铜,所以加热后的铜丝质量会增加。ANaOH溶液和CuO不反应,所以W2g为氧化铜的质量,W1g为铜丝的质量,所以W1W2,故A错误;B2NaHSO4+CuO=CuSO4+Na2SO4+H2O,硫酸氢钠和氧化铜反应生成硫酸铜,所以有部分铜元素以离子方式进入溶液,W2g为未被氧化的铜质量,所以W1W2,故B错误;CCH3CH2OH+CuOCH3CHO+Cu+H2O,固体氧化铜又生成铜,所以W2g为铜的质量,W1g为铜的质量,所以W1=W2,故C正确;D.氧化铜和CO反应生成固体铜,所以W2g为铜的质量,W1g为铜的质量,所以W1=W2,故D错误;故答案为C9C【详解】由柠檬酸的结构简式可知,1mol柠檬酸分子中含有1molOH3molCOOH,-OH和-COOH都能与金属钠发生反应,因此1mol柠檬酸最多消耗Na的物质的量为4mol;-COOH能与NaOH溶液反应,而-OH不能和NaOH溶液反应,故最多消耗NaOH的物质的量为3molC符合题意。答案选C10B【详解】可知,1mol一元醇与足量的钠反应可生成0.5mol氢气,则14.8g某饱和一元醇的物质的量为0.2mol,该醇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4,故其分子式为,则完全燃烧3.7g该醇可生成0.25mol水。故答案选B11C4H10    羧基    CH2=CH2+H2O→CH3CH2OH    2CH3COOH+CH3CHOHCH2OH+2H2O    取代反应    ABD    【详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XC4H10CCH3COOH,官能团名称是羧基;(2)乙烯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乙醇,反应为CH2=CH2+H2O→CH3CH2OH(3)CE生成F的化学方程式为2CH3COOH+CH3CHOHCH2OH+2H2O,反应类型是取代反应;(4)A.有机物BE都含有羟基,则具有相同的官能团,所以它们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故A正确;B.将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后迅速插入B中,反复多次,可得到乙醛,是能发生银镜反应的物质,故B正确;C.有机物D可以使溴水褪色,也能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分别发生加成、氧化反应,故C错误;D.酯类不溶于水,酸可与碳酸钠反应,醇易溶于水,则可以用碳酸钠溶液洗去CEF混合物中的CE,故D正确;E.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称为皂化反应,该醇不是丙三醇,则不属于皂化反应,故E错误;故答案为:ABD12C5H12    CH3CH2CH2CH2CH3    浓硫酸吸收水分,增加质量就是H2O的质量,其物质的量是n(H2O)=,则n(H)=2n(H2O)=0.3 mol;碱石灰吸收CO2,其增加质量是CO2的质量,n(CO2)= n(C)=n(CO2)=0.125 mol,因此n(C):n(H)=0.125 mol:0.3 mol=5:12,所以实验式是C5H12。由于5C原子最多可结合12H原子,因此实验式就是物质的分子式,故该物质分子式是C5H12    【详解】(1)浓硫酸吸收水分,增加质量就是H2O的质量,其物质的量是n(H2O)=,则n(H)=2n(H2O)=0.3 mol;碱石灰吸收CO2,其增加质量是CO2的质量,n(CO2)= n(C)=n(CO2)=0.125 mol,因此n(C)n(H)=0.125 mol0.3 mol=512,所以实验式是C5H12。由于5C原子最多可结合12H原子,因此实验式就是物质的分子式,故该物质分子式是C5H12(2)C5H12是戊烷,其所有可能的结构简式是:CH3CH2CH2CH2CH3(3)(1)可知计算过程为浓硫酸吸收水分,增加质量就是H2O的质量,其物质的量是n(H2O)=,则n(H)=2n(H2O)=0.3 mol;碱石灰吸收CO2,其增加质量是CO2的质量,n(CO2)= n(C)=n(CO2)=0.125 mol,因此n(C):n(H)=0.125 mol:0.3 mol=5:12,所以实验式是C5H12。由于5C原子最多可结合12H原子,因此实验式就是物质的分子式,故该物质分子式是C5H1213261    CH3CH2OH    【详解】(1)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守恒,可知n(C)=n(CO2)==0.2 moln(H)=2n(H2O)=2×=0.6 moln(O)==0.1 moln(C)n(H)n(O)=0.2 mol0.6 mol0.1 mol=261(2)根据(1)计算可知该有机物中CHO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261,则其最简式是C2H6O,最简式的式量是46,而该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为46,因此其最简式就是其分子式,符合该分子式的物质可能是CH3CH2OHCH3OCH3,该有机物且能与金属钠反应放出氢气,说明分子中含有-OH,则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是CH3CH2OH14羟基    羧基        取代反应(或酯化反应)        【详解】(1)由题给乳酸的结构简式,可知乳酸分子中所含官能团名称是羟基和羧基;(2)乳酸分子中羟基连接的C原子上有H原子,因此能够发生催化氧化反应,羟基被氧化变为羰基,反应化学方程式为:(3)乳酸分子中既含有羟基又含有羧基,两分子乳酸通过酯化(取代)反应生成乳酸酯,消耗了一个羧基和醇羟基,多了1个酯基官能团,脱水时羧基脱去羟基,醇羟基脱去1H原子形成酯基,脱去的H原子与-OH结合形成H2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H2O15CH2CH2    羟基    羧基    2CH3CH2OHO22CH3CHO2H2O    氧化反应    CH3COOHHOCH2CH3CH3COOCH2CH3H2O    取代反应(酯化反应)    不能    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不可能完全转化    【详解】1)乙烯含有碳碳双键,结构简式是CH2CH2。乙醇和乙酸含有的官能团分别是羟基和羧基。2)反应②是乙醇的催化氧化生成乙醛,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H3CH2OHO22CH3CHO2H2O反应④是乙酸乙酯的制备,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H3COOHHOCH2CH3CH3COOCH2CH3H2O3)由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有一定的限度,不可能完全转化,所以若用1mol B1 mol D充分反应,不能生成1molE16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    催化剂、吸水剂    CD    变红    碳酸钠溶液    酚酞被萃取到乙酸乙酯层中    作为对照实验,验证酚酞褪色的原因不是因为乙酸与碳酸钠反应    【详解】(1)乙酸与乙醇在浓硫酸作用下加热发生反应生成乙酸乙酯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H3COOHC2H5OHCH3COOC2H5H2O(2)乙酸与乙醇在加热、浓硫酸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生成乙酸乙酯,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浓硫酸吸水利于平衡向生成乙酸乙酯方向移动,所以浓硫酸的作用为催化剂、吸水剂;(3)乙酸乙酯中常混有乙醇和乙酸,需要除去,但乙醇易溶于水,乙酸能与较快与碳酸钠反应,所以可能出现倒吸现象,则A.生成的乙酸乙酯和随之挥发过来的乙酸和乙醇都是有机物,通入CCl4中会发生倒吸,而且CCl4能溶解乙酸乙酯,使产率降低, A错误;B.直接通入饱和碳酸钠溶液中,可能出现倒吸,B错误;C.干燥管体积较大,可防倒吸,同时插入液面下,除杂更充分彻底, C正确;D.图中多孔球泡能防倒吸,同时可增大与碳酸钠溶液的接触面积,除杂效果更好, D正确;故选CD(4)乙同学通过实验证明下层无色液体是否含有碳酸钠,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可加入酚酞,根据结论碳酸钠并未被乙酸完全中和,仍有大量剩余可知酚酞变红;根据酚酞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的信息,溶液开始时变成浅红色,静置分层后红色消失,说明加入的是碳酸钠等碱性物质;(5)通过实验iii的对照,说明实验ii中上层液体含有酚酞,即实验ii中上层液体中的酚酞被乙酸乙酯萃取;(6)根据实验ii和实验iii的现象可知,酚酞褪色的原因是酚酞进入乙酸乙酯层中。不是因为乙酸与碳酸钠反应,所以该实验的目的为作对照实验。验证酚酞褪色的原因不是因为乙酸与碳酸钠反应,而是酚酞进入乙酸乙酯层中;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