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总结提升(23张PPT)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第一单元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单元总结提升(23张PPT),共23页。
第一单元 单元总结提升内容索引知识结构 网络构建线索梳理 纵跨横联情境在线 热点解读知识结构 网络构建返 回线索梳理 纵跨横联一、认识中华文化的辉煌发展历程二、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交流的关系1.文化多样性是文化交流的前提。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使得世界文化呈现多姿多彩的景象,同时也为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借鉴、学习提供了可能。2.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在文化上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3.开展文化交流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交流,是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来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过程,是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过程。4.文化交流是双向的,既包括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也包括外域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文化交流的作用是双重的。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有利于维护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繁荣;文化交流违背平等原则,推行文化霸权则不利于文化的发展。三、中华文化辐射其他国家文化,推动文明交流与互鉴1.对“汉字文化圈”的影响由于地域、种族、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在东亚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汉字文化圈”,它包括朝鲜半岛、日本列岛、越南以及东南亚等部分国家和地区。构成这个历史性文化圈的要素大致有汉字、儒学、律令制度、中国化佛教等几项。这几大要素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华文化的辐射、传播主导了肘腋之内东亚各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2.对世界其他文化的影响(1)物质文明: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自古以来就被西方各国人民所喜爱,火药、指南针、亚麻纸、纸币和活字印刷术等先后传到西方。中华文化为西方的近代文明发展奠定了基础。(2)思想意识:中国的伦理观、哲学观、政治理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对欧洲的启蒙运动产生过巨大影响。(3)选官制度:中国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开放性和流行性,对欧美的考试制度和文官制度产生了重大影响。返 回情境在线 热点解读1.社会情境实际上,我的确相信,欧洲人民于这场大战之后,将在中国这儿,找到解决战后文明难题的钥匙。我再说一遍,正是在中国,存在一笔无法估价的、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巨大的文明财富。这笔财富,就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拥有欧洲人民战后重建新文明的奥秘。而这种新文明的奥秘就是我所谓良民宗教。这种良民宗教的第一条原则,是要相信人性本身是善的;相信善的力量;相信美国人爱默生所说的爱和正义的法则之力量与效用。可是,什么是爱的法则呢?良民宗教教导人们,爱的法则就是要爱你的父母。那么,什么又是正义的法则呢?良民宗教告诫人们,正义的法则就是要真实、可信、忠诚。每个妇人必须无私地绝对地忠诚其丈夫,每个男人必须无私地绝对地忠诚其君主、国王或皇帝。在此,我想最后指出,这种良民宗教的最高责任,就是忠诚之责任。忠诚,不仅表现在行事上,而且蕴藏于内心。——辜鸿铭著,黄兴涛、宋小庆译《中国人的精神》解读 辜鸿铭所说的“良民宗教”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辜鸿铭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他出生在海外,童年和青年时接受的是西方教育,在学成归国后又心仪中国传统的儒学,凭借深厚的外文造诣,辜鸿铭翻译了许多中国传统的经书典籍。他认为儒家学说的仁义之道,可以拯救弱肉强食竞争中出现的冷酷与毁灭;他相信,正被国人摒弃的传统文化,恰是拯救世界的良方,而儒学即是这个文化的精髓所在。对于中国的儒家文化,辜鸿铭不仅自己顶礼膜拜,更不遗余力推向世界。2.生活情境第一,中华文化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中华各民族文化经过长期交融,形成了相对可以兼容的心理、思想与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民族性格,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向心力、凝聚力。第二,中华文化是战胜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长期以来一直激励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在建设现代化的今天,这种精神仍是鼓舞人们不畏艰难曲折,朝着理想境界迈进的精神动力。第三,中华文化是调节天人关系的行为准则。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天人协调的观点,确实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它指导着人们合理地处理天人关系和各种人际关系。面对当今世界工业文明发展所带来的污水横流、雾霾肆虐等恶果,我们必须认真省察与反思,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在处理天人关系方面的时代价值。——李孝纯《谈谈中华文化的精神特质与时代价值》解读 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国文化经历辉煌、衰败,但未曾中断而发展至今,历史和现实说明中国文化具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特质。汉唐时期佛教文化的传入,宋明时期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的传入,中国文化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在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精华的基础上再创中国文化的辉煌,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接纳,结合本民族文化进行转化,为外来文化打上中国烙印,进而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新的活力。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至今,依旧保持鲜活的创造力和强大的生命力,为世界文明多样化发展贡献中国力量。3.学术情境所谓“天人之学”,是关于“天人关系”的文化探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着“天人关系”的争论,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既深且远。随着人们对中西文化的深入了解,就从学理上提出了以天人关系的区分作为两种文化的根本特点,以便从宏观上把握各自文化的特性。——邓辉《从天人之学看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兼论未来人类文化的理想进路》解读 从天人之学看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可以看出,天人合一、“主客混沌”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而天人相分、“主客分立”被看作西方文化的全部根基。4.学习情境下图为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刊行译书分类示意图返 回解读 通过上图,我们看到,江南制造总局为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在中国的近代化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江南制造总局也创办了翻译馆,在培养翻译人才方面贡献很大。通过上图,我们又看到,翻译的书籍的种类以近代西方的科学技术为主,所以,这一时期,中国学习西方更注重实用技术。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