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一单元阅读与欣赏二 爱情诗二首致橡树 舒 婷学案
展开舒婷的《致橡树》是从女性角度表现爱情观。诗人把自己的抒情主体化作一株木棉的形象,而爱的另一方表现为橡树的形象。舒婷借助木棉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抒发了自己对独立、平等而又坚贞的爱情的追求。《致橡树》明确地提出了一种理想的爱情,它是建立字人格独立的基础上的人际关系。《致橡树》对个人人格独立性的确认和张扬,从爱情角度深化了朦胧诗人人文关怀的精神内涵,给人一种深刻的启示。
诗歌写作背景:
1975年,福建有位曾经在写作上给予舒婷很大帮助的归侨老诗人蔡其矫到鼓浪屿作客,一天晚上,舒婷陪他散步时,蔡其骄向她说起这辈子碰到过的女孩。在20世纪70年代公开谈论喜欢的女孩子是件大胆的事。蔡其矫说,有漂亮的女孩子,却没有才气;有才气的女孩子又不漂亮;又漂亮又有才气的女孩子,又很凶悍,他觉得找一个十全十美的女孩子很难。舒婷说,当时她听了后很生气,觉得那是大男子主义思想,男性与女性应当是平等的于是,当天晚上,她就写了首诗《橡树》交给蔡其矫,后来发表时,才改作《致橡树》。“实际上,橡树是永不可能在南国跟木棉树生长在一起的,在这首诗中,是将它俩作为男性与女性的指代物。”舒婷补充说。
全诗采用抒情主体“木棉”对“橡树”做诚挚的表白,把二者人格化、心灵化,使这两个中心意象从外到内都闪射出思想和审美的光芒。木棉可以理解为是充满青春气息的柔中带刚的现代女性美的象征,橡树则显示了种阳刚的气质,是男性的象征。诗人巧借“木棉”的表白,派生并组合了一系列蕴含丰富的具体意象。
任务一
分析现代流行歌曲中爱情观,与将这种爱情与自己心目中的“爱情观”进行比较
任务二
解题《致橡树》 ,划分诗歌结构
致:倾诉,表白
诗歌中谁向橡树发出了倾诉?
本诗歌可划分为几部分,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任务三
了解意象的概念,找寻诗歌第一部分中的所有意象并探讨分析
意象是什么?
思考意象的特点及蕴含的诗人感情
知识与
技能目标
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掌握诗歌的朗读技巧。
了解朦胧诗的特点,把握诗中的意象所蕴含的感情和意义。
过程与
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走入诗歌意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体会诗歌的情感基调。
品味诗歌语言,分析语言表达技巧并尝试诗句仿写。
情感与
态度目标
增强对诗歌的喜爱,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树立健康的、向上的、正确的爱情观。
意象
特点
与橡树的关系
爱情观
(木棉)作者态度
凌霄花
痴情的鸟儿
泉源、险峰、日光、春雨
中职部编高教版(2023)一 祝福学案及答案: 这是一份中职部编高教版(2023)一 祝福学案及答案,共2页。
小说阅读理解答题思路梳理-【中职专用】中职语文春季高考备考冲刺分项突破: 这是一份小说阅读理解答题思路梳理-【中职专用】中职语文春季高考备考冲刺分项突破,共1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概括主题内容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00个文言文一词多义知识点梳理-【中职专用】中职语文春季高考备考冲刺分项突破: 这是一份100个文言文一词多义知识点梳理-【中职专用】中职语文春季高考备考冲刺分项突破,共20页。学案主要包含了纵横各一里,举起、抬起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