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期末模拟试卷学生用
展开这是一份2022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期末模拟试卷学生用,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期末模拟试卷学生用
(考试时间:90分钟,总分100分)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计24分)
1、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滴加液体 B.检查装置气密性
C.量取液体体积 D.给物质加热
2、下列实验操作规范的是
A. B. C. D.
3、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气体膨胀
B.食物的腐败
C.金属的冶炼
D.蜡烛的燃烧
4、宿松下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过程,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
A.木雕 B.剪纸
C.竹编 D.酿酒
5、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西藏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藏人民在生活中获取能量的方式也不断发生改变。下列获取能量的方式没有涉及化学性质的是
A.用牛粪烧水 B.用木材烧水 C.用煤气烧水 D.用电磁炉烧水
6、古丝绸之路将我国发明和技术传送到国外,下列古代生产工艺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粮食酿酒 B.纺纱织布 C.在甲骨上刻文字 D.用石块修筑长城
7、生活中常见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剩饭变馊 B.冰块融化 C.芝麻磨粉 D.橙子榨汁
8、三星堆古遗址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下列古文化遗迹与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是
A.刻有文字的甲骨残片 B.用黄土建筑的城墙
C.烧制精美的陶器制品 D.人工磨制的玉石饰品
二、填空题(每小题4分,共计40分)
1、根据下图的实验常用仪器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仪器名称:A___________,C___________,G___________。
(2)少量溶液相互反应时,需要用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计量仪器的是___________。
(3)若要加热少量的硫酸铜晶体,应选用上述仪器中的___________(填序号);当用铁夹固定好试管后,要使试管口略低于试管底部,应调节螺旋___________(填“K1”、“K2”或“K3”);要调节试管与酒精灯相对高度,应调节螺旋___________(填“K1”、“K2”或“K3”)。上述实验结束后,发现试管有裂纹,请你分析导致试管有裂纹的可能原因(答出两点即可,试管本身质量问题不考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是小红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的装置图,请你指出其中的错误。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2、回答下列问题
(1)掌握仪器的使用方法并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实验,才能保障实验的成功和安全。根据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液体药品通常保存在___________里(填仪器名称);
②吸取少量液体药品一般使用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
③用酒精灯给烧杯内的物质加热时,应在烧杯底部垫上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
④用于夹持燃烧镁条的工具是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
⑤在用量筒量取一定体积液体时,如果俯视读数,会造成读数值比所量取液体的真实数值___________(填“偏大”或“偏小”)。
(2)碳酸氢铵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白色晶体,它受热易分解,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①碳酸氢铵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___;
②碳酸氢铵的化学性质是___________;
③往试管里加入碳酸氢铵的仪器是___________;
④加热碳酸氢铵时试管破裂,可能的原因是(写一点即可)___________;
⑤证明加热后生成物中有二氧化碳的试剂药品是___________。
3、2020年全球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酒精能够杀死细菌和病毒,其中75%的酒精效果最佳。医用酒精的主要成分是乙醇,乙醇的性质有①有特殊气体的液体、②易挥发、③易燃烧、④能与水相互溶解。以上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属于化学性质的__________;医用酒精属于__________(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4、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仪器,请用图中仪器的名称按要求填空。
(1)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______。
(2)取用粉末状药品时一般选用______。
(3)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的是______。
(4)既可用作反应容器又能直接加热的是______。
5、氯气(Cl2)在常温常压下为气态,密度大于空气,能溶于水,易和碱溶液反应生成盐和水。氯气可用于氯碱工业、制药业及医院、旅游池、自来水的消毒等。请你整理出氯气的性质和用途:
(1)物理性质______;
(2)化学性质______;
(3)氯气的用途____。
6、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硬度_____,密度比水的密度_____,_____于水。
(2)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_____处最先烧焦。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_____。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澄清石灰水变_____。结论:蜡烛燃烧时生成了_____,发生_____(选填“化学”或“物理”)变化。
7、托盘天平的使用:
(1)实验室需要一定量食盐,称量前,首先将___________移到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处,然后检查___________,如果指针向左偏转,应___________使天平平衡;称量时,应先___________(填“加砝码”、“加食盐”、“移游码” 下同)再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直到天平再次平衡。如果在称量的过程中,指针向右偏转,应___________ ,直到天平再次平衡。如果操作时如上图所示,则称得食盐的质量为___________。
(2)称量一未知质量的烧杯,现用“↓”表示向托盘增加砝码,用“↑”表示从托盘上减少砝码,请用“↓”和“↑”在下表中表示你的称量过程,并在下图中用“ ”表示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称量结果:烧杯的质量为62.7g)。
砝码(g) | 50 | 20 | 10 | 5 |
取用情况 |
|
|
|
|
8、哈市居民目前使用的管道燃料气是天然气,其主要成分是甲烷(CH4),取一瓶盛有甲烷的集气瓶,发现它看起来和空气一样,打开瓶盖也闻不到什么,燃烧时能产生蓝色火焰,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回答下列问题:
(1)推测甲烷的物理性质____________。
(2)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的符号表达式____________。
9、如下图所示,把下列实验所用的仪器的标号和名称填在横线上。
(1)吸取和滴加少量的液体需要用_______;
(2)少量溶液相互发生反应时,需要用________;
(3)溶解溶质或是进行较多溶液反应时,需要用_________;
(4)量取液体时,需要用_______;
(5)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需要用________和_______。
10、某化学小组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______(填“大”或“小”)。
(2)将一根小木条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s后取出,现象如图,由此可知、蜡烛的______(填”外焰”、“内焰”或“焰心”)温度最高;
(3)为了验证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同学们将一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却发现烧杯底部出现了大量黑色固体,下列同学的做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B.请教老师,了解生成黑色固体的原因
C.上网查蜡烛资料,探究黑色物质组成 D.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的实验现象
三、实验探究(每小题4分,共计36分)
1、同学们在学习碳的化学性质之后得知碳燃烧时可能生成二氧化碳,也可能生成一氧化碳,某化学兴趣小组对木炭还原氧化铜可能生成的气体成分进行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木炭与氧化铜反应可能生成什么气体?
(作出猜想)猜想①:只生成CO2,猜想②:________________。产生该气体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猜想③:既生成CO,又生成CO2。
(査阅资料)浸有磷钼酸溶液的氯化钯试纸遇CO2无变化,但遇微量的CO会立即变成蓝色。
(实验验证)小组同学经过思考之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步骤一:打开弹簧夹,先通一会儿纯净、干燥的氮气;
步骤二:关闭弹簧夹,点燃酒精喷灯对玻璃管加热;
步骤三:实验结束后拆洗装置和仪器。
(实验现象)(1)对A装置的玻璃管集中加热一段时间,玻璃管中_____________,B瓶中_____________,C瓶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实验结论)(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可得出上述猜想③是正确的。
C瓶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反思)(3)请从环保的角度分析实验装置中存在的不完善之处是_____________。
(4)实验开始时,先将氮气通入实验装置一段时间再加热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
(拓展应用)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玻璃管内壁附着的铜用水不易清洗干净,通过查阅资料获得三种能清除铜的方案:Ⅰ.加入浓硫酸并微热: ;Ⅱ.加入浓硝酸与铜反应: ;Ⅲ加入氯化铁溶液:
(5)为了将试管内壁上附着的铜清洗干净,最佳的方案是________(填“Ⅰ”Ⅱ”或“Ⅲ”),理由是______________。
2、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受《探究蜡烛燃烧的奥秘》的启发,对蜡烛的燃烧过程重新进行了一次探究。
(查阅资料)二氧化碳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
(1)实验一:探究石蜡的物理性质。
用小刀切一小块蜡烛放入水中,蜡烛浮于水面,说明石蜡具有的物理性质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同学们仿照教材11项的实验,做了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1所示,据此实验,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较低
C.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蜡烛的蒸气未燃烧
(3)实验三: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
(查阅资料)硫酸铜是一种白色粉末,具有吸水性,吸水后变为蓝色。
(进行实验)如图表所示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硫酸铜粉末变___________,澄清石灰水变___________。 | 蜡烛燃烧的产物中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 |
①补全上表中的实验结论。
②该实验中,硫酸铜粉末的作用是___________。该实验与图2所示的实验对比,其优点是___________。
(4)(结论与反思)①化学反应中常伴有发光、发热的现象,比如蜡烛的燃烧。小明同学认为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请举一例说明___________。
②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也发生着物理变化,请你以上述蜡烛燃烧的现象举例说明___________(合理即可)。
3、某兴趣小组对“蜡烛燃烧的产物”进行探究。
(查阅资料)蜡烛的主要成分是石蜡,石蜡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作出猜想)蜡烛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实验验证)(1)用干冷的小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观察到______,证明有水生成。
(2)将(1)中的小烧杯迅速倒转过来,向烧杯中注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写出石蜡在空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______。同学们又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实验中小明观察到一个现象:锥形瓶内壁上有少量黑色物质。
(交流讨论)经分析,同学们一致认为黑色物质是在空气不足时,石蜡燃烧生成的______。这与酒精燃烧后,酒精灯灯芯变黑的原理______(填“相同”或“不同”)。
4、小华和同学们一起过生日,大家看到浪漫的烛光,对蜡烛燃烧产生了兴趣。
(提出问题)小明吹灭生日蜡烛,烛芯处产生一缕白烟,这缕白烟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猜想一:白烟是蜡烛燃烧产生的水蒸气;
猜想二:白烟是蜡烛燃烧产生的(_____ );
猜想三: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颗粒。
(收集证据)查阅资料
(1)烟是由固体颗粒形成的,雾是由小液滴形成的;
(2)石蜡的熔点和沸点都很低,很容易液化或气化;
(3)蜡烛燃烧产生水,由于温度高于100℃而呈气态;
(4)二氧化碳是无色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实验与探究)在化学老师的帮助下,他们展开了实验探究。
操作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实验一:吹灭蜡烛,立即用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白烟上 | 烧杯上没有出现水雾,而是出现了一些白色固体物质 | 白烟不是水蒸气 猜想一不成立 |
实验二: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 | (_____ ) | 白烟是二氧化碳。 猜想二成立 |
实验三: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靠近白烟 | 蜡烛重新被点燃 | 白烟是___。 猜想三成立 |
(分析与解释)
(1)石蜡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燃烧时,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请写出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
(2)实验最终证明白烟并不是二氧化碳,但实验一操作无误,并且确实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原因可能是____;
(反思与质疑)得到正确结论以后,小明和同学们反思了实验探究过程,发现不用经过实验探究也可以排除猜想一和猜想二,理由是____。
5、某同学对蜡烛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蜡烛是由_____和_____组成的。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横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_____最先变黑,结论:蜡烛火焰的_____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片刻后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入少量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白色浑浊。
结论:蜡烛燃烧的产物为_____、_____。(填名称)
6、用如图装置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进行探究。
(1)检查装置气密性:向集气瓶中加水至浸没长导管末端。用止水夹加紧左侧橡胶管,手握集气瓶。能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2)进行实验:向 d 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实验操作及现象如表。
操作 | c 处现象 | d 处现象 |
A.从 a 处缓缓吸气 5 次 | 无明显现象 | 石灰水不浑浊 |
B.从b 处_____ | 出现无色液滴 | 石灰水变浑浊 |
①吸气、吹气时,c 处现象不同的原因是_____。
②补全 B 的实验操作_____。
7、点燃蜡烛时,小红发现有一根沾有食盐的蜡烛比普通蜡烛燃烧的时间长一些。请你跟小红一起探究,并回答相关问题。
(提出问题)食盐是否能延长蜡烛燃烧的时间?
(猜想假设)一定量的食盐可延长蜡烛燃烧的时间。
(实验探究)探究不同量的食盐对蜡烛燃烧时间的影响。
(实验方案)取6支相同的蜡烛,在其中5支的烛芯周围分别放入不同量的食盐,另一支作对照,分别测定它们的燃烧时间。
(实验结果)
食盐质量/g | 0 | 0.1 | 0.5 | 0.7 | 0.9 | 1.0 |
燃烧时间/min | 10 | 15 | 18 | 23 | 25 | 27 |
燃烧稳定性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正常 | 易灭 | 极易灭 |
(实验结论)
从所得实验结果可初步分析出两点结论:(1)_______(2)_______。
(实验反思)
(3)为延长蜡烛燃烧的时间你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
(4)明确探究的目的:该实验的探究目的是_______。
(5)确定唯一变量:该对比实验变量是_______。
(6)分析测量对象:该实验测量对象有两个,①_______、②_______。
(7)分析唯一变量对测量目标的影响趋势,得出实验结论。
8、蜡烛从引燃到燃烧,一般经过如下环节:
其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填序号)
蜡烛燃烧:蜡烛在空气中燃烧我们并没有观察到生成的水和二氧化碳,原因是______。
探究:蜡烛刚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
问题: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
提出假设:A.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
B.白烟是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
C.白烟是石蜡蒸气凝结成的石蜡固体。
实验探究:
(1)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_(填序号),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原因是______。
(2)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雾,说明白烟不是______。
(3)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白烟(注意不要接触灯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__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__,原因是______。
9、镁条在空气中久置表面会变黑,某小组同学设计并进行实验,探究镁条变黑的条件。
(查阅资料)常温下,亚硫酸钠(Na2SO3)可与O2发生化合反应
(猜想与假设)常温下,镁条变黑可能与O2、CO2、水蒸气有关
(进行实验)通过控制与镁条接触的物质,利用如图装置(镁条长度为3cm,试管容积为20mL),分别进行下列5个实验,并持续观察20天。
编号 | 主要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1 | 先充满用NaOH浓溶液洗涤过的空气再加入2mL浓硫酸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2 | 加入2mLNaOH浓溶液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3 | 先加入2mL浓硫酸再通入约4mLCO2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4 | 先加入4mL饱和Na2SO3溶液再充满CO2 | 镁条始终无明显变化 |
5 | 先加入2mL蒸馏水再通入约4mLCO2 | 镁条第3天开始变黑至第20天全部变黑 |
(解释与结论)
(1)实验1和2中,NaOH浓溶液的作用是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实验1的目的是______。
(3)实验3中,试管内的气体主要含有CO2、______。
(4)得出“镁条变黑一定与CO2有关”结论,依据的两个实验是______(填编号)。
(5)由上述实验可推知,镁条变黑的条件是______。
(反思与评价)
(6)在猜想与假设时,同学们认为镁条变黑与N2无关,其理由是______。
(7)欲进一步证明镁条表面的黑色物质中含有碳酸盐,所需要的试剂是______,观察到______现象,说明黑色物质含有碳酸盐。
相关试卷
这是一份2022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期末模拟试卷(汇编),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期末模拟试卷汇总,共15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2年最新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期末模拟试卷【汇总】,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单选题,填空题,实验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